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壶品推荐

焐灰四方石瓢壶欣赏

紫砂泥的着色元素主要是铁、紫泥、朱泥经烧成后壶色为紫褐色或红色。焐灰的作用就是将紫红色变成黛色,这是由于其中的铁原色在不用状态下呈色不同。第一次烧成是在有氧环境中进行铁元素和氧充分的反应变成氧化铁,为紫、红色,而焐灰是在缺氧情况下烧成,铁元素与木炭粉即碳发生反应,碳结合了三氧化二铁的氧离子,变成二氧化碳逸出,氧化铁被还原氧化亚铁,由于氧化亚铁呈玄色,所以焐灰的作品呈黛玄色,只要稍为懂得一点化学知识的人都会很快明白其中的奥妙。以往一般采用谷糠做填充物材料,现在通常用木炭粉,就是将第一烧成后的茶壶放入陶钵内,用木炭粉等物填充,使壶与空气完全隔绝,温度控制在1000度以下。焐灰壶在二次烧制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有害的化工原料,只是利用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颜色变化。焐灰壶比起一般的加色壶来,光彩丰硕,质感平滑,颗粒感强,泡养以后可以达到墨玉一样的效果,因此有些人还特别喜欢这类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焐灰四方石瓢紫砂壶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泡红茶用什么样的紫砂壶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经常喝不但可以助消化,还可以养胃、护胃,非常适合在冬天喝。

有的人在喝茶的时候比较随意,随便拿一个杯子就可以冲泡红茶,而有的人比较讲究,会使用紫砂壶让红茶的香味更加悠远。并不是所有紫砂壶都适合泡红茶。

首先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红茶汤色较重,因此就泥料而言,紫泥、底槽青、清水泥、天青泥等都适合,可以选择颜色较深的料,如果用本山绿或者段泥,要注意及时清洗不要留茶垢,否则很难看。与茶汤颜色搭配的紫砂壶才不会显得特别突兀,也根据每个人喜好因人而异。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器型方面,不同的造型,其散热的快慢肯定也是不同。不同的茶叶又有它最适宜的温度和泡法,红茶多用85-95度左右水冲泡并且要求有一定的保温效果,所以选择高身筒且收口小的紫砂壶相对合适些,比如子冶石瓢、汉君、美人肩等。

用紫砂壶泡红茶对紫砂壶的容量要求因人而异,一般中品紫砂壶冲泡红茶要使用的干茶数量要控制在7-10克左右。

简而言之,泡红茶可选烧结度高、身筒高、壶口收敛的壶!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养壶能看出主人的行事风格

有购壶者不懂养壶的道理,以为壶买来就将壶放置在干净的地方就可以了,所以往往把壶往陈列柜里一摆,或者往箱子里一装就算完成任务。殊不知,如此藏壶方法是最不可取的。入手一把讨喜的紫砂壶,上好的泥料、精湛的工艺、泡茶的滋味,惹人喜爱。若是一见钟情了,那么就要悉心呵护。

唐云吴湖帆景舟石瓢
唐云收藏的景舟石瓢

当代紫砂收藏大家唐云,生前就喜欢将自己收藏的“曼生壶”,像普通的茶壶那样轮流泡茶使用。他曾说:“我不想用古董来装饰,我要用,能使用的东西我就使用。”有的客人见他竟用如此珍贵的茗壶泡茶相待,会感到手足无措。唐先生笑着说:“此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成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人多不知此。”

台湾集玉坊李经、傅英书夫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经手整理紫砂器数千件,终于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泡茶养壶法。他们认为:保存紫砂固然重要,保养也必不可少,否则就容易损坏。泡茶就是养壶的最好方法。

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动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基本之法。无论是新壶或旧壶,保养之前一定要把壶身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紫砂壶最忌油污,沾到后必须洗,否则沾油污处,土胎吸收不到茶水,会留下油痕。

紫砂壶如何养壶
湖南黎先生 周顺荣石瓢

泡茶即是养壶,泡茶的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之光芒。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上积茶水处稍加刷洗,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泡茶完毕时,需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勤泡一段时日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其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用时才更能吸收,养得更实在。

