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正确清洗紫砂壶的方法

紫砂壶因为其特殊的物理结构,泡茶能提香。其作为泡茶的最佳器具己成公论,而紫砂壶也需茶的相伴才能更显其温雅气韵。

我们知道,紫砂壶泡茶香,且越使用久越香,这是因为紫砂透气性好,茶水在其中不易变味。但正是因为这个透气性,才会使得紫砂特别容易吸附茶汤里的物质。有些人喜欢用茶长期泡在壶中,称之为养壶。这种养过的壶泡茶更加香甜,这是因为茶垢堆集在壶壁上的原因。我们通常称之为“污养”。

由于频繁的冲泡,壶内部难免会留下茶垢。一把壶用久了,你是否清理过?

乔伟杰紫砂壶

乔伟杰紫砂壶

乔伟杰紫砂壶

也有壶友说想好好洗洗,但怕破坏包浆。其实洗壶只要用对方法,不仅不会破坏包浆,反而有助于紫砂壶的泡养。

下面就教大家如何在不破坏包浆的情况下把紫砂壶内壁中的茶垢洗干净。

不适用于紫砂壶的方式

平时我们经常会在网上或者电视里看到一些清洗茶垢的小窍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基本都不适用于紫砂壶。

比如用牙膏或者醋浸泡擦洗确实能立竿见影的去除茶垢。但因为紫砂壶具有透气性和吸水性,会吸附味道。

如果用牙膏或者醋清洁后,再用来泡茶味道很奇怪。

顾玉华紫砂壶

推荐洗壶方法

第一步
取用食用纯碱(小苏打)一匙放入壶中,冲入100度开水(注意不要忘记温壶),水要满再将壶盖盖上。

第二步

等候两三分钟左右,用养壶巾或是软毛刷轻轻刷壶内,你就可以看见茶垢变成了黄水流出,清洗后的壶胆光亮如新。

如果第一遍感觉没有彻底洗净,可以再泡就一些,再刷一遍,但是一定要选柔软的刷毛或是养壶巾,以免伤了壶。

注意:为了不破坏包浆,我们泡水时,只能像泡茶一样,将碱水泡在壶内,不要将壶泡在一个盛满碱水的大容器内,以防影响壶外层的包浆效果。

分类
紫砂百科

宜兴紫砂壶与台湾的不解情缘

随着人们饮茶方式的改变以及文人尚茶风潮的兴起,紫砂壶工艺在明代臻于成熟,以时大彬为代表的紫砂匠人开山立宗,把紫砂壶从普通茶器变为广受以文人为主的饮茶之士喜爱的文玩,获得「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进而成为近五百年来的陶壶主流,历久不衰,宜兴也因此被誉为「陶都」,与「瓷都」景德镇并称于世。

二十世纪初期,在商品经济体系的运作下,宜兴紫砂壶产业,蓬勃兴旺,1932年紫砂产量和产值俱增,并供应日本、东南亚等国客商,为近百年宜兴紫砂生产的特盛时期。后因连年战乱,产业萧条,宜兴陶业为之沉寂一时。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90年代紫砂一厂

直至1954年后,政府将当时流散在外的紫砂艺人组织为「紫砂生产工场」。 1958年4月,在原来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宜兴紫砂工艺厂」。

此后,在厂方合作及多位老艺人保护传统、培育人才的努力下,使紫砂这一传统工艺后继有人。

台湾回流紫砂壶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老艺人保护传统、培育人才

台湾地区是一个闽粤移民为主体的社会,在清代时期,伴随福建的茶叶移植,大量闽粤移民进入台湾地区,也将当地所盛行的「工夫茶」,以及独特的「工夫茶四宝」茶具带入。

台湾史学家连横(1878-1936)的《雅堂文集‧茗谈》:「台人品茶,与漳、泉、潮相同……。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其《剑花室诗集》也说:「若深小盏孟臣壶,更有哥盘仔细铺。破得工夫来瀹茗,一杯风味胜醍醐。」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工夫茶四宝

因此,早期移民带入台湾,以小壶、小杯为主要代表的「工夫茶俗」,特别适合搭配台湾中部地区所产的乌龙茶。

以宜兴紫砂壶冲泡,色、香、味俱佳,更能突显各区茶叶独特的气韵(山头气)与品种香,迄今小壶饮茶之俗早已融入台湾百姓日常生活中。

罗桂祥紫砂

图:罗桂祥先生(维他奶创始人)

近代宜兴紫砂壶能输入台湾,香港占了重要的媒介地位。1970年代后期,经过长时间动荡的大陆社会渐趋稳定,宜兴陶业生产慢慢回归常态。

1981年10月香港罗桂祥先生为推动紫砂陶艺,在「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行宜兴陶器展览,紫砂壶艺的多样性、材质的优异性,引起国际瞩目,尤其吸引台湾茶艺界、收藏界人士关注,认为紫砂壶是具有很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0年代台湾贩卖紫砂壶的茶行

由于两岸政治因素的限制,宜兴紫砂厂的海外市场便委由香港四大公司(锦锋、英泰、双鱼、海洋)经销,此一阶段,台湾业者需由港商才能辗转购买紫砂壶回台转销,因此当时紫砂壶俗称「港壶」或「港罐」。

又因当时台湾的法令尚未开放进口紫砂壶,所以大量的紫砂壶其实是经非正式管道,走私进入台湾市场。有段时间甚至因为海关查察严格,若干紫砂壶底部的「中国宜兴」印款需在境外予以磨除才能入境。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0年代台湾的紫砂壶展览

台湾地区是宜兴紫砂的第二故乡

究竟什么因素宜兴紫砂壶在台湾地区广受欢迎?

