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紫砂九隽东莞作品展观感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体现着各民族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当前,工艺美术事业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中央提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经济,从国家到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这为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其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其表现之一就是传承方式单一,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方式很难形成规模化或者真正的企业化发展,因此其传承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挑战。

九隽创作的九雅作品
九隽设计的九雅作品

在江苏宜兴,紫砂九隽团队的成立,呈现出民间工艺传承发展的新模式。紫砂九隽是由史小明、范建军、顾美群、蒋雍君、喻小芳、范伟群、蒋琰滨、毛子健、范泽锋九位江苏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携手创建的陶艺术家团队。这个团体平均年龄54岁,整体技艺水平高,行业经验丰富,但是不同于传统的传承模式,他们是一个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思想多元融合的互助团队。
他们在创作手法、形式上存异。由于不同的师承背景,不同的文化底蕴,他们各自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工艺语言和各不相同的作品面貌、艺术特征。比如史小明师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堂,他善于用写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以塑入壶,构思巧妙;范建军母亲为曹婉芬大师,同时师承鲍志强大师,作品有书卷气、文人气;“学院派”的蒋雍君,作品以点线面为主;蒋琰滨擅长陶刻等等。他们有的是家族传承,有的受过高等教育,有的精于书法,有的擅长绘画,不同的风格让团队的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同时也促进了团队成员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他们在艺术理念上求同。他们都是无锡宜兴人,从小受到紫砂文化的熏染,他们九个人艺术特色鲜明,但是在发展理念上有着共识: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时代语言讲述紫砂文化,在更宽广更纵深的维度丰富紫砂文化内涵,扩大紫砂文化的影响力。紫砂九隽设计的作品《九雅》,一共九件器物,包括茶筒、茶盘、茶罐、公道杯、茶杯、盖置、塑像、花瓶、香插,以不同器型、丰富的色彩彰显着紫砂较强的可塑性。作品或取自然之形,或集古风之妙,跨越古今,传达现代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的“亦步亦新:紫砂九隽创新作品展”已先后在杭州、南京举办,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第三站于6月中旬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举办。他们九个人的作品涵盖紫砂光素器、方器、筋囊器、花器、塑器,紫砂雕塑和现代陶艺,装饰手法包括刻、塑、绘、描(嵌)金(银),在继承传统紫砂工艺的基础上,在表现形式上融入了时代元素,并且在题材上进行了拓展,集中体现了九位陶艺家对紫砂的探索和创新,展现了紫砂艺术的时代魅力。
这个组合不是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在不同创作风格之上汇集成新的河流,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基础上展示了紫砂人的新境界和紫砂作品的时代语言。紫砂九隽作为新时代紫砂文化拓展者,旨在探索宜兴紫砂历史、传承紫砂技艺、弘扬紫砂文化的一种新模式,对全国传统手工艺行业来讲也颇具启发性。他们九位组成“九隽”团队,努力创新,推出富有个性的新的作品,举办个展,召开学术研讨会,为紫砂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积极投身多项公益事业,“九隽书屋”“九隽基金”“九隽学堂”以及助残帮扶等系列公益项目的展开,传播了紫砂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群紫砂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虔诚、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家族传承,在历史上是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口传心授的教授方式使得传统工艺的核心技术得到保护,为其传承保存了人才。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文化产业的开放性改变了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幸运的是,新时代的传承人逐渐意识到,技艺的传承固然重要,传统工艺的理论研究和文化的传播也非常重要。于是年轻一代的传承人,随着知识层次和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走出工作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尝试打破口传心授的模式,正在探索一条和他们父辈不同的传承方式。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类
紫砂壶人名

王杏坤简介

王杏坤,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8年进紫砂二厂专业从事紫砂壶造型设计制作,师从紫砂名家王福君。由于基本功扎实全面,凡紫砂壶艺之圆器、花器、方器都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技艺精微的境界,形成“造型神趣,全韵兼容”的个人风格,使其很快就进入了紫砂名家的行列。作品多次参加省、国家级展评屡屡获奖,并先后发表于《紫砂壶艺》、《收藏指南 紫砂》、《紫砂中青年英才集》、《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壶论》等书刊,诸多作品被国内外众多收藏家喜爱。

王杏坤紫砂壶
王杏坤紫砂壶

年少时的他在学习之余,看到妹妹在认真地学做壶,不禁产生了浓厚兴趣,便也自己试着捏出一个壶型,而这一试,王杏坤的做壶生涯就此开始。在兴趣的驱使下,王杏坤不断地摸索着紫砂的奥秘。这时一个契机出现在他面前,紫砂二厂准备招人。王杏坤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将自己的作品送去评审,不料竟一举过关,从此进入紫砂二厂学艺,王杏坤努力学习,认真思考,并不时向前辈求教,他的紫砂入门因入厂而展开。

