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紫砂壶人名

跨界音乐的90后紫砂艺人孙羽飞

一方茶席、一张工作台、一把紫砂壶……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紫羽山房”不仅是紫砂手艺传承人孙立强的工作室,更是老街的游客集散地。游客到这里,坐下来、喝杯茶,孙立强便会讲述老街从繁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精彩故事。

而他的儿子孙羽飞,是宜兴紫砂陶制技艺90后青年手艺人,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90后,网名紫老师。2022年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时表演了方言说唱《忆江南》,这一番酷炫的说唱,还有他带去的那一把把让人惊艳的紫砂壶,道尽了陶都明珠的深厚底蕴。熟悉的乡音,新潮的说唱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宜兴这座美丽的江南小城,和这个紫砂界最好的说唱歌手,说唱界最好的紫砂工作者孙羽飞。

孙羽飞 孙立强 紫砂
孙羽飞

孙羽飞平时白天刻苦钻研紫砂技艺,晚上与音乐为伴坚持创作演唱。热衷于从身边各种新奇的元素中收集各种灵感投身于陶瓷设计与音乐创作,动静结合,这种“冲突性”让他不墨守成规,大胆尝试创作出各种风格迥异的作品。从自主创建“紫羽砂陶”公司品牌到成立宜兴第一个音乐厂牌“JuA”,再到把宜兴方言唱红网络,加入吴语说唱组合“包邮天团”,每一步,他都走得认真而踏实,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赞美家乡。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清华美院与宜兴紫砂人才培养合作的缘起

编者按:1955 年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正式建立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紫砂界享有“黄埔军校”和“大师摇篮”之美誉。1956 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也历经了60 多个春秋的风雨洗礼。这一厂一校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75 年陶瓷系教师首次在宜兴开办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到2014 年合作建立紫砂艺术研究所,双方开展的长久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紫砂设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 年8 月,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著名陶瓷设计家,也是学院最早在宜兴“开门办学”的负责人之一——杨永善教授。杨老师对这段往事的详实回顾为研究中国现代陶瓷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对陶瓷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思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下简称“紫砂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请您介绍一下双方开展联系与合作的渊源。

杨永善教授(以下简称“杨”):陶瓷系与紫砂厂互相支持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身)陶瓷科时,就已经与紫砂厂建立了联系。最早带留学生去宜兴的是高庄老师。高庄最早与顾景舟进行了合作,著名的提璧提梁壶就是由高庄设计、顾景舟来做的。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第一届毕业生于跃中的毕业设计——紫砂茶具就是在宜兴由顾景舟做成的。这是我们的学生在紫砂厂实习的开始。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全国泥塑艺人训练班。紫砂厂的徐秀棠因此来学院进修,后转入“泥人张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曾设在陶瓷系。他在紫砂雕塑上运用了泥人张的塑造手法,又吸收了竹雕、木雕的形式,奠定了宜兴现代紫砂雕塑的基础。1959 年,紫砂厂徒工潘春芳考入陶瓷系,毕业后回厂从事设计工作,八十年代又考上梅健鹰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南京艺术学院教书。多年来,陶瓷系陆续有学生到宜兴下厂实习,双方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真正大规模、时间比较长、设课比较完整、比较正式且影响深远的是1975 年的进修班。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1975年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

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开学大会”纪念照。二排右一侯德昌, 二排右三陈若菊,二排左四翟树成,二排右二盛瑚,二排左一周作民,三排左一高沛明,三排右一白雪石,后排左三王晓林,攝影:杨永善,1975 年9 月1 日

 

《装饰》: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当时筹备这个进修班的背景。

杨:这个班的全名是“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是轻工业部陶瓷处陈景康处长决定开办的。1975 年我们受轻工部的委派,到宜兴办江苏省的陶瓷进修班,把从全省选拔的人才集中在宜兴的江苏陶瓷研究所,包括宜兴各厂(含紫砂厂)、南京瓷厂、徐州瓷厂、江阴瓷厂、扬州瓷厂、镇江瓷厂、南通瓷厂、苏州日用瓷厂、苏州美术厂、无锡陶器厂等。从4 月开始筹备,陈景康安排我们去做调研,当时有三人:系主任梅健鹰先生、书记翟树成先生和作为教员的我。仅调研就用了一个多月。我们到每个厂区了解情况,听取厂里的要求。宜兴退下来的镇党委书记方世伟和公司的刘勉之陪我们到各处调研,了解他们在设计上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调研做得比较细致。根据厂里分工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教学方案和课程结构,并安排了教师。最后决定办两个班,一个是造型班,一个是装饰班。每班招30 人,不收培训费,大家争相报名。领导小组包括陈若菊老师、陶瓷系的支部委员李葆年老师和我。我是造型班的班主任,陈若菊老师是装饰班的班主任。那一年的厂校合作非常重要,不仅为宜兴培养了人才,还让我们通过培训更多地接触实践,促进了教学的提高。老师7 月初到宜兴开始备课,8 月1 日开学。李葆年老师主持教学管理,他在当时要求每门课必须有教材。陶瓷系的教材建设就是由李葆年老师正式、全面抓起来的,我后来出版的教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曾经过李老师修改)。课程设置上,去掉原来的共同课和素描课等,加强国画、白描、速写、图案写生变化和陶瓷装饰,课程内容都是可以直接用于实践的。造型课教授传统造型方法,包括到博物馆去测绘和分析。当时的师资构成:造型班是张守智、杨永善、金宝升、王晓林、潘春芳,其中潘春芳是紫砂厂的,因为他是我院陶瓷系毕业生,教学体系上能够融合;装饰班是陈若菊、白雪石、侯德昌、高沛明、周作民。开班的绪论是梅健鹰先生讲授的。当时陶瓷系的主力教师都到这个班上过课。我们办这个进修班是毫无保留的,并且不计报酬的,大家互相帮助,也因此奠定了双方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后来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装饰》:进修班的教学是如何开展的?

