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的传传奇紫砂人生-王寅春

王寅春做出的紫砂壶,就是和别的陶工做出的不一样。同样是一只圆形货,看上去差不多的,但是观者的目光,就会停留在王寅春做出的壶上,观者的手,会情不自禁地伸向王寅春的壶,拿起来仔细地观赏,把玩,眼神里露出赞赏的光,显出爱不释手之情态。这个时候,壶还是壶;但是,壶又不是壶了,它已经是一个作品,一件独到的艺术品。有眼光的商户,一下子就明白,哪种壶可以卖出高价来,哪种壶无论放在柜台上,或是放在货架上,都将无人问津,只能沦为地摊货,这个道理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看似同样形状的一把壶,是名家高手制作出来的,无论其透出的光泽、灵气、体态,都有一种人见人爱之感,千金也难购得。

青少年时期的刻苦钻研,使得王寅春的技法逐渐纯熟,他做出的水平小壶,已经在陶工们中间有了一点名声,远近的窑户都愿意烧制他做得壶,远远近近的客户也都愿意慕名前来订购他的壶。他开始了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和手艺养活自己的人生,也有了一个青年陶工最初的积蓄。

1921年秋天,随着王寅春做出的水平小壶声誉日隆,价格也往上升了。从8分钱一把,升到了2角。在美国费城世博会获奖的宜兴吴德盛陶器行就让他停止使用“荆溪惠孟巨制”的通用印章,而要他盖上“阳羡惜阴室王”的印玺,在盖内和壶把上,则直接盖上“寅春”的印。这就是王寅春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有了一个作为壶艺师的名气,收入也逐步稳定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觉得24的王寅春,必须办婚事了。在那个年头,24岁结婚成家,已属于晚婚。但是,穷人家的男孩,结个婚,谈何容易啊。那些年里,在宜兴乡下,时常有“抢亲”行为发生。王寅春做壶有了一笔积蓄,自然得以明媒正娶的方式,完成人生的这一大事。

宜兴城里做纸牌赌具的潘家,有个女儿潘开大,落落大方,心灵手巧。王寅春的父亲王金宝按照宜兴的风俗,就托媒人上门去,说清儿子的情况,开八字,合婚,定亲。潘家听说过王寅春的为人和手艺,认为他是个靠得住的男人,就答应了这门婚事。于是乎,王寅春这一年腾出了几个月工夫,来筹备这场终身大事。宜兴地方的婚俗,既有江南水乡婚俗的共性,又有宜兴本地的特色。一系列繁琐又少不了的礼节之后,日子又像以往那样流水一般过下去。

王寅春明白,作为一个男人,他的肩上有了愈加深重的责任。他把辛劳一辈子的父母从宜兴西门外接来同住,他得和新婚妻子一道,侍奉父母,他还要养育自己的子女。这一切得靠什么?靠一双勤劳的手,靠种庄稼,更得靠他已做了10多年的陶工手艺。靠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单靠地皮上种粮食,不要说租房买旧家具,就是勉强糊口,一年到头都是愁巴巴的。也正因为生活逼迫,上袁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陶工,做紫砂壶。宜兴产茶。阳羡紫笋茶的名声,盛唐期间就传遍了江南。产茶的唐贡山、南山、颐山、离墨山、茗岭,唐、宋、元、明四代都是给皇帝呈贡茶的名山。茶多,自然茶客多。20世纪的20年代,光宜兴四大镇上的茶馆,就有70多家。

做工吃力了,王寅春也会走进茶馆,泡一壶浓茶,一边品茶休息,一边叙谈。王寅春话不多,但是只要静静地坐在那里,乡下、宜兴、无锡城里、大上海乃至中国出了点什么事情,都能听说。王寅春做愿意听到的就是和自己制作紫砂壶有关的消息。比如,到了10月间,茶馆里有人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掘出来的陶艺证明,在那个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制陶工艺已经相当成熟,那种以泥制红陶、央砂红陶为主的陶坯绘彩的方法,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王寅春紫砂壶

