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壶盖碎了,为什么不能配?

相信很多壶友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物件的损坏后都会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修还是换。这个要具体看物品受损情况,有的可以修就不需要重买新的,有的没办法只能换新的。例如发动机气缸坏了,修复得和原来一样没有可能性,只能做到尽量接近,但还是有烧机油;空调或冰箱的压缩机、微波发射器等等不是不能修,是修的有以前的8成状态就不错了。纯手工制作的紫砂壶的壶盖碎了,同样也是一个道理,不是不能配,只是配好的代价太高,配的过程比重新做一把还费时费劲。在制作紫砂壶行业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可见紫砂壶盖是有多麽的不好处理。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著作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砂土,按照原来的壶盖制作那么简单。

紫砂壶从生坯到烧成,要发生两次收缩:干燥收缩A(自然晾干)和烧制收缩(收缩程度=收缩率X收缩基数)。

收缩程度与泥料种类、生坯干湿度、烧制温度、烧制时间直接相关,因为紫砂壶都是拿到窑上去烧制,完全复制烧制温度、烧制时间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是同一种泥料制作的同种款式紫砂壶,每次烧制的成品,大小都会略有所区别。所以,生坯做好后,壶盖和壶身都一定要整体烧制,如果分开烧制,即使放在不同的匣钵,往往就会出现因为收缩程度不同而不相匹配的情况。

景舟石瓢生坯
景舟石瓢生坯

所以,这样做出来的盖子也是很难做到大小刚好的。尤其朱泥收缩得更厉害,配一个壶盖的成本和风险是做一把壶的数倍,重制壶盖时要据其大小制作七八个,这七八个盖子烧出来能选出一个可以用的几率都比较小。

再次就算都是朱泥,但是还是会有差异的,因为不是同一批炼制出来的泥。就算制出的壶盖与原来一般大小正好合适,壶身之前经过泡养后已经与新的壶盖色差很大,配盖也要与壶身色调差不多才行。

景舟石瓢烧成品
景舟石瓢烧成品

很多壶友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某宝某东某堂上很多商家销售的紫砂壶,可以免费配盖?

全手工所制作的紫砂壶,都是一壶配一盖,如果互换,肯定转动不顺畅或者会卡壳,或者盖不下去。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因为无论是全手工还是半手工制作的,都不可能每个壶大小一模一样而且分毫不差。

但是有一种情况:手拉壶(江西人在宜兴搞的手拉坯紫砂壶)或者机车壶例外。因为这些壶的泥料并非紫砂或者并非纯紫砂,砂性远小于泥性,也就不具备紫砂烧结的相应特点。在收缩很小的情况下去做一样的盖子相对简单的多。

壶盖为什么说难配,下面摘抄一段顾景舟大师补壶的片段:

上海著名海派画家兼紫砂收藏家唐云(1910-1993年)藏有一把清末“日巅山馆”款的紫砂《汉铎壶》,上世纪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抄走,至70年代末清退唐云的抄家物资时退还唐云,但壶盖已失。后唐云求助于老友顾景舟为其配盖,顾景舟当仁不让一口答应。他叫来赵江华(1950年出生,顾大师私人医生,常跟顾学艺)与关门弟子葛陶中(1957年出生,高级工艺师),由顾大师亲自配泥,配好泥后,由赵葛两人先捶泥,捶泥要按顺序与方向,然后切割,一道程序也不能错,整整三天才把泥捶好。

这时顾大师叫葛陶中做了好多个试片,按高、中、低三种温度进窑烧制,如此反复折腾,不断尝试,开窑后,看何种温度的试片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相符。

然后顾大师亲自用捶好的泥制成汉铎壶的壶盖,按刚才泥色相符的温度进窑烧制,出窑后的壶盖与《汉铎壶》的壶体色泽和谐,转动灵活,妙手天成 。 可见配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当今世上还有几个顾景舟大师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呢?

壶盖如只是碰坏小许,或可用些金银来补,如全碎不可补,则要重做。如壶的价值值得重做一个则可找高手重做,如已超过壶价,则不如弃之。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业老前辈黄凤莱简介

黄凤莱,1926-2014年。时任解放初紫砂发祥地蜀山镇首任镇长、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社长、1958年全国龙窑改革试点办主任、蜀山镇镇长、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蜀山紫砂工场(后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主任,期间主要作出了三大贡献:
1、1953年朱可心赴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民族、民间艺人大会的推荐决定者;
2、1954年蜀山紫砂工场成立(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一厂前身)的发起组织、召集创办人;
3、顾景舟1954年加入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紫砂工场(入社进厂)便是在其关心、动员下加入(当时入社费人民币三元) ,顾景舟三次来蜀山黄凤莱家登门拜访,希望入社进厂,后黄凤莱两次前往上袁村上门动员(1954年入社进厂前仍住上袁村、现紫砂村),在黄凤莱的关心、帮助支持下,从此顾景舟的紫砂艺术的春天真正开始,使之成为宜兴紫砂的一面旗帜,成就了一个传奇。

