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的渊源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讲过,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其中有两件事:晨兴半柱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人物对生活的优雅态度与唯美追求。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一直不很顺畅,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四次到过宜兴(旧称荆溪、阳羡)与他的同一恩科进士友人畅叙,并在宜兴的十里洋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他先是对宜兴的山水风光十分仰慕,然后是对宜兴紫砂陶壶一往情深。

苏东坡宜兴紫砂壶

  苏东坡对饮茶有特别的爱好,在从政之余,他讲究饮茶的雅致性情,一千馀年前的北宋时代,品饮斗茶是士大夫阶层风雅生活的一部分,据说,苏东坡饮茶有四个很高的要求,一是茶叶一定要当时的阳羡唐贡茶(从唐代开始宜兴就有专供皇宫的御用阳羡茶),二是烹茶的水要用上好的金沙泉水(宜兴玉女潭中天然泉水,在离苏东坡的住处蜀山有近二十里的深山中,传说同样体积的水,金沙泉水要比普通的水重百分之二,矿物质含量丰富),三是要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四是必须用桑树叶当柴烧火煮茶,此乃所谓茶事四绝,在今天看来想必太过于奢侈了。

苏东坡宜兴紫砂壶

  苏东坡曾有在宜兴终老的意愿,“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也打算在阳羡“置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为的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由于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在宜兴种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可他给留下了不朽的名著《楚颂帖》,也称《入荆溪题》,该帖共106字,道出了他对宜兴山水的一见钟情,不过,该帖手迹早已佚亡,据可查找的资料,至少到明代,《楚颂帖》还在宜兴。

东坡提梁壶

吴云根 东坡提梁壶

  传说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曾经设计了一款提梁壶,后世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东坡提梁壶”。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他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样子做一把紫砂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 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于是,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由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今天九香还和大家聊一把除东坡提梁外,另一把和苏东坡词句有关的紫砂壶-匏瓜壶。宋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的苏轼,调任黄州,仕途不顺困顿潦倒,他只能寄情山水。苏轼曾多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山,也是在那,他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匏,即是一种葫芦,有苦叶,此时的匏樽似乎也是苏翁孤单凄楚的隐喻。

以流放罪犯之身出京,度淮河,抵黄州,「匏樽」,这件难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这时走进了苏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辞赋。

匏樽以饮,冷暖自知。

       元丰八年,苏轼搬居至阳羡,而在此地的数百年后,一个叫陈曼生的人,借匏尊之形,用紫砂做了一把壶。

苏东坡宜兴紫砂壶

       陈曼生集书画、金石、绘画于一身,又精通文辞,他设计此壶,让壶艺名家杨彭年制作,并亲自题铭铭刻其上,古朴风雅,文气十足。

苏东坡宜兴紫砂壶「饮之吉,匏瓜无匹。曼生铭」

       匏尊也是曼生文人壶中精品,形制敦厚稳重,鼓腹而丰,各部过渡流畅自然,有天然之致。而后紫砂名家各有发展演变,此壶也成为紫砂中的一款经典壶型。

苏东坡宜兴紫砂壶

       上图中的紫砂壶为顾景舟先生所制匏尊,在曼生的基础上改进,壶身高圆状,圆顶压盖。壶钮为一圆珠点缀于壶盖之上,灵动而有生气。
壶把成圆形,壶嘴成拱形,两者相互协调。 壶盖上有圆球与壶身、壶盖相互衬托,比例大小适中,有一种舒心随意之感。

苏翁的寄情山水;曼生的切壶切茗;景舟的古拙素雅,一把壶上承载了丰富的情感,也充满了情怀。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的渊源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3)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