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总得来讲,紫砂行业的趋势还是向好的。

虽然行业比较乱,但也是属于互联网与传统手工艺碰撞时产生的震荡。能引起大家的反响,有议论,说明还是会逐渐回归正轨的。对于紫砂艺人来说如何发展好紫砂艺术,三点必须做到:

1、艺术与修养。艺术的创作方法是人们用艺术的方式认识生活,了解自然,感悟生命,解读社会,体现自我,这于艺术家社会实践和品德修养是分不开的。就紫砂艺术而言,如何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用想象和借助想象加以形象化,把制作者的思想融入壶中,这就要靠艺术家有一定的才气、胆略、知识,力量。
2、艺术风格。艺术的风格,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风格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之分,也有流派风格、个性风格之别。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共性。紫砂艺术已有几百年历史,它随着社会发展,已从单一的实用发展到欣赏,从形、意、趣到雕、刻、镂,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包容,可谓壶小乾坤大,一茗融天下。一名紫砂艺人要真正完成从“工艺”到“艺术”的升华,是要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而历久弥新的,要熔铸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旨趣的; 这样的紫砂壶才有生命力,才能融下鉴赏者的心。

合梅 王卫明 降坡泥
合梅 王卫明 降坡泥

3、传承与创新。紫砂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有不落窠臼的独特风格的形成。在文化创意、理念更新的今天,紫砂艺术更要强调“设计元素”的融合,要师古不泥古,兼收并蓄,着力创新,追求创意的巧妙、风格的独特,以广阔的视野,包容的胸怀去合理取舍,融会贯通,别开生面,自成风格。而风格的形成,饱含了紫砂艺人对紫砂文化的深入理解; 对人文传统的全面通晓; 对社会人生的充分领悟; 对自然生活的美好追求,这些是赋予艺术生命及内涵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己,提升自己,才能够开发出艺术智慧,才能看到“美”之真谛,才能把对艺术风格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精神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表面到内涵,从物质到精神,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传统紫砂“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现状,其生命力和社会的辐射力是有限的,只有靠社会上的能人志士的参与和艺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使其紫砂陶文化源远流长,越发光彩。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壶应该如何去欣赏

紫砂壶的材质美

紫砂矿土,非陶非瓷,是一种自然特殊的矿土,即含泥质粉砂岩,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或调、铺缸砂则谷皱周身,珠粒隐现,更自夺目。

紫砂壶的实用美

由于紫砂材质的独特,给紫砂壶增添了更为理想的使用美。紫砂茗壶以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用紫砂壶泡茶,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其实用功能理想,暑天泡茶,不易变味。

其一:壶宿杂气,去茶渣,倒满开水鼓荡卸出,即没冷水中,急出除之,元气复已。

其二:紫砂壶胎具双重气孔结构,冷热急变性好,寒天注入沸水,除朱泥有风险外,不会胀裂。

其三: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真是久且色泽光明。

其四:紫砂壶易吸茶汁,壶经用久,增积茶锈,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其五:紫砂壶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不避深闷,高壶沏泡更香浓。矮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扁壶泡绿茶则保持澄碧新鲜的色、香、味。

其六:用壶、养壶、壶面不可涂油,用壶不可用口直接对壶嘴去吮,这样保持自然光,保护茶壶泡茶不失原味。

兔子秦权壶
兔子秦权壶

紫砂的艺术美

艺术品则是创作者通过紫砂壶的艺术形式表达一个主题或一种思想,让人去思考,去解读。甚至可以通过各种材质,各种工艺的结合表达,使之观赏性强,寓意丰富。不管怎么去创作,传统是基础,就好比砖和墙,传统就是砖,没有砖就砌不起来墙。

根据当代美学理论,艺术美的形式可狭义地分为两种:一种表现为外在形式,与审美对象的色彩、肌理、形态、工艺等直接相关,称为形式美;而另一种是内在形式,指的是创作者将所体味的真、善、美的内容注入形式美之中,从而引起欣赏者美的观照,称为意象美。中国传统美学也称之为意境美,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所在。

紫砂壶形式美的创作和欣赏,应遵循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形式美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沉淀演变而来;其中包含着具体的社会内容,经过长期重复、仿制,使原有的具体社会内容,逐渐泛化成为某种观念内容,而美的外在形式即由此长期的过程,演变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成为独立审美的对象。这是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包括心理、观念、情绪诸多因素的沉淀。例如曲线代表柔软,直线代表刚硬等等的意识,归根究底是来自心理的沉淀和社会审美的积累实践。

其中情感表现则是一种内在涵养,如同人的修养与气质,需要作者心理性格和文化沉淀的渗透和传递,表现出一种实在 的质感体验。同样作为艺术客体存在的紫砂壶,也需要着造型与内涵的双重修饰。

紫砂的造型美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从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这里主要指动物和植物两个内容。

从形而言,有借形改装,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铜器、漆器、竹木器、生活用器具,如包、帽、秤砣、乐器等实物之形改装成壶等。

