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九隽作品集读后感

2018年的第一场大雪,秀美的江南,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上海的朵云轩在1月27日举办了《紫砂·九隽紫砂作品展》,展出了来自陶都宜兴的九位紫砂中青年艺术家的90件紫砂佳作。这些展品仿佛是一朵朵红梅,绽放在白雪纷飞下的大上海。许多紫砂爱好者“踏雪寻梅”,于是展厅里高朋满座,嘉宾云集,呈现出少见的盛况。

紫砂九隽作品欣赏
如今,我捧读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色》杂志编辑部出版发行的《紫砂·九隽作品集》,细细地欣赏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史小明、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九位当代紫砂才俊的艺术精品。这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紫玉金砂”雕琢而成的陶艺菁华,释放着无限的艺术魅力。需要此书可以与九香联系,限量赠送两本(微信392503348)

 

紫砂九隽作品欣赏

宜兴紫砂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发展至今天,尤其是中青年技艺人员在文化环境中日益成熟,有着精进的艺术思考,并把这种思考转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展现出大雅若淡,意境逸远的紫砂品位。书中介绍的九位陶艺家,出自不同的师门,技艺各有专长,年龄也各不相同,却能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能够熟练地掌握和驾驭紫砂的材质优势,师法自然,鉴古铸今,将自己的内心领悟和创作灵感契入紫砂的设计构思之中。我们所见到作品是独创的,寓意的,也是新颖的,风雅的。

范建军,省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自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鲍志强,系统学习书画与陶刻技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随母亲曹婉芬学习紫砂造型技术,壶艺日臻完美。他的《暗香壶》《东篱采菊》《凝香壶》《铁骨冰姿》等,既有传统文化气息,又有古人诗意。自然界的那份美好,用砂壶来承载,充盈了隽永的诗情画意。

紫砂九俊作品欣赏

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3位拥有省大师称号的女陶艺家,把女性的柔美,融进作品的创作之中,有着秀丽灵动的艺术特征。像顾美群的《静观》《莲说》,蒋雍君的《似水》《芳华》,喻小芳的《竹吟清风》《二泉映月》等等,都是她们用平凡的双手,通过对“五色土”的捏制,传递真实的情感,放飞心中的梦想,创作姿态妩媚的艺术形象,吟唱着大自然的歌谣,点缀多彩的紫砂世界。

首届“江苏工匠”范伟群,创办“范家壶庄”,成立“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授徒数百,而且为紫砂艺术的繁荣,紫砂壶艺的创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参与展出的作品,如《合和》《天成》《六方竹鼎》《九鹤同春》等,传扬着中正平和的基调,带着东方的畅想,用紫砂创造诗意的空间和艺术的家园。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陶瓷艺术大师史小明,在近30年的紫砂艺术生涯中,埋头学艺,潜心制壶,将丰富的想象力和传统民族文化倾注在作品的创作之中。无论是雕塑《陆羽》《峙乐》《方圆》,还是壶艺《清风》《延续》《和》,都是十指化作心灵的舞蹈,用紫砂彰显艺术的芬芳,化作一种特殊的物象代表,传递紫砂所散发的灵性和智慧。

蒋琰滨的陶刻作品《铺首方尊》《六方笔筒》《对联》《金瓜提梁》,毛子健的《曲韵壶》《放目千里》《逸品提梁》,范泽锋的《禅墩》系列等等,无不构思奇巧,可圈可点,使观赏者产生视觉的愉悦和思维的联想。他们的紫砂语言,飘逸了生动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作品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有的散发田园情趣,有的浸润书画韵味,有的钩沉历史故事……尤其观赏了范泽锋的禅墩之锦葵、唯想、瑶光、开阳等精品之后,各式筋纹造型扣人心弦,成就一种禅境,拥有“盈虚有其宰,得失忘喜忧”的超然和飘逸。柔润的光泽和沉着的气度折射出紫韵梵音的深刻内涵。

“天人合一”的宜兴紫砂有今天的盛世繁华,说明了紫砂这朵风雅之花所处的文化气候和艺术土壤是特别的温和与优良。事实上,都得益于故乡的富贵土,得益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技艺传承的渊源脉动。“紫砂九隽”就是杰出的实践者,紫田耕耘人。他们把自然生态当作信仰,让紫砂成为握在手心里的乡土。正如,史俊棠会长在该书的前言中所说:“他们的人品、作品已有较好的口碑,成为宜兴紫砂行业中的一股涓涓清流。”

欣赏《紫砂·九隽作品集》,让我们看到文化引领下的宜兴紫砂,蕴含了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因而,充满着生机,也充满着活力。

分类
壶品推荐

细说紫砂红泥之美

作为紫砂泥料四大基本类之一的红泥,因其红而不艳,红得柔美,受到广大壶友推崇。红泥可以分为朱泥、小红泥和朱泥大红袍,其区别是原矿层的不同及风化程度、炼制拼制的差异。红泥可爱灵动,较适製作小件茗器,甚似那娇到骨子里的虞美人,深得世人喜爱。红泥特点:热淋变色率较大,红泥原矿愈用愈红。

小红泥紫砂壶

钱英小红泥作品

柔而不犯-小红泥

艳美而不俗,红得柔美,是小红泥色泽特点。窑温不足,红泥呈枯黄橙色,水色不彰。窑温稍高,则收缩大、变形、塌陷、铁质熔点较易产生。氧化铁含量较高,窑温烧足,优者光洁明亮,橙中略见红光,劣者杂乱阴霾,俗不可耐;红泥原矿坚硬似石,呈澹草绿色调,窑温略低。

“嫩泥,出赵庄山,和以一切色土,乃黏脂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泥。”

小红泥紫砂壶

许华芳朱泥作品

朴而不俗-朱泥

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逐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朱泥原矿,胎骨坚硬而沉实,色泽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之佳,像极了古时刚成家的小娘子娇羞,颇具古代朱泥风华。窑温:约1080 – 1120度,收缩比:18%以上,含铁量在13-18%之间不等,含铁量极高是红泥中的精品。赵庄的朱泥原矿灰、白、带黄棕色,呈片状结构;本原矿由于泥性较重,故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年代较久,且成陶后色调较红豔,古称“石骨”),再经敝古陶研究所繁复全手工的练制程序后,始能成陶!泥性须以偏高窑温攻之,收缩比特高。

