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九香品壶 原创写作

清华美院与宜兴紫砂人才培养合作的缘起

编者按:1955 年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正式建立的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在紫砂界享有“黄埔军校”和“大师摇篮”之美誉。1956 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也历经了60 多个春秋的风雨洗礼。这一厂一校为我国陶瓷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1975 年陶瓷系教师首次在宜兴开办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到2014 年合作建立紫砂艺术研究所,双方开展的长久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对我国紫砂设计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 年8 月,本刊采访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著名陶瓷设计家,也是学院最早在宜兴“开门办学”的负责人之一——杨永善教授。杨老师对这段往事的详实回顾为研究中国现代陶瓷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他对陶瓷设计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思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装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宜兴紫砂工艺厂(以下简称“紫砂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先请您介绍一下双方开展联系与合作的渊源。

杨永善教授(以下简称“杨”):陶瓷系与紫砂厂互相支持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前身)陶瓷科时,就已经与紫砂厂建立了联系。最早带留学生去宜兴的是高庄老师。高庄最早与顾景舟进行了合作,著名的提璧提梁壶就是由高庄设计、顾景舟来做的。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第一届毕业生于跃中的毕业设计——紫砂茶具就是在宜兴由顾景舟做成的。这是我们的学生在紫砂厂实习的开始。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全国泥塑艺人训练班。紫砂厂的徐秀棠因此来学院进修,后转入“泥人张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曾设在陶瓷系。他在紫砂雕塑上运用了泥人张的塑造手法,又吸收了竹雕、木雕的形式,奠定了宜兴现代紫砂雕塑的基础。1959 年,紫砂厂徒工潘春芳考入陶瓷系,毕业后回厂从事设计工作,八十年代又考上梅健鹰先生的研究生,毕业后到南京艺术学院教书。多年来,陶瓷系陆续有学生到宜兴下厂实习,双方的联系一直没有间断。真正大规模、时间比较长、设课比较完整、比较正式且影响深远的是1975 年的进修班。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1975年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

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训练班开学大会”纪念照。二排右一侯德昌, 二排右三陈若菊,二排左四翟树成,二排右二盛瑚,二排左一周作民,三排左一高沛明,三排右一白雪石,后排左三王晓林,攝影:杨永善,1975 年9 月1 日

 

《装饰》: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当时筹备这个进修班的背景。

杨:这个班的全名是“江苏省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是轻工业部陶瓷处陈景康处长决定开办的。1975 年我们受轻工部的委派,到宜兴办江苏省的陶瓷进修班,把从全省选拔的人才集中在宜兴的江苏陶瓷研究所,包括宜兴各厂(含紫砂厂)、南京瓷厂、徐州瓷厂、江阴瓷厂、扬州瓷厂、镇江瓷厂、南通瓷厂、苏州日用瓷厂、苏州美术厂、无锡陶器厂等。从4 月开始筹备,陈景康安排我们去做调研,当时有三人:系主任梅健鹰先生、书记翟树成先生和作为教员的我。仅调研就用了一个多月。我们到每个厂区了解情况,听取厂里的要求。宜兴退下来的镇党委书记方世伟和公司的刘勉之陪我们到各处调研,了解他们在设计上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调研做得比较细致。根据厂里分工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教学方案和课程结构,并安排了教师。最后决定办两个班,一个是造型班,一个是装饰班。每班招30 人,不收培训费,大家争相报名。领导小组包括陈若菊老师、陶瓷系的支部委员李葆年老师和我。我是造型班的班主任,陈若菊老师是装饰班的班主任。那一年的厂校合作非常重要,不仅为宜兴培养了人才,还让我们通过培训更多地接触实践,促进了教学的提高。老师7 月初到宜兴开始备课,8 月1 日开学。李葆年老师主持教学管理,他在当时要求每门课必须有教材。陶瓷系的教材建设就是由李葆年老师正式、全面抓起来的,我后来出版的教材也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积累起来的(曾经过李老师修改)。课程设置上,去掉原来的共同课和素描课等,加强国画、白描、速写、图案写生变化和陶瓷装饰,课程内容都是可以直接用于实践的。造型课教授传统造型方法,包括到博物馆去测绘和分析。当时的师资构成:造型班是张守智、杨永善、金宝升、王晓林、潘春芳,其中潘春芳是紫砂厂的,因为他是我院陶瓷系毕业生,教学体系上能够融合;装饰班是陈若菊、白雪石、侯德昌、高沛明、周作民。开班的绪论是梅健鹰先生讲授的。当时陶瓷系的主力教师都到这个班上过课。我们办这个进修班是毫无保留的,并且不计报酬的,大家互相帮助,也因此奠定了双方合作的良好开端,为后来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装饰》:进修班的教学是如何开展的?