以这种方式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可经久不褪,且不怕人的手气触摸。因为壶表干净,没有覆盖茶汁,所以粒子感凸显迷人,土胎的本质也清楚地展现。

此外,平时泡茶后九香喜欢用洁净的手对紫砂壶摩挲,感受紫砂的质感和茶汤透出的温度,这种把玩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手抚摸对于紫砂陶是最真切的保养和呵护,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好的石瓢壶应有六个讲究

“石瓢”与“掇只”、“匏尊”、“仿古”等传统壶型,是最经典的紫砂壶器形,不因为别的,就是对于老百姓而言好用且美观。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无论是何种石瓢,其壶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韧有劲,敦实调和,显示出“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的东方神韵。

从壶体看,讲究刚中寓柔
椎体结构是石瓢最基本的特征:一条从口到身与底的转折处,一条从底中心到底与身的转折处。两条身线要运用得当,结合恰当,刚中需要带些柔。

从壶盖看,讲究和顺有劲
石瓢壶盖粗看平展,细看中高周低,盖板线要圆整有颈、丰润挺秀、厚薄适度,下边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交接和顺。

从壶钮看,讲究缓转匀称
盖上的钮为桥形,高矮、跨度要符合比例,就景舟石瓢而言,钮线并非粗细一致,桥中央最狭,慢慢向两面坡状下延至盖面,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三分之二椭圆形,交接若明若暗。拱洞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盖面结合缓转匀称,与桥体形成呼应。桥的两坡对称。

景舟石瓢紫砂壶欣赏
景舟石瓢紫砂壶欣赏

从壶流看,讲究比例恰当
壶流为直筒暗接,续出自然。长短、粗细恰当,不可相差丝毫。壶流大部分为直筒,但靠近壶身部位渐粗并漫延入壶身,似从壶身生出。流的角度要恰到好处,面要平整,内孔要圆,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出水劲冲,不涎水。

从壶把看,讲究自然流畅
壶把与壶流对称,壶把内外都是和顺流畅的三角形线条,把与壶身续出自然。把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使用舒适。

从壶底看,讲究匀称统一
壶底部围棋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布局呈等边三角形,间距匀称,轴线不偏,以呈现出力量之美。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茶人的玩具有多好玩?今天悄悄告诉你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说:把“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

其实茶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亲近自然的生活。茶树四季常青,茶园所在之处,基本都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当然,林清玄所说的人在草木间,更是一种喝茶的境界。当茶叶在杯中起起落落,茶的灵秀之美便得到了充分展示,这种美吸收了天地云雾的精华,也吸收了日夜星辰的寄托。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从升腾而起的茶香,以及悠远绵长的茶味之中,感受到自然的灵气。

喝茶,从来都不是一件急迫的事。与喝酒时的洒脱畅快不同,喝茶更讲究细细尝、慢慢品。茶,让烟火味的生活多了一丝空灵隽永,而一把好茶壶,更是能让好茶的风味更加淋漓尽致。

紫砂壶泡茶的好处
西施壶

茶器的变化是跟随不用朝代的饮茶需求而改变的,唐代盛行“煎茶”,重视饮茶的程序,宋代盛行“点茶”,后传入日本成为今日“抹茶”的原型,直到明朝才开始流行现代常用的“泡茶”。现代茶具的雏形,可就要从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了,由于出身贫寒,不喜奢靡之风,朱元璋登基后推行喝散茶,散茶需要泡饮,饮茶方式也从煮、煎改成了泡,宋代点茶用的器具也就被逐渐被更加适宜泡茶的茶壶所取代。

如今说起茶壶,自然绕不开紫砂壶,紫砂壶烧结密度理想,气孔适宜,可冷热急变,贮茶不变色,泡茶不走味,甚至盛暑都不易馊,可谓是茶器中的佼佼,泡茶神器。九香觉得“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就是人们对紫砂壶最好的评价。

