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全手工紫砂壶才有的灵魂

【本文首发于九香的微信公众号“寻壶问道”】全手工紫砂壶,对于半手工紫砂壶、机制紫砂壶,在很多壶友看来并不具有作为一个茶具上的优势。他们的观点是:“只要料是正宗的,机器制成又何妨?”是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失为让美走进大众的合理选择。这就如同我们买不起画家和书法家的真迹,但可以买到他们作品的印刷品挂在墙上欣赏。

但换个角度,任何一款半手工壶和机制壶都是依照现有的母壶来制作,而之所以某款紫砂壶能被选择成为“批量生产”的款型,不正是因为先有创作者从造型、材料、实用性等方面反复试错通过全手工创制而成被壶友喜爱的紫砂壶母本存在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假如紫砂艺人在创作上,因为目前市场环境对于全手工制壶艺人非常艰难,导致所有“批量生产”的紫砂壶将仅限于此,不再有新的好作品问世,那紫砂壶的创作仅仅将存在于工业设计领域,而不再具有非遗手作之美。

筋纹莲子 紫泥 120cc 王卫明
筋纹莲子 紫泥 120cc 王卫明

美,是一种纯粹的能量,它源自艺术家的内心和灵魂,在灵感来临之际倾泻到艺术作品之上。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人,说不出理由,因为用参数来量化得出结论并没有说服力,但就是喜欢。这种喜欢是一种感觉,是感觉到美的能量传递。所以,对于紫砂壶创作者而言,是否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最重要的就是情感。

仅通过电脑勾勒出3D线条,自己都没触碰过适用的紫砂泥,不带有任何真实情感,怎么去设计出好的作品打动别人。

筋纹天宝 紫泥 180cc 民间艺人
筋纹天宝 紫泥 180cc 民间艺人

紫砂壶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艺术特征,没有真实情感可以直接表现在线条的节奏上。比如全手工紫砂壶制作中拍打的节奏,泥片从二维转向三维的过程,属于空间性特征,轮廓从拍打开始到修篦结束,属于时间性特征,二者和情绪的关系甚大,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而有力的媒介,甚至可以说,节奏勾勒出的线条本身就是情绪的一个重要部分。

情绪发生时,生理心理的机能随着情绪会产生相应的动作倾向使得作品具有节奏感,这种节奏感,是作者情感动作的体现,也是全手工紫砂壶的灵魂。

分类
壶品推荐

顾美娟《德同》紫砂壶欣赏

天地的运化,自然、正常,不失调,阴阳平衡,晴天、雨天搭配适当。这就是天地之间的自然之道。得“道”的原则是什么?只要相信“道”,就会得到“道”。我们不得“道”,主要原因是我们对“道”信仰不够坚定。同于道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同于过失的人,过失也愿意得到他。此壶胎体为德钟改款而来,是遵循德钟经典之道的创新,故为“德同”。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造型简约,线条干练,极具张力,短直流与折把前呼后应,高围平盖与矮壶口严丝合缝,与椎台身桶上下合一,一颗扁圆珠钮置于盖顶,与壶身保持风格一致。整把壶在造型上追慕德钟传统,且制作精良。泥料选用原矿30目朱泥,粗犷的泥料搭配干练有力的线条,形成了蓄势待发的视觉冲击力,也提升了作品的美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德同紫砂壶 德钟改款 顾美娟
分类
壶品推荐

民间手艺人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欣赏

这件本山段泥德钟,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实用器,它不是名家的作品,也没有用“罕见稀有”的泥料,就是民间艺人全手工制作一把传统器型。紫砂壶本身就是一件茶具,大多数人买紫砂壶,就是用来泡茶的。这把德钟由于采用了气窑2.5号表的低目数的本山段泥,在留住茶香的同时,更避免茶汤过于苦涩,适茶性更为广泛。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本山段泥是段泥矿经风化的一层,其色泽分明,透气性佳。该段泥原矿产于黄龙山龙身骨处,为矿体倾覆所致,开采量、发掘量和流通量极少,如今市场上已经不多见。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手机实拍

整器粗犷豪放,纤细如丝的整体风格,整体布局留白分明,利用写实夸张的艺术手法,将陶刻与绘画组合成生动语言。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同时发挥经典直流德钟线条艺术特色,将山水写意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形神兼备、细腻逼真的艺术效果。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全手工本山段泥德钟
分类
紫砂百科

明代至今宜兴紫砂历史大事件

通过网上资料(吴 国 祥、紫砂文化百科等)整理了明代以来的宜兴紫砂大事记。

1368年:明太祖下诏废除龙团凤饼茶,无异就像解除了砂壶与散茶的戒严令般,直接刺激了茶的平民化与相关产业、器具的蓬勃发展。

1465年: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创始》载:约当成化~弘治年问(1465~1505),位于今天湖父镇寺山附近的金沙寺,有僧(另有专家考证为宜兴进士吴颐山)搏紫砂细土搜筑为胎,作成壶具,烧成传用。

1484年:明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大发展和紫砂器的独树一帜,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分不开的。明代前期的“匠户制”,已较元代松驰,并自洪武十六年(公元1393年)起,实行了“轮班制”。到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终于废除了轮班制,改为征银制度,使相沿达两百年的工奴制宣告结束。这些改革使手工业者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从而推进了包括陶瓷业在内的各种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明代后期紫砂器的快速发展,更与当时宜兴整个陶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1506年:明代正德~嘉靖(1506~1566)年间,制壶名师供春所制紫砂荼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所制“树瘿砂壶”为世所宝,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1506年: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叶,至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开始兴盛,并涌现出了许多民间艺人。其中供春,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而成为最早的著名民间艺人。

1522年: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1622年),宜兴窑场的产品已是“于四方利最薄,不径而走天下半”,紫砂陶的泥料,只有在大量生产日用陶的条件下才能取得,因为这种深藏于岩层下数百公尺深处的“甲泥”之中的紫砂泥料,必须从甲泥中分选出来,没有日用陶的大量使用甲泥,紫砂泥也就无从取得。1522年:明万历时期,一方面紫砂壶的声名已远播宇内,另方面工夫茶俗已风靡闽南、广东等沿海地区,这两股茶与壶的风潮随着商贾、官吏的迁移,陆续在东南沿海融汇,相激相荡,并且迅速取代瓷壶、茶盏,以「世间茶具称为首」之姿,与工夫茶俗紧密结合。

1522年:明代嘉靖~万历(1522~1619)年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以文巧著称,其余三人则以古拙见长,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同期的壶艺名家还有李茂林,他善制小圆壶,精美朴雅,不加款式,仅以朱书为号,人们认为可与供春壶媲美。

 

1572年:明末紫砂名师~时大彬及其弟子李仲芳、徐友泉,被称为“三大壶家妙手”,时大彬所制茗壶世称“时壶”、“大彬壶”,为后代所景。1572年:万历时名工有:欧正春、邵文全、邵文银、蒋佰*(草字头下一“夸”)、陈用卿、陈信卿、闽鲁生、陈光甫、邵盖、邵二荪、周后溪、陈仲美、陈君用、陈君等。

1573年:“名壶四大家“之后,另外还有一位著名紫砂艺人李养心,是万历时人,他擅长制作小壶,朴素带艳,世称“名玩”。李养心的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壶乃另作瓦缶囊闭入陶穴”的匣钵装烧法。此时还有明代的欧阳正春、邵氏兄弟、蒋时英等人,他们借用历代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的造型,纹饰制作了不少超越古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也被后世广为流传,且被誉为“桃圣”

1573年:江南地区的士绅也“争向宜兴定制文玩茶具”,如太仓赵凡夫、华亭董其昌、上海潘元瑞、长洲顾元庆、常熟陈煌图和江西新城的邓汉等,此期最著名的紫砂艺人是陈仲美、沈君用、陈用卿和陈文卿四人。

1573年:万历年间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另还有陈仲美、沈君用、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时英、陈用卿、陈文卿、闵鲁生、陈光甫、邵盖、周俊溪和邵二荪等,可以说是名工辈出,名有绝技。

明代出口欧洲的宜兴紫砂壶
明代出口欧洲的宜兴紫砂壶

1620年:明未,紫砂器由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被称为“朱泥器”或“红色瓷器”boccaro,受到欧洲人欢迎。

1620年:项不损,明天启至崇祯年间(1620~1166)浙江嘉兴人,字不损。名真檇,国子监生,能诗能文制壶朴雅,书法有晋唐风格,为当时之名工。1620年:万历后的名工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承云从、陈君盛、陈辰、徐令音、沈子澈、陈于畦、徐次京、惠孟臣、葭轩、郑子候等。1621年:天启、崇祯年间(公元1621~1644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俊卿、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惠孟臣和沈子澈等。其中以惠孟臣的壶艺最精,为时大彬以后的一大高手,清初雍正元年(公元1733年)即有人仿制“孟臣壶”,其后仿者更多。

1627年:北京故宫所藏的紫砂胎剔红漆壶,李久芳先生根据雕漆的技法把壶的下限定在天启年间(1621-1627),该壶底部髹黑退光漆,漆层之下隐现竖行楷书「时大彬」四字款,这把壶并非完整,流的部分已经从壶的根部断裂,是经由黏合后才成为剔红的漆胎,漆壶外观呈四方形,圆口,底部四角突起矩形矮足。圆形盖微隆,中心凸起圆椎型盖纽。柄半弧形,呈C状,弯流向上斜出弧度稍小。四面壁墙平直,上稍宽,下略窄,腹部微鼓,似倒梯形。通高13公分,腹径8年:9公分。这件带有大彬款的宫廷用器证实了「宫中艳说大彬壶」的真实性,也再次的让我们感受到大彬壶在当时的珍贵程度。如此的一件残器,在奢靡的皇宫中不但能够躲过被丢弃的厄运,居然还有幸可以经过一番的改头换面而再度受到重视,这发生在皇室收藏的器物中绝非寻常。在印象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汝窑《纸槌瓶》,原先属于盘口瓶的造型,推测可能是因为缺损了盘口部份而修饰成目前的状态,珍贵性显然是使这受损的瓶子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在宫中的这件漆胎(大彬款紫砂壶)肯定是被视为真正的大彬壶,才可能受到这种汝窑般的礼遇。

