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熊正根、吴姬英东莞艺术展

熊正根、吴姬英东莞艺术展
熊正根、吴姬英东莞艺术展

审美,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然而在美学的世界里,给予人心灵愉悦、产生共鸣的事物总能抓住人的视线,总是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这是人的审美本能。观龚春、大彬等名家,阳羡匠人大师辈出,流派风格纷呈,他们以器载意妙合传心,为世人留下了不尽庋藏壶宝……
假如说上天眷顾每个人的话,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与生俱来的独到之处,紫砂艺人熊正根、吴姬英两人都则为独树一帜的异彩新秀。正根其人,文商之气共融兼备,谦和豪爽。其作品学古而不拘泥,构思独特,古朴典雅,承国风之大气浑厚又蕴含现代之风尚情怀,大气中透着逸秀,朴厚中藏着意蕴,每每上手,珍爱有加。紫砂匠人吴姬英善花器,尤善创新,喜陶刻,能捏塑,擅长徒手操作。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成个人风格。
看整个陶瓷行业,前人苦练以成圣手,今人历练不辱前贤,正如著名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之言“尽精微,致广大”,像正根、姬英这样一批潜心求达、以入壶道之后起新秀,紫砂文化界的新生领军前锋,以    “传统之艺术是靠有责任之人来传承”为责任,面向世界弘扬中国紫砂之大家风范和大国工匠精神。
紫砂壶历史悠久,壶风千秋,自宋代开始,数百年后的今天依旧薪火相承,繁盛不衰。我祝愿熊正根、吴姬英在传承紫砂文化、创新紫砂艺术上留下更深的足迹,扬中华广博精深、寓智于器以致远。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江苏省陶瓷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全炳

历代文人士大夫们借助茶而通达山林,倾心茶事以忘忧。紫砂壶因茶而生,与茶相映成趣,端宜瀹茗有如拂案清风,成为文人雅士们的寄情之物。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成于明,兴于清,繁荣于当代。受时代环境、社会风俗、审美情趣以及艺人的制壶手法等影响,每个时代的紫砂器具各有特征。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数百年来紫砂艺人的不断积累,紫砂艺术形成了自身风格和语言,几经盛衰,出现了一大批如供春、石瓢、仿古、曼生等经典作品。历朝历代,名家辈出,数百年后的今天,紫砂艺术依旧薪火相承,繁盛不衰,既保留了浓厚的传统意味和古韵,也展示出多元多彩的新姿。
在东莞,“紫砂文化”和“茶文化”有着广泛的收藏基础和爱好群体。莞城美术馆与紫砂文化结缘于2008年,“怀收日月·紫玉春晖——宜兴紫砂壶古今真品展”为当时刚起步的莞城美术馆平添了许多亮色。在宜兴艺术家们的大力支持下,莞城美术馆随后举办了“宜兴中青年紫砂壶艺术展”“曹婉芬师生紫砂作品展”“顾绍培紫砂作品展”和“九隽——紫砂作品展”。这些展览深得本地乃至珠三角地区的观众喜爱,不仅提高了大家对紫砂文化的认识,也提升了对紫砂艺术的欣赏与追求。
此次展览邀请熊正根和吴姬英参展,他们是当代紫砂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和青年新锐力量。自幼受宜兴千年陶文化的熏陶浸润,经过刻苦钻研和感悟凝练,他们已成自家意蕴。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艺脉承古且守正创新,既凝聚着古老东方艺术的神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彰显出宜兴紫砂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焕发了这个时代的特色与风采。
此次展览得到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莞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莞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熊正根紫砂艺术馆、吴姬英紫砂艺术工作室,以及宜兴多位紫砂大师的支持,共襄盛举。这是城市之间文化共振的盛会,也是传统文化不断焕发新“生”的瞬间。我们希望,紫砂文化、茶文化在东莞继续发扬、壮大,不断促动两地人民的精神境界和生活品质,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做出新的贡献。

莞城美术馆
2023年9月


徐汉棠

-艺术简历-

193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1948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母学艺,1952年拜当代紫砂泰斗顾景舟为师,从师三十载,制壶十余年,深得顾景舟真传。