从形而言,有几何形体、运用点线面的结合构成的壶体造型,有正方、长方、锥形、菱形等方圆组合等造型。从伸缩而言,有自体伸缩,其中有整体的伸缩和局部的伸缩两种。

这和造型的放大缩小概念又有不同,而是指构成造型的轮廓,整体的局部的向高度伸展,或向扁平压缩和扩张,达到效果。

从形而言,还有抽象启示,天上云纹的变幻、烟的萦绕、纹乱线组合、奇石山川的花纹,给人以偶尔一得的启迪。以上这些都是紫砂壶传统的、创新的壶体造型的源和家。

珠方 陈依群
珠方 陈依群

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态,紫砂壶形制取裁确定以后,以工艺艺术的手法表现神态,其中一个是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一个是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

写实则力求形象逼真,变化经艺术手法的处置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浓郁的回味,或给人有动与静的感受。

另外,一个造型还有一个造型的气度,作品的气度,亦包含着作者个性的表现和作者风格的体现、气质的体现,有的壶造型清秀飘逸,有的古朴敦厚,有的轻快明朗,有的粗犷简雅,有的对造型气度的欣赏干脆拟人化,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神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纵观造型的型、气,构成造型美,给人以先入为主的选择。

全手工传炉紫砂壶
全手工传炉紫砂壶

紫砂壶的品位美

紫砂壶有商品壶、工艺壶之分,商品壶有细货、粗货之分,工艺壶有工艺品、特艺品、艺术品之分,工艺品壶应按艺人的成就,作品比值比价的艺术价值来言。在历史的文献中记述名艺人的工艺杰作,赞誉为”贵重如珩璜”。

“茗壶图录”记述”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这可见历史已对砂壶估了价。文人的参与,提高了紫砂艺术的身价,历来紫砂壶对社会有影响,吸引了不少文人,已步入高层次文化人收藏、欣赏的殿堂,它不仅保值、增值并体现了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包含了紫砂壶艺的文化、文物的价值,名人佳作不仅”价埒金玉,而且为四方好事者收藏殆尽。

紫砂壶的雕刻装饰艺术集诗词、书画、文学、篆刻、金石艺术于壶体,今又创造了题词、题跋,更进一步的把紫砂艺壶推向高层次文化层,铭、镌的内容有与茶文化、陶文化相切的词句,有哲学、伦理、道德、知识性的等等词句,提高了装饰层次,深蕴文化内涵,工艺品达到艺术品的品位,成为赏品、藏品。

砂壶之赏品、藏品,有的具有历史价值,有的具有艺术价值,有的还具有示范后世的作品价值和学术价值,收藏,是一种美学,而不是”玩物丧志”,目的是在美的享受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增添生活意趣,启迪爱国情怀。

每个紫砂壶艺人和玩家,都必须有一个端正的人生观、创造意识和收藏意识观。为此,意识、实力、弘扬是要求收藏者认真对待的三个方面。有志者事竟成,紫砂壶艺将来会有一个更广阔、更美好的珍藏天地,得以健康发展的美好前景,这也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使然。

分类
紫砂壶人名

跨界音乐的90后紫砂艺人孙羽飞

一方茶席、一张工作台、一把紫砂壶……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紫羽山房”不仅是紫砂手艺传承人孙立强的工作室,更是老街的游客集散地。游客到这里,坐下来、喝杯茶,孙立强便会讲述老街从繁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精彩故事。

而他的儿子孙羽飞,是宜兴紫砂陶制技艺90后青年手艺人,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90后,网名紫老师。2022年参加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时表演了方言说唱《忆江南》,这一番酷炫的说唱,还有他带去的那一把把让人惊艳的紫砂壶,道尽了陶都明珠的深厚底蕴。熟悉的乡音,新潮的说唱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宜兴这座美丽的江南小城,和这个紫砂界最好的说唱歌手,说唱界最好的紫砂工作者孙羽飞。

孙羽飞 孙立强 紫砂
孙羽飞

孙羽飞平时白天刻苦钻研紫砂技艺,晚上与音乐为伴坚持创作演唱。热衷于从身边各种新奇的元素中收集各种灵感投身于陶瓷设计与音乐创作,动静结合,这种“冲突性”让他不墨守成规,大胆尝试创作出各种风格迥异的作品。从自主创建“紫羽砂陶”公司品牌到成立宜兴第一个音乐厂牌“JuA”,再到把宜兴方言唱红网络,加入吴语说唱组合“包邮天团”,每一步,他都走得认真而踏实,用自己喜爱的方式不遗余力地宣传家乡,赞美家乡。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谈谈紫砂壶的工业化与品牌化

现在大部分紫砂壶的销售是通过电商直播来实现的,而机车壶因其低廉的价格在销售数据上一骑绝尘,坚持传统全手工制作的艺人如果不能站到金字塔尖,面临失业的风险。紫砂行业对此似乎一筹莫展。

事实上,从世界范围内看手工艺界早在19世纪末就遇到过工业对手工艺冲突的情况。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手工艺品向标准化工业品方向的发展,逃避和反对工业技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机制壶也是来解决市场需求、为社会服务的。

面对工业化,紫砂行业必须从新的工艺美术设计方面去解决问题,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这方面内容较多,九香以后会专门论述解决思路。