 

1644年:明未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师是陈鸣远,号鹤峰又号壶隐,所制茶具雅玩,不下数十种,无不精妙。书法雅健,有晋唐人笔法,是当时紫砂业中文人风格的代表,与海宁人杨忠讷友谊深,曾为杨氏创制了一批紫砂壶,据说是他一生中最得意之作。

1644年:明末清初杰出砂艺家首推陈鸣远,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传世作品仅有几件,此时名家还有虔荣、王南林、邵元祥、邵旭茂、陈观候等。1650年:荷兰人仿鼎蜀壶制成最早的陶质茶壶样本。

1661年:清初康熙年间,紫砂壶引起宫廷的重视,开始由宜兴制作紫砂壶胎,进呈后由宫廷造办处艺匠们画上珐琅彩烧制或制成的珍贵的雕漆名壶。雍正也曾下旨意让景德镇按照宜兴壶的式样烧制瓷器。乾隆七年宫廷开始直接向宜兴订制紫砂茶具,至此紫砂壶成为珍贵的御前用品。

1661年:雍正、乾隆年间,著名紫砂艺人有:善铺砂精制壶的陈汉文、善制菱花壶的杨季初、善仿刻唐代怀素书法的张怀仁、陈滋伟、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朱石梅、吴阿昆。善彩釉并承制宫廷御器的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陈文伯、陈文居等所作紫砂花盆亦曾畅销日本。1662年: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年)紫砂艺人陈鸣远,制作各式自然型的紫砂器,有南瓜壶、梅桩壶、束柴三友壶等,成为杰出名师。

1662年:清代康熙~雍正(1662~1735)年间,陈鸣远所制瓜果、砂壶为世称绝,所制茶具、陈设品逾数十种。

1672年:英国人模仿鼎蜀壶制成第一批茶壶。

1685年:康熙24年清朝海运开禁,紫砂壶大量销往国外,宜兴陶器生产发展迅速。

1723年:清代雍正、乾隆(1723一1795)年间,名工有: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邵玉亭等善制彩釉砂壶,并承制官廷御器。

1723年:”清初雍正和乾隆年间著名的紫砂艺人有陈汉文、杨季初、张怀仁、陈滋伟、杨彭年、杨凤年、邵大亨、朱石梅、吴阿昆等。其中陈汉文善铺砂,杨季初善制菱花壶,张怀仁善于壶技篆刻,以仿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笔法知名。王南林、杨继元、杨友兰、邵基祖、邵德沁、邵玉亭等均善制彩釉砂壶,并承制宫廷御器、王南林的作品则以体质坚净、款式精雅而著称,邵玉亭所作“乾隆御制”壶,工雅可观。陈文伯和陈文居等所制紫砂花盆,曾畅销日本。”

 

1736年:乾隆时紫砂茶壶分成二类:一为普通日用壶采用贴花、玲珑、炉钧釉彩装饰,模制而成。一为上层名流指定名工制作,工艺精细,价格昂贵,以斋堂名款置于壶底。其后因商业大量生产,产品粗劣,出口锐减。

1736年:清代乾隆(1736~1795)年间,名工有:陈文佰、陈文居、“寄石山房”、“荆溪水石山人”,所制紫砂盆,远销日本,陈觐候的“红砂雕花觚”、陈滋伟的“紫砂梅枝笔架”,极其精致。

1736年:清代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间,名工有:惠逸公、范章恩、潘大和、葛子厚、吴月亭、华凤祥、贞祥、君德、吴阿昆、许龙文。1736年:清干时经济繁荣,紫砂壶工艺达新高峰,除陶刻书法,新创炉钊彩釉、浮雕、贴花、泥绘、玲珑、搅泥、包漆、磨光等工艺,并采陶模、木模衔造,分段合成之技法。

1742年:乾隆7年(1742年)一批紫砂壶再次入选皇室,作为皇帝每年往承德避暑山庄时的饮茶用具。

1742年:清代雍正、乾隆(1723一1795)年间,王南林、杨友兰、邵基祖等奉旨承制紫砂茗壶,以珐琅彩于紫砂壶上,精致华贵,另有雕堆的泥绘施于壶体,一面堆乾隆皇帝的长诗,一面堆绘园庭景色,增加壶的文学美感。1750年:清代前期宜兴龙窑约有四、五十处,除分布在鼎蜀镇周围外,青龙山南麓和北麓、任墅石灰山、川埠宝山寺及上袁、潜洛、汤渡等地均有。清代后期,宜兴陶业的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窑场的产品已是“鬻于四方利最溥,不径而走天下半”,各地商贩云集,“商贾贸易缠市,山村宛然都会”。1790年:乾隆晚期到嘉、道年间,宜兴紫砂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时最著名的是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艺名昭显,此人精书法、绘画、篆刻,与彭年制壶创造了著名的曼生十八式。他所制壶形多为几何体,质朴简练、大方,开创了紫砂壶样一代新风。曼生壶铭极具文字意趣,至此中国传统文化“诗书画”三位一体的风格至陈曼生时期才完美地与紫砂融为一体,使宜兴紫砂文化内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796年:清代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名工有:陈曼生、杨彭年兄妹、邵大亨。陈曼生善书画、纂刻,曾任溧阳县宰,相传曾设计“壶样十八式”交杨彭年等制作,由陈的幕僚江听香、郭频迦等镌刻书铭。

1812年:嘉庆年间陈鸿寿,号曼生,精书法、绘画、篆刻,任溧阳、荆溪县宰(1812~1816年)期间,创壶式十八种,聘紫砂名匠杨彭年制作,并亲在壶上铭文,篆刻,督造茗壶逾千个,人们以三倍价格竞购,使“壶以字贵,字以壶传”成为不衰的时尚,简洁而生动的几何形体逐渐取代自然的花货。

1813年:吴骞着《阳羡名陶录》录紫砂名人与陶艺,载有邵二泉、瞿子冶等

名师,与用玉器及创制包锡紫砂壶的朱坚。

1839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古董商纷来我国搜购文物,紫砂器也在收购之列,因不足以供应无尽之取求,出现竞相模仿古器之风,工艺虽不如前,却扩大紫砂器市场,销往墨西哥和南美洲较多。

1850年:“鲍鼎泰”和“鲍生泰”两家陶器店在太平天国前就在上海设立的。

1850年:宜兴陶业的手工业工厂,形成于十九世纪的后半期,一批新兴的“窑户”,每年能独资烧出30~40窑的陶器。

1850年:清代道光三十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在上海开设“鲍生泰”陶器店,是宜与第一家在沪开设专售本乡陶瓷器的商号。

1850年:清未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还有邵友廷、黄玉麟、冯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鹅蛋等壶。

 

1851年:太平天国后,邵大亨所制鱼化龙灵妙天成,“一壶千金不可得”。1851年:咸丰(1851~1874年)时的战乱使窑业萧条,艺人流散,所产砂壶重复前朝之简单造型,做工粗劣,壶身饰以陶刻、炉钧釉。

1860年:清代咸丰十年,鼎山白宕客户葛翼云,在上海设“葛德和”陶器店,销售宜兴陶瓷器。

1867年: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宜兴紫砂输入日本,惠孟臣、陈鸣远制壶格外受到欢迎。

1867年:日本东京南画家富冈铁齐,出版《铁斋茶谱》,是日本最早出版的紫砂茶具图谱。

1870年:同治后期,制壶名手周永福善制鹅蛋壶,主要是学习邵大亨的技法,据说,其佳者可以夺真。邵赦大以杨彭年的作品为准则,“心摹力追,尽传其妙”。蜀山人蒋德休,壶艺极精而无师承,善制壶、盆、盘及书案陈设等器,“色工致,为一时冠”。

1870年:同治后期有学邵大亨、善制鹅蛋壶的周永福,力摹杨彭年的邵赦大,善制壶、盆、盘及书案陈设的蜀山人蒋德休,善制掇球、鹅蛋壶的紫砂产区上岸里人邵友廷,以及黄玉麟、冯彩霞等。

1875年:清末(1875~1911年)同治翰林、二广巡抚吴大征(注:征字为三点水部,非双人旁,因查无此字,故以此暂代,特说明)聘紫砂艺人黄玉麟合作并仿制紫砂壶,并要其观赏家中收藏之古器,使技艺提高,另聘艺人俞国良为其制壶,技艺精巧,传炉壶曾得芝加哥博览会优等奖。

1878年:清光绪四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宜兴紫砂名师吴阿根、金士恒,应日本国常滑陶瓷名匠鲤江高须之邀,赴日传授紫砂制壶技艺,从学者有鲤江方寿、杉江寿门和伊奈长三人。

1880年:清未的制壶巧匠和雕刻名手有邵友廷、黄玉麟、冯彩霞等,其中邵友廷是紫砂产区上岸里人,善制掇球、鹅蛋等壶。

1880年:清未的紫砂雕刻艺人有沈才田、陈柏亭、陈砚卿、罗兰舫和邵云如等。其中沈才田、陈柏亭最为著名。还有一位邓奎,字符生,擅长书法篆刻,他曾为上海瞿氏(瞿应绍)到宜兴监制紫砂壶,并加刻花卉和铭记,署款为“符生”,器底有“符生邓奎监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但其艺术水平要比“曼生壶”略逊一筹。