杨:当时的社会环境对“开门办学”非常不利,但宜兴的领导排除万难,从领导到学员都支持我们坚持教学方针,因此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每位老师都竭尽所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学员。例如,白雪石老师详尽地讲解山、水、树、石的主要画法和步骤,并画出了系列示范图。一个画家能够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学生的基础教学是令人感动的。教材方面,以前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手稿,这次进修班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整合,统一刻蜡纸版油印出来。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我们还带领学员到上海博物馆进行了古代优秀陶瓷作品讲解分析和测绘。在这之前,学员从没做过测绘,我们教制图、速写,让他们学会画透视角度的造型,在不能拍照的情况下,用三角板隔着玻璃柜进行大致的测绘。完成对古代优秀陶瓷作品的测绘以后,学员互相交流,特别有成就感。我们还要求他们回去以后用石膏模型的方式把这些作品做出来,体会从立体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立体的造型规律。我们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学习古代陶瓷造型。在之后的设计课上,学员感到自己的设计开始有韵味了,设计素养得到了提高,这是受优秀传统造型熏陶而自然形成的。大家经常把图纸摆开,一起分析讨论。现在已经成名的汪寅仙学得特别认真。她以前是从事复制工作的,后来成为可以自行设计、制作紫砂壶的人才。我们要求参加这个班的学员都要有工艺基础,毕业后既要能设计,又要能自己动手做。我们解决的是设计方法和设计风格问题,根据厂里的材料,寻求适应产品的形式语言,帮助他们拓宽开发产品的思路。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我主要讲陶瓷造型设计方法、造型形式法则在陶瓷设计中的运用。学员认为这些内容很实用。在毕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和学员一起进行设计制作实践。他们发现我们都掌握了很好的工艺技术,对教学更为信服。梅健鹰先生在系里经常说,陶瓷器物不是画出来的,是最后根据图纸做出来的,成型和烧成是关键。陶瓷系一直坚持要懂技术,要掌握手艺,因为艺术是通过手艺体现出来的,这和包豪斯的思想是一致的。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装饰》:这次培训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学完专业基础以后就是专业设计,之后出成品。有的设计投入生产,并参加了国际国内的很多展览,最后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办了进修班的作品展。其他产区,包括景德镇、邯郸、唐山、龙泉,都有人来参观,作品获得的好评超乎想象。这些陶瓷工人就是在一年的时间里掌握了设计方法,在后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了作用。负责这个班的公司副经理仇建辉非常支持我们办班。他说:“你们培养的学生,用大学生我也不换,因为这些学员既掌握了设计方法,又有技术,而且了解自己厂里的实际情况。”这一年的培训实际上浓缩了陶瓷系五年制教学的精华,而且系里派出了教学的主力。教师全身心投入,与学员同吃同住同学习,共同进步。我们还带去了不少资料和幻灯片,还有本科的优秀作业设计图纸,把这些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供他们学习参考,可以说是倾囊而出。后来这种类型的培训班继续开办下去,每一两年办一次,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30 岁以上做紫砂的工艺师一半以上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都介绍自己曾经在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很珍视这段学习经历,认为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培训,全系的教材雏形形成了,为后来的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家逐渐体会到传统的优秀造型好在哪里,有哪些造型手法,陶瓷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懂得了比例、尺度与美观的关系。这个班最后共招收63 人,其中来自紫砂厂的学员近10 位,包括徐汉棠、谭泉海、鲍志强、汪寅仙、何道洪等,他们后来在紫砂设计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与宜兴紫砂

 

《装饰》:这个班的名称为“日用陶瓷美术设计进修班”,当时在定位上有哪些思考?