首先,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台湾盛产乌龙茶,「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紫砂壶便是首选,台湾人便开始风行用宜兴产制的紫砂壶品饮乌龙茶。

「老人茶」品茗成为中产阶级的休闲、社交活动,在如此热络的饮茶风气下,自然对紫砂壶有大量的需求。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台湾媒体《今日新闻》报道五色共生壶

其二,是香港的外缘因素辅助。1981年香港罗桂祥先生举行宜兴陶器展览,其后香港一连串的紫砂精品展览活动与出版品。吸引台湾的茶壶代理商们,积极地到香港寻觅良好的工艺品,带回台湾供应壶友收藏。

其三,是台湾解严、开放大陆探亲旅游,加上股票上万点,带来资金动能。

其四,是台湾出版事业对紫砂宣传的推波助澜,在杂志方面有《茶与艺术》(季野)、《壶中天地》(赖杰诚、万妙玲)、《茶与壶》、《紫玉金砂》(赵宽仁、黄健亮、黄怡嘉)、《天地方圆》(江庆书)等;

此外,1989年成立的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则是出版了台湾八成以上的紫砂书籍。经由这些杂志与书籍的发行,为宜兴紫砂壶的收藏与深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养分。

后面这两项不仅拓宽紫砂壶在台湾的收藏市场,让更多的紫砂精品来到台湾,收藏人口遽增,许多名家的作品受到广泛传播,促成了紫砂整体事业在台湾的高峰期。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3年访台的顾老

加上近年来紫砂壶在艺术品收藏市场上出尽风头,大陆紫砂壶拍卖市场上,有大量的紫砂壶是从港台回流到大陆的,购买回流紫砂壶要小心,既然是谈回流壶,就必须了解一下当代宜兴紫砂壶出口台湾的一些情况。

大陆的紫砂经营者,近年瞄准台湾收藏家手里的名家名作,个别拍卖公司也到台湾去征集淘金,不过,台湾收藏家觉得自己来大陆炒作更具有竞争力,于是,大陆拍卖市场上送拍的几乎都是台湾回流紫砂壶。

可以说大陆拍卖市场上第一波紫砂热浪是宜兴人炒起来的,这第二波第三波都是有台湾人运作,直至把紫砂壶推上了千万等级的高峰。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3年,顾景舟大师等11人,首度受邀访台,深受欢迎

宜兴每天有集装箱出运到台湾,台湾紫砂壶的贸易几乎是疯狂的,买紫砂壶不是按照品种数量和质量,而是按照每一箱多少钱来计算的。

那时出口到台湾去的紫砂壶良莠不齐,大量的日用商品紫砂壶,被一般的紫砂爱好者收藏,近几年从台湾回流到大陆的紫砂壶99%都是这种紫砂壶。

目前市场上炒作的所谓绿标、黑标、激光商标都仅仅是出口的一个标志,绝对不是紫砂壶等级的标准。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3年台湾知远研究发展基金会主办的“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

由于当时大陆与台湾没有三通,台湾人直接来宜兴还有些困难,大多是以探亲的名义取道上海,精明的台湾壶商却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来宜兴购壶,或在上海静安宾馆等常年包房,后来干脆长驻在宜兴上海饭店,由宜兴壶贩子直接送来。

大规模的紫砂壶开始从偷偷带回台湾变为几个台湾人租用航班空运或走水路从厦门海上转运,在1986年以后,当时宜兴出厂价10元人民币的壶,到台湾可以卖120美元。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5年的「当代紫砂精品展」,潘持平技术示范和交流

由此,来宜兴贩买紫砂壶的人越来越多,起初多是台湾的无业游民,后来开始有专业的古董商参与,贩壶的质量开始提高。

从1984年开始,台湾人开始注意收藏顾景舟、蒋蓉、吕尧臣、徐汉棠、汪寅仙这批人的高档紫砂壶了,由于他们的壶价格高,数量少,只能订制。

于是,他们即高调订制,当他们把壶拿到手后,就会请宜兴当地的高手实仿实做三到五把高仿品一起带回台湾。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5年的「当代紫砂精品展」,何道洪、潘持平技术示范和交流

当然,这类高仿品必须达到次真迹一等,原料、工艺造型必须达到99%的相似度,甚至重量,印款几乎一致,行业外的人根本无法辨认,名人名作的赝品伪作在收藏者手里越来越多。

台湾市场紫砂壶从2005年进入到一个相对饱和的时期,市场价位开始往下掉,由于大陆经济的发展,台湾开始有人把收藏的紫砂壶委托在大陆开茶叶商铺的老板代销,也有人在香港的古玩行里寄卖。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8年,李志平厂长、汪寅仙、何道洪、吴群祥、葛陶中、江建翔、陈国良、张庆臣等人访台