1890年:清未紫砂雕刻艺人有著名的沈才田和陈柏亭、以及陈砚卿、罗兰舫、邵云如等。元邓奎,字符生,擅长书法篆刻,曾为上海瞿氏(瞿应绍)到宜兴第监制紫砂壶,并加刻花卉和铭记,署款为“符生”,器底有“符生邓奎监造”或“符生氏造”等篆文方印,艺术水平略逊“曼生壶”一筹。1902年: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宜兴丁山白宕窑户鲍四房和陈德隆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器店。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当代紫砂名师徐汉棠、徐秀棠之父徐福康和徐锦生(名宣常)在宜兴蜀山南街开设「福康」陶器店,以葫芦「福康」为标记,后更名为「新福康」。

1910年:清代宣统二年,宜兴阳羡陶业公司和宜兴物产会生产的“海竹顶紫砂壶”、“宝鼎壶”、“传炉壶”和“大柿壶”,获南京“南洋劝业会”金牌奖。1910年:清末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1910年:清末宣统二年,在南京举办了我国“南洋第一劝业会”,其宗旨是为奖励农业,振兴实业。宜兴阳羡陶业公司的紫砂陶器获奖。

1911年:1816~1911年间在上海、苏南和杭嘉湖地区开设的陶瓷商店就达十家。二十世纪初,丁山鲍、陈两姓大窑户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瓷店,销售大龙缸等贮存陶器。

1912年:1912年前后,宜兴芳桥开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的父亲)提倡实业,创办“利用陶业公司”,聘任宜兴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咏常为经理,并在上海、天津等地开设分店,扩大经营业务。

1912年:外地一些资本家也纷纷到蜀山、潜洛等地投资建窑设厂1912年:民国元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

1912年:民国初年﹝1912年﹞后,蜀山紫砂同业公所、利永陶器公司、江苏省立陶器工厂、阳羡紫砂陶艺公司相继成立。

1912年:由国家投资创办的”紫砂陶业工厂”在民国初年创办,到民国十一、二年解体,请过程寿珍、俞国良、范福奎、杨阿时为技师,进行培训,学生中有冯桂林、陈汉西、陈继泉、叶德喜等。

1912年:蜀山、潜络、上袁一带形成紫砂手工业工厂(作坊),以同一姓氏家族合营,每窑有5~10个小作坊主,烧造的龙窑已有10条,全年产量逾100万件。1913年:民国二年,宜兴蜀山兴办“利用陶器公司”,聘请紫砂名师范大生为技师,创办“利用陶工传习所”,建造一座龙窑,招收学员多名,?有史以来第一所培养紫砂人材的学校。

1914年1月16日:民国三年一月十六日,江苏省民政长韩国钧聘请樊均、葛翼云为参加美国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宜兴陶器公司的名誉经理。民国四年九月二日,“葛得和陶器店”和“利用陶器公司”生产的紫砂器,在“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得头等奖和二等奖。

1915年:上海专营紫砂店“铁画轩”、“吴德盛”、“陈鼎和”、“利永公司”、“葛德和”直接从宜兴订壶,刻上各店的店号或标记,销日本的成套茶具上刻有“枫桥夜泊诗”、“心经一卷”;销泰国的独钮茶壶;销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彩釉茶壶”和“孟臣小壶”;销英、美、法、德、意大利的彩釉茶壶与浮雕茶壶;更远销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墨西哥等地。1915年:山西平定陶业厂,聘紫砂艺人吴云根、李宝舟、杨阿时任技师。1915年:民国四年,宜兴鼎蜀镇成立紫砂业公所,缸业(粗货业)公所、黑货业公所、砂贷业公所和溪货业行会同时成立。

1915年:利永公司由程寿珍(1858~1939年,别号“冰心道人”)制作的“掇球”、“仿古”壶紫砂器在巴拿马国际赛获得头等奖。

1915年:宜兴紫砂窑户在民国4年(1915年)联合成立紫砂同业公所,公推会长安排行业生产事务,计算产业行情,统一市价和经营,定时召集会议,商议有关事务。当时宜兴县城内设有专营紫砂工艺陶的商店,蜀山北街和南街成为专营紫砂陶的中心。一些资本较大的窑户纷纷开始在上海、浙江、江苏的各大城市开行设店,经销紫砂壶。其中上海有“铁画轩”、“吴得盛”、“陈鼎和”、“利永公司”、“葛得和”等商号,这些商号在宜兴订制茗壶,刻上各店的商号或标记,聘请外籍人士承揽外贸业务。

1917年:江苏省议员潘宝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苏省政府提议在蜀山办一个陶业工厂,很快得到批准。本世纪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

1918年:北洋政府出资十万余元在蜀山镇北厂开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潘宝熙任厂长,聘邵云如、程寿珍、范大生传习技艺,培育20名紫砂艺徒。1918年:宜兴蜀山创设江苏省立陶器工厂,专制紫砂陶器。1918年:迁宜兴县城内江苏省宜兴职业学校窑业科至蜀山镇,以半工半读方式接受新知,提升陶艺技术。

1919年:宜兴的蜀山、丁山、汤渡和川埠一带的沿山居民,家家制坯,户户捶泥,常全家参与制陶,或碎土、炼泥、徒手制坯、户外晒坯、研制釉料、绘画施彩、书画雕刻、装坯烧窑,男女老幼都不例外,工人近六千人。全县有窑货行二十五家,陶窑四十余座。其中,紫砂茗壶、花盆、花瓶和饮食器皿的制作,集中在蜀山、川埠;龙盆、罐皿等黑货集中在蠡墅;缸类集中在丁山、白宕;缸瓮类集中在汤渡。

 

1920年:20至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业家和宜兴的实业界人士,在宜兴上海、无锡、天津和杭州等城市开设专营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吴德盛陶器公司、铁画轩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陈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丰”等。

1921年:”利用陶业公司”成立”陶工传习所”,俞国良、邵云儒担任老师,学员中杰出者有:冯桂林、储良、陈汉西等。”

1921年:上海人在上袁、潜络开办“时评洋行”经营紫砂。1921年:利永公司在蜀山开办陶工传习所,建紫砂工厂与永安窑烧造紫砂陶器。

1921年:利用化工原料氧化钴配制成墨绿泥,氧化锰制成黑料泥及拼料泥。制成各种色调的炉钧釉,如均青釉、古铜釉。用抛光手法使壶体光滑如镜的“车光茶壶”。

1921年:宜兴鼎蜀镇的紫砂产区,主要分布在蜀山、潜洛和上袁一带,烧造紫砂的龙窑有十座,年产100多万件。

1926年:民国十五年宜兴紫砂大花瓶和多式荼具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获特等奖。

1926年:多式紫砂茶壶杯碟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中获金质奖。1926年:壶风传统,壶上刻花鸟、山水、诗句及铭款,正、草、篆、隶俱全,十究刀法,上品以双刀细刻,一般以单刀行刻。匠师有沈才田、韩泰、路蓝芳、邵云如、陈少亭,任淦庭等。

1927年:在紫砂行业内初露头角的朱可心即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陶业科(可能是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成为最年轻的技术教员。

1928年:外国制热水瓶涌入,紫砂壶滞销,加以战乱使海通受阻,外销走低。

1928年:供春壶上有“供春”二字,这件真品相传于1928年为宜兴储南强所收藏。此壶的来历,据储南强自述:“上年(约1927年)在苏州地摊购得,为山阴傅叔和氏(绍兴人)所藏,傅之前为费念慈所藏,费氏以前为吴大澄所藏,又前则出于沈钧和家,再前待考。储氏以五百金辗转得来,初因无壶盖,吴大澄请当代名手黄玉鳞,配其盖为北瓜蒂柄,后被著名画家黄宾虹看到,认为壶为树瘿,盖为瓜蒂,不相称,储认为言之有理,遂请现代制壶名手裴石民重做树瘿盖,并在壶外由黄宾虹书铭文,凡四十五字,文曰:‘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百金易之而来,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这件壶是唯一的供春壶传世品。1953年,储甫强先生捐献给苏南文管会。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宜兴紫砂挖掘
宜兴蜀山紫砂窑址分布

1930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在一九三零年创办,断续至一九五零年停办的,请过朱可心、谢严作实习指导教师.

1930年:江苏利永公司产的紫砂陶器在比利时列日国际博览会上获银质奖。1930年: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开办窑业科,对紫砂造型、泥色质地进行研究和改进。

1930年:江苏省立宜兴职业学校拨款1年:2万元,就省立陶器工厂旧址设立制陶工厂,招男工十名,收艺徒20名专制紫砂产品。

1930年:宜兴紫砂茶壶在比利时举行的“列日国际博览会”获银牌奖。1931年:1931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减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厂。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厂技师,从此改变了宜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1932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

1932年:朱可心制成天然笋壳状的“竹节鼎”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上获得“特级优奖”。这件作品在上海蓬莱市场展出时,被宋庆龄以400英磅购去,现保存在宋庆龄故居内。

1932年:从业人数逾600人,全年烧140窑次,生产普通茶壶200万件,各种细货茶壶、盆、瓶、鼎20万件,年产值42万元,占江苏省陶瓷工业总产值的15%,接受日本、东南亚各国直接订货,是紫砂工艺近百年来极盛的一年。1932年:紫砂名家朱可心、程寿珍、俞国良、吴云根和范福奎创作的“云龙紫砂鼎”、“掇球紫砂壶”、“仿古壶”和“传炉壶”,参加百年一度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界工艺博览会”展出,并均获优秀奖。

1932年:量产大容量的寿星、洋桶、龙蛋等日用壶,茶馆、家庭用的端把壶,闽南地区的水平壶,创作圆条、柿子、犀登、线元、玉笠、上合梅、圆竹段等新型茶壶。

1932年:裴石民、王寅春、蒋燕亭、冯桂林、顾景舟、蒋蓉等受聘至上海、杭州,专事仿古,以历代名家时大彬、陈鸣远等遗品为蓝本,往往费时数月摹仿,作工精细,难辨真伪。

