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器宗师陈鸣远及紫砂壶作品介绍

陈鸣远,作为清初的紫砂大家,是继时大彬之后的又一大紫砂宗师。他的作品极 具文化性与艺术性,视之经典,影响深远。

紫砂壶,壶体近似球形,由上至下渐歛。壶身圆润饱满,线条流畅优美,包浆浑厚。圆盖,圆珠纽,短弯流,耳形柄,底部顺势塑成三瓣形足。沿壶身堆塑素带纹一圈,简洁雅致,有冲淡素朴之美。流下方壶腹位置有“陈鸣远”楷书款识并篆书印款。庞元济《虚斋名陶图录》收入此壶,并详述其形制由来:“鸣远喜仿古彝器作壶。此壶圆形短嘴长鋬有三足,盖仿铜器中之盉也。盉,说文:调味器也。有流。其制颇似今之茗壶,此壶寔仿其制。中腰有素带,制作古拙,寉邨制壶向以精能胜,此壶则用紫黑砂,全以雅淡见长。款陈鸣远三字下有陈鸣远朱文方印。”《宜兴县志》载:“鸣远工制壶、杯、瓶、盒诸物,手法在徐士衡(友泉)、沈士良(君用)间,而款识书法独雅健,有晋唐风格。”证诸于鸣远此壶,冲淡雅健,气宇轩昂,确为出类拔萃之佼佼杰作。

陈鸣远紫砂壶价格

陈鸣远紫砂壶

陈氏紫砂壶制作技艺,整把壶的制作有严格的工艺讲究和分工,特别在仿古,六方,石瓢等方面,有比较高的造诣,而且一直秉承只手工制作壶,只做真紫砂壶,而且一直把这些做壶的思想原则,包括经营生意经言传身教,陈国军 都是耳熟能详,每每看见父亲做壶,都在兴致满满,不断询问父亲制壶的原理和方法,从泥料的选材,熟泥加工,温度控制,制壶工具,使用技巧,壶身制作技巧,壶底,壶把,壶嘴,雕花,刻字,镶嵌,整壶粘合,烧制等技艺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学习。陈国军都是认真听取,不断总结。这为他日后在紫砂壶工艺制作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其技法娴熟,独具一格,在制作流程,制作风格上既传承古风,又推陈出新,其作品广受紫砂爱好者的喜爱!

陈鸣远紫砂壶价格

陈鸣远紫砂壶

陈鸣远所制紫砂簋在目前所见的陈鸣远作品中极为少见,质感逼真,厚实敦穆。制作工艺细致精美,为紫砂博古陈设佳器。器底行书吟有“鸣远”二字款。 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食时使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件紫砂簋圆角,敛口,仿青铜器兽耳,简洁明了,只取上古时代簋造型中浑厚神秘之感,显得庄重大气。簋身并未雕饰复杂的纹样,只在执耳处略施雕琢,庄重而又典雅大方;腹底饰以平行的瓦棱纹,每一层瓦楞皆微微上扬,层层递增,工艺精密细致。泥质紫褐色,坚挺润泽,表现出浓厚的古意,是一件珍贵的陈鸣远所制仿古紫砂器。

近年来,随着收藏市场的日渐火爆以及百姓艺术欣赏水平与养生意识的逐步增强,兼具艺术收藏价值与保 健功效的陈鸣远紫砂壶逐渐成为众多藏家的心头挚爱。

陈鸣远紫砂壶价格

陈鸣远紫砂作品

陈鸣远是清朝时期的陶艺家,具体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时期的人到目前为止并不能考证。根据史料可以推算出在康熙中期的时候,陈鸣远的年龄层应该在20-30岁、30-40岁或40-50岁之间,反正是不会超出20-50的范围了。根据《宜兴县志》里“年虽未老”来看,30-40岁这个年龄段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也只是推算而已。

陈鸣远在器身镌刻诗文,留下了文人雅兴的诗句慧语,他每每将铭文署款和印章并用,这种“以坯作纸”的文学视野,把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引入了紫砂工艺中,增添了隽永的装饰情趣,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陶器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发展史上竖立了不朽的丰碑。因此,陈鸣远实为紫砂壶发展史三大转折点人物之一(另两位是时大彬和陈曼生)。

