分类
壶品推荐

黄桃花线圆紫砂壶欣赏

线圆壶出现于四十年代兴起,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线圆壶粗看简单,用两泥片合成扁球状,类似没这么扁的虚扁壶,其貌不扬,中置腰带线,却一下子提携起整器神韵,极富张力,其形可仿,其韵难追。

线圆紫砂壶价格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古有“圆非一相”之说,圆壶一直是紫砂壶艺人所青睐的一种器型,而圆器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器型,又是由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不同方向不同曲度,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达到“圆、稳、匀、正”的视觉效果。线圆壶则是圆壶中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的一款经典壶型。此外,线圆亦可归属于筋纹器,筋纹器的创作理念主要源于自然界中瓜果、花瓣的筋纹或纹理,线圆有着最简单的筋纹弧线。

线圆紫砂壶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线圆壶弯流浑圆挺拔,嘴口内敛,与半球状盖相切,桥钮,压盖,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圈把弧圆垂滴,宛若壮臂,与壶嘴相对应,壶底简洁,为一捺底、腰线修饰讲究,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中置一腰带线是点睛之处,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体现出驾驭圆器线条的不凡功力。线圆壶中以汪宝根所制器型较为出众。

线圆紫砂壶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线圆壶简单而大气,这种干净简洁的外形就犹如佛教中禅字的意译:“单纯的表示”,观此壶让人一份恬然的心境。

线圆紫砂壶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这把民间艺人黄桃花制作的线圆紫砂壶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

分类
九香品壶

一个扎根宜兴紫砂的荷兰人

一座城市,从相遇那天起,便有了说不清道不完的故事,那么,外国人眼里的宜兴,是怎样异域风情的存在?是什么吸引他长居于此呢?

查看视频

每天早上八点
在江苏宜兴的街道上
都会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外国人
他叫杨慕华 今年65岁
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
老杨在宜兴已经生活了25年
他觉得自己甚至比很多本地人
都要了解宜兴这座城市

定居宜兴25年
老杨与中国的缘分远不止如此
1917年杨慕华的爷爷年满18岁
从中国广东漂洋过海
到荷兰讨生活
奶奶是意大利人 妈妈是荷兰人
可以说
杨慕华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

再过40天就是杨慕华岳父的
80大寿的日子
杨慕华要亲手做一把
紫砂壶送给岳父
为了做到最好
他不仅从当地的博物馆中
学习设计
还在大自然中寻找
以竹子为原型的设计灵感
对于这件作品
老杨充满了期待

老外与宜兴紫砂
宜兴洋女婿的紫砂人生

三天后就是杨慕华岳父的80大寿
老杨的祝寿礼物准备如何?
亲自烧制的紫砂壶
能否得到岳父的认可?
定居宜兴25年
杨慕华与这座城市还有哪些
不解的缘分?

来源:央视CCTV4-中国缘

分类
原创写作

紫砂笔筒-书房隽永的景致

笔筒是文人案头不可或缺之物,材质有竹、木、铜、瓷、陶、紫砂等许多种,既是实用文房器物,又是重要摆件。文房笔筒虽不是大件器皿,但其制作技法及审美意蕴,能够做到小中见大,雅致天成,是为“小器大作”。

紫砂笔筒
紫砂笔筒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起源于明中期而盛于清,经时大彬、徐友泉、陈鸣远等名家的创造和发展,留下了许多经典款式。到康熙一朝,陈鸣远则以工艺难度更大的仿生器以奠定其历史地位,为茶具文房器一应俱全的全能型大家。其创作的紫砂笔筒尤以为佳。

紫砂笔筒
紫砂笔筒
紫砂笔筒
紫砂笔筒
紫砂笔筒
紫砂笔筒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和清代之物。清顺治笔筒器型品种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来讲,前者瘦高,后者粗壮。康熙时笔筒的制作达到鼎盛时期,纹饰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节形、方形等。但是以陶艺及书艺两者的合作高度来看,紫砂笔筒的艺术成就是璀璨夺目的,是以极高水平的书法铭刻来彰显铭文的诗文意涵,突出了文人的极致品味,开风气之先,乃文人与陶手合作的一种新契机。

赵   强

分类
原创写作

紫砂壶发茶性好是什么意思

紫砂壶发茶性是什么原理?