1933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的窑业科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级陶瓷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学习工厂,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厂技师。”

1934年:宜兴紫砂、粗货(缸业)、黑货、溪货、黄货五个行业,合并组成陶业公会。

1935年:紫砂名师范大生所创作的紫砂雕塑“鹰”,在英国“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获金奖。

1935年:善制紫砂壶与紫砂雕塑品的范鼎甫,以大型雕塑作品“鹰”,在伦敦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1937年11月:日军入侵,七座紫砂窑和100多间厂房被破坏,交通断绝,技工流散,到

1940年前,紫砂生产陷于停顿状态。

1937年11月:地方军阀史耀民组成“陶业联营处”,强迫窑户生产茶壶,以低价收购后销往日本,少量流入当地茶馆,到1943年解散。

1941年:四十年代初期年产值最多时也只及战前最高年份的45%左右。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窑场一片萧条。顾景舟一面制作、经营紫砂,一面精读紫砂专著、陶瓷工艺学及文艺理论知识,奠定了后成大器的坚实基础。1947年12月:宜兴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制作的紫砂壶,在“江苏省第一届合作社产品展览会”中,荣获特等奖。

1947年:江苏省建设厅给宜兴陶业公会发放低息贷款,维持生产;恢复江苏省立陶瓷职业学校,招收学生;组织丁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和川沪乡上袁村壶缸生产合作社,当年生产紫砂20窑次,供应当地所需的贡壶、瓢壶、四六方壶等及农村粗货茶壶。同年组织丁蜀山第一陶器生产合作社和川沪乡上袁村壶缸生产合作社,当年生产紫砂20窑次,主要产当地所需贡壶、瓢壶、四六方壶等及农村粗货茶壶。是年,紫砂茶壶在中国合作事业协会江苏省分会主办“江苏第一届合作生产品展览会”中获得特等奖。到了建国前,由于原料和燃料价格飞涨,销路呆滞,整个紫砂行业的从业人员不到30人,紫砂窑场全年所产紫砂细货茶壶不满千把,紫砂行业陷入困境,逐步没落。

1947年:紫砂茶壶在中国合作事业协会江苏省分会所主办的“江苏第一届合作产品展览会”中,获得特等奖。

1948年:全年烧了2740窑次,仅为1936年产值的58%。七座紫砂窑中只开烧了三座,烧造一些茶馆所需的粗茶具。紫砂业在整个宜兴陶业中的比重,从1936年的百分之二十二点二下降到1945年百分之八点九。曾经有过六、七百人的紫砂从业人员,到1949年前只余下三十余人。

1948年:燃料价格飞涨,产品滞销,业人员不到30人,年产细货茶壶不满千把,紫砂业陷于困境。

1949年:产量最多时不过是开烧抗战结束时还保留下来六十四座陶窑中的四十六座。

1950年11月:成立紫砂产销联营处,多次组织紫砂产品参加城乡物资交流会、展览会,促使销路渐大,年产8万件,产值1.2万元。

1950年:在五十年代以前,还是沿用明清的老方法,把晒干捣碎的泥团围成一圈,用河水冲洗,人站在里面不停地走动、踩踏,直到泥料软硬适中;今人实难想象前人在练制泥料是如此的辛苦。

1950年:政府拨款恢复紫砂合作社。

1950年:烧造4窑紫砂产品,产值16000元。

1951年:成立了「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先后参加「江苏省物资交流大会」、「华东土特产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选为出国展品。1953年9月:参加华东地区民间工艺美术工艺品观摹大会,裴石民所制的“上松段”茶具获大会优秀奖。

1953年:参加由轻工业部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

1954年:1954年成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59人。

 

1954年:顾景舟、高庄相识是在一九五六年夏天。一九五四年十月,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汤渡生产合作社,承制中国文联美术家协会订购的高档茶具。时中央美院教授高庄经常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前来订货,朱可心与高庄结为知友。

1954年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订购大型松鼠葡萄茶具、竹春茶具、合菱茶具、供春茶具、二节竹段茶具等价值7000元的高档茶具,由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馥森、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建立紫砂生产小组制作。1954年10月:裴石民、吴云根、朱可心、施福生、范正根、邵六大、范祖德七人,组建紫砂工场,隶属于汤渡生产合作社。

1954年10月:顾景舟积极参予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紫砂生产工厂的组建筹划工作。

1954年12月22日:31户手工业窑户与36个手工业工人在蜀山南街成立紫砂工厂,由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协助解决资金来源。

1954年12月:三十一家小窑户与三十六名工人,组建紫砂工厂,并与紫砂大窑户合伙,烧造紫砂壶器。先后动烧十一窑次,产量四十四万件,比1949年增加了2.5倍,产值5.9万元,包括日用粗货与中高档细货。

1954年:成立紫砂生产工厂,聘紫砂名师朱可心、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吴纯耿担任技术辅导。

1954年: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政府增资并改善生产设备和工厂,建立宜兴蜀山工场紫砂生产组—59人接受中国美术家协会出国展品的订货。1954年:组织起宜兴蜀山地段的紫砂工艺合作社,经多方招聘,紫砂老艺人和老工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人,开始营销国内外。

1954年:紫砂产量增至28万件,产值7.7万元。

1954年:蜀山工厂紫砂生产组成立,组织流散各地的紫砂从业人员,有陶刻艺人任淦廷,制坯艺人朱可心、顾景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59人。

1955年10月到1956年:紫砂生产工厂转为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招收艺徒二批61名,包括26名知识青年进厂学艺,由任淦庭、顾景舟、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传授技艺。这批学生绝大多数是现在紫砂界的菁英栋梁。

1955年10月:前墅、蜀山砂货行和蜀山南街紫砂工厂并成「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生产鱼化龙壶、松竹梅壶、莲蕊壶、海棠壶、汉君壶、八方壶、狮球壶、周盘壶、一粒珠壶、佛手壶、梅段壶等60种,以陶刻装饰的中档细货壶为主,价格在0.50~1.20元间。

1955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年产量已达75万件,比1949年增加2.13倍,年产值11.7万元,比1949年增加3.3倍。”

1956年10月:任淦庭、朱可心、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顾景舟、蒋蓉七名艺人,被江苏省政府任命为技术辅导员。

1956年:王寅春、吴云根各带徒弟十多名,三年才满师.师承徒习,研习至今,紫砂工艺厂还是设艺徒培训中心,习用此法培训后代.

1956年:汪寅仙1943年生于宜兴市丁蜀镇,1956年进厂,曾师从吴云根、朱可心、顾景舟,1975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总工艺师、厂研究所副所长。

1956年:首次采用石膏模生产6杯水平壶,使得规格统一,年产量90万件,产值55万元,出口28.2万件。

1956年:参加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恢复出口,销往苏联、印度尼西亚、缅甸和东欧各国。

1956年:紫砂恢复出口。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额逾27万元。1957年:除了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之外,潜络紫砂联合社也有一条龙窑烧制紫砂陶器,另蜀山东、北部农村中还有部份农民生产紫砂壶半成品。1957年:年产量106万余件,产值28.1万元。

1957年7月:紫砂艺人任淦庭、朱可心、顾景舟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副主席朱德的接见。

1957年10月:宜兴县陶瓷公司和陶瓷专业联社,共同组团首次参加“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紫砂茶具、花盆和鼓凳等255个品种,销售总额27万多元。1958年: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

1958年4月:“大跃进”运动开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招收农村青年进厂学艺,并成立紫砂陶瓷中学。

1958年4月: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合新陶瓷厂与上袁、潜洛28家紫砂手工业户合并成立“宜兴紫砂工艺厂”,有职工2067名,含青年艺徒299名。1958年8月:紫砂中学成立,1955年首批招收的艺徒成为小辅导,和老艺人一起培训青年工人。

1958年:1958~1959两年间,青年工人10余名分赴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深造。

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中,紫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使产品供大于求而大量积压,故从1960年底起精简职工。”

1958年:改烧砂货的外西窑成紫砂(龙)窑,厂房移至蜀山河西新工厂,部分工艺品改采注浆成型,工艺粗糙,每窑产值却从2万元升到4.1万元,惟因缺柴草改用煤粉,使质量下降,供多于求而积压。

1958年:并蜀山、前墅、潜洛、川沪人员为宜兴紫砂工艺厂,人员2100多人。

1958年:蜀山制作砂货的宜兴合新陶器厂、上袁、潜络联社28个紫砂手工业户,合并为宜兴紫砂工艺厂后,一厂商品壶始有“中国宜兴”之落款出现。1958年:顾景舟积极参予紫砂技术革新,1959年被任命为宜兴紫砂厂技术研究副主任和技术复古股长,并参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的布置设计工作,设计了一批大型的茶具及高档花盘。

195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承制大型咖啡茶具,江苏省国画院‘亚明’等设计“迎宾壶”、“亚明四方壶”,并多次为上海画院唐云等画家定制书画装饰的紫砂茶壶。另“牡丹壶”、“卫星壶”营销运苏联、波兰等50余国。

1959年:从宜兴紫砂工艺厂抽调人员传授新建宜兴西酒紫砂工艺厂的制壶技艺。

1959年:紫砂名师任淦庭出席“江苏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大会”,获评为“江苏省先进工作者”、“工业特等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群英大会。1960年:到六十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机械化、有雷蒙粉碎机、搅拌机、真空练泥机。

1960年:政府投资45.6万元改善设备并建二座100立方米的倒焰窑,解决缺柴草问题。

1960年:开始精简职工,至1963年底,从业人数为578人。

1960年:经济萧条导致宜兴西酒紫砂厂关闭。宜兴紫砂工艺厂为求高产值,采用注浆工艺量产荷叶壶、蛤蟆莲蓬壶等高档壶,因质量低劣滞销而降价,后改生产“丰灯壶”、“农家乐”、“大寿星壶”等提携方便受农村欢迎的粗大壶,并以倒焰窑逐步取代龙窑。