它像一株墨绿色的藤蔓,沉默而低调。它写萋萋之草木,写莫莫之青藤,写喈喈之鸟语,写自己辛勤劳作,它像手间的一把朱泥壶,略泛橙光,娇羞作态,写自己思家归宁的小女儿情态。

禅莲紫砂壶

朱俊锋大红袍作品

艳而不妖-朱泥大红袍
大红袍红豔夺目,气质高雅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窑温约1150度,收缩比:约20-25%,产于丁蜀黄龙山、赵庄、红卫一带。大红袍低张力,收缩比几达紫泥系的三倍,製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豔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大红袍质感绵密、紧实细緻,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豔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

“红豔夺目的大红袍犹如含苞待放的姑娘;气质高雅好似一位待嫁的新娘。”

分类
紫砂百科

紫砂壶创作中传统与创造的思维统合

中国是一个陶瓷强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留下过辉煌的篇章。只要谈起中国陶瓷,无论是谁都会不约而同地,闪现出材料精美,制作精微,画面精致的一系列熟悉的形象和动作,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的是宜兴紫砂茶壶和景德镇的青花瓷瓶。紫砂茶具之所以在宜兴陶器中最为有名,除了它的泥料和装饰语言都较为特殊,尤以其独特的手工成型在偌大的陶艺王国里显得出类拔萃。传统制壶手法中揉、搓、拍、切、划、刮、压、挖、挑、接、光等一系列动作的连续性,那传统装饰中的古代人物、山水、花鸟和工整对称的图案样式以及最终构成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审美图式及造型规律所引发的联想,常常使我们流连于幻觉中,让我们几乎忘却了对现实的关照,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国人已习惯把陶瓷艺术的认知理解直接倾注在中国特色的书画装饰和工艺特色上了。
陶艺工作者们在创作中往往将艺术和技术不露痕迹地糅合在了一起,体现在技术上的一次次革新,如泥色、釉药、烧成等,也都倾注了最大的关注,但无形中模糊了技术和艺术的界限,在追求至善至美的探求中,却将艺术创造远置于技术革新之后。在厚重深邃的文化基石面前,我们似乎只有依仗着她向前行走才觉得踏实。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对于技术的勤学苦练,孜孜以求和对于创造的畏惧心理逐渐形成的惰性甚至是回避,对于技术有所得的欣欣然和那满足了经验积累的快意,掩盖了我们的陶艺创作乃至生活中缺少成功与失败、亢奋和痛苦的创造冲动。

朱可心紫砂壶

我国的陶艺创作如何能在新世纪体现出新时代的特色和优越感,“向传统学习”固然是我们的必经之路,然而“从传统中走出来”更显得对于创造具有积极意义。在这样的历史阶段里,纠缠不清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在各自错位的基点上必需相互看清对方的弱点。一种是走进传统却始终没有冲出来,在自赏和得意中看不惯一点离经叛道;另一种是脱离文化背景的虚无,带着对传统观念和技术的不屑一顾,把西方艺术观点和方法拿过来生吞活咽。诚然,现代陶艺在我国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时期,若要赶上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面临着许多突破口。不是西方的文化给我们注入兴奋剂,更不是让我们背着沉重包袱固步自封,倒是如何将传统精华比较自然地领人今天,让它带着中国传统艺术不可类比的优越,心平气和地贴近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对于陶艺的美感认知和体验,也并非因艺术的现代经而有所改变,但若要适应新世纪陶艺创作的环境,而同时又拥抱着传统的陶艺制作规则不放,这绝对会与崇尚现代的主流相对立,甚至会间接地分裂创作的思维。在这种进退两难,创作思维无法定夺的情况下,陶艺创作对于我们而言无异于是一种极大的心灵煎熬,到底哪一种创作形式最能反映出文明社会的需求以及容易地被观赏者所认同或接受?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清楚地知晓其中的奥秘,但都力不从心地无法做到。我认为尽自己的本分亲自体验,认识整个社会文明架构的变迁,并且重新探讨传统美学的理论及其创作的基本方式,正是被认同和接受的唯一办法。当我们在创作理念和形式上有所获得之后,就能立足攫取传统艺术精髓的方向,再加以蜕变转化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思维,使陶艺作品不仅得以保留住那源源不断动的生命活力,更具有新颖丰富,多元化的有新时代特征的表现方法。
综观二十世纪陶艺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主流陶艺家和陶艺大师们,都有自我创作的特殊的艺术涵养,且极虚心、细腻的去思考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和创新的成效,使其作品能顺畅地彰显出其特有的“独创性”及“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创新而有味道的陶艺作品在于强调出艺术家心灵的精纯和诚实面,并非仅靠舍弃传统的创作理念,就可立刻产生具有时代性的原创性动力。当然,我们在创作思维的挣扎中有时也会深陷于“新”或“旧”的思维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但只要我们能秉持己风,就能自由自在地彰显出陶艺作品特殊的材质美感而不致于过度的单调及僵化,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与现代形式之间的对应及衔接的微妙关系。在陶艺创作中,有一些现代因素来自我们记忆的片段,这些现代尘埃中的颗粒有时难以用具体的形来形容。艺术创造毕竟不是化学试验的技术革命,现实中的场景有时候以各自为政的个
体形式在脑子里时浮时沉。记忆的流失,留下来的却也是自行提炼的背景,而构成现代陶艺的要素还有很多无法以文字记录的幻觉,想象一闪而逝。现代情绪的诱惑吸引着我们也许彻夜难眠,也许一触即得,我们既然有了对于传统敢于评价的勇气,又对于盲目地看中西方陶艺的表情产生过冷静的思考,生活的灿烂和阴暗面虽不时的触动着我们的神经,而艺术创造的规律则需要我们平心静气,不动肝火地体悟社会乃至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把传统的解读,西方艺术的热情和冷静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繁杂情绪全部转化为创造的冲动,我们的工作才具有了最朴素的意义。
无论如何,创造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唯有创造才使得我们自觉于有意义的生命中。