全手工紫砂壶
宜兴南部

紫砂矿产于江苏无锡下辖的宜兴市丁蜀镇,是天目山脉的北沿,远在新石器时我们的先人就在这里制陶,紫砂壶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更有人把紫砂壶深情比喻为“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丽娴如佳人,风流如词客”。从紫砂矿石到制壶的紫砂泥再到烧制的成品,“能内外透气而不透水”的双气孔结构,不夺茶香而无熟汤气,这是一般的泥料根本不具备的。紫砂壶泡茶好喝,是本身自带的物理属性,但相比其他茶具还多了文化艺术的内涵。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可以在砂粒隐现的壶坯上,题诗作画,篆刻壶铭,抒发人生感怀,寄托山水情怀,既有宣纸之上的洒脱,又有金石之上的苍古。原本粗拙憨厚的紫砂壶摇身一变,登堂入室,文通气贯,风流韵畅。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曼生石瓢

清代西冷八家才子陈曼生,痴爱紫砂,精于金石书画,篆刻壶铭书画于壶上,以文人至高的修养和审美眼光,首创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开文人玩壶一代新风,那些风雅的壶铭和他的“曼生壶”一道,成为百年经典。之后,历代文人雅士都参与紫砂壶的设计制作,明代的瞿应绍、项元卞、赵焕光、董其昌等,清代的汪文柏、郑板桥、吴大澄,吴昌硕等均爱壶如命,嗜壶如痴,乐此不疲。

  在天为风君子德  
  天作之合婴宁笑  
  闭月羞花西施乳  
  不肥永年曼生瓢  

–九香

分类
紫砂壶人名

张红华简介

张红华1944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陶业世家,现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张红华紫砂壶价格
张红华

1958年进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著名老艺人王寅春先生,开始步入紫砂艺术殿堂,在其门下专业系统学习紫砂成型制作手法,埋头苦练基本功,刻苦钻研紫砂传统操作技法,为日后技艺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十年代初,正式拜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为师,专攻全手工传统制作技法。经大师悉心指导,面名耳提,犹鱼得水、如沐春风。包括从泥料选矿、手工练泥、空手货全手工成型、壶体的造型设计、工艺装饰,到作品烧成及火候气氛的掌握等一系列顾派独门工艺流程,深得真传,熟谙精要。1982年由省职改办审批为助理工艺美术师,1983年选送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专修班进修,1997年由省轻工业厅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2005年11月评审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2016年被评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张红华紫砂壶价格
三友同堂—张红华

张红华在全手工光素器及竹货的制作成型方面有独到的建树,秉承顾派一贯的传统手法,在此基础上,独创性地开创了具有个人符号特征的设计语言、制作流程,包括各种专用特殊工装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纯熟运用拍、打、捻、勒、压、搓等隧道全手工技法,在留存和宏扬紫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上,不为名利所驱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五十年来,尽心抟砂作壶,心摹手追明清、民国诸名家名器,特别是受到吾师严谨治壶思想之深刻影响,从而逐渐形成个人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传统而又现代的艺术风格。历年来的创作设计和制作能集前人之所长、溶各派之精华,前后推出一百几十件套个人新作,其中不凡有屡获大奖的经典作品,作品既继承王寅春大师的多变手法,娴熟利落,又发扬了顾派艺术倡导的严谨、唯美和周到的哲学艺术思想,从而大大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含量。正因如此,较多作品在造型的功能性和制作的艺术性方面得到质的飞路和升华。如制作的《青泉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永久收藏,《上新桥》和《汉园提梁》壶先后两次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特别是《提梁石瓢》壶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作为国礼由北大赠送给联合国秘书长苏菲·安南。
名师门下出高徒,名将手下无弱兵。张红华因其卓越的天资和朴实无华、执着澄净的精神为紫砂界的两位名师王寅春和顾景舟所赏识,正是在两位德高望重的恩施言传身教下,张红华精神得到启迪,技艺得到突破和提升,成为紫砂界的一可璀璨之星,闪耀着纯净的光芒。在继承和发扬紫砂传统工艺,探索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之路上。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特别是在全手工光素器及竹货的制作成型方面有独到的建树,秉承顾派一贯的传统手法,在此基础上,独创性地开创了具有个人符号特征的设计语言、制作流程,包括各种专用特殊工装工具的制作和使用,熟练运用拍、打、捻、勒、压、搓等地道全手工技法,在保留和宏扬紫砂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上,不为名利所驱动,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几十年来始终坚守全手工制作成型的阵地,并形成了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业界同行及藏家的尊重。