他对传统壶型的理解以及制壶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虽以传统光素器见长又不乏绝妙创意。徐汉棠钟爱石瓢,世人称其制作的石瓢为”汉棠石瓢”。

 

熊正根

-艺术简历-

中共党员

江苏人社授予•江苏省技能大师

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工匠

江苏省财贸轻纺工会授予•江苏省轻工大国工匠

江苏人社授予•江苏省熊正根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

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届江苏技能大奖获得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职业技能(陶瓷)等级评价•高级考评员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国家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专家

湖南工业大学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中心•研究生导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特聘教授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丁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兼职教师

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顾景舟紫砂艺术学院讲师

宜兴市宜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造型设计/专业指导老师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产品造型设计师

江苏人社授予•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

江苏省轻工业行业协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丨中国摄影家协会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全国陶瓷行业手工艺杰出创新人物

中国紫砂艺术名家

荣获2018艺术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全国注册高级艺术教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有限公司•陶瓷技艺总监

江苏省陶瓷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陶瓷技艺总监

宜兴荆羡文化研究中心(华博紫砂园)总工艺师

江苏省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库•评委专家

江苏省无锡市大阿福杯工艺美术民间文艺及乡土技艺优秀作品展评•大赛组委会主任

熊正根紫砂艺术馆•法人丨艺术总监

云南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本科毕业;

曾深造于清华大学“人文陶瓷艺术高级研修班”;

 

个人擅长圆器壶型,圆稳匀正,珠圆玉润,线条流畅、构思独特,延用传统制壶技艺,学古而不拘泥于古。连续多年多届获各类艺术赛事大奖。

 

吴姬英

-艺术简历-

高级工艺美术师

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

国家职业等级一级/高级技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三八红旗手

无锡市工艺美术学会专家库评委专家

1979年生于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毕业于南师大工艺美术专业,后进修清华大学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

2002年开始学习制壶,成为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当代绝对实力派陶艺大师江建翔的入室弟子。

2017年拜徐汉棠大师为师。2018年拜入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先生门下学习陶刻。

吴姬英擅花器,尤善创新,喜陶刻,能捏塑,擅长徒手操作。作品古朴甜醇、清逸隽秀;追传统,求独特,成个人风格。

近年来,吴姬英多次参加国内外紫砂艺术展览并屡获奖项, 其作品深受海内外紫砂爱好者和藏家的青睐与好评,被国内多家博物馆及艺术机构收藏, 并入选《砂壶全书》《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宜兴紫砂》《江苏陶瓷》等紫砂书刊。

部分参展作品预告

掇球(特邀作品)徐汉棠
掇球(特邀作品)徐汉棠
唐韵(熊正根、吴姬英合作款)
唐韵(熊正根、吴姬英合作款)
禅意洋桶 熊正根
禅意洋桶 熊正根
桃韵 吴姬英
桃韵 吴姬英
荷香 吴姬英
荷香 吴姬英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关于紫砂壶的一篇高考作文欣赏

九香与大家分享一篇特殊的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高考考试作文,作者是当时江苏省宜兴中学的邵一诺同学,2019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后被北大录取,其中语文高达140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才华横溢的学子当时是如何用文字像世人展现宜兴紫砂文化风采的。

仰见提璧泛春华

邵一诺

    高提梁,壶有铭文,悠然高蹈,和谐浑成。

以“调和”为主题的壶展上,我站在展台前,用目光摩挲着一壶,那是顾景舟所制的雨露天星提梁壶。壶有铭文——“两三点云不成雨,七八个星尤在天”。

我不解,一向轻曼生而重大亨的顾景舟,为何会与文人韩美林合作?抬头看到壶展横幅上的两个大字——“调和”,我于是恍然。原来,顾景舟并不是不屑于像杨彭年兄妹一样与文人陈曼生合作。壶与字,亦可以两相调和,文随壶传,壶随字贵。

恍然间,再看那壶,壶身端穆包容,铭文轻快灵动,两相映衬之下,生出一种“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天地阔达之感。我想,也许这就是调和的真谛吧,五味和谐,五彩共存,相得益彰方生万千姿态,正所谓“三生万物”。

继续向前走去。提梁,玉璧,壶面不着一字,真如沈老所言的“光滑圆满不磨莹”。这是顾景舟另一力作——提壁壶。依旧是提梁,壶面却没有铭文。我不禁将疑惑脱口而出:“这调和二字又体现在何处呢?”