分类
壶品推荐

丁维其报喜鸟紫砂壶欣赏

丁维其先生是当今宜兴紫砂壶艺界知名度很高的一位大家,他通过近30年的壶艺理论学习和制壶实践创作,对紫砂的矿料研究及朱泥壶的制作都颇有造诣,他创作思维活跃且激情澎湃,有很高的造型艺术天赋,在紫砂壶艺的传统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宜兴朱泥壶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
由于朱泥矿料的独特性,制作朱泥壶难度大,在朱泥壶上加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创作情感难度更大,制作容量大一点的朱泥壶更是一种自我挑战,文化底蕴、创作激情、手工的驾驭能力、烧制等等。天道酬勤,丁维其创作的精品不断产生,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已成为业界制作朱泥壶的典范,《报喜鸟》朱泥壶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丁维其紫砂壶

报喜鸟即是喜鹊,先秦时期,人们就认为喜鹊具有感应预兆的神异本领。《易卦》称:“鹊者阳鸟,先物而动,先事而应”。喜鹊在中国民间文化中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民间谚语就有“喜鹊叫,喜来到,不是亲人来就是财运到”。总之,喜鹊是一种家喻户晓的报喜鸟,认为它的到来或鸣叫,必有喜事到,是吉祥的征兆,后遂以表示祥瑞和成功的喜悦。
《报喜鸟》朱泥壶以此为设计灵感,全手工制作,用料考究。作品造型简练饱满,简约中蕴含着丰富的想像力,飘逸顺畅的线条构成报喜鸟富贵之形态,好像她从远方刚刚回来,稳稳地站在你的面前,溢露出祥瑞的喜事要降临。取其形而命合,作品壶身、钮、嘴、把比例协调,口盖平整,壶嘴的线条自然精妙,泡茶出水顺畅,为报喜鸟精神所在,工艺技法洗练老辣,壶把夸张开放,实中见虚,气韵生动,简练而不简单,显出作者的厚实功力和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品丁维其的朱泥壶是一种艺术享受,他的作品以自身的语言与品茗者进行默默地交流,滋润生命的质感,滋润奋斗的人生,滋润成功的愉悦,和谐生命的健康和亲情。这些足以深深地吸引着品赏者,调动着赏壶者的审美情绪,架起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领悟”的桥梁,使人与壶、壶与人在品茗中融为一体。

丁维其1955年生于陶都宜兴;1975年进入彩陶工艺厂;1982年真正开始从事紫砂艺术事业,得益于多位国家级大师的精心指点,顾景舟,徐汉棠,汪寅仙,何道洪,顾绍培等;1986年与一批热衷于紫砂壶收藏人士一起研究临摹,创作;1994年与一批民间紫砂老艺人联合创办“宜兴市民间紫砂有限公司”,并担任其董事长兼总经理。1994年创办“民间紫砂”以来已申请了紫砂工艺品外观设计专利二十多项。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春回陶都大地 紫砂花开之美

茶吐新蕊,早稻初生,漫山遍野春意生……宜兴的春天被记录在一张张照片中,被留存在一幅幅画作里。蜀山南麓的东坡书院仍有蝶恋花的余音绕梁,宜兴的春天就又一次在清晨未散的氤氲中悄然到来。

从落地生根到花谢花飞,从万物休眠到生机盎然,这是一场关于生命的轮回。季节更替,紫砂存忆,紫砂壶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宜兴人的茶余饭后,静谧的,专注的,记录下每一个惊喜绽放的时刻…

顾景舟供春壶

供春——紫砂鼻祖

春,在四季中是最令人欣喜的存在,它往往预示着万物新生。而在源远流长的紫砂历史上,也有这么一位开山鼻祖——供春。

供春壶,紫砂史上第一把有文字记载的壶,相传它明代正德年间(公元)一个名叫供春的人所制。供春,又名龚春,宜兴学宪吴颐山的家僮。吴颐山早年在宜兴金沙寺读书,龚春陪伴主人在寺里读书时,常常见到一个老和尚(也就是“金沙寺僧”)自己炼土制壶。老和尚做的壶成品十分精美,技术很好却不外传。于是,供春就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偷偷地研究制壶术。

而这一把“供春壶”就成了留世的经典之作。是以谈到春,便首先想到这位开创紫砂时代的古人,我想,这便是精神永存的至高境界吧。

 

春风
愿你一生自在如风

人们常说,文人风骨,匠人精神。若单从紫砂壶来看,“自在如风”或许是最好的诠释方式了。而春意也是如此,清风总是缓缓轻抚大地,自在而又散漫的飘荡在天地间…

秦权壶

秦权

泥色深红,秤砣式形制,短流,环耳形把手,嵌盖微鼓,钮似桥顶,整体简练、古朴、大方。此壶何名”秦权”?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度量衡,秤权以秦为准。更值得称道的是”秦权壶”上所题刻的铭文:”自在如风”。

 

春雨
留下人间的甘露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好壶必有好茶来相配,而下过春天第一场雨后,满山满野的新茶便悄然绽开嫩芽,迫不及待的吐露清香。
待到采茶时节吗,就用一把紫砂壶,泡上一壶人间甘露。

禅莲紫砂壶

禅莲宫灯

此壶以古时宫灯为型,器型稳健流畅,古韵盎然 ,壶盖以富贵菱花贴饰,大气耐品。泥色红润,莲花瓣和壶浑然一体,富有禅意。

 

春生
鱼戏莲叶间

等到春意更浓时,去田野间走一走,那是春天的生趣…
南飞的燕停在路边的电线杆上叽叽喳喳,飞舞的蝴蝶围绕着花田扑闪着翅膀,小河里的鱼儿自在游动,寻找属于它的春趣。

春天紫砂壶

鱼趣

此壶嘴把以浪花为型,外加鱼形壶扭,造型浑然一体、生机勃勃,恰似鱼儿在水浪中嬉戏。

 