台湾回流紫砂壶

图:1999年《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

九香的忘年交魏文新先生当年从台湾回购过一批紫砂壶,这些壶本来就是从魏文新手上出去的,只不过两岸经济形势变化,这边以高价买回当年出口到台湾地区的紫砂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与经济现象。

许华芳老壶回流壶

许华芳老壶回流壶

许华芳老师的九十年代中期作品《人之初》

她当年在紫砂五厂的底款上方有台湾“紫玉金砂”的印章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论紫砂壶明针工艺的重要性

明针,原称“抿针”,俗称“牛角片”,因为经这道工序后紫砂器表面会更加明亮光滑,久而久之从“抿针”变成了“明针”这一统一讲法。“明针”既是一种紫砂器制作工具,也是一种在成型生坯的表面进行刮压处理的工艺。明针以牛角制成最为普遍好用。茶壶形状各异,明针样式也非常繁多,有身筒明针、嘴把明针等,做筋纹器的还有特殊的筋瓢明针。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牛角明针

老一辈紫砂艺人都很看重明针功夫,艺人圈里古俗话说“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泡茶摩挲易出包浆。可见这道工序的重要性。

现在有一些紫砂艺人忽视明针功夫,壶友因为不懂明针功夫的重要性也并不在意。一把真正的好紫砂壶,它的观感、精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仰赖于明针效果。一把壶的明针功夫花的时间可多可少,功夫也可深可浅,最后得到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上明针后筋囊器

明针功夫好的壶,会有这样的特点:

1、不养即成的水色观感
明针在做精加工时,可将坯体表现的粗泥粒子,向坯体里面挤压,使泥浆浮出,造成坯体表面平整光润,进而形成一细腻的表皮层。

可见明针效果,不仅仅是把砂壶表面压平刮整,也会使较细的颗粒溢上表面,使紫砂壶看起来更加和谐美观,更有古朴气息,让原本粗糙的产品更加精细耐看。明针功夫好的壶,出窑即有润感,壶表滑净亮润,颜色周正,精致、光泽度好。

2、成品细节精度高
刮平修整的明针功夫,还可使别致多变的器物造型结构显得更加严谨,轮廓线条分明得体,筋瓤纹理格外清晰,极大地提高坯体的精确度,使各种紫砂壶的口盖准缝严密,二者之间的空隙一般都小于0.5毫米,这是其他陶瓷壶类很难做到的。

3、紫砂质地强度高
同样的窑温,明针工艺到位的紫砂壶烧结的程度会更高。烧结到位了,壶体的强度更高,使用过程中不易破碎,紫砂透气不透水的特性也才能充分展出现来。

4、养壶效果变化大
明针功夫使紫砂壶坯体表面泥层之下,因未经精加工,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的堆积使坯体内部保有紫砂特有的疏松的间隙。经过烧窑后,坯体内的一些物质因被烧失去本身的收缩作用,使壶体本身产生一定的气孔率而不渗漏。坯体表面因经明针修整过的表皮层,在烧成后则成为一特殊较致密的烧结层,直接影响到壶表包浆膜的形成。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明针工艺好的竹节壶(半手工)

一款手工紫砂壶不但要求工艺师技艺高超,同时对每一个步骤也有非常严的要求,特别是完成基本步骤后的精细修整,这个关系到整款作品的细腻、生动、气韵。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明针工艺好的扁腹壶(全手工)

一把紫砂壶生坯是光几遍明针还是光十几二十遍,光明针的功夫是强还是弱,最后做出来的壶会有很大区别。一把真正好的紫砂壶,一定是明针功夫到位的壶。对有匠心的紫砂艺人来说,明针功夫的多寡、高下,是决定作品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紫砂壶明针工艺好的壶怎么看
明针工艺好的掇只壶(全手工)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壶如其人 吴云根紫砂壶作品欣赏

说起近代的紫砂名家,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紫砂七老,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而这七位大家更是各有所长,风格鲜明。

七老中九香最敬重的,是吴云根先生。

吴云根,1892年出生在宜兴和桥一个贫民家庭。和当时大多数老百姓一样,他并没有许多书可以读,艰苦的生活迫使他将满十四岁便离开出生地来到蜀山汪生义处学艺。学徒时,白天帮师父师母做家务带小孩,陀螺似的一刻停不下来,只有少数可怜的闲暇来学艺。然而,正应了其“芝莱”之名,天资聪颖的他,三年后学满出师,并在业界小有名气。

汪生义擅制紫砂光素器和竹饰器,吴云根深得真传,一手功底十分扎实。可惜风雨飘摇中的清廷,内忧外患、百业萧条,光靠制壶实在难以度日。为谋生,他只得一边帮人家搬运泥坯、挑窑补货,一边手不停歇继续制壶。他是有脾气的。这样的日子虽然艰苦,却可以由他任着自己的脾气、自己的心——不满意?摔掉!