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开门办学”非常不利,但宜兴的领导排除万难,从领导到学员都支持我们坚持教学方针,因此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位老师都竭尽所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学员。例如,白雪石老师详尽地讲解山、水、树、石的主要画法和步骤,并画出了系列示范图。一个画家能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是令人感动的。教材方面,以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手稿,这次进修班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整合,统一刻蜡纸版油印出来。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我们还带领学员到上海博物馆进行了古代优秀陶瓷作品讲解分析和测绘。在这之前,学员从没做过测绘,我们教制图、速写,让他们学会画透视角度的造型,在不能拍照的情况下,用三角板隔着玻璃柜进行大致的测绘。完成对古代优秀陶瓷作品的测绘以后,学员互相交流,特别有成就感。我们还要求他们回去以后用石膏模型的方式把这些作品做出来,体会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造型规律。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古代陶瓷造型。在之后的设计课上,学员感到自己的设计开始有韵味了,设计素养得到了提高,这是受优秀传统造型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大家经常把图纸摆开,一起分析讨论。现在已经成名的汪寅仙学得特别认真。她以前是从事复制工作的,后来成为可以自行设计、制作紫砂壶的人才。我们要求参加这个班的学员都要有工艺基础,毕业后既要能设计,又要能自己动手做。我们解决的是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问题,根据厂里的材料,寻求适应产品的形式语言,帮助他们拓宽开发产品的思路。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我主要讲陶瓷造型设计方法、造型形式法则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学员认为这些内容很实用。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和学员一起进行设计制作实践。他们发现我们都掌握了很好的工艺技术,对教学更为信服。梅健鹰先生在系里经常说,陶瓷器物不是画出来的,是最后根据图纸做出来的,成型和烧成是关键。陶瓷系一直坚持要懂技术,要掌握手艺,因为艺术是通过手艺体现出来的,这和包豪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装饰》:这次培训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学完专业基础以后就是专业设计,之后出成品。有的设计投入生产,并参加了国际国内的很多展览,最后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了进修班的作品展。其他产区,包括景德镇、邯郸、唐山、龙泉,都有人来参观,作品获得的好评超乎想象。这些陶瓷工人就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掌握了设计方法,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负责这个班的公司副经理仇建辉非常支持我们办班。他说:“你们培养的学生,用大学生我也不换,因为这些学员既掌握了设计方法,又有技术,而且了解自己厂里的实际情况。”这一年的培训实际上浓缩了陶瓷系五年制教学的精华,而且系里派出了教学的主力。教师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们还带去了不少资料和幻灯片,还有本科的优秀作业设计图纸,把这些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供他们学习参考,可以说是倾囊而出。后来这种类型的培训班继续开办下去,每一两年办一次,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30 岁以上做紫砂的工艺师一半以上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都介绍自己曾经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很珍视这段学习经历,认为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培训,全系的教材雏形形成了,为后来的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家逐渐体会到传统的优秀造型好在哪里,有哪些造型手法,陶瓷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懂得了比例、尺度与美观的关系。这个班最后共招收63 人,其中来自紫砂厂的学员近10 位,包括徐汉棠、谭泉海、鲍志强、汪寅仙、何道洪等,他们后来在紫砂设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装饰》:这个班的名称为“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当时在定位上有哪些思考?

杨:我们当时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日用”限定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功能。我认为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定位应该以日用陶瓷为主,以艺术陶瓷为辅,同时艺术陶瓷可以为日用陶瓷设计开拓思路和风格。功能的合理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功能。具体到紫砂,无论“光活”,还是“花活”,都要有良好的功能。以紫砂壶为例,功能上的设计很地道,“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我和张守智老师、陈若菊老师一直配合上课,大家的教学思想是一致的。造型基础课是我上,装饰基础是陈若菊老师上,之后由张守智老师承担设计课。张老师强调设计课一定要在解决功能的基础上拓展。设计课解决运用材料、创造风格的问题。在功能上创新是很困难的,样式的创新比较容易。例如构思出产品叠摞形式的设计师,突破了产品的一般形态,这种设计在存储、包装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便利,造型的转折还增加了美感。所以设计不要单纯追求形式美,一定要首先考虑功能效用,而实现功能的合理并不容易。

 

《装饰》:此后开办的学习班也设在宜兴吗?陶瓷系与紫砂厂还进行过哪些合作?