春息
梅花含香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明年独自律,先发映春台。
等到梅花开了,你便可知,春天来了…
而在无数文人墨客都争相用言语用画作描绘过梅花的相貌或品质后,我仍是觉得,这支梅花,唯有紫砂相配,才最相得益彰。

春天紫砂壶

含香

原因无他,只因梅花傲雪吐艳、先发映春,不屈不挠、高雅芳洁,它的意象与品格,早已融入文化的血脉。而紫砂泥在质感上特殊的表现力,更是可以超写实地呈现出梅花的精神。

 

春尽
紫砂的传承

四季有始也有终,而老天对于春季却总是格外温柔,不似寒冬般万物凋零,不似盛夏般暴雨连绵,只用一根树桩表达生命的延续…
可紫砂壶的传承,却永远不会终结
不论是以何总形态出现,或生机勃勃或枯树逢春,都有一番别样风姿。

梅花紫砂壶

斜桩

壶身作树桩形,向左倾斜,自然而生动,树枝弯成的把、流与钮,呼应和谐。几朵梅花疏疏地点缀其间,没有夸张雕琢的纹路瘿结,一股素洁雅致的风韵徐徐而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去小河边,去田野里,去青山上。感受蛰虫萌动,感受百花齐开,从万物之景,感悟紫砂艺术的自然生态之美。

分类
紫砂百科

紫砂壶全手工与半手工差多少

首先从工艺上看半手工壶同样含有手工的成分在里面,简单说来分为三种半手工情况:
第一种:壶嘴、壶把、壶盖等用手工制作,身筒用模具制作;
第二种:身筒用手工来完成,其它用模具制作;
第三种:整把壶都借助模具成型,这类半手工壶也可称为模具壶;

九香紫砂推荐的半手工壶均为第一种。

很多壶友担心半手工壶可以利用模具进行无限量的复制,其实无需担心,半手工壶同样含有作者的思想在里面,并且也存在不可复制性。如顾景洲的许多壶同样借助了模具,顾老用模具在于用得好,用得巧,就如当年顾老制作的洋桶,让当代的工艺师甚至是高级工艺师使用顾老的模具来制作此壶都无法达到他的效果。还有些壶,特别是花货不靠模具是无法制作的。

女性紫砂壶

全手工:是使用工具而不使用模具来制作一把壶。因此全手工制作难度相对较大,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
全手工由于没有用到模具,因此,每一个块面或者部位相连接都是用脂泥粘起来的,脂泥的颜色和壶身的颜色会略有差别。
而有人说起的在壶内壁上盖章来区别全手工和半手工,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半手工也可以进行盖章的。
接缝也是一样,要是有艺人真的想把半手工做出全手工的模样,仿接缝也是有可能的。

鉴别汇总:

其一,不需要围绕在模具、工具上打圈,归根结底,模具也是一种工具,古时制作筋囊器型时就是依靠模子进行塑形的;

其二,具体要看什么壶型,有的壶型半手工做出来比全手工更有气韵;

其三,全手工壶远远比大家想象的难做,不到火候的艺师做出来的全手工壶的力度等等远没有半手工做出来的强,而且在型制规整方面还不到位,哪怕当今国家级工艺师、高工等也不会说做一把全手工壶就是成品,很多时候做出来以后还得重新推敲琢磨;

其四,如今紫砂一厂通常的做法是采用传统手法打出身筒后,为了使壶型更加标准,还借助模具准型。

焐灰黑料紫砂壶

壶的艺术价值:

一把壶的价值,在于这把壶的精气神韵是否充足饱满,壶型是否做的规整、比例是否和谐、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细致。
如果是光货,壶面是否光整无暇;
如果是筋囊器,那线条是否清爽利落,块面是否均匀,曲线是否自然;
如果是花货,那么上面的花草树木是否自然如天成,无一点矫饰。
只要这些要求都达到了,半手工和全手工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某一半手工壶由作者加入了独有的思想,创别人所未能,且壶型优美和谐、寓意美好吉祥,不仅这把壶有收藏价值,连其模具也有收藏价值。

紫砂壶如何鉴赏

典型作品:

如大亨的鱼化龙是公认的经典之作,同样也使用了模具,并且这个模具留存至今,但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再用此模具做出如此经典的鱼化龙。
鱼化龙不用到模具根本无法做出,那么,当你面对心仪的鱼化龙,此时若还要计较半手工和全手工,那就失掉自己的真心了。

又如汪寅仙的光货《曲壶》,圈内众所周知是借助半手工成型,可做出了力度美与味道,夸张的诠释了曲线的张力与优美,且做工非常扎实到位,曲壶成为了汪寅仙的代表作,为众多壶友所喜欢,市场价也扶摇直上,目前市场价在30万左右。

在全手工和半手工前面的步骤都一样,都是手工打泥条,手工拍身桶,唯一区别在区 最后一步, 半手工的要模子准型 而全手工的不要,衡量一把紫砂壶的价值,要看它做出来的最终效果,而不是做的方法.
茶壶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最后的结果。不管用的什么方法,怎么做,所做的壶要做出感觉来,自己喜欢才最重要。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维他奶之父”罗桂祥的紫砂情