1963年:外西窑仍生产市场紧悄的砂货,维持紫砂陶生产的资金来源。1963年:到年底,紫砂工艺厂的从业人数为578人,仅为1958年的28%。196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半成品检验机构,确保产品信誉。196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制成偏心辘轳车制作壶身,工效提高十倍,盖用铁模压制后再交工人制作,后因工作定额偏高,职工难以接受,仅使用数年。1964年:销往日本的紫砂壶以“友泉横把茶具”与“井泉茶具”为主,以各式六件配套茶具出口其它国家。

1965年:紫砂生产好转。

1965年:紫砂的年产量为109万件,比1955年增加45%,年产值72.2万元,比1955年增加5.2倍。

1966年4月:宜兴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产品设计和技术业务指导。

1966年4月:紫砂工艺厂成立中心试验室,负责业务指导和产品创新。

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使紫砂生产受到影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紫砂行业仅生产茶具和花盆,部分紫砂从业人员转产出口澳大利亚的釉陶啤酒杯及波纹板工业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紫砂茶壶被当成要抛弃“四旧”,百货公司工艺专柜每把价格仅为0.2元。仅以茶器、水平壶销往日本和香港。1966年:成立紫砂中心试验室,负责打样设计,解决技术难关,使主产一级品率从76%提高到90.25%。

1968年12月28日,著名紫砂陶刻家任淦庭因病逝世,享年78岁。1970年:1970~197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为广东茶叶土产进出口公司设计50种新壶,为法国承制8.24万件串钮胆壶。

1970年:应日本所提,将壶的出水口改成“球孔”。出口港由广州改为上海。

1971年:日本、香港透过广州订购紫砂花盆、茶具、茶器及水平壶,并转口美国。大量制作微型花盆和日本来样花盆。生产开始回升,产量和产值遂年增长。

1972年:宜兴利新陶瓷厂生产壶。

1972年:以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小型竹节茶具”和“可心梨式茶具”作为馈赠给日本田中角荣首相的国家礼品;紫砂壶恢复为出口紫砂的主产品。1973年:筹资29万元建造54米紫砂隧道窑,注浆采新配方泥料,宜兴紫砂工艺厂扩大紫砂研究室,开发新品,参加美、日等国20余次展览。

1974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建54米遂道窑取代倒焰窑,并添置真空练泥机,扩大紫砂研究室。朱可心、顾景舟、蒋蓉等名艺人专门从事新材质、新造型、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发展出镶银丝、纹泥、冰纹开片、镶瓷珠的新工艺,新创“永梅茶具”、“提璧茶具”、“荷藕酒具”、“集玉壶”、“镶金龙团壶”、“扁竹提梁壶”等壶种。

1975年8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宜兴鼎山省陶研所举办“全省陶瓷美术培训班”,杨永善、陈若菊、白雪石执教,紫砂工艺厂有汪寅仙、何道洪等参加受训一年。

1975年:1975~1977年外销扩及欧洲、美洲和澳洲,茶壶、茶具类占60%,出水口以球孔为主。

1975年:出口五十五万件,参加丹麦、法国、叙利亚等国的国际博览会,赴日本、罗马尼亚、西欧、北欧、北美、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香港等地展出。1976年7月:宜兴鼎蜀镇蠡墅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考证年代:上限不早于北宋中期,盛于南宋,下限至明代早期。

1976年:南京大学考古系会同宜兴陶瓷公司合力发掘丁山羊角山紫砂古窖址,考古证明宜兴紫砂起源在北宋中后期。

1977年:2年:紫砂名师裴石民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1977年:在美国纽约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受到高度好评。1978年:朱可心、顾景舟、蒋蓉被选为工艺美术师。

1978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工艺技术管理,平均每年有150件﹝套﹞新品问世。

1979年5月:紫砂工艺陶参加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获佳誉。

1979年8月:紫砂工艺陶参加北京故宫举办的“宜兴陶瓷展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镶的一套15头四方藏圆咖啡具被故宫收藏,另一套被美籍华人以1200元高价购藏。

1979年:1979~1987年,每年平均有3000人左右慕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最多时达5000余人,由此带来的旅游外汇年收可达70~80万元人民币。1979年:江苏紫砂传统工艺品参加全国陶瓷艺术展览会,同年宜兴紫砂陶器获轻工部国家质量评比银质奖章。

1979年:沈蘧华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红旗子,表彰她在紫砂创作上的突出成就。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加强了工艺管理和技术改进工作,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不断开发新产品。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陶器获国家银质奖,出口量80.5万件,出口值105.9万元。

1979年:宜兴紫砂工艺厂创新品种从每年50种上升到120余种,单件出口值从0.1美元上升到0.5美元。

1979年: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的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的“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1979年:紫砂名师何挺初,随中国陶瓷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并作示范表演。

1979年:紫砂名师徐汉棠制作、鲍仲梅嵌银丝。十五头“四方藏圆紫砂咖啡具”和范盘冲设计制作“宝塔紫砂台灯”,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980年10月:由紫砂厂下放农村的技术人员为主体,在紫砂工艺厂的西侧建立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1980年: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期,福建茶叶公司曾大量向“宜兴紫砂工艺厂”(台湾玩家称:一厂),大量下订生产过“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厦门支公司”底款的水平壶,泥料为“红泥”及“清水泥”,容量以十杯壶为主(台湾玩家惯称此规格的容量为8杯)。不过,该批壶的底款是繁体字,壶身筒正面刻上楷书年:“请饮”:(于上方),中国乌龙茶(这五字刻在“请饮”二字的下方),及一个小茶船(上盖下承),和六个很小的茶杯(也是红泥或清水泥做的),整个套组都是用同品种的泥料生产。这批货中的水平壶,因在台湾炒作的价位很高,所以于1980年代末期之后,厂外就有很多仿制品的出现,年:但都只生产茶壶(不附一茶船与六小杯),落款方式与刻字都类同。

1981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建所,主要研究紫砂产品创新换代,还有培养培训技术人员。
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顾景舟、高海庚、徐秀棠和南京博物院宋伯胤,应香港市政局艺术馆邀请,赴香港参加“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举办“宜兴紫砂陶艺展”、专题讲座、工艺示范表演,引起港、台茶界人士对于宜兴紫砂茗壶的高度兴趣。
10月,罗桂祥先生将深藏的476件各类陶瓷茶具捐献给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茶具文物馆”。并出版《宜兴陶艺》,补充了很多赴宜时搜集到的新资料,大力弘扬宜兴紫砂文化,肯定紫砂陶艺的价值。

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日本美乃美合作《宜兴紫砂》在上海与日本分别出版。

詹勋华、杜洁祥主编《宜兴陶器图谱》由台湾南天书局有限公司出版。
5月,日本名古屋电视台到宜兴鼎蜀镇拍摄《紫砂陶器和龙窑窑址》电视片。

国家轻工业部和全国陶瓷美术学会,在宜兴鼎蜀镇联合召开“全国美术陶瓷设计评比会”,紫砂工艺厂徐汉棠、徐秀棠、高海庚等创作设计的紫砂作品,两件获一等奖,九件获二等奖。
9月,陶瓷公司经理胡兆根和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赴日本考察陶瓷生产工艺技术。

宜兴紫砂工艺厂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举办“紫砂名人名作展览”。
10月,七十五国驻中国使节团一行98人,由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等陪同,分两批来宜兴参观紫砂工艺厂、陶瓷陈列馆。

1983年: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高级紫砂茶具”,荣获国家金质奖;

八件(套)紫砂陶,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
“大东坡紫砂壶”、“六件三友茶具”获对外经贸部优质产品称号;

高海庚、吕尧臣创作的“九头竹圈紫砂酒具”获中国国际旅游会议优秀旅游纪念品玉质奖。
6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邀请谢瑞华女士演讲《谈宜兴紫砂》。之前,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也邀请谢瑞华女士举办了“宜兴紫砂”座谈,这是外地专家,第一次到台湾介绍宜兴紫砂壶艺。
11月,香港叶荣枝先生应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之邀,与台湾壶艺界举行座谈“宜兴紫砂制壶诸问题”。这是台湾首次获得较详尽的宜兴制壶资料。

1984年:2月,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古代茶具特展”。

3月,李昌鸿赴美国参加“新奥尔良国际博物会”,并在“中国经济贸易展览馆”进行紫砂工艺示范表演,获得了大量的观众的好奇和兴趣。

4月,李昌鸿、沈遽华夫妇制作,沈汉生镌刻的“竹简紫砂茶具”和顾绍培、谭泉海镌刻的“百寿紫砂瓶”,荣获德国“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

5月,周墅公社紫砂厂更名为“宜兴紫砂工艺二厂”。

6月,香港“茶具文物馆”开幕,从此促进了港、台壶艺德研究风气,活跃了台湾的古壶市场。同时,《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下册)》,由香港艺术馆出版。

7月,季野主编《茶与艺术》创刊,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发行。

鲍仲梅等,在斯里兰卡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顾绍培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

1985年:3月,科教片《紫砂陶》,由中央文化部翻译成英、法、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语言,对外发行。

5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顾绍培“五.一”劳动奖章。

6月,香港锦锋公司举办“宜兴陶瓷展”,顾景舟、蒋蓉、汪寅仙、周桂珍、吕尧臣、李碧芳应邀访港,并出版《壶锦》专册。

9月,高海庚创作“集玉紫砂壶”,经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确定为国家礼品。

何道洪赴日参加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东京等地举办的“大中国展”,并作紫砂示范操作表演。