杨:我们当时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日用”限定产品必须有良好的功能。我认为陶瓷艺术设计系的定位应该以日用陶瓷为主,以艺术陶瓷为辅,同时艺术陶瓷可以为日用陶瓷设计开拓思路和风格。功能的合理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首先要考虑功能。具体到紫砂,无论“光活”,还是“花活”,都要有良好的功能。以紫砂壶为例,功能上的设计很地道,“出水通畅而不涎水,注水七寸而不泛花”。我和张守智老师、陈若菊老师一直配合上课,大家的教学思想是一致的。造型基础课是我上,装饰基础是陈若菊老师上,之后由张守智老师承担设计课。张老师强调设计课一定要在解决功能的基础上拓展。设计课解决运用材料、创造风格的问题。在功能上创新是很困难的,样式的创新比较容易。例如构思出产品叠摞形式的设计师,突破了产品的一般形态,这种设计在存储、包装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便利,造型的转折还增加了美感。所以设计不要单纯追求形式美,一定要首先考虑功能效用,而实现功能的合理并不容易。

 

《装饰》:此后开办的学习班也设在宜兴吗?陶瓷系与紫砂厂还进行过哪些合作?

杨:在宜兴办班比较多,也有几次是在其他产区或是在本院,还有一次在管庄办班。这几次宜兴也都有学员参加,如吴小楣、吕俊杰、邱玉林等。班上的学风很端正,公司领导很有事业心,教师尽心尽力,学生勤奋好学,所以这个班才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陶瓷系为紫砂厂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至今还在继续坚持开办培训班;同时,不仅紫砂厂,整个宜兴陶瓷公司都很支持教学,他们与陶瓷系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我们每年安排毕业生到紫砂厂、均陶厂、彩陶厂、青瓷厂实习,都得到了大力支持。实习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专业成长。例如1977 级的学生李力设计的精陶咖啡具很快就投入生产,庞瑞媛老师在彩陶厂用颜色釉做了大批陶盘,发挥了彩釉的表现力,效果很好。专业教师们都有陶瓷设计在宜兴完成工艺制作。陶瓷系与紫砂厂的关系是亲密无间的,是真正建立在共同发展中国陶瓷事业的基础上的。除紫砂外,我们对宜兴陶瓷公司下属的青瓷、均陶、彩陶、精陶等品类的发展也提供了建议和帮助。宜兴是多品类的产区,除紫砂以外,其他品类也都有长足的发展,这些进步与陶瓷系密不可分。合作办学促进了宜兴紫砂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也促进了陶瓷系的教学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推动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装饰》:您认为紫砂工艺长盛不衰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宜兴制陶的历史悠久,从初期的普通粗陶发展起来,明代正德年间走向成熟。宜兴是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区,文化艺术领域人才辈出。宜兴紫砂起源于文人的雅好,很多紫砂工人爱好文学、书法、美术和戏曲。宜兴制陶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规范严格的师徒传承制度非常重要,注重为人为学的操守和品德。

紫砂是非常严格规范的艺术。从拣选原料到成型装饰,不能有半点马虎。长期严格规范的训练,认真投入的技艺践行,使宜兴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紫砂人才。徐汉棠、高海庚、李昌鸿、何道洪、汪寅仙、吕尧臣、鲍志强等,都没有读过大学,但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艺术修养,基本功非常扎实。他们真正把传统紫砂制作的技法继承下来了。

紫砂的工艺技术含量非常高。聪明的陶工从矿土中提炼出夹藏的紫砂泥料,然后精致制备,做成器物。这种成型方法全世界独一无二。制作紫砂器完全依靠手工,而不是机器旋转出来的。宜兴制陶原来是在底为球面的木托盘上操作,现在应用的手轮是上世纪50 年代高庄先生带过去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制作紫砂器物的工具仍然在不断发展。紫砂工人会为一把壶专门制作适合的工具,这就是创造性的工具意识。宜兴制陶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到切实适宜。这是一种手艺思想的表现。还有署名的问题。在宜兴,即使最普通的销往农村的紫砂壶,底部也有图章,标注制陶人的姓名,这是一种责任意识。

做好陶瓷要保证两个质量:一是工艺;二是艺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术改造融汇在工艺和工具改革的渐进过程中,而不是突变。宜兴人重视传统,也重视创新。在宜兴做紫砂没有狭隘的门户之见,这一点非常难得。

 

《装饰》:宜兴紫砂近年来在工艺和艺术方面有哪些创新和发展?