杨:在宜兴办班比较多,也有几次是在其他产区或是在本院,还有一次在管庄办班。这几次宜兴也都有学员参加,如吴小楣、吕俊杰、邱玉林等。班上的学风很端正,公司领导很有事业心,教师尽心尽力,学生勤奋好学,所以这个班才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陶瓷系为紫砂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至今还在继续坚持开办培训班;同时,不仅紫砂厂,整个宜兴陶瓷公司都很支持教学,他们与陶瓷系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每年安排毕业生到紫砂厂、均陶厂、彩陶厂、青瓷厂实习,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实习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例如1977 级的学生李力设计的精陶咖啡具很快就投入生产,庞瑞媛老师在彩陶厂用颜色釉做了大批陶盘,发挥了彩釉的表现力,效果很好。专业教师们都有陶瓷设计在宜兴完成工艺制作。陶瓷系与紫砂厂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是真正建立在共同发展中国陶瓷事业的基础上的。除紫砂外,我们对宜兴陶瓷公司下属的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等品类的发展也提供了建议和帮助。宜兴是多品类的产区,除紫砂以外,其他品类也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些进步与陶瓷系密不可分。合作办学促进了宜兴紫砂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也促进了陶瓷系的教学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推动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装饰》:您认为紫砂工艺长盛不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宜兴制陶的历史悠久,从初期的普通粗陶发展起来,明代正德年间走向成熟。宜兴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文化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宜兴紫砂起源于文人的雅好,很多紫砂工人爱好文学、书法、美术和戏曲。宜兴制陶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规范严格的师徒传承制度非常重要,注重为人为学的操守和品德。

紫砂是非常严格规范的艺术。从拣选原料到成型装饰,不能有半点马虎。长期严格规范的训练,认真投入的技艺践行,使宜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紫砂人才。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没有读过大学,但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基本功非常扎实。他们真正把传统紫砂制作的技法继承下来了。

紫砂的工艺技术含量非常高。聪明的陶工从矿土中提炼出夹藏的紫砂泥料,然后精致制备,做成器物。这种成型方法全世界独一无二。制作紫砂器完全依靠手工,而不是机器旋转出来的。宜兴制陶原来是在底为球面的木托盘上操作,现在应用的手轮是上世纪50 年代高庄先生带过去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作紫砂器物的工具仍然在不断发展。紫砂工人会为一把壶专门制作适合的工具,这就是创造性的工具意识。宜兴制陶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到切实适宜。这是一种手艺思想的表现。还有署名的问题。在宜兴,即使最普通的销往农村的紫砂壶,底部也有图章,标注制陶人的姓名,这是一种责任意识。

做好陶瓷要保证两个质量:一是工艺;二是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改造融汇在工艺和工具改革的渐进过程中,而不是突变。宜兴人重视传统,也重视创新。在宜兴做紫砂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这一点非常难得。

 

《装饰》:宜兴紫砂近年来在工艺和艺术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发展?

杨:首先是宜兴坚持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它吸收了新的养分,包括新的表现手法,因此在设计上不断有所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形式和水平上。例如,圆顶的壶盖(没有钮),这种造型的创新既是从功能出发的,也是追求造型的简洁,是前所未有的。在壶嘴设计上,把青铜器的带钩、鼎足等结构合理运用到紫砂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鲍志强的陶刻在任淦庭的基础上,吸收了木刻、写意、飞白等表现手法。张正中把树的生长痕迹运用在紫砂壶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种突破。近年来紫砂既有传统师徒的承传,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和方法,拓展了思路,在功能和形式上更趋丰富,更臻完善。

清华大学王辉老师在宜兴考察
王辉老师带陶瓷系2011 级本科生在宜兴考察

《装饰》:紫砂厂在产品创新方面,建立了哪些激励机制?

杨:紫砂厂每年都进行产品设计评比,评出优秀,进行表彰。除紫砂外,均陶、青瓷、彩陶等也都有评比。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在逐渐提高,对设计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不断加强。在风格上,应该在尊重陶瓷设计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多种方法。宜兴比较务实,符合实际状况,紫砂厂是“先技术,后艺术”。学员最初临摹的都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学习的起点很高。紫砂厂要求严格,从最简单的选料、打泥片开始,每道工序必须达到合格的水平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装饰》:您对紫砂工艺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

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窑口能有宜兴这样大量完整成熟的产品造型。宜兴传统紫砂壶有上百种知名的造型样式和作品,而且各具特色。创作连绵不断,其珍贵的艺术遗产是后人继承发展的基石。宜兴学习传统很到位,因为它把古陶、青铜、玉器、家具、度量衡等物品的设计充分吸收融合进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意韵。它追求艺术的完整性,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不好紫砂。优质的矿源、太湖之滨绝佳的地理位置、文人雅士的大力推崇和参与,共同成就了宜兴陶业的辉煌。紫砂特有的古朴典雅、文质彬彬的气质,紫砂器物耐看耐用,良好的理化性能,并且在透气、保香上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些特征使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紫砂情有独钟。宜兴人已形成紫砂制作和研究的梯队,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勤勉付出,紫砂因此长盛不衰。我相信未来紫砂的优良传统将继续发扬光大,前途不可限量。