王杏坤紫砂壶
王杏坤紫砂壶

部分荣誉

2001年5月被中国美术学会授予中国紫砂优秀青年陶艺家称号

2003年11月《清纯壶》获第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

2003年10月《鱼乐壶》荣获成都工艺品、收藏品博览会金奖

2003年9月《九龙戏水壶》获中国厦门国际精品名壶大赛金奖

2004年9月《玉泉壶》获第二届太湖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铜奖

2004年9月《双鱼提梁壶》获海峡两岸中国福建国际茶叶博览会茶具大赛中获金奖

2005年11月《万象更新》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铜奖

2005年11月《清源》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银奖

王杏坤紫砂壶
王杏坤紫砂壶
分类
紫砂百科

美术家亚明与紫砂壶的故事

1924年,亚明出生在合肥一个普通家庭,幼年时便对美术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7年,父亲病故,家计艰难,亚明肩负起了生活的重担,同年日军全面侵华。1939年,15岁的亚明参加了新四军。基于幼时蒙发的绘画兴趣,亚明在部队从事战时宣传,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术。搞过通俗绘画的创作,还担负过教育战俘的工作。

1949年渡江战役后,25岁的亚明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任《苏南农民画报》主编时,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国画和中国画家。29岁调南京,不久即受命筹建中国美协江苏分会、江苏省国画院和江苏省美术陈列馆,开始全面负责领导江苏美术工作。

亚明与紫砂壶
亚明  人民万岁 立轴 设色纸本 36cm×48.5cm 1974年作

上世纪50年代,亚明开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与探索,其山水、人物画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倡导艺术创作要以人民、生活、传统三者为师和“笔墨当随时代”,并成为中国画坛重要流派——新金陵画派的中坚推动者和组织者。

1960年,亚明带领江苏省国画家跨越祖国山河二万三千里,进行写生和创作,后以《山河新貌》画展在北京举行,实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思想上、表现手法上的一次历史性 变革,在中国画坛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自1953年至1963年10年间,亚明从一个“毛笔也不会拿”(《亚明自传》)的国画门外人,成长为卓有成就的国画家,实现了贫童——战士——画家的人生过渡。这是中国画坛的一个奇迹,姑且称之为“亚明现象”。

除了在绘画方面成就斐然,亚明还有一个绰号“壶痴”,设计的一种经典方形壶,被称为“亚明四方”。

亚明与紫砂壶
亚明四方紫砂壶

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明陪国外陶器专家到宜兴考察紫砂壶制作工艺,萌生了收藏与研究紫砂壶的热望。在绘画之余,他遍寻紫砂壶。南京夫子庙、北京琉璃厂,以及宜兴茶馆、制壶作坊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渐渐地,亚明萌发了自己设计壶样、再交由高手制作的想法。时任南京博物院院长的曾国藩孙女曾昭燏为他大开绿灯,打开库房请亚明观赏院藏历代茗壶精品,令他从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亚明与紫砂壶
亚明   秦川原上听羊声 纸本设色 67cm×45cm 1982年作

1963年,亚明带领一批画家到宜兴写生采风,与紫砂七老之一的王寅春结为知交,王寅春慕其绘画才华,而亚明见寅春擅制方器,一拍即合,将设计的手稿交与王,王寅春负责制壶,亚明再在壶身一面绘鱼,并交由徐秀棠镌刻。而另一面则由徐秀棠之师,一代陶刻大家任淦庭空刻(空刻,即无稿陶刻,不在壶身上打草稿,直接雕刻,要求极高)饰以花鸟纹饰,画面清新淡雅。此件作品就是“亚明四方”,它集四位名家之功力,将自陈曼生、杨彭年以降文人壶概念,作了更加深入的阐释,足可堪称时代精品。

“亚明四方”有何主要特点:
俯视,壶身、壶口、壶盖壶钮均为正方形。侧视,整个壶呈—“亚”字形。型制方正严谨浑朴厚实。直边和圆角过渡自然,刚柔相济。棱面线条挺括有力,壸盖略微鼓起,桥钮干脆利索。整体比例协调,轮廓分明,气势挺拔。面大且宽,角钝而韵,线挺而直,口盖方而寓圆,底圈大而趁势,流有直曲变化,把方而切体,钮洞扁而大。