旁有一老者,也在看壶。他淡淡道,“紫砂茶壶本就是调和而成的啊。”我一拍脑门,恍然大悟。是啊,紫砂茶壶本就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为基础,经过匠人聚精会神的糅合塑造而成 。其间历史传统,民俗风物,乡土人情,山水风光又对一壶之成型有诸多锤炼打磨。

纷繁的元素汇聚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从这“一”中,观壶者又各自生发出不同的感受。欧阳文忠公有言“喜共紫瓯饮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这是在一壶之中体悟了人生的诗意与洒脱。

人生亦如一壶,只有喜怒哀乐歌哭笑泪在一壶之中不争不夺,和谐共存,各自的价值才得以彰显,协调的乐章才得以长响。我站在提壁壶前,仿佛看到了包括顾景舟在内的抟壶者们,“农忙躬耕稼穑,农闲抟陶做壶”,辛苦与充实的滋味统称快活自在。

梅尧臣曾吟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清新鲜活之语音犹在耳之际,我静静仰望着,那一壶百态,和而不同。

作者 邵一诺
作者 邵一诺

文章点评

这篇极富文化内涵的文章谁能想到是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而非业内人士,本文处处紧扣题目“仰见提璧泛春华”,回忆自己在壶展上的一系列情节,不仅表达出了对一代紫砂宗师顾景舟的敬仰之情更流露出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视角独特,思路清晰,传神写照。

雨露天星壶
雨露天星壶

壶品背景

“雨露天星壶”制作于1988年,一式两把。融合了顾景舟大师精湛的壶艺以及韩美林教授超前的设计理念,堪称两位大师的经典之作。景舟制壶、景舟手制、历下美林三枚印章佐证了这段历史。此壶制成后参加香港紫砂展览,为台湾知名收藏家翦淞阁黄玄龙所得,九十年代后期被台中居仁堂收藏,最后割爱予至味涵硕,堪称当代紫砂茗壶中的经典之作。

分类
壶品推荐

全手工寿珍仿古紫砂壶欣赏

『寿珍仿古』原矿老紫泥,全手工,200cc左右。在传统型的紫砂壶里,最为代表是西施、石瓢与『仿古』,如果说西施体现的是柔美、石瓢更显文人气韵,那么仿古,则可以说是端庄稳重的经典之作。仿古这款壶型经过无数名家大匠的锤炼,名作辈出,最为代表的便是邵大亨、程寿珍和顾景舟三人的仿古,而这款仿古是寿珍款式的仿古壶。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仿古壶的规矩良多,矮的仿古壶,整体的轮廓线是个长椭圆型,壶的盖子是在椭圆轮廓线外面的。这样盖面就成了大椭圆的一段弧线,盖子本身构成一个中椭圆。中椭圆的下部轮廓线是隐于壶身上端之内的,看不见但必需能感觉到。子口也是个椭圆,这样三个椭圆应该是大小不一样但外形很一致,显得连贯呼应。另外三个椭圆的长轴应该有黄金分割比例关系。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直观看,仿古壶的把和嘴与壶口的夹角距离应该完全相等,把与嘴要形成贯气,端部与壶身暗接处要对称流畅且不可以伤壶体轮廓线。壶身要丰满,有膨胀感。盖与壶身要浑然一体,盖沿与壶口沿要平整丰满,如紧闭之双唇。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仿古紫砂壶

工艺要点:

身筒:呈鼓型,所以又称仿鼓。

底部:仿鼓壶收平底多。

肩部:仿鼓壶肩必须高耸挺拔才有气势。

颈部:仿鼓壶留短颈。

子口:仿鼓壶子口呈一线。

提钮:仿鼓壶提钮和盖之间略有颈隙,提钮为等比例缩小的壶身形状。

气韵:仿鼓壶的气势要有十面张力,也就是一个充满气的牛皮大鼓那样。

分类
紫砂壶人名

陈国宏简介

陈国宏,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1968年陈国宏生于紫砂发源地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自幼受到浓郁的紫砂艺术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心底逐渐升起投身紫砂事业的梦想。1985年步入紫砂艺术殿堂,1986年师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道荣,亦是朱可心、顾景舟的再传弟子。1999年创立“紫瓯精舍”紫砂工作室。数十年来,他设计和制作的紫砂作品以其独有的神韵和美感屡获国内外大奖,并被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南京博物馆等官方机构收藏。

在多年来传承紫砂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陈国宏自步入不惑之年后更致力于紫砂艺术的拓展与创新,他坚持认为传承是为了发展国之瑰宝紫砂艺术,而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的花塑器作品妙造自然,光素器作品法度严谨,陈设器作品则可谓是博古而论今之作,业界誉之为紫砂全能的代表人物。从业几十年来,坚持全手工制壶理念,受到了众多藏家的喜爱。

陈国宏 报春壶
陈国宏 报春壶
陈国宏 报春壶
陈国宏 报春壶
陈国宏 报春壶
陈国宏 报春壶

其作品以圆器为主,远看庄重大方,近看精细非凡,壶的形、神、气皆备,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厂特艺车间台湾回流壶宜兴总经销

台湾回流壶老壶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陶业生产恢复正常,宜兴紫砂壶的产销慢慢回归正轨。以香港罗桂祥先生(全国政协委员、实业家、收藏家、维他奶创始人)的双鱼公司为代表的香港公司在宜兴开始考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实用价值、历史文化和生产供应情况,并逐渐开始收购紫砂壶转销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市场。

台湾回流壶
九十年代紫玉金砂公司出版的紫砂壶作品合集

1981年10月罗桂祥先生为推动紫砂陶艺,在「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行宜兴紫砂陶器专场展览,紫砂壶以其款式的多样性、材质的优异性,引起国际瞩目,尤其引起了台湾茶艺界、收藏界人士关注。

台湾回流壶
罗桂祥

后来经过与紫砂生产厂家的合作,香港出现了以紫砂壶中间贸易为主营业务的四家公司(锦锋、英泰、双鱼、海洋),紫砂壶也开始陆续出现在了台湾市场。

台湾回流壶
陶艺节期间两岸笔会交流

据九香师父回忆,台湾地区市场的紫砂壶贸易真正开始疯狂是国家政策调整后台湾地区的经销商(企业、个人皆可)可以直接来大陆进货,他回忆那个阶段的台湾买家来丁蜀购壶不是一把一把的挑选,而是按货柜来计算,不考虑其中有无次品,当时称之为包柜,根本不看作者底款、品种和质量,计价方式就是称重按斤来卖,他厂里的壶都是集装箱装运的,当然这些都是日用品类的紫砂壶。

台湾回流壶
紫玉金砂创办人赵宽仁先生与美术家们合影
v
笔会交流掠影

一些台湾壶商对于名家壶的购销,导致丁蜀作为宜兴的一个镇,所拥有的出租车比宜兴城区还多,很多停在丁蜀镇中心的上海饭店等酒店门口的出租车司机都接过给台湾壶商找壶的活儿,一回生二回熟,其中有些精明的壶商,由于充当中间人的角色,服务贴心热诚,和不少紫砂艺人(不乏后来成为大师者)以及台湾壶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后期干脆成立了给台湾壶商服务的紫砂经营公司,有些不方便的台湾壶商便全权委托丁蜀的紫砂销售公司操办进购事宜。