本文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特别策划·宜兴紫砂”

作者:田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
壶品推荐

钱小军《儒慧》紫砂壶欣赏

器虽为外物,但不独止步于肖形写实,而是以素朴的文人气韵,来浇灌这世间的寻常之物。钱小军这件《儒慧》作品,以文人骨感的线条和极致的手面功夫,清静自在之中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青灰段泥

200cc左右

全手工制作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可能很多新人壶友都不知道的是

同样的泥料,不同的作者

能做出不一样的质感

钱老师是丁山公认的手面功夫极其了得的名家

他的壶颗粒隐显,抚之若玉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钱老师的壶通体每一处的细节都极其干净

哪怕小到盖内的处理

气孔处理是钱老师作品的标志

让唯一一处可能出现毛刺的地方也整洁若玉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此壶为钱老师原创壶型

最美的要数这朵菱花

立体感超强

与盖面相接的处理非常干脆利落

宛若一朵花瓣落于平静的水面上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每一只壶都有一处打动你的地方

这款儒慧的菱花

就属于那种怦然心动的那种感觉

明式的纽扣钮

陶趣的明接壶嘴

一见倾心的盖面菱花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第八届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获奖名单

艺术陶瓷组

金奖
1 高贵云 天竺
2 程康、沈晨 天觥生香
3 方小利 宋·莲
4 华珊 《思源》套组
5 马晨 松竹套组
6 马士民 松荫消夏图
7 毛文杰 水莲如意套壶
8 钱育培 豁达提梁套具
9 瞿志翰 大汉风云四方瓶
10 沈严峰 花朝
11 张志杰、桑小哲 此地多烟霞
12 范国勤、蒋超 铁骨寒梅
13 朱水芬 繁花似锦
14 陈丽英 双色如意竹
15 方彩娣 紫韵秋枫
16 顾加颖 云中玉兔
17  周峰、毛子健 一鹭莲升
18 孟飞 王澍书论数则
19 饶青、桂海杰 家和
20 佘丽琴 祥瑞
21 沈锡芬 金秋
22 唐颍 寻声
23 吴暗华 暗香
24 吴德荣 食野之苹
25 许美勤 如意连连
26 荀少华 关公像《春秋》《忠义》《云天》《偃月》
27 余文元、谈作乾 凌霄
28 周海英 阳羡十景
29 王宝继、孟赟 顽石•锔砂筠器
30 曹少杰 一蓑烟雨任平生
31 吴梦立 桃花山鸟
32 应书良  《桔韵》
银奖
1 徐顺琴 碧桃流年
2 许多 象鼻瓶《白云泉》
3 倪勤勤 四方竹简<一梱竹>套壶
4 孙长书 三友
5 周新 占春
6 陈丽萍 竹报平安
7 陈晓晨 威震八方
8 范小中 逸致
9 郭科辰 中国龙·中国结
10 顾云峰 瓜瓞套具
11 何丽君 事事如意
12 黄静瑜 繁华似锦
13 季天飞 竹子四季常青
14 蒋丽英 步步高升
15 凌晓晓
16 沈建芬 长乐组壶
17 侍建党 访友图山水对瓶
18 王丽颖 如鱼得水
19 吴腾飞 与山水共清欢
20 吴文新 有杏
21 徐曲
22 杨家元 四方花鸟千筒
23 姚华君 八面亨通
24 周学琴 故乡·春秋
25 许学芳 锦绣中华
26 程文兵 古韵四方
27 范丽英 秘境~五蕴
28 黄美娟 梨花春燕赏瓶
29 蒋秀娟、蒋旭初 春蕴
30 刘静 夏日向阳花
31 卢宁刚 陶刻花卉画屏
32 王光永 五牛纳福
33 徐浩俊、杨海宁 知行合一
34 蒋峰 云想霓裳
35 李从兵 枯木逢春
36 汪佩蓉 艳宴
37 瞿军强 全手胶泥陶木三英组壶
38 宋洪伟 双耳鱼尾瓶
39 杨奎 段泥赏瓶
40 高欣宇 岁寒四友
41 李永进、熊祖超 玄壁
铜奖
1 杭瑜嘉 陶渊明诗
2 范永芳 马到成功
3 林成余 生生不息
4 王玉美 百年荷合
5 汪承国 年年有余
6 陈燕 祝福对壶
7 戴志华 海棠朵朵
8 董亚芳 称心如意
9 范昊 太极风云
10 黄强 <<禅与茶>>
11 蒋亚平 湘妃竹高仕
12 刘彦飞 东坡四方双耳瓶
13 孙敏洁 六合同春
14 王静 溪山秋色
15 王俊锋 瑞鹿对瓶
16 王杏军 竹里清风组壶
17 吴彬 颜如玉
18 夏丽、朱翼峰 《溪山·小雪》
19 营林法 龙吟壶
20 张彦楠 竹韵
21 戴曙佳 南瓜壶
22 洪丽 《温情》
23 施露 、何锦一 景心四方茶器套组
24 谈丽君、陈浩阳 《人面桃花》
25 王丽颖 海棠套组
26 陈志云 泥绘 四条屏
27 高锡兰 九五之尊
28 关珊 松下咏鹤
29 杭天琪 祥瑞亲和对瓶
30 何建新、何皎月 《喜梅延年瓶》
31 蒋芳芳 和谐套壶
32 刘卿荧、汪小文 仙骥玉京
33 缪锡强 祥龙降福
34 鲍青、勇禹愿 四季光年套组(如沐、煦日、静雅、凌霜)
35 王佳妮 《梅花野雉》
36 何孝国、何光宏 归途
37 朱洁敏 婀娜
38 顾伯云 牛气冲天
39 沈晓平 玉兔纳福
40 卫霞 罗汉赏瓶
41 孙啸 云隐
42 蔡旭伟 循照四方
43 钱康一 和·合
44 秦利君 无垢提梁
45 顾子、蒋菊芳 且听风吟—罗汉竹千筒瓶
46 孙英棒 《月迹套组》
47 范利平 提梁壶
48 王敬业、熊祖超 屿·星驰
49 勇淑英、吴雨泽 双品清音组壶
50 金振华 国粹
51 周淑媛 时来运转