张红华紫砂壶价格
方竹提梁—张红华

张红华老师不求快进,而是追求深层次的理解。她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制壶的手艺,而是紫砂陶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精髓。技艺固然是基础,但是紫砂壶中深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意才是紫砂壶的灵魂所在。紫砂泰斗顾景舟大师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会对张红华的紫砂壶艺悉心地指导点拨,七十年代初期,张红华正式拜顾景舟为师。在两位当代紫砂大师的言传身教下,张红华的壶艺一步一步成熟了起来,她既传承了王寅春先生灵活多变的创作,又沿袭了顾景舟严谨唯美的风格,在紫砂艺苑自成一派,独树一帜。更值得一提的是,张红华不仅仅在两位大师的身上学到了紫砂壶的创作技艺,更在两位大师的身上学到了做人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实质。

张红华创新作品主要获奖记录:

1979年“十五头志泉咖啡茶具”获79年全国轻工陶瓷展评三等奖

1981年“青泉壶”由故宫博物馆收藏青泉壶荣获2000年江苏陶艺评比特别奖

1983年“段月梅壶”获国家轻工部颁发的国家优秀新产品金龙奖

1985年“十二件紫玉集饰”系列壶之一“古玉壶”获全国轻工业优秀产品第一名

1989年“帆壶”由张害智教授设计,本人制作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

1989年“彩灯提梁”壶由张害智教授设计,本人制作获萨格拉布国际陶瓷展荣誉奖

1991年“秦权壶”获日本京都世界国际和平文化大赏展优秀奖

1992年“翠竹顽石”壶获景德镇国际陶瓷精品大奖赛创作奖和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

1993年“山樵西影组壶”分别获93陶都宜兴陶瓷精品展评二等奖和同年全国陶瓷展评入选奖

2001年“竹节提梁”壶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铜奖

2001年创作“双竹提梁”壶获中国宜兴国际陶瓷展评二等奖

2005年制作的“石瓢提梁壶”又名“流香提梁壶”获无锡太湖博览会银奖

2004年中国当代陶艺名家《张红华紫砂作品集》一书出版

2005年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陶娃学紫砂陶瓷系列教材中“玉笠壶”,“双竹提梁壶”,“金铃壶”被选为课本教材

2006年5月23日“提梁石瓢壶”被北京大学收藏,并由许智宏校长作为国礼,赠送来华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

2011年1月“双竹提梁壶”荣获中国民间工艺最高奖——山花奖。

分类
壶品推荐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四款欣赏

关于降坡泥,很多刚接触紫砂的朋友们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常说紫砂分紫泥、红泥、本山绿泥这三大基泥类(也有把段泥从本山绿泥单列出来成为四大类),很多朋友不知道降坡泥应该归属哪个类别。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四款

降坡泥是天然的共生矿,严格分类的话属于段泥(团泥),它是由紫泥、段泥、红泥共生于一体,色泽杂驳,光怪陆离,而其中又以红泥较多的红降坡最具代表性,称之为降坡红泥(红降坡),以紫泥成分为多,称之为青降坡,以绿泥或段泥成分为多的称为黄降坡。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四款

红降坡是最具代表性的降坡泥,最受壶友喜爱,严格来讲,其应称之为降坡红泥,前面说到降坡泥是共生矿,而降坡红泥正是其内红泥的成分较多,烧成之后的表现为红中带黄,颗粒感丰富。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壶底细节

红降坡泥熟泥可塑性较好,成型时略酥,制作时带有泥沙性,烧成温度范围一般。一般烧成温度在1140至1170℃左右。烧成后呈红色微透黄,经一定的高温呈暗红色。胎质细密光润,呈梨皮状的表面黄色颗粒隐现,色泽效果细腻而丰富。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
红降坡泥子冶石瓢泡养后效果