紫砂工艺厂的“紫砂艺术集锦系列小壶”,获全国轻工业开发新产品一等奖;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周墅乡)生产的“蠡龙紫砂高档系列茶具”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竹简紫砂茶具”等四只产品获省轻工业厅优秀新产品奖。

12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高海庚因工操劳过度,不幸骤逝。

是年,英裔澳人哈澈(Michael Hatcher)发现1752年在新加坡港东南方沉没的捷达麦森号(Geldermalson,又称南京号)并将其打捞,约十件的宜兴紫砂壶伴随出水。

罗桂祥著《宜兴紫砂陶器(the stonewares of yixing)》英文本,由英国伦敦菲立威信出版社出版,香港大学出版社发行。

赖福来、陈维沅、张东兴编,《阳羡砂器精品图谱》由台湾淑馨出版社出版。1986年:鲍仲梅赴孟加拉参加“紫砂陶艺展”。

沈遽华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技术表演。

徐秀棠、李昌鸿创作的“丙寅大吉壶”,获中央轻工业部“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一等奖。

3月27日,紫砂名师朱可心因病逝世,享年83岁。

11月,“宜兴紫砂散文节”在紫砂工艺二厂开幕

1987年:1月,紫砂工艺厂为国务院办公厅特制大型“百寿紫砂瓶”,作为中南海紫光阁陈设品。

5月,又选送紫砂器40件,供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厅陈列,国务院特发给荣誉证书。

7月,川埠乡的宜兴紫砂三厂建成投产。

9月,周墅乡常安村办的宜兴紫砂四厂建成投产;宜兴大浦乡洋渚村办的紫砂五厂建厂。

宜兴紫砂工艺厂获江苏省轻工业厅和轻工业部优秀品质管制奖。

顾景舟创作的“五头提璧茶具”,获“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评会”一等奖;顾绍培创作的“天龙顶珠紫砂壶”和“紫砂大气锅”,获“全国陶瓷质量评比”优胜产品奖;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中低档茶壶”获“全国名优陶瓷展评会”、“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紫砂二厂生产的“蠡龙茶具”,获中央轻工业部“优质新产品奖”;紫砂二厂生产的“华艺牌”、“夏意”工艺雕塑和“一节竹段壶”获中央农牧渔业部“创新产品”奖。

是年,宜兴紫砂产品有壶、杯、瓶、鼎、餐具、花盆、水底、挂盘、文房雅玩、假山石、盆景、人物雕塑等1000多个品种。四家紫砂厂的从业人员在2620人,年产量1290.22件,年产值1850.9万元,创利润548.49万元。宜兴紫砂已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潘春芳主编,《砂壶集》,由香港海洋紫砂陶艺公司出版,并举行宜兴紫砂展。

叶连梅英主编《壶艺瑰宝》,由香港英泰公司出版,并举行“宜兴紫砂名陶展”

1988年:1月,谭泉海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

4月,“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专业技术人员代表大会”授予顾景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6月,顾绍培制作的“金声玉振巨型紫砂壶”烧造成功,壶高90公分、宽82公分、容量88公斤,送往香港展出,被誉为“世界壶王”。

宜兴紫砂工艺二厂、上海四海茶具馆和上海西角亭酒家,在上海展览中心音乐厅,联合举办首届“复兴茶艺研讨会”。

7月,徐秀棠、鲍仲梅、范洪泉、储立之等,应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的邀请,赴香港参加“紫砂陶艺术展”和“紫砂陶艺术研讨会”。同时出版《紫砂春华》专册。

9月,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田志芳、紫砂工艺厂厂长唐伯年、谢曼伦、范永良、均陶厂厂长胡国荣,赴美国参加中美合资天山有限公司,在纽约和芝加哥举办的“中国节-紫砂工艺陶瓷展览会”。

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日中陶艺交流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宜兴陶瓷展览”,在日本东京开幕,展出陶瓷精品1000多件(套),展览期间,汪寅仙和张红华作现场表演。

宜兴紫砂工艺厂晋升为省级企业。生产的“五头清风印文茶具”,获得“全国旅游品内销展评会”优秀奖;“系列紫砂花盆”和“紫砂陈设品”,获“全国金龙腾飞奖”金奖。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茶具”,获中央农业部1988年度优质产品称号。

《壶中天地》杂志在台湾创刊发行,由万妙玲总编辑。

1989年:5月,顾景舟、李昌鸿、何道洪、王石耕、高丽君等,赴香港参加“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展”,并出版《壶锦续集》由香港锦峰公司出版。

7月,紫砂工艺厂生产的中高档“紫砂茶具”,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

9月,汪寅仙出席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10月,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日月星光壶”、“夜之神壶”、“烛的奉献壶”、“环食壶”,获第二届”国际陶瓷展评会入选奖。宜兴紫砂工艺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韩美林紫砂工作室成立。1990年:3月,鲍志强、吴震,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参加“宜兴陶瓷艺术展”,并作“紫砂陶艺讲座”。

6月,全国陶瓷百花奖行业评比会揭晓,宜兴紫砂陶荣获第一名。周桂珍、高建芳,应邀赴日本进行紫砂陶艺表演。

8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迎亚运——宜兴紫砂工艺精品展览”。

吕尧臣为第11届亚洲运动会,制作“熊猫紫砂壶”。

10月,“全国陶瓷艺术展评”,在江西景德镇市陶瓷陈列馆揭晓,紫砂工艺厂“九头源泉茶具”、“曲壶”、“嵌金博浪椎壶”和“百帝紫砂鼻烟壶”荣获一等奖。

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发奖大会,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方圆牌”紫砂花瓶获金杯奖;紫砂工艺二厂生产的华艺牌紫砂陶获银杯奖。

12月,宜兴陶瓷公司副经理胡国荣,紫砂工艺厂葛明仙、施小马、季益顺,紫砂工艺二厂范永良、徐雪娟,应邀赴香港,参加锦锋公司举办的“紫砂名家作品展”,并出版《壶锦——十周年纪念》专册。

宜兴紫砂工艺厂所生产的“紫砂茶具”,在北京第二届“国际博览会”又获金奖;“紫砂乳白釉”制品,在首届“全国轻工业博览会”上,获三等奖。紫砂名师李昌鸿创制的“九龙紫砂壶”,获“全国陶瓷评比”三等奖。

万妙玲、赖杰诚、赖政雄、黄怡嘉编辑,《朱泥壶的世界》,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发行。

《中国雅趣品录——宜兴茶具》,由台北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出版。

邱法敏紫砂壶价格
鱼化龙

1991年:4月,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茶叶、茶具、包装设计评比”,宜兴紫砂茶具获三项奖励:紫砂工艺二厂“井栏茶具”获一等奖;“一节竹段茶具”获三等奖;市旅游工艺品厂的“微型紫砂小壶”获二等奖。

6月,“中国宜兴紫砂陶艺名家作品展”在新加坡开幕,展出工艺大师顾景舟、蒋蓉等人的精品名作300多件(套)。

8月,“第三届国际展能节”在香港举行,宜兴紫砂工艺五厂残疾青年夏淑君,荣获制陶国际金奖。

荆溪紫砂工艺厂、江南紫砂工艺厂兴建,次年投产。

梁白泉主编,《宜兴紫砂》,由文物、两木出版社出版。

史俊棠、盛畔松主编《紫砂春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刘培金主编,《宜兴紫砂当代名人作品集锦》,由香港华萃公司出版。

叶荣枝编,《紫壶黛墨》,由香港中华商务出版。

黄怡嘉主编,《唐人工艺—紫砂陶艺》,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季野主编,《紫砂陶》,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

《茗壶邮票特展》专册,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

1992年:锦达陶艺公司、昌海手工艺仿古陶公司成立。

5月,首届“紫砂文化国际研讨会”,在宜兴紫砂工艺厂开幕。

11月,应台湾民族文化基金会邀请,徐汉棠、徐秀棠,由香港转道台湾,进行陶艺交流访问。在东海大学,由秀棠作《宜兴紫砂陶》学术讲演,汉棠作紫砂成型表演。在莺歌陶瓷产区,和台湾陶艺界进行交流、访问、座谈。这是大陆陶艺家首次访台。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紫砂款识编》,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发行。

姚迁、蒋赞初、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编著,《宜兴紫砂陶艺》,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

房暗星著,《中国砂壶鉴定简述》,由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出版。

《茶与壶》杂志5月在台湾创刊,创办人黄汉书,社长刘浩天,由浩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顾景舟主编,徐秀棠、李昌鸿副主编,《宜兴紫砂珍赏》,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钱剑华编著,《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砂艺掇英—首届紫砂陶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由宜兴紫砂工艺厂编印。

1993年:由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与日本陶艺家高桥弘教授共同创办的“长乐弘陶艺公司”成立。

紫砂名师李昌鸿、沈遽华创办“鸿成陶艺公司”。

10月,顾景舟大师11人,应台湾“财团法人知远研究发展基金会”邀请,赴台举办“宜兴陶瓷艺术作品展示会”,并作技艺示范和学术交流。顾景舟大师在台作了《紫砂陶史概论》讲演,会场观众热烈。

10月,“中国书画名家金秋紫砂艺术笔会”在宜兴召开,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赵宽仁)和宜兴紫砂五厂倡导主办。此后每年10月又在宜兴紫砂五厂,陆续举行了数届笔会。

夏俊伟经过数年试制,恢复清康熙、乾隆年间失传之泥绘装饰。

倪顺生解决泥色与造型、烧结难度,获江苏科技、专利博览会金奖。

李昌鸿、沈遽华伉俪合制的“孔雀紫砂茶具”,在山东淄博市举办的“国际陶瓷艺术作品展评大奖赛”,荣获大奖。

吕尧臣,成为英国“世界名人协会”的终生会员。

陈传席著,《紫砂精壶品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朱泥宝记》及盛和堂、鹤峰陶艺主编《壶艺宝典》,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何健主编,《紫泥—王度紫砂珍藏册》,由台湾奇园国际艺术中心出版。