说句心里话,真正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更贵的紫砂壶作品都是为顶层贵族服务的,模具壶和机制壶的出现让很多普通消费者也能购买到设计相似的紫砂壶。所以这个壶的作者是谁,似乎早不是人们关心的重点了。设计,才是真正的含金量所在。

器象紫砂壶为什么贵
某象品牌的紫砂壶

现在有人通过电商(网店、直播间)渠道买几百小几千的壶,问作者是哪位,底款是什么字,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这类壶都是工业化的产品。

所以现在有一些工作室和艺人去做现代艺术风格的紫砂壶,实际就是在吃传统紫砂壶手工艺品属性向现代设计工艺品转变过程中的红利,因为品牌策略实施难度大,尝试的人少,所以品牌化后消费者见到的不是低价,而是相比无品牌普通半手工模具壶更高的价格,如果这个市场上这类供应者多了、产量更高了,价格自然会在一个更为合理的区间。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清华美院与宜兴紫砂人才培养合作的缘起

编者按:1955 年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正式建立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紫砂界享有“黄埔军校”和“大师摇篮”之美誉。1956 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也历经了60 多个春秋的风雨洗礼。这一厂一校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75 年陶瓷系教师首次在宜兴开办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到2014 年合作建立紫砂艺术研究所,双方开展的长久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紫砂设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 年8 月,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著名陶瓷设计家,也是学院最早在宜兴“开门办学”的负责人之一——杨永善教授。杨老师对这段往事的详实回顾为研究中国现代陶瓷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对陶瓷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思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下简称“紫砂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请您介绍一下双方开展联系与合作的渊源。

杨永善教授(以下简称“杨”):陶瓷系与紫砂厂互相支持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身)陶瓷科时,就已经与紫砂厂建立了联系。最早带留学生去宜兴的是高庄老师。高庄最早与顾景舟进行了合作,著名的提璧提梁壶就是由高庄设计、顾景舟来做的。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第一届毕业生于跃中的毕业设计——紫砂茶具就是在宜兴由顾景舟做成的。这是我们的学生在紫砂厂实习的开始。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全国泥塑艺人训练班。紫砂厂的徐秀棠因此来学院进修,后转入“泥人张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曾设在陶瓷系。他在紫砂雕塑上运用了泥人张的塑造手法,又吸收了竹雕、木雕的形式,奠定了宜兴现代紫砂雕塑的基础。1959 年,紫砂厂徒工潘春芳考入陶瓷系,毕业后回厂从事设计工作,八十年代又考上梅健鹰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南京艺术学院教书。多年来,陶瓷系陆续有学生到宜兴下厂实习,双方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真正大规模、时间比较长、设课比较完整、比较正式且影响深远的是1975 年的进修班。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1975年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

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开学大会”纪念照。二排右一侯德昌, 二排右三陈若菊,二排左四翟树成,二排右二盛瑚,二排左一周作民,三排左一高沛明,三排右一白雪石,后排左三王晓林,攝影:杨永善,1975 年9 月1 日

 

《装饰》: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当时筹备这个进修班的背景。

杨:这个班的全名是“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是轻工业部陶瓷处陈景康处长决定开办的。1975 年我们受轻工部的委派,到宜兴办江苏省的陶瓷进修班,把从全省选拔的人才集中在宜兴的江苏陶瓷研究所,包括宜兴各厂(含紫砂厂)、南京瓷厂、徐州瓷厂、江阴瓷厂、扬州瓷厂、镇江瓷厂、南通瓷厂、苏州日用瓷厂、苏州美术厂、无锡陶器厂等。从4 月开始筹备,陈景康安排我们去做调研,当时有三人:系主任梅健鹰先生、书记翟树成先生和作为教员的我。仅调研就用了一个多月。我们到每个厂区了解情况,听取厂里的要求。宜兴退下来的镇党委书记方世伟和公司的刘勉之陪我们到各处调研,了解他们在设计上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调研做得比较细致。根据厂里分工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教学方案和课程结构,并安排了教师。最后决定办两个班,一个是造型班,一个是装饰班。每班招30 人,不收培训费,大家争相报名。领导小组包括陈若菊老师、陶瓷系的支部委员李葆年老师和我。我是造型班的班主任,陈若菊老师是装饰班的班主任。那一年的厂校合作非常重要,不仅为宜兴培养了人才,还让我们通过培训更多地接触实践,促进了教学的提高。老师7 月初到宜兴开始备课,8 月1 日开学。李葆年老师主持教学管理,他在当时要求每门课必须有教材。陶瓷系的教材建设就是由李葆年老师正式、全面抓起来的,我后来出版的教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曾经过李老师修改)。课程设置上,去掉原来的共同课和素描课等,加强国画、白描、速写、图案写生变化和陶瓷装饰,课程内容都是可以直接用于实践的。造型课教授传统造型方法,包括到博物馆去测绘和分析。当时的师资构成:造型班是张守智、杨永善、金宝升、王晓林、潘春芳,其中潘春芳是紫砂厂的,因为他是我院陶瓷系毕业生,教学体系上能够融合;装饰班是陈若菊、白雪石、侯德昌、高沛明、周作民。开班的绪论是梅健鹰先生讲授的。当时陶瓷系的主力教师都到这个班上过课。我们办这个进修班是毫无保留的,并且不计报酬的,大家互相帮助,也因此奠定了双方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后来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装饰》:进修班的教学是如何开展的?