九香和恩师学壶之余,有时会和师傅聊聊紫砂文化和历史,师傅和我说除了谢瑞华之外,还有位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对宜兴紫砂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九香这里引用学者盛畔松写的这篇文章,谨以此文献给推动宜兴紫砂走向世界的罗桂祥先生。
罗桂祥紫砂
“维他奶之父”之伟业
1985年底,一份香港商人的建议书——《中国城市(商业)改革大纲》摆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办公桌上。《大纲》对中国城市商业改革提出了独到的建议。邓小平看了后立即批示:这是一个很大胆、很好的建议。马上转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赵紫阳也立即批转给商业部长,要他组织研究并提出实施方案。在此后十几年的商业改革中,《大纲》中提出的改革建议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
一个香港商人的建议,能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重视,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是很少见的。能提出这份对整个国家商业改革有宏观指导意义建议的人,他肯定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管理经验,更应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个香港商人,就是名闻全球的“维他奶之父”、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罗桂祥先生。
罗先生1910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三乡镇寨上村。8岁入学,在本村崇正学校读了两年小学。10岁时,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读了两年华文学校后,考入教会英文中学。毕业时,他打算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一个建筑工程师,以期对积弱的祖国有所贡献。由于他兄弟姐妹九个,父亲仅是一个为人打工的帐房先生,无力供他读大学,只得在马来西亚华侨民政司找了个翻译工作,协助父亲维持家庭生计。
父亲罗进兴的东家余东璇先生是东南亚闻名的“仁生堂”药店的老板,还在东南亚和国内发展房地产业务,知道罗桂祥一贯聪明过人,有意出资供他上学,但有个条件是所学专业应是商科,学完回到余老板身边。罗桂祥心想:虽然不能专攻自己喜爱的建筑专业,但能有大学可上,也是十分高兴的事。1929年,他如愿考入了香港大学商学院。
1934年,罗桂祥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开始任余东璇的商务秘书,两年后升任香港余东璇有限公司的经理,同时兼任余的私人法律代理。在这段时间里,他与香港的银行金融界许多人士交上朋友,在这些朋友中树立了他年轻有为、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形象,为未来创办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罗先生到上海办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美国驻中国的商务参赞雅诺氏的一个公开演讲,题目是“大豆—中国之牛”,意思是说大豆营养丰富,含蛋白质与牛奶一样高,大豆是中国的奶牛。这番话,让年轻的罗桂祥认识了大豆,从而把研究大豆、生产豆制品作为终生的事业。
1940年,他与几位友人合力研制出“维他奶”豆汁,希望为经常患有脚气病的香港穷人提供廉价的营养饮品,开始生意很不顺利。香港沦陷,他回内地避难。1945年,抗战胜利后罗先生重返香港,他参照“可口可乐”公司的做法,将豆奶装瓶销售,从杓舀碗装的排档饮品变为有品位的店堂商品,销量急剧增加。1950年,他聘请了专业人员,设立了实验室,对豆奶的汁进行严格的处理,去掉了“豆腥”味,对豆奶的消毒研制了专门程序和专用设备,使豆奶保鲜期由三天变为一年。后来,“维他奶”饮品进军国际市场,行销海外20多个国家。
事业有成的罗先生,六十年代后先后担任过20个公共职务,他历任香港政府市政局、立法局议员,香港工业总会副会长,香港世界包装会主席,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主席,香港科学管理协会会长,1975年担任消费者委员会主席,香港豆品有限公司、平平置业有限公司、双鱼艺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东亚银行董事。还担任香港科学管理协会主席,香港太平绅士,获英廷颁赐的CBE勋爵。1982年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意外倾心痴迷壶
1992年的金秋,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高级工艺师杨勤芳和我在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叶荣枝先生的陪同下,前往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公司总部拜访罗先生。当时85岁高龄的罗先生鹤发童颜,和蔼可亲。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一生醉心于弘扬紫砂的情缘:
在50年代初,罗先生有天经过香港皇后大道的一间古董店时,只见橱窗里摆着的30多把紫砂壶,一下子拽住了他的心。那古朴敦厚的造型,典雅温润的风格,楚楚动人的泥色,让他殊而心惊。他驻足细察一阵后,又走进店堂,问老板:“这是什么?能让我瞧瞧吗?”“这是宜兴紫砂壶,你自己拿着看吧!”谁知,不看则已,一看就爱不释手。于是,这位尚不知宜兴在何方的罗先生,倾囊相购,一下子挑选了自己钟爱的十多把壶。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与紫砂结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缘。
后来,他找到了许多有关介绍宜兴紫砂的资料,对着《阳羡砂壶图考》等悉心研究,从而对宜兴紫砂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渐而被艺壶溢露出的浓郁文化气息所折服,迷上了紫砂壶的收藏。他对照砂壶图录所指引的艺人和作品,千方百计寻觅紫砂茗壶收藏。并立下了收藏的三条准则:一是作品的作者一定要在历史上饶有名气;二是壶的造型艺术水准要高;三是同类造型的作品不得超过两把。
他根据自己的收藏原则,遍访香港各个古董店,进而与中国艺术品(香港)有限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凡是大陆流向香港的历史茗壶,他都倾心收藏。以至到后来,中艺公司只要有壶到,必定先打电话给罗先生。他还利用自己去国外洽谈生意或考察的机会,到美、英、法、意等西欧国家的古董店里寻觅,只要发现宜兴茗壶,他总要仔细询问壶的来历,不惜重金购下,带回香港。后来,他竟爱紫砂成癖,有些有钱人灯红酒绿,金屋藏娇,三妻四妾,而他平生只喜品壶、养壶、藏壶,有时为了收藏所喜爱的壶,到了不惜重金的地步,紫砂犹如命根子般不离须臾。积50多年的心血,罗先生终于收集了800多个品种,760多位历史和当代著名艺人的作品,成为当代紫砂上收藏历史名作最丰富、作品最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杰出代表。