分类
紫砂百科

不同紫砂壶型对泡茶的影响

很多有经验的壶友买壶饮茶除了考虑壶的容量还会考虑紫砂壶的壶型,事实上确实如此,不同的紫砂壶壶型对泡不同的茶叶品种是有影响的。八九十年代的港台紫砂壶市场,壶商曾经将不同容量的标准壶依序组合,集合了从一杯壶到八杯壶的成套茶具,称为“一条龙”。后因用“杯”当壶的计量单位的做法没有统一,也一直困扰着品茗者。

近年来制壶业者开始注意用毫升作为壶容量的计量单位,并推出一百毫升、一百五十毫升、两百毫升容量,作为壶容量的区隔,以便于消费者在买壶时做更具体的参考。

多大容量是根据购壶者的喝茶习惯和喝茶者多少决定的,合适就好。而影响茶味的是紫砂壶的器形。下面以几种常见器形九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仿古如意紫砂壶
仿古如意紫砂壶

1、圆形壶最实用

圆形壶整个壶身没有硬性转折,水注入之后可以在壶里顺畅地流转,温润地与茶叶结合,有利于茶叶的舒展。

高身小口壶,适合泡发酵茶,但过高茶则失味,如普洱、红茶等,需要高温焖,选用这样器型的壶是为了使茶香更甜醇、滋味更醇厚;

矮身大口壶,适合泡不发酵茶,但过矮则口盖易溢,如绿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能够在85摄氏度左右的温度下充分展现茶特有的清香和清爽滋味。

圆形壶也最能把乌龙茶的香味泡出来。乌龙茶茶叶呈卷球状,圆形壶为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让半球状的茶叶完全舒展。若你爱喝乌龙茶,那么买圆形壶最实在,因为圆形壶泡茶注水之后,圆形的器壁可让水在壶里顺流而转,能更温润地将水与茶叶紧密结合,有利于发茶。

2、扁型壶最适合降低武夷陈年老茶焙火味

扁形壶,适合泡条索状的武夷茶。宜兴壶制成扁形壶的比率较低,原因是此种壶形的烧结成功率(就是所谓的“成品率”)较低。这种壶身较扁平的壶,具有十足的稳定感,能够让条索状的茶叶沉稳地定在壶里,安心地释放出一身的香醇。当注水时,由于扁形壶的壶壁较短,水流自然有了缓冲,加上壶内空间狭小,就使茶叶更容易浸润于水中,温和地吐尽精华。我认为,扁平壶的空间不容一点苟且,正是武夷茶岩韵精实发挥之所在。

马璟辉紫砂壶价格
马璟辉 传炉

3、方形壶美观胜过实用

方形壶在制作工序上的关键在于,泥料要炼得非常匀称,否则在片接时的困难度与失败率都会非常高。由于方形器的内部角度使茶叶不易滚动,水流容易被阻塞,但方形壶在造型上引人注目,美观大于实用。

此外紫砂壶的壶型也会决定出水是否顺畅有力,影响出水效果的因素主要有水压、阻力和水流量大小。

紫砂壶的水压主要决定于器型。关键在于倒水时,壶内的水面和壶嘴之间造成的落差,同时也受壶嘴面积和出水孔面积比的制约。水流的阻力主要受壶嘴的弯曲程度决定。水柱的长短则主要是受制于壶内壁的光滑程度和颗粒粗细。水流量的大小主要是由壶嘴的最细部分的内径所制约。

除了器型影响着紫砂壶出水效果之外,滤茶孔也是一个关键的部位,其开孔面积和壶嘴截面的比例要适中,出水才更好。

 

分类
紫砂壶人名

沈建强简介

筋囊器即迥异于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花器茶壶,又与简洁大方、浑厚朴素的方器大相径庭。此壶棱线分明,囊瓣骨肉亭匀,规整而又绵延不绝,蜿蜒游弋,又整齐归于壶钮同心。在古代的典籍里面就已经出现就茶壶形制和宜茶性的关系有过陈述,明代周高起在他的《阳羡茗壶系》中就提到“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沈建强90年开始从事紫砂创作;91年开始对紫砂筋瓤壶的潜心研究,之后台湾客商李木田给出“藏筋瓤,找建强”之美誉,从此后在业内和国内外广为誉传。

沈建强紫砂壶价格
沈建强紫砂壶

沈建强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花盆专业委员会会员

江南大学二聘客座教授

2015年获得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和无锡市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成为无锡市创新型企业家称号;2012年创办宜兴市筋纹器紫砂艺术品中心,成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示范基地,并注册了筋瓤商标。

