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笔下的陶都宜兴

忆江南·陶都
赵朴初
陶都建,北宋已知名。坡老归来曾买宅。
陆翁于此著《茶经》,佳话说宜兴。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和人。诗人、书法家、社会活动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38年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理事等。1949年任上海临时联合救济会总干事。1980年后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等职。

赵朴初生前曾多次来宜视察。这首《忆江南》作于1994年,是他《忆江南词三十二首、一九九四年江南纪行》中的一首,并另有题记云:“四月九日至宜兴参观陶瓷厂题词”,具体说是在参观宜兴紫砂工艺厂时所写。

词中说,宜兴作为陶都,早在北宋已建成而闻名。宜兴制陶历史悠久,近来学界普遍认为,宜兴陶中最具代表性的紫砂和均陶或起源于宋,朴老或许据此称“陶都建,北宋已知名。”这里溪山秀美,苏东坡曾拟在此卜居买宅终老,这里又盛产茶叶,茶圣陆羽在此考察问茶,并将阳羡茶“荐于上方”成为贡茶。陆羽还修筑青塘别业,在此编写《茶经》,这些都是有关宜兴的千古佳话。此词虽短小仅20余字,且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深情地赞美了宜兴。陶都不仅历史悠久,且人文荟萃、文脉厚重,词中列举了东坡买宅阳羡和陆羽问茶于宜两件典故,看似信手拈来,却见朴老知识面之宽和对宜兴人文历史了解之深。

其实朴老在当天还题了另一首《忆江南》词——咏壶:

刀磨切,腻滑似柔肤。千古冰心藏一片,
玉壶哪及紫砂壶。百艺让陶都。

“刀磨切”描述了独特的宜兴紫砂手工制壶工艺,“腻滑似柔肤”形容制成的砂壶“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脂比凝铜”。“千古冰心藏一片”是化用唐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冰心,是艺人从艺的真心、敬业的精心,有此一片冰心才使“玉壶哪及紫砂壶”,才使“百艺让陶都”,这是诗人对陶都,对壶艺,对陶艺能工巧匠热情的赞美。

唐彬杰紫砂壶作品

顺便我们再赏析朴老另一首诗:

题《茶经新篇》
赵朴初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这首充满茶与禅的小诗,一开头就用了个典故。“七碗受至味”是化用唐代诗人、“茶仙”卢仝《茶歌》中关于饮茶的精神感受:从一碗到六碗依次是“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而当饮至七碗时“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即要两腋生风、飘然欲仙了,故云“七碗受至味”,但是光有好茶还不够,须有好壶,方能发茶之色香味,一人一壶、自饮自酌,方能“一壶得真趣”。

后两句诗人由饮茶而想到修禅,说“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这里又有一典故。“吃茶去”是赵州从谂法师的著名偈语。说是一次有两位僧人向法师问禅,法师问其中一位僧人是否来过,答从未来过,法师对他说:“吃茶去”;后又问另一位僧人是否来过,说是已经来过,法师也说:“吃茶去”。在一边看了半天的院主心生疑惑,不解地问:“这是为何?”法师对院主也说:“吃茶去吧”。原来法师正是从日常生活中修禅的。从此“吃茶去”成为有名的偈语,称为“赵州禅”,如能深刻领会,自能修成正果,故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这首诗并非专为咏宜兴紫砂而作,但因其中的《七碗茶歌》咏的是阳羡茶,而能发茶的色香味得其真趣的壶,也莫过于宜兴紫砂壶,而且朴老的这首诗,如今常被紫砂艺人用作壶铭,题刻于砂壶上,故我们特加赏析,让大家了解其中与宜兴、与紫砂壶的情缘。

注释:
坡老:苏轼,号东坡居士。他曾多次来宜,并置田买宅,拟终老于此。
陆翁:陆羽,有茶圣之称,他曾来宜问茶,写《茶经》。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赵朴初笔下的陶都宜兴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2)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