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开门办学”非常不利,但宜兴的领导排除万难,从领导到学员都支持我们坚持教学方针,因此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位老师都竭尽所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学员。例如,白雪石老师详尽地讲解山、水、树、石的主要画法和步骤,并画出了系列示范图。一个画家能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是令人感动的。教材方面,以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手稿,这次进修班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整合,统一刻蜡纸版油印出来。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我们还带领学员到上海博物馆进行了古代优秀陶瓷作品讲解分析和测绘。在这之前,学员从没做过测绘,我们教制图、速写,让他们学会画透视角度的造型,在不能拍照的情况下,用三角板隔着玻璃柜进行大致的测绘。完成对古代优秀陶瓷作品的测绘以后,学员互相交流,特别有成就感。我们还要求他们回去以后用石膏模型的方式把这些作品做出来,体会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造型规律。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古代陶瓷造型。在之后的设计课上,学员感到自己的设计开始有韵味了,设计素养得到了提高,这是受优秀传统造型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大家经常把图纸摆开,一起分析讨论。现在已经成名的汪寅仙学得特别认真。她以前是从事复制工作的,后来成为可以自行设计、制作紫砂壶的人才。我们要求参加这个班的学员都要有工艺基础,毕业后既要能设计,又要能自己动手做。我们解决的是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问题,根据厂里的材料,寻求适应产品的形式语言,帮助他们拓宽开发产品的思路。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我主要讲陶瓷造型设计方法、造型形式法则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学员认为这些内容很实用。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和学员一起进行设计制作实践。他们发现我们都掌握了很好的工艺技术,对教学更为信服。梅健鹰先生在系里经常说,陶瓷器物不是画出来的,是最后根据图纸做出来的,成型和烧成是关键。陶瓷系一直坚持要懂技术,要掌握手艺,因为艺术是通过手艺体现出来的,这和包豪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装饰》:这次培训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学完专业基础以后就是专业设计,之后出成品。有的设计投入生产,并参加了国际国内的很多展览,最后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了进修班的作品展。其他产区,包括景德镇、邯郸、唐山、龙泉,都有人来参观,作品获得的好评超乎想象。这些陶瓷工人就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掌握了设计方法,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负责这个班的公司副经理仇建辉非常支持我们办班。他说:“你们培养的学生,用大学生我也不换,因为这些学员既掌握了设计方法,又有技术,而且了解自己厂里的实际情况。”这一年的培训实际上浓缩了陶瓷系五年制教学的精华,而且系里派出了教学的主力。教师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们还带去了不少资料和幻灯片,还有本科的优秀作业设计图纸,把这些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供他们学习参考,可以说是倾囊而出。后来这种类型的培训班继续开办下去,每一两年办一次,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30 岁以上做紫砂的工艺师一半以上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都介绍自己曾经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很珍视这段学习经历,认为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培训,全系的教材雏形形成了,为后来的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家逐渐体会到传统的优秀造型好在哪里,有哪些造型手法,陶瓷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懂得了比例、尺度与美观的关系。这个班最后共招收63 人,其中来自紫砂厂的学员近10 位,包括徐汉棠、谭泉海、鲍志强、汪寅仙、何道洪等,他们后来在紫砂设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装饰》:这个班的名称为“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当时在定位上有哪些思考?

杨:我们当时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日用”限定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功能。我认为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定位应该以日用陶瓷为主,以艺术陶瓷为辅,同时艺术陶瓷可以为日用陶瓷设计开拓思路和风格。功能的合理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功能。具体到紫砂,无论“光活”,还是“花活”,都要有良好的功能。以紫砂壶为例,功能上的设计很地道,“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我和张守智老师、陈若菊老师一直配合上课,大家的教学思想是一致的。造型基础课是我上,装饰基础是陈若菊老师上,之后由张守智老师承担设计课。张老师强调设计课一定要在解决功能的基础上拓展。设计课解决运用材料、创造风格的问题。在功能上创新是很困难的,样式的创新比较容易。例如构思出产品叠摞形式的设计师,突破了产品的一般形态,这种设计在存储、包装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便利,造型的转折还增加了美感。所以设计不要单纯追求形式美,一定要首先考虑功能效用,而实现功能的合理并不容易。

 

《装饰》:此后开办的学习班也设在宜兴吗?陶瓷系与紫砂厂还进行过哪些合作?