 

日用陶瓷组

序号 姓名 作品
金 奖
1 庄志诚、徐琛、夏新花 《桥》骨质瓷餐具
2 许建彬 福禄
3 周南辰 君子风
4 沈玲燕 竹语
5 杨群群 古井无波
6 王新妹 劲竹壶
7 吉春萍 秋融
8 史振宇 怪壶名单
9 吴俊峰 盛世芳华
10 郑娇 升萧,沉靛
11 范永军 玲珑吉祥
银 奖
1 何卫枫 皓月行雲茶器套组
2 江雨婷、朱颖 不羡
3 羊小琴 龙腾祥云提梁壶
4 羊玉琴 筋纹雪华
5 邵麟雅 佛手套组
6 徐梁宇、孟赟 萚兮•残疏
7 安时召、肖素萍 清风竹影
8 蒋芳芳 倚竹套壶
9 夏新花、杨珍 《拂竹流锦》茶具
10 陈园园、张平平、庄志诚 《缠》骨质瓷茶餐具
11 董顺、孙孝奥 《江山多娇》茶具
12 汤先武 和风
铜 奖
1 江选英、韩晓伟、揭婷婷 沙漠
2 张群 莲子壶
3 韩燕、陈园园 《洪福》茶具
4 张平平、杨珍 福禄多功能茶具组合
5 张丹 清莲笔筒
6 邵惠芳 玲珑如意五件套
7 周芳军 如意连连提梁
8 闵欣鉴
9 卢宁刚 雅逸套壶
10 周益芳 宫灯
11 蒋艺华 桃花壶
12 严洁、孔超 暮色茶具
13 李莉、吴嘉浩 《合璧》紫砂壶
14 周超 八方贤仕
15 吕佳伟、黄幸颖 快乐自定义

 

院校教师组

序号 姓名 作品
金 奖
1 杭雯霞 醉仙游
2 王京成、王萌 绿水青山
3 黄雄英、王永强 焦、涸、枯、残
4 张立影 瓷瓶《芭蕉疏影》
5 侯静 寿喜福
银 奖
1 李兴振 倾慕
2 李欣、杨红梅 静谧思语
3 吴雪婷 清香四溢
4 李玲玲 四季
5 刘佳佳 风之迹
6 王善朝、赵付娟 石鼓套壶
7 吴介亚、孙荟 青花瓷《东南西北中》
8 刘露、石越 漠北 • 生
铜 奖
1 马景仁 夏日时光
2 陈芳苇 无言
3 高金朋 岁月
4 徐楚 荷花
5 张美萍 恋蝶
6 赵良 清荷细语系列
7 龚敏敏 釉里红颜
8 虞健 国王
9 佘望瑶 定风波
10 施若愚、谢菊萍 乘风

 

院校学生组

序号 姓名 年龄 作品
金奖
1 刘吴锡 《望柱》
2 佟欣达、王宝继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逢•朽
3 陈言、吴俣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4 杨珺 西藏少女
5 朱旋、张妍 黑焰
6 李彩雯 痕迹
银奖
1 周鹏斐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西行山迹·丝路印象
2 黄静宜 拱形瓶
3 郑昱旻 无垠
4 张旭、高建中 指导教师:石越 室静兰香
5 张子怡 衍生
6 朱姝妤 《合叙》
7 牛赛赛 《花开满地》
8 许冰莹
9 吴晓凡、张妍 花千骨
铜奖
1 周航 《灯•灯灯灯》
2 沈启辉 交织三重奏
3 郭雅萱 宋英祎 拼装世界
4 丁琳 《你看到的我是什么颜色》
5 费雪莲 轮回
6 黄健茹 春之歌
7 刘璐 年年有“鱼”
8 宗雨歆 《烟·花》
9 王钰莹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逍遥游·承山鳐