王寅春品着茶,心里说:古人尚且能做出这么好的陶艺,我们一定能把紫砂做得更好。他一心一意想通过劳动,把日子过得顺当一些,但灾祸还是找上了他。就在婚后第一年,第一个儿子王石耕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出生了,他的父亲王金宝去世了。蠡河上袁村的红白喜事,和中国广大的乡村一样,有一整套自古传下来的规矩。在做“五七”结束后的明天,王寅春的第一个儿子王石耕出生了。

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像同时代所有妇女那样,潘开大几乎每隔一年,就要生育一次。先后生下了12个孩子,只是因为缺医少药,因为家境贫困,12个孩子生下来。长大成人的只有5个孩子。有了下一代,家庭的负担就更重了,王寅春的责任感也更强了。他深感自己没有文化的苦恼,下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学堂,读上书,即便是做陶工,也要做一个有文化的陶工,做一个有文化的紫砂艺人。
而要小孩读得起书就得有经济,王寅春的经济只能靠诚实劳动,靠有一定基础是陶工手艺。
“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
辞世的父亲在他学艺前夕说的话,深刻地铭刻在他的心里。
起早贪黑地做壶,使得王寅春一双看上去粗拙的手变得灵巧而又敏捷,天天打磨紫砂泥料,使得他的动作准确而又细致,他不但能把紫砂壶做得与众不同,他还能让一只只茶壶透出灵气来。

冬日里,滴水成冰,人怕冷,紫砂泥料也极易冻坏。泥料受了冻极易变酥,必须重新捶炼过再做。做成的坯件,受了小冻,有冰珠从坯件里渗出来;受了大冻,坯件干脆就结冰裂缝,只得报废。王寅春就想方设法给泥料和坯件增加温度,让泥料、坯件不因恶劣天气遭受损失。在钻研自己壶艺的同时,他还善于博采众长。无论是在茶店里看到一只众人啧啧称赞的紫砂壶,还是在制壶老艺人视若珍宝的橱柜里陈列的名壶,王寅春总是用一个紫砂艺人的目光,从泥色到工艺来端详它,琢磨它。他发现,凡是好壶,让人喜欢的壶,无不具有三大特点,其一是选用紫砂料讲究,细腻纯净;其二是造型美观大方,加工细致,重视砂泥原料色泽的调配,使其烧成后表面就有一层隐隐的光泽;其三就是要烧得好,火候掌控得当,色泽纯正。

经他的手做出的每一只壶,他都用这三个简单易记得标准衡量。况且他还有自己独创的方法。他备有一本尺寸簿,纸张用得发黄了,纸片又薄,翻动每一页又熟又烂的纸,都必须小心翼翼的,旁人看不懂簿子上蚕豆大小横七竖八写了些什么,唯有他明白,这是他用心记下的备用。不识字,不会写壶名,只能画上蚕豆大小的线条简单备样,只有他自己懂,记录着制作水平小壶的尺寸。

水平小壶不但要做得好,还要好中见巧。王寅春自有他的绝活,旁人看到他那双粗大的手,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好些精美灵巧的小壶。唯独看过他制作的子女和亲属,才能道出制作水平小壶的诀窍在哪里。久而久之,王寅春手工制作的水平小壶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他的名气传出去了,上门来找他定制水平小壶的客商越来越多,人们传颂着,王寅春的水平小壶,既实用,又耐看,达到了茶文化和壶文化的同步发展。有消息传来,客商从他这里2角钱一只收去的水平小壶,在市场上卖到1元钱一只。而登堂入室进入上海高档工艺品商店的,那价格就更贵了。

王寅春制作的水平小壶,口盖紧而密,子口方而薄,倒茶时不易落盖,高高的子口还可以压住茶叶,放在水里和水平面一样平,人见人爱。其水平小壶品牌还引起了当时蜀山被誉为“切玉圣手”的金石书画家潘稚亮关注,心仪许久。后来,潘稚亮专门刻了一方“王寅春”印章相赠。
王寅春如获至宝,自此以后,一辈子都用这方章铭于壶底。天长日久,到了他的晚年,此方章都有些磨损了,他仍在使用。这是后话。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拼出的传传奇紫砂人生-王寅春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1)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