台湾回流壶
张守智教授在宜兴

回流壶大致有三类壶,第一类是以水平、如意等经典厂壶为代表的日用商品壶,那时出口到台湾去的紫砂壶良莠不齐,日用商品紫砂壶的量最大,有的虽然都盖着紫砂一厂的各类方圆标,都是半手工标准件,但从品质上面讲远不如现在的半手工壶的工艺。被一般的紫砂爱好者收藏的从台湾回到大陆的台湾回流壶绝大部分都是这种紫砂壶;第二类是80年代后期开始流入台湾地区市场的顾景舟、蒋蓉、吕尧臣、徐汉棠这批代表人物的高档紫砂壶。由于他们的壶价格高,数量少,只能订制,于是这些台湾壶商便高调订制扩大宣传,当他们把壶拿到手后,就会请宜兴当地的高手去对着壶仿做若干高仿品一起带回台湾,这一“妙招”后来被制壶人学了过来,造成了今天“代工壶”几乎泛滥的局面。

台湾回流壶
张志安先生参与的紫砂壶陶刻

这类壶便是让很多壶友被坑最多的一类壶,底款一看都是厉害的名家,可惜假的真不了,让很多壶友对台湾回流壶望而生畏;第三类便是由台湾专业紫砂公司定制的工艺品紫砂壶,这类壶要么是有特定的用途,要么就是在某些艺术创作交流活动中留下来的作品,师父开箱给九香分享的就是这类壶,他们大都来自台湾紫玉金砂公司,这家公司不仅是紫砂壶经销公司,同时也拥有在台湾壶圈鼎鼎大名《紫玉金砂》杂志社。该杂志被称为华人世界最精致丰富的文化艺术杂志,成为了两岸紫砂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直到最近几年,国内才出现类似相对专业的紫砂文化刊物,这与国内紫砂收藏热持续升温休戚相关。

台湾回流壶
荷兰陶艺家在进行紫砂壶创作
台湾回流壶
法国陶艺家在进行紫砂壶创作

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传统紫砂壶出口贸易市场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但大陆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国企改革不断深入,紫砂厂壶这一出口创汇的商品也走进了历史。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从上世界末开始不断有大陆紫砂爱好者开始回购以前出口到海峡对岸的特艺车间紫砂壶,这就是九香手中的台湾回流壶的由来。

台湾回流壶
紫玉金砂杂志的封底

以下是部分九香紫砂艺术馆内的回流壶作品:

台湾回流壶
性本善壶 1995年 许华芳
台湾回流壶
性本善壶底部 许华芳制和紫玉金砂商标
台湾回流壶
四方弘文 1991年 惠海华
台湾回流紫砂壶
大菊瓣 1994年 顾玉华
香港回归纪念壶之一 1995年 俞晓军
台湾回流紫砂壶
南瓜 范丽云 1988年
台湾回流壶
斗笠 1993年 孙志琴
台湾回流壶
香港回归纪念壶之一 1994年
台湾回流紫砂壶
心莲如意 1993年 江菊芳
台湾回流紫砂壶一厂老壶
鸳鸯 1993年 方惠芬
台湾回流壶
牛年香港回归纪念壶 1996年 朱秀华
台湾回流一厂紫砂壶
其他几款发表在“寻壶问道”公众号的回流壶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有何特点

九香记得师父当年说过黄龙山4号井,在黄龙山五个矿井中,不仅开采量是最大的,而且泥料品质优良,尤其是4号井出产的底槽青最负盛名。我问哪里可以接触到真正的四号井底槽清紫砂壶,师父告诉我现在的壶很难有,但仓库里的台湾回流壶有不少真是四号井底槽清。

许华芳老壶回流壶
台湾回流壶
许华芳老壶回流壶
台湾回流壶 1993年紫玉金砂公司底标与许华芳底款

黄龙山四号井,几乎以一井之力成就了黄龙山的千古流芳之名,即使现在已经封井,依然阻挡不了它美名远播。黄龙山4号井所出泥料制作成品壶查看其特性,有以下发现:

一、壶表有大小不等的金黄色或黄色砂质,这便是鸡眼的效果,与醇厚润泽的紫泥色相互辉映,显示出底漕清茶壶不凡的外表和气质。

二、这款泥泥质透气性极好,在紫泥中属上乘,能长时间保持茶水的新鲜。

底槽青是紫泥中的优质矿料,位于紫泥矿层底部,其特征是多数断面带有灰绿色斑,俗称鸡眼、猫眼。这些灰绿色斑分布有疏有密。从鸡眼的大小和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矿料的出处,是否是底槽清。