沈建强紫砂壶价格
沈建强紫砂壶作品

1957年出生于宜兴。1981年起师从父母沈孝虎、范云芳,从事紫砂筋纹器的传承、制作、创新、教育工作。他所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 各具神韵,深受注目。用写意的手法和夸张的构思营造的壶艺作品不拘一格、追踪时代步伐,富有想象力和时代感。值11岁时,因厌家庭作坊的吵闹,而抢过二哥的作壶工具,踏进了紫砂陶的门槛,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81年为紫砂厂乡坯加工户,87年开始临摹清代、民代和现代名师的作品,从中得益“自然和做作的区别”,并曾以笔名“沈玉芝”壶款而面世,90年起凭借童子功和长期制壶的根基,试探着创作紫砂壶艺术,91年开始对紫砂筋瓢壶的潜心研究,筋瓢壶处女作“菊花灯壶”面世后,艺浅,后又进入临摹时期,一年后台湾客商李木田点评98分,井誉出“藏筋瓤,找建强”之美誉,从此后在行内和国内外广为誉传“先器识而临文艺,尊传统以起新风”,1992年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市科委破格评定为助理工艺美术师,受聘于砂龙陶艺有限公司,并得誉师张一成(紫砂艺术评论家)的点拨,得益紫砂壶“点、线、面”的审美,扎实的基础、虚心的求学、勤奋的努力,所制作品在国内外大型展览中多次获大奖。

分类
紫砂百科

紫砂方器如何鉴赏?比圆器为何难做?

方器与圆器相比较,首先是成型方法上的不同,圆器是手工拍打身筒成型,方器乃是裁切泥片镶接而成。方器讲究的是对称性与立体感,有的方器线条处理得必须阳刚挺直,而有的线条则需要方圆相寓。所以,在制作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泥片的薄厚均匀程度,也要考虑好线条的对称与整体气韵。相比起圆器的饱满处理,方器伤脑筋得多!比如直线和口盖的处理。紫砂泥成壶以后经过烧制是有收缩的,而如砖方壶这样纯直线构成的紫砂壶在制作时线条横平竖直,但烧成后就会出现变形。方器口盖的变形,特别如卡盖,不能像圆器那样用金钢砂通转来研磨,需要用金钢锉挫平。

圆器的略微变型肉眼不大容易看出,但方器直线的变形很直观,这就需要制壶老师掌握工序的先后时效以及泥性。方器的分类按照传统大致可以分为四方、六方、八方。如果按照有无线条也可以分为方壶和混方壶。混方壶面与面连接的地方是圆弧而不是曲线或直线。如果按照主要线条的弧度也可分为直方或曲方,分别就是平面与平面的连接直线,和曲面与曲面的连接曲线。所以,没有绝对的方,方中带圆、方圆和谐是很难做到平衡之美的。此外我们都知道圆器的明针功夫只要考虑整体的线条流畅性,而方器则不同,它在注重线条的流畅度之外,还要考虑到线条与各个面的配合度与协调性,所以处理起来更费功夫。

以此款经典的古壶“传香壶”为例:

紫砂壶方器鉴赏
传香壶
紫砂壶方器鉴赏
传香壶

此壶流传有序,最早收藏纪录见之于,清末民初的收藏大家项季翰所藏,项氏并为其所藏紫砂作品留有拓片,集成《砂器拓影集》,传香壶就收录其中。

传香壶,壶呈方斗式,造型简约,上宽下窄,俊秀挺拔。壶身、盖、钮、流、把与足之四角皆作凹筋。短弯流之弧形曲线巧妙而流畅,恰到好处,与四方形的壶把成圆与方造型之对话。

比例权衡,全面观照、和谐有致,简约素雅,又不失于变化的几何造型,近于完美。尤以所作脊棱出筋,犀利有力,更见峭拔精神,脱略浑厚敦古而臻于秀骨雅健,使此壶益显骨相清奇、劲挺不凡。

壶底镌有“令我胸中书传香”行书刻铭与款识,以及陈鸣远、壶隐两枚阳刻篆书印款。紫砂蕴藉翰墨书香,文人风雅,尽萃于斯。艺匠一丝不苟,精工之极,见之于所有细节处。

陶刻语出宋代文学家黄庭坚著名的咏茶诗《谢送碾壑源拣芽》“搜搅十年灯火读,令我胸中书传香。”

分类
紫砂壶人名

吴培林简介

吴培林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1年 第五届)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
民建江苏省第七、八届文化委员
民建中央画院副主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业委员会委员