杨:在宜兴办班比较多,也有几次是在其他产区或是在本院,还有一次在管庄办班。这几次宜兴也都有学员参加,如吴小楣、吕俊杰、邱玉林等。班上的学风很端正,公司领导很有事业心,教师尽心尽力,学生勤奋好学,所以这个班才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陶瓷系为紫砂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至今还在继续坚持开办培训班;同时,不仅紫砂厂,整个宜兴陶瓷公司都很支持教学,他们与陶瓷系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每年安排毕业生到紫砂厂、均陶厂、彩陶厂、青瓷厂实习,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实习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例如1977 级的学生李力设计的精陶咖啡具很快就投入生产,庞瑞媛老师在彩陶厂用颜色釉做了大批陶盘,发挥了彩釉的表现力,效果很好。专业教师们都有陶瓷设计在宜兴完成工艺制作。陶瓷系与紫砂厂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是真正建立在共同发展中国陶瓷事业的基础上的。除紫砂外,我们对宜兴陶瓷公司下属的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等品类的发展也提供了建议和帮助。宜兴是多品类的产区,除紫砂以外,其他品类也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些进步与陶瓷系密不可分。合作办学促进了宜兴紫砂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也促进了陶瓷系的教学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推动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装饰》:您认为紫砂工艺长盛不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宜兴制陶的历史悠久,从初期的普通粗陶发展起来,明代正德年间走向成熟。宜兴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文化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宜兴紫砂起源于文人的雅好,很多紫砂工人爱好文学、书法、美术和戏曲。宜兴制陶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规范严格的师徒传承制度非常重要,注重为人为学的操守和品德。

紫砂是非常严格规范的艺术。从拣选原料到成型装饰,不能有半点马虎。长期严格规范的训练,认真投入的技艺践行,使宜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紫砂人才。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没有读过大学,但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基本功非常扎实。他们真正把传统紫砂制作的技法继承下来了。

紫砂的工艺技术含量非常高。聪明的陶工从矿土中提炼出夹藏的紫砂泥料,然后精致制备,做成器物。这种成型方法全世界独一无二。制作紫砂器完全依靠手工,而不是机器旋转出来的。宜兴制陶原来是在底为球面的木托盘上操作,现在应用的手轮是上世纪50 年代高庄先生带过去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作紫砂器物的工具仍然在不断发展。紫砂工人会为一把壶专门制作适合的工具,这就是创造性的工具意识。宜兴制陶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到切实适宜。这是一种手艺思想的表现。还有署名的问题。在宜兴,即使最普通的销往农村的紫砂壶,底部也有图章,标注制陶人的姓名,这是一种责任意识。

做好陶瓷要保证两个质量:一是工艺;二是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改造融汇在工艺和工具改革的渐进过程中,而不是突变。宜兴人重视传统,也重视创新。在宜兴做紫砂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这一点非常难得。

 

《装饰》:宜兴紫砂近年来在工艺和艺术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发展?

杨:首先是宜兴坚持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它吸收了新的养分,包括新的表现手法,因此在设计上不断有所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形式和水平上。例如,圆顶的壶盖(没有钮),这种造型的创新既是从功能出发的,也是追求造型的简洁,是前所未有的。在壶嘴设计上,把青铜器的带钩、鼎足等结构合理运用到紫砂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鲍志强的陶刻在任淦庭的基础上,吸收了木刻、写意、飞白等表现手法。张正中把树的生长痕迹运用在紫砂壶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种突破。近年来紫砂既有传统师徒的承传,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和方法,拓展了思路,在功能和形式上更趋丰富,更臻完善。

清华大学王辉老师在宜兴考察
王辉老师带陶瓷系2011 级本科生在宜兴考察

《装饰》:紫砂厂在产品创新方面,建立了哪些激励机制?

杨:紫砂厂每年都进行产品设计评比,评出优秀,进行表彰。除紫砂外,均陶、青瓷、彩陶等也都有评比。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在逐渐提高,对设计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不断加强。在风格上,应该在尊重陶瓷设计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多种方法。宜兴比较务实,符合实际状况,紫砂厂是“先技术,后艺术”。学员最初临摹的都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学习的起点很高。紫砂厂要求严格,从最简单的选料、打泥片开始,每道工序必须达到合格的水平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装饰》:您对紫砂工艺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

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窑口能有宜兴这样大量完整成熟的产品造型。宜兴传统紫砂壶有上百种知名的造型样式和作品,而且各具特色。创作连绵不断,其珍贵的艺术遗产是后人继承发展的基石。宜兴学习传统很到位,因为它把古陶、青铜、玉器、家具、度量衡等物品的设计充分吸收融合进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意韵。它追求艺术的完整性,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不好紫砂。优质的矿源、太湖之滨绝佳的地理位置、文人雅士的大力推崇和参与,共同成就了宜兴陶业的辉煌。紫砂特有的古朴典雅、文质彬彬的气质,紫砂器物耐看耐用,良好的理化性能,并且在透气、保香上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些特征使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紫砂情有独钟。宜兴人已形成紫砂制作和研究的梯队,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勤勉付出,紫砂因此长盛不衰。我相信未来紫砂的优良传统将继续发扬光大,前途不可限量。

本文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特别策划·宜兴紫砂”

作者:田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
壶品推荐

钱小军《儒慧》紫砂壶欣赏

器虽为外物,但不独止步于肖形写实,而是以素朴的文人气韵,来浇灌这世间的寻常之物。钱小军这件《儒慧》作品,以文人骨感的线条和极致的手面功夫,清静自在之中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青灰段泥