四号井底槽清特点
四号井底槽清微距特点

底料烧制温度分可以分普温和高温两种。一般普温烧成之后呈现棕红色,也有人说巧克力色,此时一般都有黑气,也有人喜欢说是花泥现象。

然后温度再往上走的时候,会慢慢从棕红到紫红变化,在某一特定临界高温时候会成为深紫色,这时候花泥现象就会消失。

底槽青的壶,砂质感强烈,透气性佳,泡养时久之后,温润光泽,自发暗然之光,非常的古朴大方,是紫砂中最能代表紫砂特点的优质泥料。

现如今矿料已经保护不再开采,以前开采的民间储量也越来越少了,所以作为紫泥里的优秀一类,存量也是不多,但绝对是没有绝迹之说。

黄龙山4号井的底槽青最为稀贵(4号井现已不开采),烧成后有隐约朦胧黑影(黑铁质),而且能看到金黄色的砂粒,金砂点点,宛似夜空繁星闪耀。
质量之佳,为历代陶人推崇之首,亦为数百年来经典名器,及已故顾景舟大师最钟爱之名泥。

总结底槽清泥料的特点:

底槽清在紫泥中属于优质矿料,它位于紫泥矿层的底部,岩化程度比普通紫泥高,吃温相对高,烧成后质坚细腻光润,呈棕色,其成品质感纯朴自然、沉稳大度、温润内敛、温和典雅,泡养变化很快,泡养后温润感更为丰富饱满,茶汤韵味悠扬,越显光朴素雅。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养壶能看出主人的行事风格

有购壶者不懂养壶的道理,以为壶买来就将壶放置在干净的地方就可以了,所以往往把壶往陈列柜里一摆,或者往箱子里一装就算完成任务。殊不知,如此藏壶方法是最不可取的。入手一把讨喜的紫砂壶,上好的泥料、精湛的工艺、泡茶的滋味,惹人喜爱。若是一见钟情了,那么就要悉心呵护。

唐云吴湖帆景舟石瓢
唐云收藏的景舟石瓢

当代紫砂收藏大家唐云,生前就喜欢将自己收藏的“曼生壶”,像普通的茶壶那样轮流泡茶使用。他曾说:“我不想用古董来装饰,我要用,能使用的东西我就使用。”有的客人见他竟用如此珍贵的茗壶泡茶相待,会感到手足无措。唐先生笑着说:“此系身外之物,当常用之;只有常用,才能变成身内之物,方能达到物我两忘。世人多不知此。”

台湾集玉坊李经、傅英书夫妇,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经手整理紫砂器数千件,终于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泡茶养壶法。他们认为:保存紫砂固然重要,保养也必不可少,否则就容易损坏。泡茶就是养壶的最好方法。

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动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基本之法。无论是新壶或旧壶,保养之前一定要把壶身的蜡油污、茶垢……等清除干净。紫砂壶最忌油污,沾到后必须洗,否则沾油污处,土胎吸收不到茶水,会留下油痕。

紫砂壶如何养壶
湖南黎先生 周顺荣石瓢

泡茶即是养壶,泡茶的次数越多,壶吸收的茶汁就越多,土胎吸收到某一程度,就会透到壶表发出润泽如玉之光芒。壶表淋到茶汁后,用软毛小刷子,将壶上积茶水处稍加刷洗,再用清洁的茶巾稍加擦拭即可,切忌不断地推搓。

泡茶完毕时,需将茶渣清除干净,以免产生异味,又需重新整理。勤泡一段时日后,茶壶需要休息,使其土胎能自然彻底干燥,再使用时才更能吸收,养得更实在。

以这种方式养亮的壶,虽养成的速度较慢,但可经久不褪,且不怕人的手气触摸。因为壶表干净,没有覆盖茶汁,所以粒子感凸显迷人,土胎的本质也清楚地展现。

此外,平时泡茶后九香喜欢用洁净的手对紫砂壶摩挲,感受紫砂的质感和茶汤透出的温度,这种把玩在我看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手抚摸对于紫砂陶是最真切的保养和呵护,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分类
壶品推荐