吴培林紫砂壶价格
吴培林

吴培林1954年1月生于宜兴,1982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毕业,注册斋名牧泥堂。荣获首届“北京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第二届“世界文化艺术大展”金奖、第七届“全国陶瓷评比”二等奖,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一届“景舟杯”特别荣誉奖等。作品注重创新,绞、镶泥结合的紫砂壶写意画面,里外一致、意境深邃。主要论文有:《火光土色》、《论紫砂绞泥壶装饰的创意及其技法》、《现代陶艺和陶瓷艺术》、编著有《天地壶音》、《牧泥留香》、《吴培林紫砂艺术专刊》等作品集。

吴培林在多年的紫砂壶艺创作中,潜心研究和探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追求艺术风格个性化,造型理念切壶切艺,形成了独特的”绞泥”艺术风格。”绞泥”作品手法新颖,形式多样,或峰峦叠嶂,或行云流水,或江浪涌动,或大漠孤烟,让人随之或动或静,陶冶其中,遍遍遐想,进入如诗如画的境界。

如何做好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吴培林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这个历史阶段新的东西,我们把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做的事情积极地、正面地完成就可以了。作为我们的心愿,把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呈现的一些东西、做的一些事情把它比较完整、负责任地完成,把这个交接棒很好地放到下一代的手中。至于下一代能够创作出哪些东西出来,那是下一代需要探索的话题”。

吴培林紫砂壶价格
凝聚壶

绞泥装饰是装饰类别里面比较特殊的一种,它本身不需要后期的雕绘,而是需要在做壶前将几种不同的泥料绞在一起,做成想要的图案。通过烧制,由于泥料的不同,烧制出的紫砂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做壶时绞出的图案也会层次分明。

在慢慢的接触中吴培林也对紫砂有了更深的了解,就开始自己做壶,最开始做的壶型是方器和筋纹器。随后应老同学的邀请到紫砂三厂任职一年,在这一年中吴培林跟着厂里面的制壶工人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吴培林没有师傅,但是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这些制壶工人都是我的老师”。

吴培林紫砂壶价格
绞胎旭日东升大品壶

吴培林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这样写道“到处云山是我师”。教吴培林做壶的都是自然界的花草鸟兽,他自己也随一些大家学习,可谓是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

在九十年代初,随着大陆和台湾的关系缓和,很多台湾的商人来到宜兴办厂,于是吴培林又被聘请到了台湾商人的紫砂厂做工。由于台湾商人的建议,他慢慢的将做壶的重心转到绞泥工艺上面来了,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在吴培林的手中,那些弯弯曲曲的绞泥,转眼间便在壶体上形成了生动的波浪线,而从绞泥片上挖下的半圆形小块,旋转180度则变成了海上升起的一轮圆月,吴培林仿佛一个手段高超的魔术师,一旦绞泥在手,便可随心所欲地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模样。吴培林的绞泥紫砂壶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而他也经常拿出自己的作品拍卖以回报社会。早在1999年,他的作品《海上生明月》便被拿出用于台湾赈灾义卖。2012年他的《国山遗碣壶》捐上海市增爱基金会义拍,用于资助自闭症儿童……尽管每次的捐助活动只是沧海一粟,但却可以让社会多一丝温暖;尽管每次紫砂壶义卖是有价格的,但吴培林表现出来的爱心是无价的。

吴培林优秀的绞泥作品不计其数,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他的《荆溪十景》系列。宜兴在古代曾被称为“荆溪”,前人将当地的风景名胜总结为“荆溪十景”。吴培林在以自然为师的过程中,将“荆溪十景”和紫砂绞泥镶拼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于是,《国山遗碣》中篆书的古朴雅致,“铜峰叠翠”上峰峦的青翠纷呈,“竹海清泉”里竹林的枝繁茂盛等等,尽在眼前,如诗如画,如痴如醉。

分类
紫砂壶人名

吴亚平简介

江南宜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由于大自然的恩赐,出产以“紫”为主的紫砂陶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优美无比的紫砂土和江南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锦心巧手的紫砂人。他们用自己的聪敏才智和勤劳双手,做出了千姿百态的紫砂茶具,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为源渊流长的陶文化、茶文化增添了一道迷人的紫色风景线。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已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亚平先生在壶艺领域始终秉承传统精神,努力创作他自己的、具有时代面貌的佳作,这些作品多了,就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吴亚平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个随和、随缘的人,但在壶艺创作时却是一个追求境界、一丝不苟、严谨法度的紫砂长者,他与紫砂界中我钦佩的几位大师一样,与我投缘,往往几天不见,就很想念,见面以后,也无大事。这种平淡而又相互吸引的情感,对于上了岁数的老朋友们来说,应该就是世人常说的君子式的“至交”了。人海茫茫,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达到了这种境界,我认为是有其内在因素的,这就是“品性”与为人的基本相似,所以就投缘吧。