同样的一款茶,如何泡茶才能喝出其真味,各人有各人的追求,正所谓适口为佳。从品饮的角度来说,茶水混合度佳,茶汤协调性好,亲和适口,应该可以作为好茶汤的基础要求,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发茶。

发茶,简单的说,就是茶叶加水变成茶汤的一个过程,当然,其中茶具是少不了的。有的茶友习惯紫砂壶,有的偏爱盖碗,有的习惯于坭兴陶以及建盏等,还有的人喝绿茶直接玻璃或者塑料的口杯就行,因各有所好,自己满意是最重要的,所以选择什么样的茶具都以自己适用为宜,不过资深茶友为了好茶追求发茶效果也无可厚非。九香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作为茶具之王的紫砂壶,为何具有独特的发茶功能。

全手工紫砂壶制作过程
采掘到的紫砂矿石

紫砂,通俗的讲就是两三亿年前古生代地层逐渐累积形成的泥质粉砂岩,是一种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的稀有矿石。

“紫”:最早使用的“紫砂矿”练成可以制壶泥料的是紫泥矿,且之后的开发利用一直以紫泥类泥料为主。皆因紫泥的储量是所有泥料中最多的,占宜兴紫砂矿资源总量的80%以上。

“砂”:是指紫砂陶土中的团粒结构,紫砂土的主要矿物为石英、黏土、云母和赤铁矿等。石英、赤铁矿和云母等多种矿物在烧制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团聚体。也就这种特殊物理结构形成紫砂壶优良的双孔结构透气性。

明中期以后,宜兴的陶工开始用紫砂烧制器皿。这种原料所制成的茶壶,其可塑性、粘合性、透气性的特点与茶不谋而合。温润的色泽,古朴的质地颇为当时文人所喜爱。

什么是发茶性

发茶,就是茶叶加水变成茶汤的一个过程,发的是茶汤。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觉,用不同器皿泡出来的茶,口感是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从茶汤内含物质(芳香物质、酸醇成分等);内涵物质与水的结合度程度、内含物质是否能和谐、层次分明;茶汤的亲和力(自然性、适口性)几方面来分析茶汤的效果。

什么是紫砂壶的发茶性
紫砂壶成品显微镜下结构

紫砂卓越的发茶性

论发茶,紫砂的力道是先全面接触后发力,深具渗透力,善于有效的提取高质量芳香甘醇物质,很好的协调茶汤味道和亲和力,达到很好的品饮效果。

故发出来的茶汤,香气虽不似瓷器般飘扬,但滋味醇厚,初似不觉,忽而韵起,令人回味不已,这是它迷人之处,也深符合茶道精神,自古以来独备受推崇。

什么是紫砂壶的发茶性
降坡泥成品断层

具体的影响因素:

首先,壶壁吸水率较高,配合着泥料的亲和力,发茶时,水和壶壁接触后,有个缓冲。

它并没有直接发力,是先承后发力,加上泥料发茶力强,故能够先全面接触后而发力渗透。出来的结果,是茶汤中心结实,外围柔和,实现外柔内刚的效果。

其次,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发挥着两个功能,一个是气阀的功能,另外一个是气屏隔离作用。

气阀排放出多余的热能,当然同时会带出一些飘香,但这确保了古人说的无熟汤气的功效;气屏发挥了续热作用,让茶汤有充分的时间蕴香入水。

如果优质泥料,它会更进一步的有效的提取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然后茶汤味道按清浊归类,达到茶汤味道清晰,茶水醇厚的效果。

双气孔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协调,续热力的调控,出来的茶汤有活力,而不是硬梆梆的纯味觉刺激。

紫砂壶养壶包浆效果
张雷全手工底槽清景舟石瓢 泡养一周

泥料与窑火对发茶性的影响

泥质和窑火,是息息相关的,足透的窑火,则是发茶质量的把关点。

好泥,关键要有丰富的砂质,坚实协调的结构。它所呈现出来的是高雅的质感,亲切的手感,其发茶性,自当优越。

优质泥料,必须结合足透的窑火。泥料好,吃火足的壶润泽,这对发茶很重要。

如果窑火不足,则泥料结构稍微松散,这使发茶力发挥得有点涣散,对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的提取,有一定的影响,茶水混合度也稍微逊色。

发茶性,是紫砂本质上的东西。紫砂发茶,它不仅仅是提取,还有提炼的效果。

发外刚内柔之汤,酿香韵醇厚之味,成内敛后发之力,达亲和协调之境,是紫砂发茶的追求。

分类
原创写作

唐代人们是这么喝茶的

提到宜兴的龙山,除了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民宿村之外,还有个深藏不露的金字招牌,中国历史上第一款贡茶-阳羡紫笋茶的原产地,这归功于唐代茶圣陆羽的推荐。在大唐盛世,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茶文化和茶道伴随着生活品质提升进入千家万户。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饼茶”则是当时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称为“团茶”或“片茶”。那么唐代人喝茶是怎么喝的呢?