子冶瓢的壶型因为其极佳的出水性能,让其在所有紫砂壶型中独树一帜,成为众多工艺师喜欢制作的款式。这四款子冶石瓢的壶身采用精刻手法装饰。此款刻画以翔龙、麒麟为主题,作者娴熟的工笔画及雕刻技艺很好的还原了神兽的动态效果,让作品看起来栩栩如生,与子冶的刚韧之气相得益彰。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老玩家谈提梁紫砂壶艺术欣赏

提梁壶并非紫砂先有,因而在紫砂壶形制诞生的宋代就有了提梁款式,我们已经无法考证第一把紫砂提梁壶是哪一把。但是以宋代著名文学家词人苏东坡命名的东坡提梁壶不知从何时开始作为一种传统器型一直保留到今天,不断地为广大紫砂爱好者喜爱。苏东坡在宜兴不仅留下了东坡草堂(如今的东坡书院),而且留下了据说是他设计的东坡提梁壶。

这是一把当代著名紫砂艺人裴石民制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东坡提梁壶。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于普通端把壶的是壶嘴对面的端把被置于壶身肩部的三叉形提梁所取代,圆形壶身,树枝形壶嘴、提梁、盖钮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坡提梁壶的典型造型。

提梁壶欣赏价格
▲东坡提梁壶

紫砂提梁壶的提梁有硬提梁和活络提梁之分。所谓硬提梁就是制壶时用紫泥将壶身和壶的提把(也就是提梁)制成一体烧制成型,不可拆,不可活动,提梁和壶身是同一种材料。活络提梁壶是指壶身肩部有带孔的系耳,金属(金银铜铁不锈钢)或者藤条、竹根鞭制成的提梁在壶身烧制完成后两者装配在一起。茶壶不用时活络梁是放下来搁置在壶肩部或壶身两侧,因此活络梁是活动的,可以拆卸的。活络梁提梁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紫砂提梁壶造型的本源在哪里?我们在春秋时期的青铜提梁盉(音同“禾”)上看到了它的影子。也许比之更早的黑陶瓦炊也称石铫是它的雏形。无论怎样,紫砂茗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归是根据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吸收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有益成分结合自身的特点创造出受人喜爱的各种款式和造型。提梁壶就是其中之一。

提梁壶欣赏价格
▲青铜提梁盉

 

提梁壶欣赏价格
▲黑陶瓦炊

普通端把壶造型简单实用,使用方便,包装、储藏、运输相对来说更为节省安全,是品茗人士的最多选择。但是提梁壶上虚下实的装饰效果和艺术造型更为广大收藏爱好者追捧。从实用的角度讲,容积大的茗壶用提梁的形式提携持握感较好,提取的力点和壶的重心在一条垂直线上,比较省力。容积小的茗壶揭盖续水就不太方便,也有少数小容积茗壶采用提梁的也只是壶艺家出于造型方面的特殊考虑。
在紫砂艺术的历史中,许多著名的艺人都出过提梁壶。见诸于文字记载最早的是供春之后明朝四大家之一的赵梁以制作提梁壶最为出众。可惜不见有作品流传于世。其次是时大彬,他所创制的大彬提梁壶已成为传统器型,直到如今人们还在仿制大彬提梁壶。到了清代,邵旭茂,陈曼生,陈荫千,荣卿等诸多名家都有提梁壶作品,一些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的紫砂器中不乏提梁壶精品。

在唐新民的藏品中最早的应该是明中晚期的一把乌灰提梁壶,此壶体型硕大,高18.9厘米,腹径15.0厘米,足径13.3厘米,口径6.4厘米,宽20.3厘米,容积950毫升。壶身似南方农村竹编烘篮,单泥条方形倭角宫灯型提梁,三弯流,短颈唇口,乌灰调砂泥烧制。造型规整,线条流畅,过渡自然,做工精细,朴素无华,完全没有那种大路商品粗俗笨拙的感觉,反而给人以典雅古朴的美感。从整体工艺水平上看此壶非一般工匠所能为,应该出自某位技术娴熟,陶艺超群的名家之手。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和泡茶方式,紫砂茗壶早期发展阶段流行大容积壶,后来由于文人的参与,到时大彬中晚期出现向中小容积壶发展的趋势。