如意纹饰与紫砂壶

如意起源于“爪仗”,即痒痒挠,其自用方便、无需求人、可如人意,故被称之为“如意”。它还是佛八宝之一,用于记录经文,或仅用来陈设。经历过各朝代更迭,如意的装饰功能越来越明显,其事事如意的好兆头,使得“如意纹”这种象征吉祥富贵的图案应运而生。如意作为吉祥物,由如意作为原型,人们从中提炼出心形、灵芝形和祥云形的如意纹样,并与紫砂邂逅,碰撞出三大经典如意纹饰的艺术火花,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名品。

圆鼎,是中国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也是用于祭祀的重要礼器,可通天地神灵,顾景舟先生以圆鼎为最初的灵感,结合云肩与如意纹饰,创作出了云肩如意壶。

顾景舟云肩如意紫砂壶
顾景舟云肩如意紫砂壶

其中,云肩为古代中国妇女传统衣饰,绕脖一周,佩戴于肩。因多做成如意云朵式,并多以彩锦绣制而成,如雨后云霞映日,故称之为“云肩”。

以此入壶,寓意着年年如意、万事如意、吉祥如意、平安如意等多重内涵,带给人美好的祝福。主体造型为圆器形,因创意取自青铜器三足圆鼎,所以壶式呈一鼎状,大气浑厚、壶韵饱满、色调沉稳。壶身为扁圆鼓状,圆润有余,光泽中流淌着安定古朴的气息。

整器造型虽以传统圆器为主,显得简练有致,但细部富于变化的雕琢刻划纹样则格外显眼而雅观,更渗透着浓浓的如意氛围,把吉祥这一主题充分地诠释出来,既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趣味,更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的心愿夙求。

仿古如意紫砂壶
仿古如意紫砂壶

象征,仿古如意壶的创作理念源于——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祝福。

以云装饰壶身,是对中国传统审美加以探讨,颇具典型意义,云纹装饰以极大的时空跨度和极飞丰富的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云”的文化兴趣和审美热情,显示了中华文明把自然现象提升为文化和艺术现象的创造力量。

特点,壶身以四个丰满肥硕的如意云纹组成,云纹舒展有致,形似花朵,自然尔雅。朵云头不是一个,而是几个相连在一起,形成“一串云”,象征高升和如意,别具一格。

如意云纹既是纹样,又是构成器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壶的装饰与造型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充满悠然富贵的气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大彬如意
大彬如意

 

由来,如意三足壶由明代大师时大彬精心制作,故称“大彬如意”。

1984年出土于无锡市甘露古镇明代墓中,墓主为明代华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为崇祯二年墓葬。1984年7月又发掘墓区华察后裔墓,出土文物50余件,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即出土于华察之孙华师伊墓中。

如意纹盖三足壶出土之后,曾被晾晒于农户窗台之上,后因清洗露出大彬刻款引起重视。此后经由无锡、苏州、上海、宜兴等多方专家鉴定,公认为时大彬标准器之一。

大彬如意是一款经典的器型,为明朝时大彬设计制作而成,其时有“明代良陶让一时”之说,时大彬设计此款壶既有“事事如意”之意,又有以三足撑体的“鼎立”寓意。

盖呈凸圆形,为压盖。盖面贴有四瓣如意纹饰,对称分布,厚度约为1毫米,工艺精良,扁圆形纽;盖中有一出气孔通纽顶,盖内孔大,顶孔小,孔圆规整,做工讲究;三弯嘴内敛,气息庄端且聚气,大彬如意器型古朴雅致,大气不洪,完全展现了时大彬的制壶风格。

分类
紫砂百科

紫砂壶泥门松紧怎么看

什么是泥门?