珍藏茗壶轶事多
在罗先生洋洋大观的收藏品中,基本上每一件作品的收藏都有一番心血,每件作品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只是限于时间,罗先生不能一一介绍。另外由于篇幅所限,也只能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一次,罗先生在伦敦的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了一把清初著名艺人邵旭茂的壶,他喜不自禁,也没多看就当即买下,小心翼翼带回香港。回家打开一看,壶里竟然还有几片已经发黄且已破碎的纸片,上面的英文笔迹还是羽毛笔写的。他觉得这是十分珍贵的资料,赶紧让裱画家把里面的碎纸片拼好,裱了起来。原来,这纸上记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英军侵略印度时,战到最后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久攻不下,这个抵抗时间最长的土王(相当于部落酋长),对英国侵略者恨之入骨,专门设计了一种象形老虎的机关,逮着英军就送入虎口,将头活活“咬”下。后来,这个土王被英军希斯亭(译音)将军打败,他的财产被全部掠回英国,其中就有一把是邵旭茂制的茶壶。希斯亭晓得英国皇帝佐治四世很喜欢中国的瓷器,他为了讨好皇帝,表示自己打仗英勇,就把这壶送给了皇帝。英皇把它放在伦敦郊外波利敦的皇宫(相当于中国皇帝的行宫),这是一个具有中国色彩的宫殿。
过后不久,风流成性的佐治四世,将这把壶送给了他的一位情妇,这位情妇后来将壶传给了她的女儿,她女儿就将这把壶的来历写成文字,记述了下来。至于这把壶是怎样由中国传到印度的,后来又怎样从皇帝情妇的女儿家流传出来到古董店的,就不得而知了。如今,这把壶放在香港茶具文物馆内,记录这壶的一段流传经历的纸片也原样放在壶内,它将和壶一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还有件趣事是,就在罗先生第一次到宜兴之际,他知道蒋蓉是一位当代紫砂花货作品的领军人物,清代历史上陈鸣远也是杰出的花货开山祖,他却偏偏收到了一把陈鸣远的光货作品,他把壶底钤陈鸣远印鉴的《虚扁壶》带来请蒋蓉鉴定,他原先认为这是陈鸣远最具光货造型特点的名作之一。壶型极扁,适合冲饮绿茶。器型线面屈曲和谐,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和谐,目视有粗砂感,手抚则很细腻。浑朴之中有峻拔之势。蒋蓉一见就觉得眼熟,她仔细一看,不觉怦然心动,原来这把壶竟出自她自己之手,那是40多年前她在上海为古董店老板仿制的壶,当时虽不能在仿制的名人壶上打自己的印章,但十八岁的林凤小姑娘却耍了个小聪明,即在每把壶的壶把下端做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小印记。这把壶让蒋蓉感慨万端;世界就这么小,人生竟如此巧合。罗先生也兴奋不已,他执意要把这把壶送还它的真正主人,而蒋蓉坚持不肯接受已经属于别人的心爱之物。最后是蒋蓉以自己的一把小佛手壶与之交换,成为紫砂收藏界的又一段佳话。

印我青鞋第一痕
罗先生由收藏紫砂壶而对宜兴紫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觉得有责任把它推向世界,展示这一民族瑰宝的风采。但在六七十年代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他根本无法接近宜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秋天,才终于踏上了这块梦寐以求的宝地。
他像一个探宝寻宝的侠士,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厂一看,产品大多数是三五元的行货,底款印章全部都是清一式的“中国宜兴”。他问接待的高海庚厂长和顾景舟大师“你们为什么不做高档的壶?”“为什么不打作者个人的印章?”他们回答说。“高档的没有人买。”罗先生当即拍板,“你们做,我给你们销。”他请求厂方召集顾景舟、蒋蓉在内的二十多名制壶高手开了一个“神仙会”,拿出一叠明清时期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紫砂名家的作品照片,请在场的制壶高手仿制这些作品。并随即提出了外销的三个条件:一是所有壶都要用个人的印章,并要在底部署上制作时间;二是产品要经叶荣枝先生检验,质量差的要淘汰;三是凡为他定做的式样均由他包销,不要卖给别人。叶先生还告诉我们,“第一批定做的壶质量很好,在台湾一炮打响,凡是有‘庚申秋月’字样的壶,现在有很多人在寻找。”
当谈到产品出口的具体事宜时,高厂长为难的说:“我们没有出口权,你要到省里去谈。”于是,罗先生又赶到南京,当时省陶瓷进出口权刚由上海口岸转到江苏,省出口部门对宜兴陶瓷出口一无所知。罗先生又打电话到厂里,要求厂里派代表到南京谈。“这事我是原经手,”徐秀棠先生接上来说道,“我想了个办法,按照工艺技术水平的不同,分成ABC三个价,从此才把工艺师的作品从大路货的产品中分开来,由一般商品到名人名作这次是分水岭,这是罗先生的功绩。那时定的价目表,我现在还保存着,很有历史价值。”罗先生记忆犹新的说道:“我记得那次顾老的壶定价1300元,我就自己拿下来用,1981年顾老来香港,我就用这把壶为他泡茶。”
罗先生是“文革”后第一位推动紫砂走向海外的大商家、大收藏家,并且开创了以制作艺人之名来定价格的规矩。1981年,他还策划了在亚洲第六届艺术节上举办“宜兴紫砂精品展”,请顾景舟大师等亲临展览现场,在香港多家电视台作讲座,为他自己收藏的历史名作作鉴定,并首次出版了第一本宜兴紫砂的精美画册。在他一系列的策划推动下,海内外迅速掀起了一个宜兴紫砂的收藏热潮。
罗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儒商。他一生以儒家“厚生”的观念从事经营,在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正规的香港,他的事业成就辉煌。在经营紫砂时,虽然宜兴人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但令人惭愧的并不是如此,当国门一开放,相反他的公司拿不到紫砂产品,而后来开始经营紫砂的公司反而超过了他。原因一是他不善于找领导搞关系,二是他没有去拉拢紫砂艺人施以小恩小惠。所以在金钱面前,道德才是真正的试金石,罗先生不愧是品格正直,具有中国传统情操的现代商人楷模。