提梁壶欣赏价格
▲乌灰提梁壶

大彬提梁壶

时大彬是明晚期影响紫砂发展的一代大师。南京博物馆收藏的一款大彬提梁壶在壶盖止口外侧刻款“大彬”和印款“天香阁”。此后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彬提梁壶直至今天仍然是广受欢迎的传统壶式,其特点是壶身扁圆,单泥条圆拱型提梁如彩虹临池,气派宏伟。图五所示为清早期制壶名家邵旭茂的大彬提梁壶,短直颈,凸缘盖,宝顶钮,圆泥条提梁内圈扁平,扁圆的壶身在光环似的提梁下敦厚沉稳。壶高20.3厘米,腹径17.04厘米,口径9.8厘米,宽21.8厘米,容积1100毫升,属于大型壶。邵旭茂并没有完全照原样复制大彬壶,而是根据自己的构思做了改进,在腹部最饱满处开始收敛,改大彬壶的大平底为一捺底,显得圆润饱满,别具一格。

提梁壶欣赏价格
▲大彬提梁壶

邵正元制圆珠提梁壶

该壶于明代晚期制成,浑圆的壶身,圆泥条构筑的圆拱形提梁,镂空金钱圆珠盖钮,镶嵌圆弧形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壶高20.8厘米,腹径15.5厘米,口径8.0厘米,容积1100毫升。底印“邵正元制”四字篆文。邵正元生卒年代不详,壶的造型、泥料特征均呈现显著的晚明风格。

提梁壶欣赏价格
▲圆珠提梁壶

陈荫千制竹节提梁壶

清乾隆年间以竹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佳作的著名艺人陈荫千的竹节提梁壶今天仍然是拍卖场上受追捧的热门艺术品。长圆拱形盖,斜溜肩,直腹,长圆形壶身以一细竹围绕,竹节流、双竹绞制的提梁和盖钮造型逼真,给人以清新飘逸的美感。壶高16.0厘米,宽13.5厘米,腹10.3×9.6厘米,口11.7×6.4厘米,容积250毫升。底款为“陈荫千制”篆书方印。陈荫千制壶精致素雅,工艺复杂但是造型简约,变化曲折但是流畅挺拔,型式长方但是圆润饱满。此壶胎骨坚实,包浆厚重,品相完美,是陈荫千的精品力作。

提梁壶欣赏价格
▲竹节提梁壶

瞿应绍方形提梁壶

瞿应绍,字陛春,号子冶,又号月壶,上海松江人,清道光年间贡生,官至玉环同知,善于书画,长于画竹,痴于陶艺,是继陈鸿寿(曼生)之后又一积极参与紫砂壶艺创作的著名文人,今天“子冶石瓢”依然风行于世,他的历史影响可见一斑。此壶方方正正—扁方壶身配上方形提梁,方形四孔桥钮和方形流,不由人想起旧衙门厅堂上方的匾额“正大光明”。方正之间也有变化:方形提梁下端各有一如意头装饰,使得提梁立柱向下内收略呈梯形,方形桥钮和方形流也是上小下大,在规矩间不见拘泥,沉稳中显现灵动。壶高12.6厘米,壶身12.2×12.2厘米,全长15.6厘米,容积560毫升。壶底印“壶公冶父”,盖内印“吉壶”。壶身一面刻竹,上书“子冶竹中画竹,适日移荫,-因写其意”,另一面刻铭“翡翠婵婵 春风荡漾 置壶竹中 影落壶上 子冶”-,文人的闲适雅兴跃然纸上。如果和他的刻竹石瓢壶放在一起简直是绝配了。

提梁壶欣赏价格
▲方形提梁壶

荣卿段泥提梁壶

荣卿生卒年代不详,传世作品不少,但是文献资料缺如。此壶圆形壶身,桥型钮,三叉提梁,铭刻“永平五年 士芬刻”,盖内印“荣卿”。壶高13.8厘米,腹径12.2厘米,口径7.6厘米。宽14.1厘米。此壶朴素大方,圆润周正,泥色纯净,包浆莹润。