所以,他的壶正如他的人一般,严谨而有个性。譬如其自成一派的竹形紫砂壶,既不失紫砂肌理,又撷取了竹子的风骨和气节,清奇俊朗、灵动韶秀而无雕琢之气,竹节的纹理、竹芽的点缀都显示出细腻逼真的效果。

吴云根紫砂壶

壶如其人,严谨而有个性,他的竹形器,既不失紫砂肌理,又撷取了竹子的风骨和气节,清奇俊朗、灵动韶秀而无雕琢之气,竹节的纹理、竹芽的点缀都显示出细腻逼真的效果。

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候,吴云根每每去看望子女,总是悄悄在街上先吃饭。一来二去,弄得子女们都十分过意不去,问了好久才知道,原来他怕孩子们家里口粮不够吃。

他未入佛家,却有颗大善之心。即使在文革那样人心惶惶的年代,即使本已自身难保,吴云根依旧对受迫害的艺徒亲切有加,从不回避。即使自己的日子已是困苦难捱,他依旧会尽己所能地去接济更加艰难的亲朋,甚至于萍水相逢的人。

一次,紫砂厂安排他去无锡鼋头渚疗养,鼋头渚在无锡远郊,他在无锡车站下车后,雇了一辆黄包车前往那里,结果刚上车就要求下来——他心软,见不得车夫那么气咻咻地在前面死跑。最后,他只把一只随身带的小箱子放在车上,自己则跟在黄包车后面,一边小跑还一边推车,与车夫拉扯家常。末了,车费2元钱,他硬是塞给车夫5元。

1969年,文革浩劫无情地落在吴云根头上,在“清理”“追查”“莫须有”问题中,性格刚烈的吴云根一怒之下悬颈而终。

吴云根紫砂壶
绞竹提梁

提梁以两根竹枝缠合一起,既增加了提梁的强度,又使提梁没有臃肿感,并且与壶盖上的钮相呼应。因为壶钮也是两根小竹枝相绞合。壶盖上贴的竹叶也是点题之笔。

提梁与身筒相配十分稳重。壶身是“竹段”,吴云根以线条表现结构,加强了壶的层次感。三弯竹段嘴,舒展自然。

吴云根紫砂壶
双色竹段套组

此壶取二节竹段作壶身,大平底,大口面,盖微穹,竹节三弯流,旁出一枝秀竹于壶身,用墨绿泥制作竹叶,壶盖亦为虬曲的竹节结构,竹叶飘动,平衡均齐,似塑如画。
四只精致的杯子也以竹节为把,竹叶自然胥出,抒发静谧之气,干净利索。

 

吴云根紫砂壶价格
四方竹鼓式

四方竹鼓式,四角作倭角设计,壶身作层层竹节状,充盈饱满;流、钮、把自成一线,皆以竹节为形,并贴塑若干竹叶以饰之。壶 盖随身形亦作四方倭角状,四面旋转皆可与壶口吻合,且纹丝合缝。
此件四方竹鼓造型素朴,筋线分明,壶形丰腴饱满,把持感极佳,正是其经典代表之作。
柿圆竹节提梁

此壶壶身捺底,压筋纹,弯流饰以竹节状,竹式提梁,压盖鼓起,钮饰竹节,盖面贴饰数片竹叶,全器形态自然亲和,颇有农家风韵。壶面一侧镌刻山水寒舍图式,另一面铭刻月团碾沦花瓷,丁卯冬。

吴云根紫砂壶
柿子壶
吴云根紫砂壶
柿子提梁

用砂之巧妙,吴云根已是山巅之人,并肩者寥寥,希望大家能记住这样的经典传器,对紫砂器的鉴赏也会有所提高。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百科

紫砂壶烧窑温度越高越好吗?

一次在矿料老师傅的家里,看到三把同款式的六方掇球(如下图),开始九香以为是三种泥料,老师傅介绍说其实是同一矿料在三种不同的窑温下烧制出来的。这三把六方掇球都为同一老紫泥(相对嫩泥而言,并非指陈腐时间长),从右至左依次为低温、中温和高温。

紫砂壶烧制温度好坏

紫砂壶烧窑,其实是个技术活,并不像多数想像的那么简单:把壶随便往窑里一摆,定好温度,时间到了拿出来就成了。其实烧窑的时候同一个窑里不同位置温度是不一样的,不同泥种的紫砂泥吃温度也不一样,一定要在正确的温度上烧,不然就会有烧生或者烧裂,产生残次品。窑烧温度中一号表指代1150度,二号表是1170度,3号表1190度,依次类推,每增加一号,温度升20度。下面上个不同窑温的试片图,大家可以有个感性认识:对紫泥来说窑温越高显色也越深,其实对于紫泥来说,低温偏红,高温偏棕色,再高温的话棕色变浅甚至变成灰色,但此时的灰色中必然夹杂了棕色颗粒。

紫砂壶烧制温度好坏
紫砂壶号表

像是2#和2#1之间其实就差了2℃的温度,烧制出来的效果有时候就有很大的区别了。以此类推,增加一号,温度相应增加20℃。
常见的泥料烧制温度,就在1150度到1180度之间,一般的窑的烧成温度也都在这个范围之内1#到2#5之间,朱泥烧低温,紫泥段泥烧高温,而有些青灰泥,高温段泥,就要烧到3#表的壶,就要去特定的窑口烧制了。

下面以最常见的两种紫砂烧成方式为例

紫砂壶烧制温度好坏

推板窑(天然气)