吴亚平紫砂壶价格
吴亚平

吴亚平1940年生于陶都宜兴,1956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因对紫砂的爱好和执著,乐于助人,而深受壶艺泰斗顾景舟喜爱,得以师从习艺制壶。六十年紫砂春秋,风霜寒暑,岁月不仅给了他一头银发,更给了他厚重的人生体验。恩师顾景舟技艺薪火传递,自身的天赋和勤奋使他的紫砂人生之路一帆风顺,无论在家乡宜兴还是在中原大地,对紫砂艺术的虔诚和追求,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柱。

他耕耘不辍,把胸中的万千气象和生活感悟,化为一件件紫砂壶艺珍品。他,培桃育李、桃李天下、谦和儒雅、广受尊重,今天,他不仅仅是一位紫砂名人,更是一位睿智、宽和、德艺双馨,充满人格魅力的大师。

吴亚平从艺多年,期间经多位名师指导,特别是师从壶艺泰斗顾景舟之后,紫砂壶手工制作技艺融汇名家之长,经过长期的实践感悟、梳理和拓展,熟练地掌握了多种类别的紫砂壶成型技法和要领,灵活地运用恩师传授的造型形式法则,探索创新之路。他掌握造型的技艺是多方面的,因而能适应紫砂壶圆器、方器、筋纹器等多种类别的造型要求,并能随心所欲地施展其基本功。

由于吴亚平先生深谙紫砂壶艺的三大基本要领:发挥材质的自然美、手工技艺的人文美、日用舒适的功能美,所以无论是传统的经典作品,还是创作的新品,他都臻炉火纯青之境。他的“至德壶”就是以吴文化为创作背景,运用紫砂壶艺的形式和手艺语言创作的经典杰作。

吴亚平先生的祖先,是上溯到公元前3200多年的吴国国王泰伯。泰伯三让奔吴,开发荆蛮,三千多年来,吴地文化润泽了江南大地,使这里成为我国最繁荣富庶地区之一,吴文化源渊流长,泰伯精神万古长青。为了弘扬中华吴文化,歌颂祖先泰伯精神,吴亚平先生以紫砂艺术为载体,创作了一件《至德壶》,作品设计突破紫砂壶传统,以“吴”字为主题,壶盖为“吴”字上头的“口”字,壶身如“天”字的两划,而壶足如“天”字的一撇一捺,盖上壶盖,整件作品就是一件“吴”字形紫砂壶。作品造型端庄凝重、大气大度、平衡对称、和谐中庸。壶盖一面以紫砂陶刻艺术刻上“泰伯”像,另一面刻着“仲雍”像,作品表达了吴亚平先生对祖先的崇敬,造型设计体现了吴文化的平和、谦让、开拓的“至德”精神,欣赏者在获得紫砂艺术美感享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至德文化的教育熏陶。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吴亚平先生在壶艺领域的造诣、手工技艺的全面和功力,以及他为人厚道、谦虚平和、德艺双馨的品德。

吴亚平紫砂壶价格
吴亚平紫砂壶

从古至今,一件优秀紫砂作品所蕴含的“技”和“艺”如水乳交融,只有造型艺术、构思成型技术的熟练“合二为一”,才能完成一件品位高雅的作品。古人有句名言:“工不到,则意不达”,也就是说,你有最好的设计、构思,但是缺乏与此相匹配的技艺去实现,艺术创作是无法完成的。同样,没有高的艺术修养和人文修养,其作品也只能是平庸乏味的。吴亚平先生的一件“桥顶玉璧壶”作品设计构思平凡中见“巧妙”,朴实中显艺术品位之高雅,日用中又含欣赏之美感,如同武林高手,愈是功力深厚,愈是不显山露水,可谓大美平朴。

吴亚平先生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和他学艺时打下的扎实基本功,以及他后来人生道路上的磨练是不分开的。从他许多作品里,我们看到他的个性和品格的缩影,也见到他技术和艺术的高度。吴亚平先生在恩师顾景舟的指导下,熟练地掌握紫砂壶艺、花瓶等多种工艺和制作技术,在这基础上又不断加强文化学习,使自己渐步文人化,创作的精品从造型艺术到表现形式、表现手法都具有多样性和文人气。作品“道转乾坤”整体混沌浑圆,而圆中又有“规方”,这种少见的圆中有方、方外见圆的造型,突破紫砂壶艺常规,唯有心胸宽阔、眼放八极之大师,才能创作出气魄宏伟、刚柔相济、艺工相融,反映“老”、“庄”学说的杰作,令人玩赏不已,爱不释手。