弘扬紫砂为己任
罗先生不仅是杰出的紫砂收藏家,更是一位研究紫砂历史和工艺理论的出色学者。他在研究紫砂过程中,跑遍了世界各地藏有紫砂壶的博物馆,只要一听到哪里发现出土紫砂壶,他都要赶到实地考察。他精心撰写了许多有关紫砂的论著,有独到的见地,佐证的资料十分翔实。在《宜兴与澳门的历史关系》一文中,他列举第一批宜兴茶壶的出口纪录,是在巴达韦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内发现的:1679年7箱由长洲运出的紫砂红泥茶壶,以及1680年由澳门运出的320个红泥塑像紫砂茶壶。就在那次采访中,罗先生也谈起了他对那把储南强捐赠的《供春壶》的看法,以他丰富的收藏经验和几十年研究紫砂的睿智眼光判断,他认为这把壶并不是供春的原作,但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事实。他知道这是个敏感的话题,不能深入谈下去,只能一笑了之。
俗话说“玩物丧志”,而罗先生却在产生浓厚收藏兴趣的时候想到了大众,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1981年,他将自己收藏的紫砂茶具悉数捐给香港市政局,建起了香港茶具文物馆,让市民有公开欣赏的机会。香港茶具文物馆是香港艺术馆的分馆,是一所以收集、研究及展出茶具文物和有关资料,也是国际上第一所以茶具为专题的博物馆。茶具文物馆的基本藏品由罗先生捐赠,其中包括各种茶具约六百件,年代由西周至二十世纪的茶具及有关文具、摆件等器皿。这批珍藏中半数是瓷茶具,其中有注子、茶壶、茶杯等,最为知名的是十二花神杯。另外半数为一批由明代到现代的宜兴紫砂器。他还将自己的藏品按照年代、作者、图章等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印成精美的《宜兴紫砂陶器》画册,对外宣传发行。有次他到美国波士顿的一所中学去看望在那里念书的孙女儿,那是老布什总统中学时的母校,读书的都是美国身份很高的子女。结果在学校的教室里,他看到墙上挂的都是紫砂壶的照片。原来,学校把他编的画册作为教授中国陶瓷的教科书了。
九十年代后,罗先生看到宜兴紫砂在港台和东南亚已经推动起来了,但在欧美国家还未形成影响。为此,他策划将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作品拿到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去巡回展出。1990年9月起,这些展品就先后在美国三番市中华文化中心、旧金山凤凰城美术博物馆、印地安那波利斯美术博物馆和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巡回展出。每到一地,展出时间长达3到4个月,罗先生除了亲自前往剪彩外,还要携带大量幻灯资料,作《茶壶背后的人们》的演讲,在宣传紫砂的同时宣传宜兴和紫砂艺人。他还邀请三番市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演讲《明清宜兴茶壶风格》,帮助人们加深对宜兴紫砂陶艺的了解。而每到一地展出,各种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更增加了宜兴紫砂的影响力。
宜兴紫砂陶艺在北美各大博物馆展出的成功,引起了西欧各大博物馆的轰动,英、法、德、荷兰等4个国家的大博物馆也提出申请,要求到那里展出。经过初步安排,罗先生决定在1993年冬先到大英博物馆展出,那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每天参观的人数要2、3万,而且去的人层次很高,文化素养也很高。结合这次展出,罗先生为了进一步弘扬紫砂陶艺,准备自己花钱买一批当代紫砂艺人的精品,先在西欧各大博物馆巡回展出,然后无偿送给世界上最大的8家博物馆收藏。他再三呼吁,希望宜兴的紫砂艺人珍惜这十分难得的机会,真正把宜兴紫砂陶艺的最高水准发挥出来,千万不要象应付一般展览那样,这是关系到你送展的作品能否确立宜兴紫砂陶在国际上地位的大事。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他的良好愿望并没有真正实现,因为送展的作品良莠不齐。当时紫砂已经热得发烧,一壶难求使许多艺人已浮躁得做不出好的作品,能够卖给你一二把壶已经是最大的面子了,甚至有的经销商能拿到几件紫砂作品,还是紫砂艺人“恩赐”似的。

桂魄万古祥瑞千秋
1994年罗桂祥先生又把自己精心收藏的二百多件精美瓷器及六百多方印章慷慨捐赠给香港市政局。为了妥善收藏及展出这批珍贵的文物,香港市政局在茶具文物馆旁边兴建了罗桂祥茶艺馆,在他逝世这年的1995年12月14日落成启用。罗桂祥茶艺馆高二层,底层茶室提供品茗服务和茶艺示范;而上层展览厅长期展出这批珍藏的精品,其中包括宋、元、明、清盛世朝的珍贵陶瓷茶具,不仅有宋代五大名窑汝、定、官、钧、哥窑的宝物,还有龙泉、磁州和景德镇名窑的精品。而粹选自明、清至现代的中国印章,更是名家辈出,精华盖世,除了西冷八家和广东名印人的作品外,其中明末清初程邃(1607~1692)所刻的田黄石印章更为旷世稀有。
罗先生为世界饮料行业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也为世人树立了一座道德的丰碑。他以自己的创业成果厚待社会,回报家乡,捐建了梅县第一职业中学,与其兄合资捐献了三乡罗进兴医院、三乡罗进兴学校,为村里捐建了水泥乡道、自来水、电力设施、汽车、电视差转台等一系列设备设施,造福故乡桑梓。
1995年5月5日,这位“维他奶之父”、宜兴紫砂的痴迷者和当代将紫砂推向世界市场的杰出贡献者,含笑走完了他那八十六岁的光辉人生。如今,罗先生虽然离开人世已经十多年了,但回忆那次难得的见面机会,追思他五十多年为紫砂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罗先生在我心目中永远矗立着“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的崇高形象。我认为,罗先生为宜兴紫砂走向世界功不可没,紫砂史应该铭记他的功绩,宜兴人应该为他树碑立传!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文化学者收藏家-谢瑞华

美国是个博物馆大国,各类博物馆有上万座之多,但称得上集亚洲历史文化之大成又冠以“亚洲”的艺术圣殿,非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莫属。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在西方世界专注亚洲文化和艺术界内是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人们来到旧金山不可不看的地标性建筑。这里展出约2500件艺术品,它们涉及六千多年的历史、覆盖整个亚洲。一些中国珍藏比如汉朝摇钱树、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铜质犀牛和绚丽的翡翠珠宝,都值得一看。博物馆内提供免费Wifi,游客可以在iTunes或是Google Play免费下载多媒体导览(配有普通话和广东话),欣赏博物馆藏品图集。你也可以闲暇时间自己浏览图集。在博物馆游览时,可以去Cafe Asia尝尝非常美味的中餐和亚洲食物,也可以去纪念品商店给亲朋好友捎上一份礼物。