名字叫推板窑,顾名思义,是因为因放置匣钵的耐火板由液压机推动往前而得名。
隧道型,整窑分为升温段(入窑)烧制段和降温段(出窑),整长3,40米,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半开放式,有空气进入。
下合,下中,上中,上平,这几个术语就是说的推板窑的烧制温度,按温度从低到高依次往上,推板窑匣钵分4层,匣钵又分开口和封闭(装壶的耐火匣钵的造型),所以推板窑可以大致划分为8个温度,最高为1180℃左右(对应2#5),最低为1150℃度左右(对应1#2),从入窑到出窑,需要十几个小时。(以群鑫窑为例)

 

紫砂壶烧制温度好坏

虽然同为推板窑,不同的窑口之间,会因为窑长、窑口高低、燃料发火装置的不同,导致烧成效果的不同。所以,制壶艺人一般会固定在一个推板窑烧制作品。
即使在同一个窑口烧制,每次多少也还是会有细微的差异,有时候甚至外部风向不同也会影响紫砂壶的烧成。

紫砂壶烧制温度好坏

电窑

几号几号对应的是电窑烧成,每个窑的窑温其实也是不尽相同的,也会有变化,相差2℃的几号几就不准确了,所以烧窑时候我们都要具体到,在哪个窑,烧什么温度。相对来说电窑的温度相对稳定,因为烧制是在封闭的窑体,通过电热丝升温。(其实就和烤箱一样一样的)
由于烧制过程封闭,烧制过程没有氧气补充,电窑也没有火焰,所以电窑的烧成品没有“火刺”,看起来很精致。

是不是说烧窑的温度越高越好呢?
窑温越低,泥料的烧结度就越低,透气性越强,但容易发生吐黑变色现象,窑温越高,烧结度越高,透气性越差,不容易吐黑变色,泡养变化区间小。这里的高中低温度并不是绝对值,而是根据不同的泥料而定,一件紫砂作品最终能成为我们欣赏的器物,不仅需要制作者的精心制作和泥料本身的品质,还需要烧窑师傅的经验与技术。一把壶的诞生,历经多道工艺,能成为壶友茶海上的一景,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宜兴紫砂老矿工的故事

本文转自《宜兴日报》作者为任宣平

他是黄龙山的儿子,黄龙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坡一石,于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山中蕴藏亿万年的紫砂矿,更是他和他的祖辈们魂牵梦萦的寄托。

搜集样本、古法练泥、试温烧结、研磨试片、制壶出样、分类编码、记录分析、撰写专著……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使李洪元对各种紫砂矿料的蕴藏范围、地层深度,有了独特认识和全新的地理定位。他大半生的身份是一个普通陶工,他将3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精神,交付于陶乡丁蜀的母亲山——黄龙山。

紫砂矿料还有吗

父亲的叹息和“泥痴”的慧根

每一次,讲到他大半生的紫砂矿料收藏、研究,李洪元总是这样激动,挥舞着那双骨节粗大、陶工的大手。豁圈、放炮、挖泥、装车、分拣泥料……从1974年下井到1985年上来,井下采掘一线所有的活,他都做过。

“宜兴紫砂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都要跪拜在黄龙山下,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以30多年的矿料样本搜集,10年的烧结试验,9年的整理写作,记录紫砂矿源的史诗。我要用实物、用历史、用地质蕴藏的客观条件,证明这座山!”

李洪元家中地下室里,整整350多种,100余箱,层层堆放,编制有序的矿料标本,近万张紫砂试片,数十万字的手稿,见证着这位当年的矿工的紫砂矿源研究苦旅。

紫砂矿料还有吗

黄龙山残余的龙头,向天嘶吼,理解他的孤独与苦心。他,早就跟人说,自己就是黄龙山岩层中的一块紫砂石。

半个多世纪前,丁蜀人把下井采掘陶土称作“做宕”。李洪元出生于黄龙山边“做宕”世家。1955年,宜兴成立采矿公司,1956年成立黄龙山矿场,统管黄龙山下所有陶土的采掘、练制。李洪元的父亲李长保,长期担任黄龙山工段的矿长。什么样的岩层能产出什么样的矿料,他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黄龙山下蕴藏着优质陶土,其中大量是普通甲泥,为制作缸瓮坛罐优质泥料,紫砂泥夹杂其中仅占极小比例。井下采掘一线的工人要凭经验将不同种类泥料分开。当时的工厂化生产要求,限制了紫砂矿料的多样化选择,陶瓷公司只要求矿上提供底槽青、红泥龙、红棕泥、小红泥、清水紫泥和本山绿泥等6种紫砂矿料,其它品种极为丰富、蕴藏量相对稀少的紫砂矿料,湮没在每年数十万吨的普通泥料中,没有显露出应有的光彩。 这些都是矿工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地层深处一锹一锹挖出来、一块一块搬上车的稀罕紫砂矿料,他们看着心痛啊!