唐朝拿什么喝茶
准备28余件饮茶器具

先有一块茶饼,再准备一套煎茶器具,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给大家列了一张清单,共28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购置齐全之后,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煮茶器具主要有3种: 鍑fù(煮水的铁锅)、交床(放锅的架)、竹夹(煮水时搅动水流)等,当然紫砂壶那会还没出现,即使有人做出来了也不可能成为茶具,因为紫砂壶不能接触明火烧。

唐代煮茶器喝茶工具
唐代煮茶器皿
唐代煮茶器皿
唐代煮茶器皿结构

烤饼茶(烧烤的技术与炭火的选择)

煮茶之前,茶饼需要在炭火上炙烤,烘焙干的茶饼烤干水分,晒干的茶饼,要烤至柔软。

古人对炭火的要求详细说来可以出一本书,总的来说,炭火不可有异味和烟气破坏茶叶的原味,要有良好的燃烧性能,火力稳定不能时强时弱。
烤茶时,还要注意风向,迎风烧烤会使火焰飘忽不定,饼茶受热不均。

唐朝拿什么喝茶

准备茶末(碾茶+过筛)

烤好的茶饼趁热碾成细粉末,过筛子,筛出细而均匀的茶末。

煮水(煮茶用水的选用与水之三沸)

煮水这一步至关重要。

选水

《茶经 五之煮》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水流不急的为最好,而像瀑布一样水流湍急的水不要喝,长期饮用会得颈部疾病。还有一种水,被古人称为“天泉”,就是雨水和雪水,很久以来就被用来煮茶且受到重视。

唐朝拿什么喝茶

水之三沸

《茶经 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烧水,一沸,微微有声音,气泡像鱼的眼睛。二沸,边缘如同泉中涌上来的连珠。三沸,波涛汹涌般。水开到三沸就差不多了,再煮水就老了。

或许你会认为古人怎么老是弄这些有的没的,其实“水老不可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河水或井水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水煮的时间过长,水分蒸发的多,剩下的亚硝酸盐含量就高,对身体有害。

懂得辨别这三沸,就可以正式开煮了。

煮茶(不要忘记加盐哈)

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盐,

二沸时,舀出一瓢水,放在一旁备用,然后用竹夹在沸水中绕圈搅拌,搅动出一个漩涡,就在这时,趁漩涡不注意,赶紧把茶末投下去,让茶末顺着漩涡一起旋转跳跃不停歇。

三沸时,瞪大眼睛,拿起二沸时预先盛出的那一瓢水,待水翻腾汹涌之际,倒进去止沸。

唐朝拿什么喝茶

知识点
关于煮茶与煎茶。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我们通常所称的“煎茶法”,是指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习茶方式,为了区别于汉魏六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的。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析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
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二沸时下茶末,三沸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
煎茶在本质上属于煮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是末茶,而煮茶用散、末茶皆可。其二煎茶法于汤二沸时投茶,三沸则止,时间很短;而煮茶法茶入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唐朝喝茶的主流人群
寺院、民间、文人、宫廷
陆羽《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但是茶,从未拒绝过任何人。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闻见记》卷六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①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従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②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③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气,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吴主孙皓每宴群臣,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欢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浇之,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我想唐朝饮茶之道的美,部分归功于繁琐的程序和规范的礼仪,有了礼仪,便升华成了一种艺术,一种权威。从茶叶的采摘,茶具的选用,水的选择,炭火的选择,如何煮水,何时投茶加盐,步步顺应天道,每一个细节都给予了茶无上的尊重和敬意。

分类
九香品壶

仿古如意壶佳作欣赏

如意在紫砂壶题材中实用非常广泛,而最经典的莫过于仿古如意壶。仿古如意壶从仿古圆器中演化筋纹,以双如意纹作为筋纹主题。壶钮配如意修饰。简简单单体现出壶的美感,将圆器与筋纹器仅仅依靠一对如意纹便完全融合一起。

仿古如意紫砂壶
仿古如意紫砂壶生坯

仿古作为传统的经典壶型,为清代制壶大家邵大亨初创,外观看似非常简洁,拿在手里尽显大气,用以泡茶,一招一式让人底气十足,饱经岁月考验,流传至今。而仿古如意便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乍听这名,既仿古又如意,隐约透着某种典雅和吉祥。

仿古如意紫砂壶
仿古如意紫砂壶

细看之下,壶身周围有如意纹饰装饰,错落有致,骨肉匀亭,壶的口沿与壶盖截成一条圆线,口盖各占一半,盖子盖上即合成饱满的圆线,其对作者的考量可想而知。

仿古如意紫砂壶
仿古如意紫砂壶

仿古如意在传统仿鼓扁壶造型上加饰如意筋纹,身、盖、颈、腹、钮,错落有致,骨肉亭匀,壶的口沿与壶盖截成一条圆线,口盖各占一半,盖子盖上即合成饱满的圆线,其对作者的考量可想而知,壶流胥出自然,壶把匀势而起,且与壶身如意贯气,壶钮为如意形桥梁式,平缓舒展合体,整器精美绝伦,而且能够在泥色的衬托下呈悠然、典雅之美。

如意吉祥,寓意着天下太平,平安如意,和和美美,深受中国人喜爱。唯愿伴君千里,如意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