 

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宜兴紫砂陶)承办、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八届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评暨陶艺论文评比活动已落下帷幕。本次展评的陶艺创新作品反映了创作者对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创造现代东方陶瓷美学语言提供了学术及实践基础。第八届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评暨陶艺论文评比活动以“礼赞二十大 启航新艺程”为主题,旨在加强相互交流,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功底,用艺术创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以实践创造推动文化创新,为我省陶瓷艺术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023年艺博杯获奖名单
2023年艺博杯作品展览现场
分类
壶品推荐

张正中菩提提梁作品欣赏

一树一菩提,一壶一世界,此壶名为“菩提”,亦若看到,形、枝、藤交织着生命的韵律。作者对自然的解构组合,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既保留了风格上的率性洒脱,又师法自然,游艺其中。

张正中紫砂价格
张正中 菩提

作者看似写实,更是写意写神,技艺与情感结合,形式与内涵统一,现代与古典并蓄,是外在造型到精神内涵的完美展现。

张正中紫砂价格
张正中 菩提

“菩提落子无一树,一语一禅一佛悟”,正是这样蓬勃而又宁静的一片生机,产生了一种自然的觉悟和智慧,净心无尘把生命彻悟。

张正中紫砂价格
张正中 菩提

张正中,又名张振中,1964年生,江苏宜兴人。先后毕业于江苏大学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名人,无锡大工匠无锡市十四届政协委员,中国紫砂十二精英,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民间工艺美术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特殊贡献奖”,无锡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产业教授,中国紫砂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校外辅导教师,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江苏大学兼职教授,常熟理工学院客座教授美国HOOD大学客座教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艺委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艺委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委会副主任委员。

分类
壶品推荐

张寅紫砂壶作品欣赏

「亘古」为张寅老师2011年创作。如今再看,此壶突破紫砂花器的传统造型以及装饰手法。格调上气韵深厚、迹简意淡,品质上型体臻丽、制工精密。

很少见如此结构的型体,圆柱形,颈、肩、腹以一定弧度过渡,下足微张,整体呈端庄稳重之姿。

张寅紫砂壶价格
张寅紫砂壶 亘古

以木桩为主体,流、把、钮皆以木塑形,

树瘿之肌理制作精微,

圈足底面宽广,制工臻美,

强烈的视觉舒适感。

张寅紫砂壶价格
张寅紫砂壶 亘古

回春的枯木固然拥有新生的喜悦,却逃脱不了再次逝去的轮回。

张寅紫砂壶价格
张寅紫砂壶 亘古

而不朽的枯木,不再关注四季轮回,因为它已是亘古的存在,

这何尝不是一种安怀素朴的生活状态。

张寅紫砂壶价格
张寅

张寅简介

紫砂中青辈实力派艺师,1974年9月生于宜兴丁蜀镇,自小受到浓郁的陶瓷艺术氛围熏陶,本着对紫砂的浓厚兴趣,潜心研究,技艺日臻完美。作品扎根于传统,又别有新姿,在造型和装饰上敢于大胆突破,清新典雅,注重内涵。所造砂壶用减排法,似花器,似素器,花素相应。

90年代初,张寅自紫砂一厂始学壶艺,在相当长的时间段落中,几乎默默无闻。岁月寂寞练恒心,磨难成就用心人。2010年一次意外手部受伤,几乎从此断送了张寅的艺术生涯。但伤情的逐步恢复与其思想的逐步冷静成熟,洽似一次真正的凤凰涅槃——自2011年的作品“柿缘”开始,以及后续呈现的“无华”、“亘古”、“援福”、“得果”、“翌度”等,以减法素像的理念,去繁得简,散发着归真观心的禅意之鲜明风格,深入人心,独秀艺林。

分类
壶品推荐 紫砂壶人名

朱云舒紫砂作品欣赏

这件朱云舒的子冶石瓢作品骨肉匀亭,形韵高雅,整观简练,敦厚调和,壶身呈几何椎体,起势有力,收势稳健。

朱云舒紫砂壶价格
朱云舒 子冶石瓢

桥形钮,过度有序、丰润肉感,直嘴挺出、有力顺畅、出水如画。

朱云舒紫砂壶价格
朱云舒 子冶石瓢

壶把三角形略成圆润下压之势,与直流嘴形成拉伸之势,一张一弛之间更见壶体韵味。

朱云舒紫砂壶价格
朱云舒 子冶石瓢

下以三圆足支起全身,使壶显得挺括有神,沉静而深意隽永。

朱云舒
朱云舒,男,1981年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2006年学习制壶,2015年师从徐汉棠先生高徒朱勤勇先生,承景舟一脉,擅制传统光素器。自幼喜爱中国传统书法、国画,对其紫砂作品的精、气、神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范建军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1962年8月生于江苏宜兴, 1980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中国陶艺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鲍志强教师学习紫砂雕刻技巧进无锡轻工业学院设计系进修,后学习陶瓷造型设计及装饰。1988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职大学装潢美术系。回厂后随母亲曹婉 芬学习制壶技艺及从事紫砂陶造型设计。近年来所设计制作的作 品颇受壶艺爱好者的喜爱,并屡次获各类奖项。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熊正根、吴姬英东莞艺术展