李洪元永远记得父亲生前不止一次说过:“把那么多说不上名称的紫砂泥运去做大缸,实在是太可惜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叹息,唤醒了他痴迷紫泥的慧根。

紫砂矿料还有吗

17岁那年,李洪元接过父亲的铁镐、钯子,下井采泥,成了家族中第8个下井的矿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来宜兴拍摄的黄龙山紫砂矿采矿的记录片——

无处不在滴水、一束昏暗灯光照着处处“嗞牙裂嘴”的岩层断面。混沌湿滑、高低不平,在井下作业如同在泥水里打滚。模糊的影像里,依稀可见一个作业面的三个年轻矿工,穿着单衣,榔头敲打,徒手将坚硬的矿石一块块搬上车……其中一人便是李洪元,而另一个工友叫黄建国,是他从小的玩伴。记录片拍完多久,他便因井下一次塌方走了,年仅28岁。

多年后,李洪元找到了这一影像的几段废弃胶片,专门请丁蜀的电影放映员帮着接起来,做成视频,存放家中的紫砂矿源标本陈列室里。有事没事,他会打开看一看,看一次流一次泪——这是他紫砂生命的源头。多年的井下生活,给了他动力,他立志要在黄龙山紫砂矿源收藏研究的路上走下去。

紫砂矿料还有吗

一本古籍开启的溯源之旅

“沉香黯肝松花色,闪色蜜蜡淡墨色,海棠朱砂冷金黄,定窑水碧露葵黄,梨皮榴皮五彩色,天青鼎黑紫栗香……”多么瑰丽的色彩!李洪元将《阳羡茗壶系》《阳羡茗陶录》《阳羡茗壶赋》等古籍中提到的紫砂矿料品种和色彩描述,编成这段顺口溜,一有机会,就跟人念诵。他一次次深情地说:“紫砂矿在酝酿时就很美,真是五彩缤纷,灿然交融……”

22岁时,李洪元偶然在新华书店店员的帮助下,看到封存于箱中、属于“四旧”的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因是文言文,只念到初中的李洪元读来很难。他一次次去书店,悄悄抄在纸上,带回家细细琢磨。他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紫砂矿源竟有这样的艺术高度,它如巨大的磁石牢牢地拴住了李洪元的全部心思。他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紫砂矿。

紫砂矿料还有吗

于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常见一位年轻的汉子,背着麻袋、蛇皮袋,带个小铁镐,拾荒佬一样满山转。从七十年代下井算起,到21世纪初停采限采之前,李洪元找遍了黄龙山所有宕口和有可能识别的各个紫砂矿源地。

那时,黄龙山山上山下,井上井下,到处都是这种石头,随便捡,白送都没人要,他却当作宝贝。有人笑他是“痴鬼”,打趣他是“李四光”。后来,他的妻子也跟着,用小相机帮他采集图像资料。其中有一张照片,抓拍到他不慎掉进水潭里的狼狈模样,水面上只露出个头,可他左手抓着的那块新找到的紫砂矿料,高高举着,宝贝似的一点也没湿。他曾几次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带着手电一个人悄悄地摸进废弃的宕口,数十米、上百米地一路探摸,寻找紫砂矿的蕴藏部位。有一次,因遇塌方,他困在里面整整一天,最后全凭经验,在黑暗中摸着岩壁,从石头缝中爬了出来。

 

也许,是少时跟着父亲看多了紫砂原矿石,也许是11年的井下经历,李洪元练就了辨泥识矿的好本事。有次,他在黄龙山寻石走累了,便在黄石沿下休息,一抬头便见黄石顶板下,只几寸厚,蕴藏着三色共存的原矿,红泥、绿泥、紫泥共生矿–这是代表着黄龙山紫砂三大底色的典型矿种。

一点一点收集矿料,一个品种一麻袋,光是装矿石的大木箱,他就打了两次。每次搬家,家俱杂物都可以不要,唯独这黄龙山的紫砂矿石不能丢,一板车一板车拉了好几天,家里堆不下,租了十几间农舍堆进去。

紫砂矿料还有吗

想做一个前无古人的梳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台湾客商打听到了消息,专程找到他,愿意一百元一袋收购。当时李洪元穷啊,夫妻俩几十元的工资只够勉强度日,如果成交,一转眼便是“万元户”。老李没动心,因为它们不止是他的心血,还是自己搞研究的宝贝。他下决心要把黄龙山的紫砂原矿做一个前无古人的梳理。这一做就是近10年。

 

优质泥料越是稀少,越是要手工制作。从生泥露天堆放风化,用锤初碎,继而小磨磨、石轮碾、过目筛……直至困泥、练泥,他都一手做。每一种矿料标本,要做10个试片。李洪元将试片以古法荫干后,进电炉以不同的温度烧制,测试色泽和收缩比的不同变化,然后拍照、做文字记录。他跑去北京、南京的博物院,专门看国宝级的紫砂古器,拍回照片,与紫砂矿料试片比对,确认矿料身份,摸索烧成工艺。

慢慢地,家里累积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堆成了垛,圆圆薄薄编着号的各色紫砂试片装满了几大筐,摆满一地,有近万张。

紫砂矿料还有吗

老李现在的家,很像个紫砂矿源博物馆。在这个领地里,老李可以同紫砂矿石对话交流。随便拿一块矿石递给他,他眼睛瞄一瞄,便说出出自哪个矿井、哪处地层,名叫什么,再深入问一下,它的故事、烧成后的色泽,以及历史上的记载等等,这些信息,就像被一条条线穿着,都会跳进你的耳朵,只要你有耐心听。

说起紫砂矿料的名称,老李特别来劲。他将收集的紫砂矿料分为紫泥、段泥和红泥三个系统。三个系统中,又分为具体的十个大类,然后再进一步细化,已经区分出350多个品种。这是我至今听到的,最为丰富的紫砂矿品种分类。

