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人们是这么喝茶的

提到宜兴的龙山,除了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民宿村之外,还有个深藏不露的金字招牌,中国历史上第一款贡茶-阳羡紫笋茶的原产地,这归功于唐代茶圣陆羽的推荐。在大唐盛世,历经东晋到南北朝的饮茶文化积淀,茶文化和茶道伴随着生活品质提升进入千家万户。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饼茶”则是当时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称为“团茶”或“片茶”。那么唐代人喝茶是怎么喝的呢?

唐朝拿什么喝茶
准备28余件饮茶器具

先有一块茶饼,再准备一套煎茶器具,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给大家列了一张清单,共28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购置齐全之后,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煮茶器具主要有3种: 鍑fù(煮水的铁锅)、交床(放锅的架)、竹夹(煮水时搅动水流)等,当然紫砂壶那会还没出现,即使有人做出来了也不可能成为茶具,因为紫砂壶不能接触明火烧。

唐代煮茶器喝茶工具

唐代煮茶器皿

唐代煮茶器皿

唐代煮茶器皿结构

烤饼茶(烧烤的技术与炭火的选择)

煮茶之前,茶饼需要在炭火上炙烤,烘焙干的茶饼烤干水分,晒干的茶饼,要烤至柔软。

古人对炭火的要求详细说来可以出一本书,总的来说,炭火不可有异味和烟气破坏茶叶的原味,要有良好的燃烧性能,火力稳定不能时强时弱。
烤茶时,还要注意风向,迎风烧烤会使火焰飘忽不定,饼茶受热不均。

唐朝拿什么喝茶

准备茶末(碾茶+过筛)

烤好的茶饼趁热碾成细粉末,过筛子,筛出细而均匀的茶末。

煮水(煮茶用水的选用与水之三沸)

煮水这一步至关重要。

选水

《茶经 五之煮》记载: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用的水,以山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山水又以水流不急的为最好,而像瀑布一样水流湍急的水不要喝,长期饮用会得颈部疾病。还有一种水,被古人称为“天泉”,就是雨水和雪水,很久以来就被用来煮茶且受到重视。

唐朝拿什么喝茶

水之三沸

《茶经 五之煮》: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烧水,一沸,微微有声音,气泡像鱼的眼睛。二沸,边缘如同泉中涌上来的连珠。三沸,波涛汹涌般。水开到三沸就差不多了,再煮水就老了。

或许你会认为古人怎么老是弄这些有的没的,其实“水老不可食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河水或井水都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水煮的时间过长,水分蒸发的多,剩下的亚硝酸盐含量就高,对身体有害。

懂得辨别这三沸,就可以正式开煮了。

煮茶(不要忘记加盐哈)

水一沸时,加入适量盐,

二沸时,舀出一瓢水,放在一旁备用,然后用竹夹在沸水中绕圈搅拌,搅动出一个漩涡,就在这时,趁漩涡不注意,赶紧把茶末投下去,让茶末顺着漩涡一起旋转跳跃不停歇。

三沸时,瞪大眼睛,拿起二沸时预先盛出的那一瓢水,待水翻腾汹涌之际,倒进去止沸。

唐朝拿什么喝茶

知识点
关于煮茶与煎茶。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我们通常所称的“煎茶法”,是指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习茶方式,为了区别于汉魏六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的。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析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
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二沸时下茶末,三沸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
煎茶在本质上属于煮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是末茶,而煮茶用散、末茶皆可。其二煎茶法于汤二沸时投茶,三沸则止,时间很短;而煮茶法茶入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唐朝喝茶的主流人群
寺院、民间、文人、宫廷
陆羽《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但是茶,从未拒绝过任何人。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闻见记》卷六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①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従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②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③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气,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吴主孙皓每宴群臣,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欢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浇之,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我想唐朝饮茶之道的美,部分归功于繁琐的程序和规范的礼仪,有了礼仪,便升华成了一种艺术,一种权威。从茶叶的采摘,茶具的选用,水的选择,炭火的选择,如何煮水,何时投茶加盐,步步顺应天道,每一个细节都给予了茶无上的尊重和敬意。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唐代人们是这么喝茶的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3)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