熊正根、吴姬英东莞艺术展
熊正根、吴姬英东莞艺术展

审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然而在美学的世界里,给予人心灵愉悦、产生共鸣的事物总能抓住人的视线,总是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这是人的审美本能。观龚春、大彬等名家,阳羡匠人大师辈出,流派风格纷呈,他们以器载意妙合传心,为世人留下了不尽庋藏壶宝……
假如说上天眷顾每个人的话,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与生俱来的独到之处,紫砂艺人熊正根、吴姬英两人都则为独树一帜的异彩新秀。正根其人,文商之气共融兼备,谦和豪爽。其作品学古而不拘泥,构思独特,古朴典雅,承国风之大气浑厚又蕴含现代之风尚情怀,大气中透着逸秀,朴厚中藏着意蕴,每每上手,珍爱有加。紫砂匠人吴姬英善花器,尤善创新,喜陶刻,能捏塑,擅长徒手操作。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成个人风格。
看整个陶瓷行业,前人苦练以成圣手,今人历练不辱前贤,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之言“尽精微,致广大”,像正根、姬英这样一批潜心求达、以入壶道之后起新秀,紫砂文化界的新生领军前锋,以    “传统之艺术是靠有责任之人来传承”为责任,面向世界弘扬中国紫砂之大家风范和大国工匠精神。
紫砂壶历史悠久,壶风千秋,自宋代开始,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薪火相承,繁盛不衰。我祝愿熊正根、吴姬英在传承紫砂文化、创新紫砂艺术上留下更深的足迹,扬中华广博精深、寓智于器以致远。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江苏省陶瓷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全炳

历代文人士大夫们借助茶而通达山林,倾心茶事以忘忧。紫砂壶因茶而生,与茶相映成趣,端宜瀹茗有如拂案清风,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寄情之物。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于明,兴于清,繁荣于当代。受时代环境、社会风俗、审美情趣以及艺人的制壶手法等影响,每个时代的紫砂器具各有特征。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数百年来紫砂艺人的不断积累,紫砂艺术形成了自身风格和语言,几经盛衰,出现了一大批如供春、石瓢、仿古、曼生等经典作品。历朝历代,名家辈出,数百年后的今天,紫砂艺术依旧薪火相承,繁盛不衰,既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意味和古韵,也展示出多元多彩的新姿。
在东莞,“紫砂文化”和“茶文化”有着广泛的收藏基础和爱好群体。莞城美术馆与紫砂文化结缘于2008年,“怀收日月·紫玉春晖——宜兴紫砂壶古今真品展”为当时刚起步的莞城美术馆平添了许多亮色。在宜兴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下,莞城美术馆随后举办了“宜兴中青年紫砂壶艺术展”“曹婉芬师生紫砂作品展”“顾绍培紫砂作品展”和“九隽——紫砂作品展”。这些展览深得本地乃至珠三角地区的观众喜爱,不仅提高了大家对紫砂文化的认识,也提升了对紫砂艺术的欣赏与追求。
此次展览邀请熊正根和吴姬英参展,他们是当代紫砂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和青年新锐力量。自幼受宜兴千年陶文化的熏陶浸润,经过刻苦钻研和感悟凝练,他们已成自家意蕴。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艺脉承古且守正创新,既凝聚着古老东方艺术的神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彰显出宜兴紫砂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焕发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与风采。
此次展览得到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莞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莞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熊正根紫砂艺术馆、吴姬英紫砂艺术工作室,以及宜兴多位紫砂大师的支持,共襄盛举。这是城市之间文化共振的盛会,也是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生”的瞬间。我们希望,紫砂文化、茶文化在东莞继续发扬、壮大,不断促动两地人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质,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做出新的贡献。

莞城美术馆
2023年9月


徐汉棠

-艺术简历-

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1948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母学艺,1952年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从师三十载,制壶十余年,深得顾景舟真传。

他对传统壶型的理解以及制壶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虽以传统光素器见长又不乏绝妙创意。徐汉棠钟爱石瓢,世人称其制作的石瓢为”汉棠石瓢”。

 

熊正根

-艺术简历-

中共党员

江苏人社授予•江苏省技能大师

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

江苏省财贸轻纺工会授予•江苏省轻工大国工匠

江苏人社授予•江苏省熊正根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江苏技能大奖获得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陶瓷)等级评价•高级考评员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国家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专家

湖南工业大学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中心•研究生导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特聘教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兼职教师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讲师

宜兴市宜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造型设计/专业指导老师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产品造型设计师

江苏人社授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江苏省轻工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丨中国摄影家协会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全国陶瓷行业手工艺杰出创新人物

中国紫砂艺术名家

荣获2018艺术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全国注册高级艺术教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有限公司•陶瓷技艺总监