200cc左右

全手工制作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可能很多新人壶友都不知道的是

同样的泥料,不同的作者

能做出不一样的质感

钱老师是丁山公认的手面功夫极其了得的名家

他的壶颗粒隐显,抚之若玉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钱老师的壶通体每一处的细节都极其干净

哪怕小到盖内的处理

气孔处理是钱老师作品的标志

让唯一一处可能出现毛刺的地方也整洁若玉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此壶为钱老师原创壶型

最美的要数这朵菱花

立体感超强

与盖面相接的处理非常干脆利落

宛若一朵花瓣落于平静的水面上

钱小军紫砂壶
钱小军 儒慧

每一只壶都有一处打动你的地方

这款儒慧的菱花

就属于那种怦然心动的那种感觉

明式的纽扣钮

陶趣的明接壶嘴

一见倾心的盖面菱花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玩紫砂壶得先了解它的价值

紫砂壶,不仅是一件茶器,更是蕴含了非遗手工艺、诗书画等多种人文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着器用、美学、工艺、文化、历史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可玩性极高。

一是器用价值。紫砂的产生源于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尤其是作为一种新的饮茶器具的出现,功能实用是这一品种得以发展的原动力,也决定了紫砂作为一种生活用品的造型取向。紫砂陶器是中国茶文化的伴生物,随着紫砂和茶艺结缘,传统茶文化中的文化意蕴也很自然地转移到了紫砂艺术中,饮茶方式的改变、饮茶者对饮茶文化的深度探求,都对紫砂陶器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是审美价值。审美是紫砂陶器功能价值的外延,也是紫砂陶器能获更高附加值的主要因素。紫砂陶器审美趣味的形成,与古代文人参与制陶有着密切的关系。文人士大夫们推崇饮茶文化,倡导紫砂壶艺,参与紫砂创作,紫砂成了体现他们思想寄托的载体,紫砂特有的书卷气,也给紫砂艺术带来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三是人文价值。在封建时代,制陶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历来不被人们重视。但明、清两代的部分文人却对于这种手工技艺有新的认识,他们与民间匠人为伍,积极参与到制陶活动中,这既是对民间手工艺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制陶职业身份的认可。而制陶艺人通过与文人的交往和合作,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个人艺术修养,这无形中又增强了紫砂艺人的创新意识。紫砂是文人审美与工匠技艺的完美结合,这也正是紫砂陶器能够长久保持艺术魅力的原因。

四是工艺价值。紫砂制作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慢轮成型工艺,但艺人们却能将这种原始的手工技艺发挥到极致,通过复杂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制作出极其严谨、规整、精致的紫砂器具。紫砂制作大都是由艺人独立完成整个制作过程,艺人们对这种传统制陶方法既有坚守又有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完善的紫砂制作技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工艺信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邱 耿 钰)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艺人创作的两个阶段

张明强:紫砂艺人的创作,我总觉的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描述,第一个阶段叫技术阶段,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对于各种泥料泥性的认识与掌握,是对成型手法、装饰技法以及窑烧技术的一个熟悉的过程,这是一个从业者的基本功,这种能力的学习掌握需要一定时间,有的人三个月、五个月就基本掌握了,有的人一辈子好像也搞的不太明白,这就是为什么说紫砂技术是贯穿于整个艺术身命的一个慢长的过程,不管是造型的基本能力,还是使用明针使得紫砂表面肌理能够充分表现出来的特质,这些都与技术层面的差距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技术是紫砂艺术创作的基础。基础打牢了,也就可以有饭吃了。于是,我们又来到了第二个阶段--艺术创作阶段,进入到思想、文化、境界、内涵、修为的艺术创意阶段,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说法了,也就是说,到了完全灵感性创作的阶段的时候。

荷香 吴姬英
荷香 吴姬英

首先,艺人要有文化,这里指的文化不仅仅是学历,包括思想修养和文史哲理工及哲学宗教等学科的广泛涉猎,有文化才能提高我们的审美,就比如紫砂壶的造型,如果一个艺人文化上浅缺一点的话,可能都不知道这造型怎么做,如果没文化,我们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去表达出主题美和形式美,所以说一把壶做的有没有内涵,作者的思想能不能表达出更高的艺术境界,我们常常说,一个够格的紫砂艺术家,他并不一定要有一个崇高的大师称号,他一定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情怀、有生活阅历的人,才能表达出他想要的那个东西。当然,绝对不是一个职业紫砂艺人就能轻易得到的,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磨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永远不会轻易成功,他一定遇到过太多生活当中的苦难,创作当中的苦恼,创意上面的瓶颈,历尽多次失败,历尽沧桑,才能有所作为,紫砂艺术对于创作者来说,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工作的感悟,没有经历,没有遇到过困难,就不可能有成果,每一把紫砂艺术作品,都是在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中创作出来的,根本不可能是那种信手拈来的。每一把紫砂艺术作品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中创作出来的,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工作的感悟。