谢瑞华紫砂壶学者

谢瑞华紫砂壶学者

谢瑞华紫砂壶学者

九香拍摄的谢瑞华与汪寅仙合影纸质照片

说到现代紫砂圈的鉴赏收藏大家,谢瑞华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谢瑞华(琴轩)先生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喜马拉雅艺术及中国装饰艺术馆原馆长,佛教艺术史和印度艺术专家,世界著名的吉祥花边图案专家,唐卡专家,宜兴窑紫砂器研究专家,与顾景舟、蒋蓉、汪寅仙等紫砂艺人私交甚好,谢瑞华女士撰写了很多有学术研究价值的紫砂壶文章,她把紫砂的发展过程分为草创期、典范期、繁荣期、转化期、衰落期和复兴期等几个章节,它开辟了紫砂发展过程,新的理论总结,非常可贵,以后也一直在一些论文中被引用。

分类
紫砂百科

紫砂是陶还是瓷?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有云:壶以砂者为上…

寥寥数字,奠定了紫砂壶在文人雅士和茶人中的地位。

可究竟何谓“砂壶”?谓之“砂壶”者,究竟是陶器还是瓷器,却是很多收藏爱好者并未搞懂的问题。

故做此小文,试答此问。

各年代紫砂壶泥料特征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将“陶器”与“瓷器”混为一谈,名曰“陶瓷”。

可实际上,无论是从历史,工艺,日用等角度,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均十分明显。

比如根据“中国硅酸盐协会”编的权威著作《中国陶瓷史》的记载:

一般说,瓷器应该具备的几个条件是:

第一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Al2O3(氧化铝)的提高和Fe2O3(氧化铁)的降低,使胎质成白色;

第二是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

第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换言之,不符合此标准(即不以瓷土为原料,烧成窑温不到1200摄氏度,或表面不施釉)的陶瓷制品,均不能算作瓷器。

我们姑且将非“瓷”之“陶瓷”,全算作“陶器”。

于是,我们便有了对“陶器”与“瓷器”区别的初步认识。

各年代紫砂壶泥料特征

“紫砂壶”是“陶器”说

史上首部紫砂壶专著,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中说: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似乎已为紫砂壶属陶器定下了基调。

当代科学著作,《陶瓷工艺学》中也说:随着时代的变迁,陶器的品种也在不断更新,如唐代的唐三彩,宋代以后江苏宜兴地区兴盛的紫砂陶器等,都是至今盛名不衰的著名陶器。

抛开理论概念,我们从紫砂壶的自身,原料,与工艺出发,也不难得出紫砂壶属陶器的结论:

比如说根据徐秀堂《中国紫砂》一书的记载:

根据科学分析…紫砂含铁量较高。

它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20摄氏度至1150摄氏度之间…红泥会稍微低些,约1100摄氏度…

而绝大多数紫砂壶并不上釉,想必已是常识,就不再赘述。

所以《中国陶瓷史》中也说:紫砂器是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特殊陶土制成的无釉细陶器…

由此可见,得出紫砂壶属陶器这一结论,不算武断。

日本宜兴紫砂壶

紫砂炻器说

许多人为标榜我国陶瓷技艺博大精深,总认为China一词即有中国之意,又有陶瓷之意。

可实际上,China一词的来源,究竟是“陶瓷”,“茶”,“秦(秦帝国)”,还是“丝绸”尚无定论。

而英文中,亦将“陶”与“瓷”区分的非常准确,并非以“China”混为一谈。

“陶”在英文中,多为“Pottery”或者“Earthenware”。

而“瓷”为“Porcelain”。

可心细者不难察觉,上图中展出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时大彬制紫砂壶,被标注为“Stoneware”,也就是“炻器”。换句话说,即非陶,也非瓷。

紫砂是“炻器”这一说法,也并不罕见。

比如《宜兴窑》一书中就写道: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炻器…

而如果我们参考“炻器”的权威定义,并将其与紫砂相比较,也不难得出“紫砂壶是炻器”的结论——

《陶瓷工艺学》: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类产品,就是国际上统称的炻器,也是半瓷器。这类产品已基本烧结,坯体致密,吸水率小,颜色深浅不等,缺乏半透明性。

黄美萍全手工紫砂壶

紫砂砂器说(结语)

《紫砂壶典》在批评注浆工艺时说:现在有用注浆方法做的茶壶,不用紫砂料,加注玻璃水,成型后喷涂一层紫砂料浆,烧成后呈色虽然像紫砂,但实际上已变为炻器…

从此段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并不希望“紫砂壶”与“炻器”为伍。

除此之外,网上也有不少文章努力从工艺,材料,文化等诸多角度将紫砂器与“陶器”,“瓷器”,“炻器”全部分开,单独列为“砂器”或“紫砂器”。

在我看来,此种想法虽出于一厢情愿,情深所至,并不科学;但也不无道理——

紫砂壶独有的手工成型工艺;内含物以及理化性质特殊的原材料;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确实已让紫砂壶在众多的陶瓷工艺品中独树一帜。

因此,无论宜兴壶是陶,是炻,是砂,都值得大家单独钻研学习,才能更好的传递我中华文化之瑰宝。(舒 乔)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出售紫砂壶客户资料可知犯法?

紫砂壶微商

时常有客户和九香说有不少紫砂壶微商加他/她微信,而且售卖的大都雷同,用词夸张,账号显示性别以女性居多,有的时候一天能十个左右的微信号加人,也有打电话催促通过下的,不知各位壶友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况。

九香之前已收到有售卖紫砂壶客户资料的加本人,但不予理会,而是分享下给大家一个真相。由于一年前顺丰快递员倒卖客户资料被判刑,这些倒腾客户资料的败类又开始买通淘宝天猫的客服或其他工作人员转卖客户个人信息。

微商售卖用户资料

这些资料的售卖行为严重侵犯了公民隐私权,大家看怎么处理,请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