李瑞隆著,《宜兴古陶器鉴赏》,由台湾静观堂出版。

《紫玉金砂》杂志6月在台湾创刊,创办人赵宽仁,编辑黄健亮,由台湾紫玉金砂有限公司发行。

赵宽仁主编,《紫砂天下创作集》,由台湾百壶轩出版。

1994年:1月,潘春芳、许成权伉俪访台,并举行“芳权陶艺展”,展出50年代到90年代系列紫砂陶艺作品一百余件(套),并作现场讲学和示范制壶表演。

3月—4月,南京博物院在南京举办“紫砂工艺展”,展出精品125件(套)。

5月,第五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揭晓,宜兴紫砂获一等奖六件(套),二等奖九件(套),三等奖7件(套)。

5月,“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首发式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计一套四枚。

宜兴紫砂工艺厂举行“海峡两岸紫砂发展研讨会”。

8月,“中国茶文化艺术展”在新加坡乌吉坊龙华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新加坡龙华艺术中心和浙江省文化对外交流中心主办,宜兴鸿成陶艺公司有近百件(套)紫砂茶具精品参加展出。

王建中、范建军、唐伯年著,《紫砂壶制作技法》,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

陆浦东著,《五色土》,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张东兴主编,《上好紫砂器》,由台湾上好社出版。

鹤峰陶艺主编,《陈国良壶艺作品集》,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墨海壶天(一)》,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钰壶雅集——紫砂壶典藏系列》,由钰壶轩出版。

1995年:6月,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首都博物院、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馆等五大博物馆的紫砂珍藏来台举办“历代紫砂瑰宝展”。并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辑,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历代紫砂瑰宝》专册。

9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高级工艺师谭泉海、汪寅仙、潘持平、鲍仲梅等13人参加由马来西亚“中国宜兴方圆牌紫砂陶名人珍品展”,参展作品共500多件(套)。

12月,宜兴紫砂工艺厂厂长张国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何道洪、顾绍培、周桂珍、潘持平、鲍仲梅、王石耕等八人,参加由台湾合成文教基金会、天地方圆杂志社主办的“当代紫砂精品展”,并作技术示范和学术交流。

李佑任编著,《宜陶之旅》,由台湾李佑任陶艺公司出版。

《墨海壶天(二)》,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壶谱》,由台湾天地方圆杂志社出版。

1996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因病逝世,享年81岁。

《砂陶艺术1997》,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1997年:全国轻工总会公布:第三、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结果:宜兴紫砂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六位名师,获此最高荣誉称号。

执世界拍卖市场牛耳的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行首场“宜兴古壶秋季拍卖会”。

黄健亮、黄怡嘉总策划,时顺华、夏俊伟主编,《当代紫砂群英》,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黄怡嘉主编,《汪寅仙紫砂作品集》、《吴鸣陶艺》,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砂陶艺术1998》,由台湾紫玉金砂杂志社出版。

黎淑仪、谢瑞华主编,《紫泥清韵—陈鸣远陶艺研究》,由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出版。

韩其楼编著,《紫砂壶全书》,由香港八龙书屋出版。

1998年: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成立,为省工艺美术学会下属的陶艺学术组织。2003年起与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合署办公,史俊棠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徐秀棠主任委员,潘持平为秘书长,并定期出版《江苏陶艺通讯》。

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行“1998宜兴古壶春季拍卖会”。

景熏楼拍卖公司在台中举行“1998春季宜兴古壶拍卖会”。

5月,宜兴市人民政府为祝贺蒋蓉、徐汉棠、徐秀棠、汪寅仙、吕尧臣、谭泉海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特编辑《砂艺春秋》明信片一套六张,由宜兴邮电局发行。

5月,李志平厂长、汪寅仙、何道洪、吴群祥、葛陶中、江建翔、陈国良、张庆臣等人受天地方圆杂志社邀请访台。

徐秀棠主编,《中国紫砂》,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吴陆康、吴达如主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由香港大世界出版。

《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吴山编著,《宜兴紫砂壶艺术》,由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出版。

2022年“绿电杯”第十七届手工制陶大赛
2022年“绿电杯”第十七届手工制陶大赛

1999年9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99江苏陶艺展”,展出紫砂精品180多件(套)。

9月21日,台湾发生百年大震,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紫玉金砂杂志社、埔里基督教医院联合主办;台证综合登券特别赞助;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陶艺专业委员会、台新银行协办,为期三天的《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共有宜兴著名陶人蒋蓉、汪寅仙、徐汉棠、徐秀棠、谭泉海、吕尧臣、鲍志强、何道洪、周桂珍、潘持平、顾绍培、李昌鸿、鲍仲梅、毛国强、王石耕等数十位名家,以及台湾各重要收藏家、业者共同捐赠了名家名作近三百件。并出版《有壶同享,有难同当——两岸紫砂茗壶赈灾义卖会专辑》,为两岸紫砂文化史上留下佳话。

是年,台湾嘉艺县新港乡板头村“板头寸遗址”,发现十八世纪初期江苏宜兴茶壶残片12片,原来分属4个茶壶。

是年,英裔澳人哈澈(Michael Hatcher)发现1822年在印尼外海沉没的“泰兴号”(Tek Sing),约有200—300件紫砂壶伴出。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台湾著名收藏家黄正雄《阳羡紫砂茗壶精雕特展》展览专册出版。

《紫砂陶艺收藏展》,由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出版。

2000年:《江苏陶艺通讯》创刊,由江苏省陶艺专业委员会出版。

5月,在宜兴举办“2000江苏陶艺展”,参展紫砂作品240多件(套)。

9月,无锡博物馆举办“阳羡古韵——当代紫砂名家作品收藏展”,展出紫砂精品100多件(套)。

徐秀棠主编,刘汝丰、山谷、吴山、高英姿编著,《宜兴紫砂文化业书》三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黄健亮、黄怡嘉主编,《蒋蓉陶艺》、《珍壶藻鉴——何道洪紫砂艺术雅赏》、《迎春纳壶》,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古壶之美》,由台湾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出版。

2001年5月:首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在陶都宜兴开幕。

是年,瑞典海洋考古学者史坦(Sten Sjostrand)在马来西亚半岛海域发现,约1845年沉没的迪沙如号(Desaru),约有200、300把较完整的紫砂壶与更多的紫砂破片,及若干宜兴陶缸伴随其他文物出水。

韩其楼、夏俊伟合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王氏陶艺——王石耕紫砂专集》,由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2002年宜兴陶瓷行业协会成立。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北京工商大学内发现三座明代御用太监墓,内有两只紫砂壶、四只紫砂杯等文物。

2003年:《朱可心紫砂陶艺百年纪念》,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周小东、王涛主编,《陶苑掇英: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集锦》,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山谷主编,《中国紫砂大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吴山编著,《宜兴紫砂词典》,由台湾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

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读懂紫砂壶的语言

今日九香和一位野泥山雕塑艺人聊天聊了一下午,当初他是看不上紫砂壶成型技术的。当他去年开始学习紫砂壶全手工成型工艺,他才发现,看着方方圆圆看着简单,越简单却越是需要勤学苦练打下坚实基础的,而且基础越牢,以后的形制越有艺术潜力。九香一直用手画圆圈和圆规画圆圈作例子,紫砂壶的立体规整,是何其考验功力。在此规整的基础上,释放出艺术语言,相比雕塑多线条的表现力,分寸之间可造天壤之别。所以一把紫砂壶,称得上是作品的,不但要看其筋体,亦要领其精神。作为紫砂艺人,紫砂艺术与书画雕塑艺术一样,是作者真实怀抱之寄托,精神形态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内心的外在表现,各种人生历练、文化元素掌握的结晶。作为爱好者,纵然乍一看识不得泥料优劣,但必须懂得紫砂语言,即成型表现间所映射出作者的心境,我们不说艺术追求,光在形体上,就能看出顾景舟先生所追求的造物精神和一生所表达出来的,在壶形上分明可以看出的生趣与对紫砂的热爱。

吴奇敏紫砂壶价格
吴奇敏 • 朱泥小品

我们还谈到了职称,友人因为没在宜兴交社保就无法参评,不可谓是遗憾。不过九香佩服一些民间艺人,没有多余的精力评职称,不想一些“名家”为了一个荣誉称号而打得头破血流,江苏评不上去安徽、广东参评,就象高考移民一样,令人作呕。真正的高手在民间,正如顾景舟一样,基本功扎实、潜心创作的民间艺人,没有名气却留下了旷世之作,也许将来只有他们的作品才能写入紫砂艺术史。

分类
壶品推荐

松鼠西施全手工紫砂作品欣赏

提及西施,自然而然会联想起那位倾国倾城的美人。西施壶以美人为名,不事雕琢,光洁圆融,简约凝练,凭着简单的纤体线条,透出一代美人的风韵,耐人寻味。在紫砂壶的众多器型当中,文旦、西施等便是通过女性简约与凝练来展现其形制之美。不同女性的魅力各有千秋,要做到呵气如兰,则万里挑一。对于茶人而言,人们还是更喜欢那些散发着幽幽茶意的女性之美。因而在西施壶的设计处理上,历代紫砂艺人都不断尝试,试求其心中最美的“西施”。