分类
壶品推荐

民间手艺人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欣赏

这件本山段泥德钟,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实用器,它不是名家的作品,也没有用“罕见稀有”的泥料,就是民间艺人全手工制作一把传统器型。紫砂壶本身就是一件茶具,大多数人买紫砂壶,就是用来泡茶的。这把德钟由于采用了气窑2.5号表的低目数的本山段泥,在留住茶香的同时,更避免茶汤过于苦涩,适茶性更为广泛。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本山段泥是段泥矿经风化的一层,其色泽分明,透气性佳。该段泥原矿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为矿体倾覆所致,开采量、发掘量和流通量极少,如今市场上已经不多见。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手机实拍

整器粗犷豪放,纤细如丝的整体风格,整体布局留白分明,利用写实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陶刻与绘画组合成生动语言。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同时发挥经典直流德钟线条艺术特色,将山水写意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形神兼备、细腻逼真的艺术效果。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第八届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获奖名单

艺术陶瓷组

金奖
1 高贵云 天竺
2 程康、沈晨 天觥生香
3 方小利 宋·莲
4 华珊 《思源》套组
5 马晨 松竹套组
6 马士民 松荫消夏图
7 毛文杰 水莲如意套壶
8 钱育培 豁达提梁套具
9 瞿志翰 大汉风云四方瓶
10 沈严峰 花朝
11 张志杰、桑小哲 此地多烟霞
12 范国勤、蒋超 铁骨寒梅
13 朱水芬 繁花似锦
14 陈丽英 双色如意竹
15 方彩娣 紫韵秋枫
16 顾加颖 云中玉兔
17  周峰、毛子健 一鹭莲升
18 孟飞 王澍书论数则
19 饶青、桂海杰 家和
20 佘丽琴 祥瑞
21 沈锡芬 金秋
22 唐颍 寻声
23 吴暗华 暗香
24 吴德荣 食野之苹
25 许美勤 如意连连
26 荀少华 关公像《春秋》《忠义》《云天》《偃月》
27 余文元、谈作乾 凌霄
28 周海英 阳羡十景
29 王宝继、孟赟 顽石•锔砂筠器
30 曹少杰 一蓑烟雨任平生
31 吴梦立 桃花山鸟
32 应书良  《桔韵》
银奖
1 徐顺琴 碧桃流年
2 许多 象鼻瓶《白云泉》
3 倪勤勤 四方竹简<一梱竹>套壶
4 孙长书 三友
5 周新 占春
6 陈丽萍 竹报平安
7 陈晓晨 威震八方
8 范小中 逸致
9 郭科辰 中国龙·中国结
10 顾云峰 瓜瓞套具
11 何丽君 事事如意
12 黄静瑜 繁华似锦
13 季天飞 竹子四季常青
14 蒋丽英 步步高升
15 凌晓晓
16 沈建芬 长乐组壶
17 侍建党 访友图山水对瓶
18 王丽颖 如鱼得水
19 吴腾飞 与山水共清欢
20 吴文新 有杏
21 徐曲
22 杨家元 四方花鸟千筒
23 姚华君 八面亨通
24 周学琴 故乡·春秋
25 许学芳 锦绣中华
26 程文兵 古韵四方
27 范丽英 秘境~五蕴
28 黄美娟 梨花春燕赏瓶
29 蒋秀娟、蒋旭初 春蕴
30 刘静 夏日向阳花
31 卢宁刚 陶刻花卉画屏
32 王光永 五牛纳福
33 徐浩俊、杨海宁 知行合一
34 蒋峰 云想霓裳
35 李从兵 枯木逢春
36 汪佩蓉 艳宴
37 瞿军强 全手胶泥陶木三英组壶
38 宋洪伟 双耳鱼尾瓶
39 杨奎 段泥赏瓶
40 高欣宇 岁寒四友
41 李永进、熊祖超 玄壁
铜奖
1 杭瑜嘉 陶渊明诗
2 范永芳 马到成功
3 林成余 生生不息
4 王玉美 百年荷合
5 汪承国 年年有余
6 陈燕 祝福对壶
7 戴志华 海棠朵朵
8 董亚芳 称心如意
9 范昊 太极风云
10 黄强 <<禅与茶>>
11 蒋亚平 湘妃竹高仕
12 刘彦飞 东坡四方双耳瓶
13 孙敏洁 六合同春
14 王静 溪山秋色
15 王俊锋 瑞鹿对瓶
16 王杏军 竹里清风组壶
17 吴彬 颜如玉
18 夏丽、朱翼峰 《溪山·小雪》
19 营林法 龙吟壶
20 张彦楠 竹韵
21 戴曙佳 南瓜壶
22 洪丽 《温情》
23 施露 、何锦一 景心四方茶器套组
24 谈丽君、陈浩阳 《人面桃花》
25 王丽颖 海棠套组
26 陈志云 泥绘 四条屏
27 高锡兰 九五之尊
28 关珊 松下咏鹤
29 杭天琪 祥瑞亲和对瓶
30 何建新、何皎月 《喜梅延年瓶》
31 蒋芳芳 和谐套壶
32 刘卿荧、汪小文 仙骥玉京
33 缪锡强 祥龙降福
34 鲍青、勇禹愿 四季光年套组(如沐、煦日、静雅、凌霜)
35 王佳妮 《梅花野雉》
36 何孝国、何光宏 归途
37 朱洁敏 婀娜
38 顾伯云 牛气冲天
39 沈晓平 玉兔纳福
40 卫霞 罗汉赏瓶
41 孙啸 云隐
42 蔡旭伟 循照四方
43 钱康一 和·合
44 秦利君 无垢提梁
45 顾子、蒋菊芳 且听风吟—罗汉竹千筒瓶
46 孙英棒 《月迹套组》
47 范利平 提梁壶
48 王敬业、熊祖超 屿·星驰
49 勇淑英、吴雨泽 双品清音组壶
50 金振华 国粹
51 周淑媛 时来运转