江苏省陶瓷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陶瓷技艺总监

宜兴荆羡文化研究中心(华博紫砂园)总工艺师

江苏省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库•评委专家

江苏省无锡市大阿福杯工艺美术民间文艺及乡土技艺优秀作品展评•大赛组委会主任

熊正根紫砂艺术馆•法人丨艺术总监

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毕业;

曾深造于清华大学“人文陶瓷艺术高级研修班”;

 

个人擅长圆器壶型,圆稳匀正,珠圆玉润,线条流畅、构思独特,延用传统制壶技艺,学古而不拘泥于古。连续多年多届获各类艺术赛事大奖。

 

吴姬英

-艺术简历-

高级工艺美术师

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国家职业等级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八红旗手

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库评委专家

197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毕业于南师大工艺美术专业,后进修清华大学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

2002年开始学习制壶,成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当代绝对实力派陶艺大师江建翔的入室弟子。

2017年拜徐汉棠大师为师。2018年拜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先生门下学习陶刻。

吴姬英擅花器,尤善创新,喜陶刻,能捏塑,擅长徒手操作。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成个人风格。

近年来,吴姬英多次参加国内外紫砂艺术展览并屡获奖项, 其作品深受海内外紫砂爱好者和藏家的青睐与好评,被国内多家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并入选《砂壶全书》《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宜兴紫砂》《江苏陶瓷》等紫砂书刊。

部分参展作品预告

掇球(特邀作品)徐汉棠
掇球(特邀作品)徐汉棠
唐韵(熊正根、吴姬英合作款)
唐韵(熊正根、吴姬英合作款)
禅意洋桶 熊正根
禅意洋桶 熊正根
桃韵 吴姬英
桃韵 吴姬英
荷香 吴姬英
荷香 吴姬英
分类
壶品推荐

姜婷紫砂壶欣赏 紫砂壶留白的智慧

留白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处事的智慧,也是一种淡定的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月满则亏,水满自溢,古人自古就有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的非凡智慧。

姜婷紫砂壶 虎山
姜婷紫砂壶 虎山

在中国画里,“黑白”是一对辨证的概念。正所谓“黑从白现”,离开了白,黑就无所依托,也就无法存在了。可见,白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存在的。

姜婷紫砂壶 虎山
姜婷紫砂壶 虎山

紫砂壶与国画的“留白”理气相通,画幅中,一尾鱼、一只鸟、一群人,不需要什么高贵的条件,它们自己就是一个完足的世界。有实有虚,虚而有物,虚而蕴情,画面的言外之意,如佛祖的拈花一笑,雪泥鸿爪中传达澄怀观道、明心见性的人生之境。正如文中这把九香拍摄的90后国工姜婷的作品《虎山》,大面积的留白、老虎的雪地脚印以及一只受到惊吓的兔子,虽不见虎但却映衬出了百兽之王的气场。

姜婷紫砂壶 虎山
姜婷紫砂壶 虎山

以无用之用的哲思,入隐而未现的美感,书画有留白,意境愈显深远含蓄;紫砂有留白,性灵越发精微玲珑,人生有留白,便不为物役,不为处境所拘,方能享受海阔天空的生命之美。

分类
紫砂壶人名

葛明祥紫砂陶艺

葛明祥,这个名字的主人在紫砂行业中有两位同名同姓的名家,一位是清代的,一位是今天九香要与大家介绍的当代无冕陶艺大师。葛明祥(1956-2010),出生于宜兴市丁蜀镇陶业世家,从小对制陶非常感兴趣。高中考取医科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牙医。由于其对自己的职业非常敬业,对患者修牙补牙不仅讲究功能完善还追求牙齿美观,精益求精,逐年在丁蜀镇小有名气。成家立业的葛明祥始终没有停止对制陶的热爱,他开始了中国古代陶瓷的研究。一次结交日本陶瓷友人后,他发现日本陶瓷受中国陶瓷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在釉彩方面,日本已经领先于世界水平。于是他放弃了牙科职业,转而全身投向了陶艺事业。在紫砂热潮中,首配成功了最精细的朱泥与天青色泥,在台湾岛竖起了一块名牌:祥陶。1995年起,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艺术陶的探索研究之中,同时涉足书画艺术的品悟,领略到了更多的陶艺精髓。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获得了形、釉、火的综合陶艺成就,被誉为“土的技术、釉的艺术、火的魔术”。

葛明祥紫砂陶艺
葛明祥紫砂陶艺
葛明祥紫砂陶艺
葛明祥紫砂陶艺
葛明祥紫砂陶艺
葛明祥紫砂陶艺

杨永善:葛明祥的作品让我感到别具一格,疾病夺去了他富有创造力的生命,但他一丝不苟、开拓性的艺术精神融汇在了他一件件陶艺作品之中。

时顺华:他对陶艺也像他做牙医一样,精益求精。每当有不满意的地方,他就砸毁,他说只有像明清官窑一样的标准才能出精品。在他的工场窑地上,常常堆着一大堆他砸掉的次品残片,其实这些作品我看了看不少也能卖出价钱,就问他为何全砸了。他笑笑说,不砸这些登不上世界陶艺顶峰。他病中的十年,也是他出成果最多的十年,也是他人生最精彩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