提梁壶欣赏价格
▲段泥提梁壶

范静安石瓢提梁壶

壶高11.8厘米,宽13.0厘米,腹径121.5厘米,口径5.7厘米。盖内印“静安”。范静安是活跃于清末民初的制壶名家,他将传统的石瓢壶改造成提梁壶别有情趣。壶身刻铭“上馀试枕味茶甜 丙寅(1926年)冬仲跂陶氏刻 ”。盖内“静安”小印。跂陶即著名陶庄经营人“金鼎商标”所有人吴德盛,也是陶刻高手。壶虽小但是大气,做工细腻,结构匀称,富有极强的文人气息,因此这种精致小品一般不用于品茗待客,而是作为案头清供的陈设摆件。

提梁紫砂壶老提梁铜提梁
▲石瓢提梁壶

陈光明钵盂提梁壶

陈光明(1859-1930)是被誉为紫砂“二陈”即清初陈鸣远清末陈光明的大师级人物。他的作品精致典雅、质朴古茂、格调高雅,名闻一时。陈光明借用佛家化缘钵盂之形作壶,表达他对佛的敬仰和广结善缘的高尚情怀,因此他将他的虔诚精心倾注于他的作品中,整体的合理构建:壶身浑圆,提梁方正,寓意天圆地方;细部的完美修饰:表面光润如玉,线条犀利光顺,镶嵌壶盖与壶身天衣无缝,壶身敦厚古朴,成为他的经典名作。壶高15.0厘米,腹径15.0厘米,口径7.08厘米,宽17.5厘米。容积750毫升。盖内印“陈光明制”四字篆文款。

提梁壶欣赏价格
▲钵盂提梁壶

顾景舟高腰线三足提梁壶

顾景舟是当代紫砂艺术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当今在世的紫砂业界大师级或稍有成就的壶艺家大多出自他的门下或深受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摹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失传统,型制古朴典雅,品位高尚清新,工艺精湛无瑕,运线流畅犀利,件件堪称精品。他制作了多种提梁壶,几乎都是他的原创—提壁壶、此乐提梁壶、鹧鸪壶、高腰线提梁壶等。初看起来此壶似乎与陈光明的钵盂提梁壶有些相似,确实顾景舟在造型上吸收了陈光明的东西,比如壶身、提梁、壶嘴,但是他大胆的增加了自己的一些元素,最为突出的就是一改陈光明的卧足底为三兽足底,使壶站立起来;二是壶口上增加凸缘短颈;三是改桥型钮为钮扣型钮;四是在壶的肩部增加了一道凸起的弦纹和两道阴刻线弦纹。肩部装饰是顾大师的艺术特色,光素的壶身上适当的美化会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问题是如何拿捏准确有度。顾景舟的名作云肩如意壶就是在其肩部装饰了一圈贴花如意云头纹。腰肩线三足提梁壶用几道简单的弦纹增加了作品的灵动感,炫丽而协调。壶高16.1厘米,腹径14.5厘米,口径7.1厘米,宽17.4厘米,容积760毫升,底印“得一日闲为我福”,盖内印“顾景洲”。

提梁壶欣赏价格
▲高腰线三足提梁壶

图文/唐 新 民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百科

紫砂壶嵌盖的实用性好处

有一些壶友比较讲究壶盖和壶口的严实程度,诚然这是评判做工好坏的一个标准,不过在追求商品壶量多质好的今天,我们在商品壶中去找到严丝合缝的手工紫砂壶确实很难,何况壶盖壶口的严实程度如今已经不取决于作者,而是取决于整口人的手艺(极少数作者自己整口)。壶友们有没有发现,有一种壶盖,无论何种器形,很少出现倒茶漏水情况,今天九香就和大家来聊一下紫砂壶的壶盖形式。

常见的紫砂壶壶盖按与壶体结合方式分为三种:压盖、截盖和嵌盖。压盖,上下互压,如仿古、掇只;截盖,一分为二,如西施、汉钟;嵌盖,周边相卡,如竹段、升方。

紫砂壶的壶盖
压盖式

1.压盖式:

