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紫砂发展简史

两百年前的某一日,
或许也是这样湿冷的天气,
陈曼生捧着一把精心制作的紫砂壶,
用竹刀不慌不忙地在壶上绘起了图画和诗文。
或许他从未想过他这个举动会给后世,
给紫砂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但如果没有他那天的突发奇想,
也许,紫砂壶是无法像现在这样优美而传奇的。
曼生在仕途上并不顺利,
最多也只是做到了溧阳知县,
而在艺术上的造诣,
同时期几乎无人能并驾齐驱。
书画雕刻他无一不擅长,
而最让人知晓他的,还是他那把“曼生壶”。
如果说明代的紫砂壶领军人物
是上回我们讲到的龚春等人,
那清代便非陈曼生莫属了。
善于雕刻的他,
是第一个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结合起来的人。
或许他的制壶技术不及明代中期的大师们精妙,
但他在壶上绘字画此举,
却在紫砂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延续了百年之后,
也像灾难中的楼房一样轰然倒塌。
清朝末民国初,万象更新,其中,
也包括我们的紫砂。

宜兴紫砂丁蜀镇

不知各位是否看过2014年刘和平编剧的一部
叫做《北平无战事》的民国剧,
其中有个镜头是蒋经国托曾可达
送给当时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方步亭一套礼物,
那套礼物便是范大生所制作的竹鼓茶具。
“千金易得,大生壶难求”,
是那时的名流界流传的一句话。
在近代紫砂壶史上若是不提范大生,
那么内容就变得泛泛而空洞了起来。
之所以他会成为一个不得不提的人,
是因为他不光是个制壶大师,
亦是一位无私的老师。
生活在清末民国初的他历经了种种改朝的巨变,
也在种种巨变所带来的政策下
将紫砂又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1910年4月中国举办过第一次“世博会”,
那会儿还不叫世博会,
叫第一届南洋劝业会。
就在那次长达半年的南洋劝业会上,
范大生的作品,
为紫砂业夺得了最高奖——奏奖。
那款曾参加过南洋劝业会的“大柿子壶”,
现陈列于范家壶庄艺术品珍藏馆的华堂之上。
而后,范大生的作品又代表利永公司、
代表中国的产品参加美国所举办的“巴拿马赛会”,
荣获了国际金奖,为紫砂、为中国争了光。

之后的几年里,
种种奖项以及范大生自身的技术高超,
使他一时间名声大噪。
于是不断有各种学校或讲习所请范大生做陶业老师。
只是当时一般紫砂艺人都比较保守,
不肯将拿手绝活轻易传人。
即使传人,繁文缛节也异常地多,
什么传内不传外啦,传男不传女啦。
唯独范大生不讲究这些复杂而又无用的礼节。
但凡是有邀请他去教授陶业的,
他都没有拒绝。
当时的他虽是远近闻名的大师,
但范大生从未恃才傲物过,
在上课时,
他早已忘却自己是声名在外的制壶艺人,
只当自己是个需兢兢业业,
一心只想教导学生成才的老师。
是因为初心不同吧,
大多数人做事,
到底是为名或为利,
而范大生只是单纯地要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让这门手艺为子孙后代们造福,为国家争光。

范大生曾在一所叫做
“利永陶工传习所”的陶业课上当过老师,
就是在这里,他收了冯桂林为徒,
并襟怀坦荡地把自己毕生所学
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冯桂林。
为冯桂林成为一代大家奠定了技艺基础,
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范大生,就没有冯桂林。
范大生与冯桂林的这段师生情谊,
是紫砂史上的一段教育佳话。

民国时期紫砂之所以能出现复兴,
是因为当时别出心裁的传承模式。
当时的紫砂教育不再局限于师承和家传,
还出现了如上文谈及的
“利永陶工传习所”这样的教学机构。
利永陶工传习所招收艺徒20名,
由范大生、邵云如等“六老师”授课传艺,
以企业培训的模式,培养了像
储铭、叶得喜、冯桂林等一批人才。
这一举动让大师们的手艺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传承,
也让紫砂壶的制作后继有人。
转眼到了如今,现代紫砂可谓是遍地开花,
前有顾景舟,蒋蓉等国宝级大师,
后有其弟子如徐汉棠、钱雪梅等。
制壶技艺代代相传,
当下,宜兴的家家户户都在制壶,
我们的祖辈父辈留给我们的技艺,
我们早已传承在了手里,放在了心中。

从古至今,紫砂壶见证了多少春华秋实,
可它的初心从未变过。
现在,紫砂壶正处于最好的年代,
千百年来的韬光养晦
给如今的紫砂壶带来了无上的荣耀。
可我们依旧要记得紫砂最初的模样
和它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成长。
紫砂壶使我们自豪,
而继续将它发扬光大,
是我们每个阳羡后人的使命和荣光。

卿 竹 山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近现代紫砂发展简史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3)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