吴亚平先生在几十年的紫砂生涯中,曾因政策性原因“下放”回到农村,但这段经历没有让他失去对生活的信念,没有让他失去对紫砂艺术的执著,反而磨练了他的坚强意志,激励了他对生活、对紫砂艺术的创作激情。他创作的“中流砥柱壶”就是反映了他的思想,中国人在苦难中那种不屈的坚强意志和人格风骨。作品“中流砥柱壶”,壶身稳重,壶把提梁方形舒展,大开大合,圆见融通,方见风骨;而壶盖之钮,玉柱擎天,如黄河砥柱,立激流而不倾,表现出一种勇于担当的气概,令人敬畏。

吴亚平先生的紫砂人生可以说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创作的“提扁壶”就是平衡中庸的儒家文化理念,舒展飘逸的诗人气韵,在老辣的技艺表现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壶身润泽丰满,壶嘴优雅舒展,壶盖平和如璧,提梁彩虹飞挂,有杜诗之规,和东坡大江东去的气势,大有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在舞台中央舒广袖、神逸飞的艺术效果。

这件“飞虹壶”的提梁,我为他命名“亚平式”提梁。扁圆的壶平朴平凡,可加上了“亚平式”提梁和玉柱式壶钮,就在人的视觉面前出现了气势如虹的形、飘逸如风的韵。作品虚实空间优美、和谐,提梁形式反映了吴亚平先生的功力深厚,制壶技艺的大胆运用。

通过欣赏和解读吴亚平先生的全手工紫砂壶作品,我从中受到诸多启迪,对紫砂壶作品的欣赏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视角,能把生活中的甜酸苦辣化为平淡而高雅,贵在于心的感悟。对待自己的作品一丝不苟的严谨,贵在于手的技能熟练和认真。遵规矩、守传统,而不为其制约;心驰骋、艺飞扬,却不失法度。唯有心态平和者,艺境至高者,功力深厚者,其作品才能格调高雅,显精、气、神、韵。

(作者:原中国宜兴陶瓷陶物馆馆长 时顺华)

吴亚平紫砂壶价格
吴亚平紫砂壶

吴亚平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中国陶瓷协会会员
中国陶瓷协会紫砂分会高级专家顾问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专家学者协会理事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社会保护专项基金管委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吴亚平生于1940年,1956年进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宜兴紫砂工艺厂前身),1958年师从顾景舟大师,蒙其耳提面命、悉心指导,深得其真传。从艺五十多年来,坚持以传统筑基,执着于继承与创新并重之不懈求索,对紫砂之精髓独有妙悟,艺道精进,日臻圆融。所制作品广受社会各界好评。有十一件作品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二十多件作品在全国及海内外展评中获得大奖。其中《倒转乾坤壶》《万象更新壶》分别于2012年、2013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流砥柱壶》《倒转乾坤壶》《香雪壶》分别于2011年、2012年、2013年荣获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奖;1987年磁疗紫砂茶具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并有十件作品先后被中华民族艺术珍品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首都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作永久收藏。

分类
紫砂壶人名

汤杰简介

汤杰从艺二十余载,制壶基本功扎实,借鉴历代名人风格,追求艺术完美,造型严谨,善作筋纹、方器。他所创新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耐人寻味,追溯时代步伐,深受业界和藏家的关注。

目前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的工作室里面,有三张泥凳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其中有一张是顾大师的外,另外两张分別属于他的女婿女儿一一汤杰和顾婷。作为紫砂界的青年才俊,汤杰的才能,其实从他踏入要砂艺术的圈了就开始显露。

汤杰紫砂壶价格
汤杰

紫砂让汤杰遇到了自己的人生伴侣和壶艺导师,也找到了自己事业的前进方向。他最早做花货、圆壶,顾景舟的上新桥壶、莲子壶等款式,他早就谙熟于心。后来他跟随岳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大师学习方货,连制作花盆和笔筒的基础知识也不错过。现在他说最喜爱方器,他认为方壶的制作最紧要的要求就是从点到线,到面的结合,面面俱到,寓方寓圆。正是这样积极的思考,他创作的方壶获得了很多奖项。

汤杰紫砂壶价格
春涌大地壶

顾绍培大师曾经书有“道法自然、妙做心造”的对联,以此点化弟子:紫砂艺术不论大小,都要源于生活、体现生活并高于生活;要健康向上给人一种伸展、扩张的空间感;作品要用心去做,表达自己的心声。作为顾大师的嫡系传人,汤杰得教而悟道,创作紫砂壶以传统造型为本,结合个人的创新理念,作品极具属于自己的鲜明风格。