 

每一个新的紫砂矿料品种都像是他的孩子,都必须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老李说,到目前为止,除了传统的可以对得上号的近百个紫砂矿料名称以外,他已经给新发现的矿料品种起了200多个名称,一一对应有烧结的试片和完整的文字记录。

我从他展柜里随便挑了几块看着眼生的矿料,听他娓娓道来:

“猫眼绿段砂,初采出时,有一块块绿色圆点,似猫眼,试片烧结呈青色”;

“极品桃花夹,产于当年4号井的副井口,是极品。当年出口日本的紫砂盆洗都是用这种矿料做的,日本人精得很,专挑最好紫砂矿料做成盆洗收藏。”

……

我忽然想到陶都著名的“五色土传说”中,那位始陶异僧。他把“五色土”指给当地人,打开了陶土的宝藏。这位云游僧人自己也说不清,黄龙山下到底藏有多少种“五色土”,事实上,自打紫砂陶问世以来,也从来没人能说清过,直到现在。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紫砂矿,重新认识黄龙山,重新解读古人眼里的“五色土”?

 

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使李洪元对各种矿料在黄龙山不同位置的蕴藏范围和地层深度有了独特的认识和全新的地理定位——

比如,浅表层的矿料品种特别丰富,但每一品种蕴藏量相对较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五色共生矿”的发现,数色紫砂泥挤挤挨挨镶嵌在同一块矿料上,实属罕见,印证了古人所谓“五色土”的说法确有实证。

再比如,地层深处的品种相对单一,但单一品种的蕴藏量相对较大,品质也相对更优……

他的这些成果,将为紫砂古器甄别鉴定、紫砂艺术、紫砂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科学的佐证。

 

他的紫砂矿源专著快“杀青”了

 

李洪元一再说,他是黄龙山的儿子,他对黄龙山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情感。他形容黄龙山像老人古色苍茏,青龙山碧青俊俏,两座山紧挨着,一青一黄非常好看。说着黄龙山的过去和现状,这位长相硬朗的方脸汉子眼里溢满泪水,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这样评价李洪元:别人不愿做而且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他做了,并且做出了成效。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在紫砂矿源收藏、保管、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也希望他能把这件事情做好,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龙山遗址公园早在几年前建成。这个公园提醒着世人,珍惜着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李洪元以一个矿工的身份见证黄龙山的兴衰。他说,我们曾经大量从黄龙山挖掘陶土,尤其是上世纪后期大规模露天开采,挖下去那么深,破坏了黄龙山原有地貌,也使天然蕴藏的紫砂矿脉失去了自然的依托,以至那么多珍贵品种再无踪影。他天真地想象着,如果当年能有计划地开采,边开采、边使用、边研究、边记录,那黄龙山的紫砂矿展现给世人的将是另一番更为理性的辉煌。说到这些,老李总会进入忘我之境。

老李又将他制作的黄龙山紫砂矿图板,一块一块讲给我们听。这些图板是他应邀去职校给学生们上课用的,这些年,他一直做着普及紫砂文化的工作。他打算将自己对黄龙山地质变化、紫砂矿形成、开采历史、和他收集紫砂矿料品种的研究,出版一本专著。手稿已有近60万字内容,1000多幅图片。他讲自己已经60出头了,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这件事总算是“瞎子磨刀见亮了。”

本文作者简介

任宣平,1959年生于宜兴市西渚镇,房地产经济师、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行书和篆刻,作品多次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曾获国内书画大赛优秀奖。

分类
紫砂百科

何道洪紫砂壶作品欣赏

何道洪大师是九香最欣赏的紫砂艺人之一,排前三,即使与紫砂发展历史转折点标志性人物邵大亨相比,也并不逊色。何道洪老师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大师,其人其作必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道方壶
何道洪

道方。岂止大

大道至简,习为常,大有文章

朴素之常器是为简
最经岁月,历沧桑,经久不衰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道方壶。

创作于1987年。
长68厘米,宽32厘米,高80厘米,重达60公斤。
能盛水80斤,约40升。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旷世经典。

器型简洁明快,气韵饱满大度。
基底四方镂空,壶足稳重刚强,线条洗练空明。壶钮与壶把加入曲线变化,与虚实空间对应。
四面平直,方长润道。

正反面饰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的山水和诗句刻画,堪称珠联璧合,锦上添花。所谓“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整器看来行碑立影,深邃绵长,风格高古,正气升腾。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东坡品茶图 谭泉海刻绘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东坡诗句 谭泉海铭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兴起紫砂收藏热潮。1986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接到台湾紫砂收藏名家的一个特殊订单,要求订做能体现紫砂最高工艺水平的巨壶。

1943年出生的何道洪是1958年第一批进入紫砂厂的学徒,先后师从“七大老艺人”之王寅春、裴石民。1980年代,何道洪正值壮年,是当时中青年实力派的杰出代表,于是厂领导指定由何道洪来完成这项“巨”任。