相关资料-陈鸣远家世

陈鸣远生于川埠陈氏家族,此陈氏与宜兴其他各支陈氏大不一样,宜兴诸陈,大都尊北宋陈襄为祖,而川埠陈氏的一世祖为陈荣。据此谱所说:“荣,号启斋,生卒年寿俱缺,墓在窑坞山,朝东向。公系凤阳府世袭指挥使蒋氏,后值宋室播迁、高宗南渡,公由淮扈跸驻于临安,论从驾功,仍世袭指挥使,赐姓陈氏。后游常州宜兴县,爱宜兴山水之胜,卜居于邑东南穿石山里,因家焉。是为川埠陈氏一世祖。”(卷二)此陈氏本出于蒋氏,这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丙申陈氏族谱原序》中说,当时蒋子随驾到宜兴横涧,宜兴陈氏接待,甚欢,惜陈氏无子,帝命蒋子为其后。江南蒋氏,宜兴为旺族,此蒋与宜兴传统蒋氏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此支陈氏落籍于宜兴川埠后,起初甚微,至第四世陈全始有名于乡邑。陈全(1422-1488年),字克完,号洞山,宣德八年岁贡生,正统九年甲子任袁州府推官,后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兼江西道监察御史,领南畿巡河调清理四川军伍。成化二年敕福建按察司提刑。晋阶奉政大夫升湖广按察司副使,天顺六年,奉敕建坊。生于永乐二十年十月,卒于弘治元年二月。
根据此世系,从陈荣到陈全,计四世,历300余年,可知其世系中肯定存在脱漏。但陈全之后,世系比较合理,应该是比较可信的。陈全的任职及经历,宜兴县志有所记载,另外,明毛宪《毗陵人品记》卷七、严嵩《(正德)袁州府志》卷六中都有记载,与家谱记录可相互印证。家谱中还记载陈全与徐溥友善,徐有《洞山公八十寿诗》相赠。

陈鸣远本支人物少有闻人,其六世祖陈镒(1449-1499年),字惟宝,号朴庵,邑庠生,贡入太学。之后便没有人有功名或者出仕。传到十世时,陈鸣远父辈人丁比较兴旺,父亲陈廷珊(1608-1675年),字季申,配兰右崔氏。兄弟五人,即陈廷瑗(字伯杰)、陈廷璲(字瑞卿)、陈廷瑾(字伯余)、陈廷珊、陈廷佩(字伯谐)。

谱中,还收录有《(陈)信卿公赞》《(陈)用卿公赞》《(陈)子畦公赞》诸文,陈信卿、陈用卿为九世,陈子畦则为十二世。说明此陈氏家族确实为紫砂世家,但陈子畦并非传说中陈鸣远的父辈,更不是父亲,论辈份陈子畦是陈鸣远的族侄。《重刊宜兴县旧志》卷末“艺术”的记载不实,故吴骞《桃溪客语》卷三、《阳羡名陶录》卷上中相关传抄也不确实。清代吴景旭《南山堂自订诗》“良辰草”中有《陈鸣远手制茗壶一器见遗》一诗,后有题注云:“慕想龚春、时大彬后,见推陈用卿,鸣远为其从孙。”此说法和家谱可以印证。

陈鸣远兄弟四人,行三,长兄陈韶音(1637.9-1706.10),字鸣球;次陈钊(1640.7-1722.7),字宇昭,出嗣其远房叔父,弟陈起翔(1652.12-1722.10),字鸣皋。陈鸣远的亲兄弟,在紫砂史上好像没有留下姓名,而清初宜兴曹亮武《南耕词》卷五《浣溪沙·溪山记游十首》中有“谁琢青甆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之句,并附自注说:“游芙蓉后泊舟川埠,三日始归,陈觐侯、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甆壶名手。”家谱中没有找到陈觐侯、陈子贻的相应记载,陈鸣谦的记载是:“鸣谦:吴贞吉,廷佩公子,字鸣谦。配横塘李氏。子舜年。”陈鸣谦生于1648年9月,卒于1737年5月,是陈鸣远叔父之子,两人是堂兄弟。

陈鸣远首娶为塘前潘氏,塘前,应该就是现在的新街街道堂前村人,堂前村为潘氏世居之地。后又娶海宁斜桥王氏,当是陈鸣远游浙江时所娶,疑未到宜兴。后文所说陪伴陈鸣远一起漂泊的夫人,应该就是王氏。陈鸣远长子陈旭(1671.10-1710.6年),字青来;次子陈谷(1676.3-1717.4)字大年。从陈旭、陈谷的出生年月看,应该是潘氏所生。海宁王氏比陈旭长11岁,比陈谷长16岁,理论上不可能是母子关系。陈旭嗣子陈国柱(1708.11-?年),字世安。陈谷嗣子陈有庆(1702.9-?年),字厚余;子陈兆熊(1713.9-1718.8年),字邦年,早殇。陈有庆有子如珑(1725.8-?年),字亦瑞。此后无传。

陈鸣远兄弟辈享有寿,陈鸣远自己更达到82岁高寿,但子嗣并不兴盛,长子卒时39岁,次子则41岁,都是壮年而逝,而且都以嗣传,没有嫡传子女,不知何故。最有可能是中年时期的陈鸣远,并没有生活在宜兴,没有好好经营或照料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如此看来,晚年的陈鸣远妻、子、孙都先其而去,如此打击,其生活应该非常凄凉、悲惨的。

我们注意到陈鸣远是太学生,“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学生多由省、府、州、县学生员中选拔,清中期之后,亦有由捐纳而得者。按照清代的惯例,特别是清初,太学生(监生)肄业后,经见习可得补官,若不再考取功名,以国子监生身份入仕,则多被用做县丞,或教谕、训导等学官。陈鸣远读过太学之后,并没有“补官”,有可能是没有卒业,也就是没有正式“毕业”。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花器宗师陈鸣远及紫砂壶作品介绍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0)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