九香和大家介绍的这款西施作品,是由张红娟徒弟李蔻蔻全手工制作的一款创新作品。整器借鉴了道洪风格,协调得体,丰腴优雅。

西施壶 道洪风格
『松鼠西施』原矿朱泥 185cc左右

宝珠钮匀称柔和,空心耳把和壶流左右相对,丰腴匀称。

壶流远观为一弯,实则三弯壶流含蓄其中。

西施壶 道洪风格
『松鼠西施』原矿朱泥 185cc左右

壶底圈足,壶钮扁圆呼应壶体,

整器造型弧度优美、协调得体、稳重大度。

西施壶 道洪风格
『松鼠西施』原矿朱泥 185cc左右
西施壶 道洪风格
『松鼠西施』原矿朱泥 185cc左右

光素器圆润敦厚的艺术特点被作者表现的淋漓尽致,

体现出西施国色天香的美感。

西施壶 道洪风格
『松鼠西施』原矿朱泥 185cc左右
分类
壶品推荐

明式龙蛋壶欣赏

明式龙蛋壶 全手工 原矿朱泥 200-230cc之间

龙蛋壶是一款紫砂经典壶型,身型似梨,直流环把,可爱动人。而九香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款友人在传统龙蛋基础上制作的一款创新龙蛋-明式龙蛋。明式即明代风格,走出元代的明代文人雅士崇尚唐宋之风再度兴起,所以明式风格的文玩服饰家具都以简练为基调,加之以淳朴、厚拙、凝重、空灵等色彩。这把明式龙蛋,造型简练,体态圆浑,给人一种厚拙之感,壶肩部分将原有浑然一体的截盖分开,形成视觉上的一种空灵,加之以煮茶陶刻图,明式文人之风跃然于壶上。

分类
紫砂壶人名

徐秀棠简介

当代紫砂陶塑的开宗立业者

                  ——徐秀棠

“先有别才而后翱翔,先有别眼而后排荡。”徐秀棠把前人余兴的玩偶玩具之作,发扬光大成一大品种门类,无疑是紫砂陶塑(尤其是人物)开门立户者。

传统跟着时代走。他把人生哲理作为题材,把题材风格融进哲理思考,给人以“意想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既有浓郁的写实风格,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性格描摹,又有变形、写意、夸张的现代陶艺手法,具备了不同于其他陶瓷产区雕塑创作的个人风格,突破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固有观念和手法造型的程式化,以内在的张力、形式美感和多样性的精神向度,体现时代风貌,承载并薪传了民族文化精神,从而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新境界。

徐秀棠紫砂壶价格
徐秀棠

徐秀棠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
江苏省茶文化学会名誉会长
无锡市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宜兴陶协雕塑协会名誉会长
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被授予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徐秀棠紫砂壶价格
蓬莱

1937年生于宜兴蜀山紫砂世家,1954年师从紫砂陶刻名艺人任淦庭先生,1955年入蜀山陶业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雕塑研究班学习,后转入“泥人张(张景祜)”工作室学习彩塑。1995年创办长乐陶庄。

有《中国紫砂》、《大师说器-徐秀棠说紫砂》、《紫砂工艺》、《宜兴紫砂紫砂工艺图述本》等多部专著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出版发行。

徐秀棠紫砂壶价格
坐八怪之丈天

以下文字摘录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徐秀棠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紫砂从业者,我觉得不仅要在工艺上有特艺,文化追求上也要不懈地学习,不断地思考,在紫砂文化的传播上尽心尽力。

我的观点是,紫砂工艺创新是好事,但要特别注重紫砂陶的本体与主流。紫砂在世界陶艺界的地位很高,主要原因就是紫砂陶独特的传统手工工艺技法。紫砂工艺的基本工具就有100多种,每个工艺师又要根据制作作品的需要,亲手制作特需工具,这些技术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但需要花许多时间下工夫去领悟,这在浮躁的气氛中很难做到。沉静的心态,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感悟,正是紫砂工艺的本质所在。当前新的东西、现代的东西不愁它不出现不发展,但传统的东西却很可能被遗忘。继承紫砂手工工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

我一直认为,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传统也要跟着时代走。要用现代理念驾驭传统技艺,从传统中来又突破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也就是创旧。其实我们就是民间艺人,强就强在传统手工艺的技能上,这正是使艺术家折服的本领所在。用现代理念来表达传统文化,要用现代的意识来做中国人的东西。中国人的东西是有深度、有含量的,这一点如果能够抓到,我还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发展紫砂经济与发展紫砂文化是两个概念,它们有密切的关系,但却是两码事。紫砂经济的增长不能直接代表紫砂文化的发展,紫砂文化的研究对紫砂经济的发展起着很直接的内在关键作用,但它又不能反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如果假借紫砂文化作幌子,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这种“商业文化”实际上伤害了紫砂的健康发展,直接损伤了紫砂爱好者的经济利益和紫砂感情。真正的紫砂陶是有精神、有气质的,紫砂与中国茶文化一体化,浸透了中国文字、书法和绘画艺术,更是儒、道、释等人文精神的载体,而根植于民间的紫砂手工工艺清新质朴的品格,则来源于生命对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从而构成紫砂陶器以贯之的灵魂,即紫砂文化。

徐秀棠紫砂壶价格
秋有佳色

谈紫砂原料,对于做壶人来说,优质紫砂泥的特点,应体现在以传统技法制作时比较得心应手,烧成后颜色纯正,泡茶使用时养壶易显效果,仅此而已。质量差的泥,在以上几点上就不如优质泥。紫砂泥是原料,是通过手工工艺才体现出它的工艺、艺术价值,绝不能与田黄、鸡血石那样的材质相提并论。

时代赋予了自由表达艺术思想的空间,各种各样的艺术思潮纷纷涌现,现代陶艺的理念和精神是不可避免地要进入紫砂领域的,紫砂艺术受到现代派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必须面对和思考的。对于这种艺术现象,我也在思考,紫砂雕塑的表现形式不应该囿于一隅,也必须有不同风格和手法的探求和实践。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艺术家能否有适应时代变化的艺术追求,也是个人创作能力的体现。

我是属皮球的,别人打我越重,我反弹得越高。我做雕塑及其他艺术创作的时候,常受历史条件包括题材及工艺生产条件的极大限制,在一定的范围里面设计、工作,就像我做的“坐八怪”那样只能坐着,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加张扬,我就是不服输,受压时反而脑筋动得更好,把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张扬到极致;可以说我是在反作用力的推动下往前走的,受挫折后用我母亲说的“受压受挫不要生气,要树志气”的话来鼓励自己。人总要有一个追求,《朱子语类》说“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我一直和别人坦言,我们是职业陶艺家出身,首先是服务于社会需求与任务,然后再来搞我的创作,交替安排,自由发挥。

我坦承自己是在努力的,有时候比一般的艺术家的努力程度还要多一点。我对自己是有交代的,是一个有信念的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逐步付诸实施的人。留多少钱给后代?这个没意思。上天给你的人生,就是让你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发挥利用一次,人生最有价值的,就是做自己该做、想做而又能够做到的事情,这样当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时才会不虚此行。

分类
壶品推荐

黄桃花线圆紫砂壶欣赏

线圆壶出现于四十年代兴起,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线圆壶粗看简单,用两泥片合成扁球状,类似没这么扁的虚扁壶,其貌不扬,中置腰带线,却一下子提携起整器神韵,极富张力,其形可仿,其韵难追。

线圆紫砂壶价格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古有“圆非一相”之说,圆壶一直是紫砂壶艺人所青睐的一种器型,而圆器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器型,又是由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不同方向不同曲度,讲究的是珠圆玉润,比例协调,隽永耐看,达到“圆、稳、匀、正”的视觉效果。线圆壶则是圆壶中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的一款经典壶型。此外,线圆亦可归属于筋纹器,筋纹器的创作理念主要源于自然界中瓜果、花瓣的筋纹或纹理,线圆有着最简单的筋纹弧线。

线圆紫砂壶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线圆壶弯流浑圆挺拔,嘴口内敛,与半球状盖相切,桥钮,压盖,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圈把弧圆垂滴,宛若壮臂,与壶嘴相对应,壶底简洁,为一捺底、腰线修饰讲究,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中置一腰带线是点睛之处,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体现出驾驭圆器线条的不凡功力。线圆壶中以汪宝根所制器型较为出众。

线圆紫砂壶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线圆壶简单而大气,这种干净简洁的外形就犹如佛教中禅字的意译:“单纯的表示”,观此壶让人一份恬然的心境。

线圆紫砂壶
『线圆』原矿紫泥 半手工 220cc左右

这把民间艺人黄桃花制作的线圆紫砂壶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

分类
壶品推荐

执壶论古今,异趣同归朴-执宇壶欣赏

执壶论古今,异趣同归朴 — 执宇壶。

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宇宙即时空,从无到有,所有的生命也从星系不断的旋转中诞生。自然科学说宇宙诞生于奇点的爆炸;道家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佛教说,宇宙始于一念的无明妄动。易曰:“幢幢往来。朋从尔思”。每一个体微不足道的生命信息都蕴藏在宇宙的转动之中,不知所终。

半手工紫砂壶价格
执宇壶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间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天下的人,最后都回到同一个地方,但走的路不同;天下的道理,本来是一致的,但人们却有种种的思虑。同归于一个好的思想,有百种不同的思虑。只有真实的自己才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看透了世事幻象,最终还是繁华落尽,见素归朴,这是自己认识到了绚烂之极而后主动选择的,是看透世事无常,看破诸般欲望的假象之后,使自己回归到淳朴状态的一种主观调整,就像女人们年轻时买各种化妆品美化自己一样,等到年长后便不再追求,去跳广场舞前最多化个淡妆,这是选择了一种回归自然的朴素无华的态度来美化自己,因为她知道,只有天然的朴素之美,才是自己最舒服最自由最轻松的,可以不必顾忌别人而做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正如壶友们步入中年后越发喜爱紫砂壶饮茶,茶的沉静与紫砂的朴素,呈现给我们“静”和“专”,那便是不事雕琢、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执宇壶』原矿青段,200cc左右,半手工原创精品原创

半手工紫砂壶价格
执宇壶
半手工紫砂壶价格
执宇壶
半手工紫砂壶价格
执宇壶
半手工紫砂壶价格
执宇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