何道洪深知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宜兴紫砂,是宜兴紫砂的最高水准。

虽然自己掌握了各类壶式制作的技艺,但用什么样的泥?用多少?如何成型?如何装饰?如何烧制?都是挑战。

为此,他拟定了制作方案,凭着坚持自己“只做精品”的理念,一步步按照规划,历时8个月,最终于1987年将巨壶制作完成,并得到了台湾藏家的极高评价。

由于巨壶是由何道洪所作,而且是“方” 型壶,当时厂领导经过研究,最终定名为“道方”。

“道方”从日本藏家手中流传到德国,再被宜兴本地紫砂收藏家蒋小平以巨资收回到内地。

收藏界因为“道方”进一步了解宜兴紫砂,这也为何道洪的技艺水平和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何道洪紫砂壶

 

在紫砂收藏界,何道洪被尊为无可争议的紫砂艺术大师。

除技艺高超,何老对精品的不懈追求亦为人称道。他所设计的壶稳重大方,精工细致,器形遒劲,动感十足,韵味深厚。

于光素器圆润敦厚、气韵深蕴,筋纹器工精艺谨,花货细腻优雅。既是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也是实用性强的实用器。

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曾说:“何道洪在造型形体上表现出来的力度,是紫砂艺术上的突破,自清代邵大亨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如此境界。”

 

何道洪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顾问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
首届“当代十大名窑特别传承奖”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1943年1月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师承紫砂名艺人王寅春、裴石民,并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生涯数十个春秋,在紫砂艺苑创立了「何氏风格」。全手工成型与深湛的工艺,美术修为使其作品堪称当今首屈一指,创壶价之最。

作品集“松、竹、梅、桃」等具像型和俗称「光素器」、「方货器」、「筋纹器」之大全。独创以敦厚、力感为「神韵、气质、艺趣」的「何氏风格」型式深得港台、东南亚等地收藏家青睐。

作品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馆及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选为国礼赠外国元首。在紫砂陶艺作品国家级评比中,两次一等奖,六次获得金奖。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办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多篇论著刊载于专业学术性刊物。2000年1月出版个人专集《珍壶藻鉴》。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百科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石瓢最早叫石铫壶,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在宜兴蜀山时,他的好友周穜按照东坡设计的石铫壶造型制作出一把赠与东坡先生。苏东坡得到这个石铫,十分高兴,他作了一首诗送给周穜,作为谢意。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熟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而在当时,这个石铫壶不是紫砂做的,而是石头的,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曼生的文人在溧阳做官,此公酷爱紫砂,便与当时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根据这个苏东坡的这个典故设计了石铫提梁,后改制为端把石瓢。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曼生石瓢

石铫提梁: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与陈曼生同时期,有一个文人也极爱紫砂,此人名叫瞿子冶,他工书法篆刻,画竹更是一绝。在当时他也与制壶高手合作,最为著名的为杨彭年、申锡、吉安三人。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李连根 子冶石瓢 (红皮龙)

他设计了一款月壶,在曼生石瓢的基础上改进,壶身更为瘦挺,将三角的几何形制完美融入,清瘦矍铄,力度十足。

 

这款也就是我们如今的子冶石瓢,也做“瘦瓢”,为瞿子冶设计而得名。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心舟石瓢 何心舟

到了清末后期,以梅调鼎为首的一众文人于浙江宁波创立了玉成窑,聘请宜兴制壶名工王东石、何心舟等人制壶,梅调鼎等人设计并题铭,继曼生余韵,将文人壶推至顶峰。

何心舟也对石瓢进行设计改动,壶钮不再是完全的三角形桥钮,钮中部稍显平直,我们称其为心舟石瓢,也成为后世流传极广的一石瓢形制。此瓢造型干练洒脱,无锐利之处,丝毫不显臃肿,可用“逸、雅、精”来形容。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顾玉华 心舟石瓢 小煤窑朱泥

说到石瓢,我们不得不提另一款经典器形-满瓢。

 

满瓢的创作人-陈光明,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原籍金陵,自幼侨寓蜀山,善作紫砂器,工艺精湛,格调高雅,是当时的名家好手之一。后陈光明随女儿侨居上海,曾与顾景舟先生同在上海『郎氏艺苑』仿古,景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上海仿古的名手里,手艺最高的,当数陈光明』。

 

陈光明款满瓢,其所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呈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挺拔之感。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陈光明石瓢 (满瓢)

直流,简洁见力度,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互补,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平压盖,桥钮,比例恰当,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的特点。可以说,这款样对顾景舟先生的满瓢造型影响深远,显现简朴大方气度。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顾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

陈光明设计的石瓢,我们多称之为满瓢,其完全不同于子冶的清瘦,体现的则是饱满和丰润,壶身极富张力,后顾景舟在此基础上增大了壶流的直径与壶把上扬角度设计制作了景舟石瓢。景舟石瓢壶把上方与壶口平面多出了一个钝角三角,加粗的壶嘴比满瓢显得更短。因而景舟石瓢在保留满瓢饱满稳重的大度感基础上给人以一种蓄力的感觉。

 

顾景舟受铁画轩老板之邀,在上海与海派文人交流,其中有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人,顾景舟做了五把石瓢,四把由吴湖帆画竹,一把由江寒汀画花鸟其上,五把石瓢分赠四人(包括戴相明),自留一把,成为一大佳话,这四把的价格如今都已破千万级别。

 

除了以上石瓢器形外,现在还有汉棠石瓢、纳瓢(一捺底)和容瓢等,可见石瓢在众多紫砂壶器形中是多么受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