 

日用陶瓷组

序号 姓名 作品
金 奖
1 庄志诚、徐琛、夏新花 《桥》骨质瓷餐具
2 许建彬 福禄
3 周南辰 君子风
4 沈玲燕 竹语
5 杨群群 古井无波
6 王新妹 劲竹壶
7 吉春萍 秋融
8 史振宇 怪壶名单
9 吴俊峰 盛世芳华
10 郑娇 升萧,沉靛
11 范永军 玲珑吉祥
银 奖
1 何卫枫 皓月行雲茶器套组
2 江雨婷、朱颖 不羡
3 羊小琴 龙腾祥云提梁壶
4 羊玉琴 筋纹雪华
5 邵麟雅 佛手套组
6 徐梁宇、孟赟 萚兮•残疏
7 安时召、肖素萍 清风竹影
8 蒋芳芳 倚竹套壶
9 夏新花、杨珍 《拂竹流锦》茶具
10 陈园园、张平平、庄志诚 《缠》骨质瓷茶餐具
11 董顺、孙孝奥 《江山多娇》茶具
12 汤先武 和风
铜 奖
1 江选英、韩晓伟、揭婷婷 沙漠
2 张群 莲子壶
3 韩燕、陈园园 《洪福》茶具
4 张平平、杨珍 福禄多功能茶具组合
5 张丹 清莲笔筒
6 邵惠芳 玲珑如意五件套
7 周芳军 如意连连提梁
8 闵欣鉴
9 卢宁刚 雅逸套壶
10 周益芳 宫灯
11 蒋艺华 桃花壶
12 严洁、孔超 暮色茶具
13 李莉、吴嘉浩 《合璧》紫砂壶
14 周超 八方贤仕
15 吕佳伟、黄幸颖 快乐自定义

 

院校教师组

序号 姓名 作品
金 奖
1 杭雯霞 醉仙游
2 王京成、王萌 绿水青山
3 黄雄英、王永强 焦、涸、枯、残
4 张立影 瓷瓶《芭蕉疏影》
5 侯静 寿喜福
银 奖
1 李兴振 倾慕
2 李欣、杨红梅 静谧思语
3 吴雪婷 清香四溢
4 李玲玲 四季
5 刘佳佳 风之迹
6 王善朝、赵付娟 石鼓套壶
7 吴介亚、孙荟 青花瓷《东南西北中》
8 刘露、石越 漠北 • 生
铜 奖
1 马景仁 夏日时光
2 陈芳苇 无言
3 高金朋 岁月
4 徐楚 荷花
5 张美萍 恋蝶
6 赵良 清荷细语系列
7 龚敏敏 釉里红颜
8 虞健 国王
9 佘望瑶 定风波
10 施若愚、谢菊萍 乘风

 

院校学生组

序号 姓名 年龄 作品
金奖
1 刘吴锡 《望柱》
2 佟欣达、王宝继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逢•朽
3 陈言、吴俣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4 杨珺 西藏少女
5 朱旋、张妍 黑焰
6 李彩雯 痕迹
银奖
1 周鹏斐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西行山迹·丝路印象
2 黄静宜 拱形瓶
3 郑昱旻 无垠
4 张旭、高建中 指导教师:石越 室静兰香
5 张子怡 衍生
6 朱姝妤 《合叙》
7 牛赛赛 《花开满地》
8 许冰莹
9 吴晓凡、张妍 花千骨
铜奖
1 周航 《灯•灯灯灯》
2 沈启辉 交织三重奏
3 郭雅萱 宋英祎 拼装世界
4 丁琳 《你看到的我是什么颜色》
5 费雪莲 轮回
6 黄健茹 春之歌
7 刘璐 年年有“鱼”
8 宗雨歆 《烟·花》
9 王钰莹 指导教师:熊祖超,张正中 逍遥游·承山鳐

 

由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主办,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非遗文化传承职教联盟、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宜兴紫砂陶)承办、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协办的第八届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评暨陶艺论文评比活动已落下帷幕。本次展评的陶艺创新作品反映了创作者对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思考,展现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创新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创造现代东方陶瓷美学语言提供了学术及实践基础。第八届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展评暨陶艺论文评比活动以“礼赞二十大 启航新艺程”为主题,旨在加强相互交流,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和功底,用艺术创作向党的二十大献礼,以实践创造推动文化创新,为我省陶瓷艺术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2023年艺博杯获奖名单
2023年艺博杯作品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