黄凤莱不仅对党负责、工作认真,还将参与创建了宜兴紫砂工艺厂、技能比赛记录、1958年全国龙窑改革试点的情况等记录保存了下来。紫砂界七位老艺人及“技术辅导员”称号的由来,他都有详细记录在案,这样详实的工作笔记实为罕见。

黄凤来黄凤莱紫砂
黄凤莱的日记本

2016,黄凤莱的儿子黄志强将父亲留下来的部分珍贵的紫砂历史资料捐献给了宜兴革命陈列馆。

黄志强介绍其父亲黄凤莱在当年的工作中,严谨认真,任劳任怨,事必躬之,从他留下的史料中就可见一斑。50年初,全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土地改革、缴匪肃特、对资改造等社会主义建设,黄凤来是位有心人,他把当年党政干部学习的相关材料,如“土改”学习读本、最早的《党章》、《第一个五年计划宣传提纲》等都非常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宜兴地区进行抗美援朝宣传的相关学习资料他也全都保管着。

黄凤来黄凤莱紫砂

黄凤来黄凤莱紫砂

 

黄凤来黄凤莱紫砂
当年比赛成绩记录
黄凤来黄凤莱紫砂
黄家祖孙三代探讨壶艺( 前左为黄凤来,后左为黄志强)
分类
壶品推荐

一款有道洪风格的全手工掇只壶

苏轼《上富丞相书》:“刚健而不为强,敦厚而不为弱,此明公之所得之于天。”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此款掇只壶得道洪之韵,全手工制作,造型浑朴饱满,敦厚遒劲,沉着而不张扬,充满君子内敛的气度。壶身饱满圆润,线条简洁,透出一份灵气;壶口正圆,壶盖外缘与壶颈线自然合度。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正视观之,从壶钮正中心气孔开始,壶之剖面相线条对称,曲线饱满,弹性十足,壶鋬粗大呈圆形,且从上之下粗细渐变,不仅有线条的流畅之美,又富于动感,手感舒适。敦厚之气在盖钮、壶流、壶鋬以个性手法表达的淋漓尽致。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全手工掇只紫砂壶

作品为吕海涛全手工制作,黄龙山优质紫泥,容量325c左右,出窑三把,刻绘不同,做工精美绝伦,造型独特,清新优雅,富有遒劲之风。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百科

紫砂壶嵌盖的实用性好处

有一些壶友比较讲究壶盖和壶口的严实程度,诚然这是评判做工好坏的一个标准,不过在追求商品壶量多质好的今天,我们在商品壶中去找到严丝合缝的手工紫砂壶确实很难,何况壶盖壶口的严实程度如今已经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整口人的手艺(极少数作者自己整口)。壶友们有没有发现,有一种壶盖,无论何种器形,很少出现倒茶漏水情况,今天九香就和大家来聊一下紫砂壶的壶盖形式。

常见的紫砂壶壶盖按与壶体结合方式分为三种:压盖、截盖和嵌盖。压盖,上下互压,如仿古、掇只;截盖,一分为二,如西施、汉钟;嵌盖,周边相卡,如竹段、升方。

紫砂壶的壶盖
压盖式

1.压盖式:

亦称“完盖”,又分单线压盖、双线压盖、单口压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盖沿和口沿的处理有方线、圆线两种,盖沿和口沿要能上下呼应,如竹鼎方壶、匏壶。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接,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压盖式中有单口压盖和有颈压盖两种,其中一种平盖式样,人们或称之为平盖式,其盖沿的外直径通常比口沿略大一些,圆口沿的更是如此,行话称之为“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如仿鼓壶、石瓢壶、掇球壶等。

紫砂壶的壶盖
截盖式

2、截盖式:

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样式,是在由曲线或直线组成的完整的壶体上,因看上去像是截割上端的一小部分作为盖子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这种样式的茶壶,分开制作的身筒和盖子,合盖以后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成为一条完整的线条,故技术要求较高。其典型的茶壶式样,如秦权壶、梨式壶、倒把西施壶等。截盖式有半截盖、全截盖、嵌截盖之分。

紫砂壶的壶盖
截盖式

3、嵌盖式:

是指壶盖覆于壶口后,壶盖沿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行话称之为“地包天”。其典型的茶壶式样,如矮井栏壶、一粒珠壶、鱼化龙壶等。嵌盖式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汉铎壶
嵌盖式 汉铎壶

紫砂壶烧成后,由于泥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收缩,所以现在的壶盖内圈直径都会比壶身口的直径做的更大一些,这样烧制出来的成品就可以经过“整口工艺”和“二次烧窑”来尽可能实现“严丝合缝”。上述三种壶盖,嵌盖是最能实现倒茶滴水不漏的效果的,因为水流要从壶盖壶口缝隙中流出要经过三道弯,而其他两式只有两道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