汤杰
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
陶都宜兴优秀青年陶艺家
宜兴市陶园阁紫砂研究所负责人

1972年出生于陶都宜兴,1992年进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艺培中心习壶技艺,后经考核被破格选送特艺班进修。1995年进岳父总工艺师顾绍培大师工作室深造至今,同时接受中国南京艺术学院吴山教授造型装饰设计的专业培训。2008年毕业于江苏经贸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201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紫砂艺术高级研修班—陶瓷艺术设计系。

汤杰制壶基本功深厚扎实,尤善做筋纹和方器紫砂壶,在业界享有一定的声誉。汤杰汲取历代制壶名人的不同风格,在继承传统制壶经验的基础上,融百家之所长,对紫砂作品的制作要求近乎完美,所制紫砂壶造型结构严谨,工艺精湛,作品富含神韵,不断创新。很多优秀作品都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经常受邀至上海各地区与紫砂爱好者和藏家进行学术交流与制壶过程演示详解,大力宣传紫砂知识,推广紫砂文化,服务社会和对藏家负责,并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公益事业中去。

汤杰紫砂壶价格
欧艺风壶

汤杰本人曾不止一次提到,紫砂壶的创作应以传统造型为本,结合个人的创新理念,这样才能设计创作出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作品。近年创作的新品《四方玉玺壶》《春涌大地》《锦云玉柱对壶》《乘风破浪》《斑竹组壶》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屡屡获全国大奖,很多优秀作品都被国家博物馆收藏,2010年《汤杰顾婷紫砂艺术作品集》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2014年出版了《陶然自得—汤杰顾婷原创紫砂作品集》、《陶里成蹊—陶园阁紫砂艺术》个人专著。

分类
紫砂壶人名

庄玉林简介

小时候,庄玉林住在蜀山。蜀山街口与紫砂厂之间,那时候有大片的农田。年幼贪玩,不走大路,庄玉林和小朋友们经常沿着田埂跑到紫砂厂外,翻了围墙到紫砂厂里嬉戏。1981年,庄玉林高中毕业。年底准备招工,有同学报考瓷厂等国营单位,而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紫砂厂。1982年2月份(刚过年)庄玉林就上班了。紫砂厂徒工班一次招收大约40个人,分为两个班,庄玉林被分到顾绍培老师的班里。

有一天,顾绍培老师在做一把茶壶,叫做“六方漱流壶”,这是一个新的壶形。师父在做,他觉得有趣,也在一旁悄悄摹做,待师父做完,他的壶也完工了。在那之前,他从未做过方器,顾绍培老师看到他的壶,便告诉他哪里还可以改进——包括起身筒时需要使用虚坨等等。对庄玉林而言,做壶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件难事。

庄玉林紫砂壶价格
六方开光

庄玉林的母亲是紫砂厂一车间的成型工人。年幼的庄玉林往往扒着窗台看母亲工作,偶尔也到车间里去,玩累了便睡在车间里。当时与母亲一个工场工作的还有王寅春、周桂珍、曹婉芬、张红华等,如今都是鼎鼎有名的紫砂大师,王寅春是他们车间的师父。

庄玉林紫砂壶价格
六方双线

徒工期间,庄玉林打下了扎实的紫砂器制作基础。由于师父顾绍培老师制作大花盆、大花瓶,他也在一旁打下手,在这几年间,他获得了比常人更多的经验。庄玉林总结心得,感念当年师父的教诲:有些人制壶,结构容易出问题,自己很少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做过大件。做大件与做小件不同,小件紫砂壶,脂泥将嘴把装上或许就成了,但大件作品里外都要做到一个“和”字。把做大件的经验放到做小件上,成品率就高得多了。回首往事,1993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前庄玉林以做圆器为主,方器为辅。后来,庄玉林以做方器为主。1995年创作的一把“六方醒辰壶”,是庄玉林比较得意的一件作品。1997年,庄玉林又设计出一把“雅竹壶”,张守智教授看到这把壶后,对它评价很高。

庄玉林紫砂壶价格
庄玉林

庄玉林
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2016年 第二届)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2016年 第六届)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蜀山陶艺世家。1982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学习紫砂成型工艺。1988年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培训,学以致用、受益匪浅。1991年至1993年,担任宜兴紫砂工艺厂艺培中心老师,为培养紫砂事业接班人辛勤耕耘。在紫砂艺术的创作设计道路上,刻苦学习,工艺严谨,一丝不苟。作品《六方开光壶》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六方醒辰》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一等奖,《玉泉方竹》荣获中国轻工联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