顾景舟曾多次提到了“泥门”这个词语:“紫砂泥是有“泥门”的。捶打前,泥沉睡着,需要我们用木槌把它捶醒,把“泥门”打开。捶泥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捶好的泥,有张力,有呼吸,“泥门”全开了,这时,泥的状态最好,用来做壶也是最好的。”

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表示紫砂壶烧成后壶身泥料颗粒分布的致密度或者说松紧度的一个名词,致密度低的叫泥门松,致密度高的叫泥门紧。工艺对于紫砂壶的介入,紫砂颗粒受工艺影响而产生运动,从而发生改变。

所谓泥门松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壶表的致密度,和全手工鉴定无关,和泥料,成型手法有关,泥门紧的容易养成,泥门能做紧和明针有关系,但关键是从打泥片就要开始的一个功力。

紫砂壶在制作工艺之中,因受到成型工艺的拍打、压刮、修饰等等,而形成的状态改变,这种改变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优劣一说,这种改变是因器形而异、因工艺手法而异。

紫砂壶的泥门褶皱
紫砂壶的泥门松紧怎么看

泥门,在一把紫砂壶的整体制作过程中,无处不用,无处不在,从开始打泥片、围身桶、明针、推墙刮底、滴子、壶流、甚至壶把等,都可以涉及到,包括窑烧的温度高低,都可以影响到紫砂颗粒的半闭合气孔结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温度低就泥门相对就松,温度高紫砂颗粒结晶度高,就泥门相对紧)。

主要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成型:紫砂壶在拍打身桶时,会导致“泥门”外紧内松的一个状态;

泥料:泥料种类的不同,收缩率以及结合程度,内部质地的状态,会导致“泥门”在清晰程度上的一个变化;

明针:明针工艺以及任何对于紫砂壶体进行修饰的工艺手法,都可以提高紫砂壶器表的致密性,从而会导致“泥门”发生紧致的一个状态。

泥门有何作用?

“泥门”是作为鉴定全手工紫砂壶与仿全手工紫砂壶的重要依据。

简单来说,全手工壶是用竹拍子手工拍打成的身筒,所以壶身泥门的特征是外(表)紧内(部)松,即壶外表泥料颗粒分布是紧密的再加上后期施明针后就更紧密了,但内壁由于没有用手用力压的动作只是轻靠,所以全手壶的内壁颗粒分布相对松散,即泥门呈松散状。

半手工壶由于身筒是用手或工具套在模具中用力搪出来的,壶体的内外表受力是一样的,所以半手壶的内外表泥料颗粒分布的松紧度相差不多,即泥门都是偏紧的。

分类
壶品推荐

清代友兰宫灯壶赏析

从古至今,宫灯壶亦是在一代代艺人手中,不断演绎紫砂陶艺的精彩。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的这把清代邵友兰的古壶目测容积约为380cc左右,泥料是80目的紫泥,看此泥料,温润细腻,如脂似玉。

邵有兰宫灯壶
邵友兰 宫灯壶

我们平常见有内胆的老壶非常之少,这把带有内胆的宫灯壶非常完美,整体胚体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尤其以胚体的薄度足见其制作工艺的技法深厚。

邵有兰宫灯壶
邵友兰 宫灯壶

壶底印款“友兰秘制”,在此不得不提到此壶的作者–邵友兰,他是清道光年间当代的制壶名家,顾景舟家族的长辈,善仿古器型,尤其他以配置泥料的精妙性和工艺细致度为之二绝。

邵有兰宫灯壶
邵友兰 宫灯壶

壶身铭刻行诗一首,那么这首诗阐述了这把壶的一个主题,“日饮春芽香露鲜,诗肠枯处润犹便 ”落款署名二泉,上面字体清隽秀丽,在传统素光器的形制一般来说我们便是借鉴生活上面的物件,宫灯便是依据古时候的灯笼设计而成。

邵有兰宫灯壶
邵友兰 宫灯壶

全观这把壶秀美清隽, 配以干净利落的刻字,完美至极。

【补充】宫灯造型始于清代雍正年间,其原型为灯笼,为屯头村一老汉设计,后来屯头灯笼被一县级官员进贡到宫中,屯头灯笼被定为贡品取名贡灯,成为皇宫专用品,后来人们把“贡”字换作“宫”字,就成了现在的“宫灯”,宫灯壶就是根据此种灯笼设计而成,造型清新自然,古典优美,气韵高雅,符合古代人们的审美观,也容易被现代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