亦称“完盖”,又分单线压盖、双线压盖、单口压盖。壶盖覆压于壶口之上的样式,其盖沿和口沿的处理有方线、圆线两种,盖沿和口沿要能上下呼应,如竹鼎方壶、匏壶。与口置平的泥片称“座片”,弯起泥片为“虚片”,壶口泥片称“坨子”,壶墙的泥圈为“子口”,几个部位及转折过渡用脂泥镶接,润合贴切、浑若天成。压盖式中有单口压盖和有颈压盖两种,其中一种平盖式样,人们或称之为平盖式,其盖沿的外直径通常比口沿略大一些,圆口沿的更是如此,行话称之为“天压地”,以适应功能和视觉的要求,如仿鼓壶、石瓢壶、掇球壶等。

紫砂壶的壶盖
截盖式

2、截盖式:

这是紫砂壶特有的一种壶盖样式,是在由曲线或直线组成的完整的壶体上,因看上去像是截割上端的一小部分作为盖子而故名。其特点是简洁、流畅、明快、整体感强。这种样式的茶壶,分开制作的身筒和盖子,合盖以后不仅大小合适,而且外轮廓线互相吻接,丝严合缝,成为一条完整的线条,故技术要求较高。其典型的茶壶式样,如秦权壶、梨式壶、倒把西施壶等。截盖式有半截盖、全截盖、嵌截盖之分。

紫砂壶的壶盖
截盖式

3、嵌盖式:

是指壶盖覆于壶口后,壶盖沿嵌于壶口内的样式,并与壶身融于一体。行话称之为“地包天”。其典型的茶壶式样,如矮井栏壶、一粒珠壶、鱼化龙壶等。嵌盖式有平嵌盖与虚嵌盖之分,能达到“准缝如纸、发之隙”者属上品。平嵌盖口与壶口呈同一平面,制作时在同一泥片中切出,故收缩一致,仅有“纸、发之隙”,有圆形、方形、异形、树桩形等。虚嵌盖与壶口呈弧形或其他形状,形制规整。口部以装饰线处理,有直口、瓢口、雌雄片口等结构,与平嵌盖手法相似,以严密、精缝、通转为上。

汉铎壶
嵌盖式 汉铎壶

紫砂壶烧成后,由于泥料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收缩,所以现在的壶盖内圈直径都会比壶身口的直径做的更大一些,这样烧制出来的成品就可以经过“整口工艺”和“二次烧窑”来尽可能实现“严丝合缝”。上述三种壶盖,嵌盖是最能实现倒茶滴水不漏的效果的,因为水流要从壶盖壶口缝隙中流出要经过三道弯,而其他两式只有两道弯。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壶能否从照片判断泥料好坏

玩紫砂壶第一讲究的当是泥。泥以原矿宜兴紫砂为最,有紫玉之称,再配之以形。形者,喜之分人,有爱素形,有爱花货,不可强求一统。九香偏喜素壶,冲茶饮之,味正色纯,日久摩挲,温润如玉。

全手工紫砂壶制作过程
紫砂矿石(紫泥矿)
张雷紫砂壶
景舟石瓢

优质的紫砂泥料,有一种独特的质感。这种质感只有烧制后成品才能感觉到。温润、沉稳、典雅、质朴而不失尊贵。这种独特的质感,在任何紫砂之外的陶瓷品都找不到,只有在紫砂壶成品上才能看到。还未制壶的泥料本身,是看不出什么质感的,就和普通陶土差不多,有红的黄的紫的灰的,外观质感和普通粘土类似(普通粘土一般是用来给制壶学徒用的,而如今机制壶为了实现高成型率将紫砂中混入粘土来降低砂性提高泥性)。而制作紫砂壶的第一个步骤,用“搭子”打完的泥片,也丝毫看不出半分紫砂壶的特殊质感,只有做到最后一步“勒坯”,紫砂表面特有的光洁润泽才会初步显现,经过两次至数次的窑烧,紫砂壶的表面才会显现出宝光与水色。对于玩家而言,只有成品壶才能判断泥料好坏,经验丰富的老玩家通过高清照片进行初步的视觉判断(光面暗面的质感、砂感、褶皱、表里温躁),对于品质相近的好壶要分出高低能够拿到壶当然更好,学习阶段的壶友九香建议先通过两三把同泥料手中之壶泡养后对比总结经验提高鉴赏能力再考虑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