杨:首先是宜兴坚持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它吸收了新的养分,包括新的表现手法,因此在设计上不断有所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形式和水平上。例如,圆顶的壶盖(没有钮),这种造型的创新既是从功能出发的,也是追求造型的简洁,是前所未有的。在壶嘴设计上,把青铜器的带钩、鼎足等结构合理运用到紫砂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鲍志强的陶刻在任淦庭的基础上,吸收了木刻、写意、飞白等表现手法。张正中把树的生长痕迹运用在紫砂壶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一种突破。近年来紫砂既有传统师徒的承传,又增添了新的形式和方法,拓展了思路,在功能和形式上更趋丰富,更臻完善。

清华大学王辉老师在宜兴考察
王辉老师带陶瓷系2011 级本科生在宜兴考察

《装饰》:紫砂厂在产品创新方面,建立了哪些激励机制?

杨:紫砂厂每年都进行产品设计评比,评出优秀,进行表彰。除紫砂外,均陶、青瓷、彩陶等也都有评比。他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在逐渐提高,对设计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不断加强。在风格上,应该在尊重陶瓷设计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多种方法。宜兴比较务实,符合实际状况,紫砂厂是“先技术,后艺术”。学员最初临摹的都是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学习的起点很高。紫砂厂要求严格,从最简单的选料、打泥片开始,每道工序必须达到合格的水平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装饰》:您对紫砂工艺的未来发展有哪些展望?

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窑口能有宜兴这样大量完整成熟的产品造型。宜兴传统紫砂壶有上百种知名的造型样式和作品,而且各具特色。创作连绵不断,其珍贵的艺术遗产是后人继承发展的基石。宜兴学习传统很到位,因为它把古陶、青铜、玉器、家具、度量衡等物品的设计充分吸收融合进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文化意韵。它追求艺术的完整性,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不好紫砂。优质的矿源、太湖之滨绝佳的地理位置、文人雅士的大力推崇和参与,共同成就了宜兴陶业的辉煌。紫砂特有的古朴典雅、文质彬彬的气质,紫砂器物耐看耐用,良好的理化性能,并且在透气、保香上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些特征使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对紫砂情有独钟。宜兴人已形成紫砂制作和研究的梯队,为紫砂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勤勉付出,紫砂因此长盛不衰。我相信未来紫砂的优良传统将继续发扬光大,前途不可限量。

本文来源:《装饰》杂志2017年第8期“特别策划·宜兴紫砂”

作者:田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
紫砂壶人名

陈国良简介

陈国良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艺专委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陈国良紫砂壶
陈国良

1954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1972年进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随何道洪学艺,将“何氏风格”的形、神、气、韵继承发扬。

1972年1月,紫砂厂招工进了100名新人,其中有60名学员编入紫砂成型艺徒班,并分成了甲、乙、丙三个班。陈国良是当时的一名学员,他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但也和其他徒弟一样,好动、目光有神。

陈国良 僧帽壶
陈国良 僧帽壶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他手上的活出类拔萃,思想上也比较积极向上,厂里就安排他去当辅导老师,带学徒了。他很谦虚,经常特意请师傅何道洪大师去打身筒、贴竹叶,给新徒工示范。这反应了他对基本功重要性的理解、对徒工们负责任,并保留着尊师重道的初心。厂里老前辈和同行对陈国良的个性都一致认同,非常谦和、以礼待人。

陈国良 宛碟壶
陈国良 宛碟壶

陈国良平时喜欢美术,比如写毛笔字、画素描,观察厂里的创新作品,带动脑子。这些都对他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陈国良被香港、台湾收藏界誉为“壶界四小龙”之一,紫砂中青年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如今陈国良壶艺更是超一流水准,成为一代名师巨匠,作品多数以薄胎呈现,并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要灵感来源。

陈国良 梅桩壶
陈国良 梅桩壶

陈国良代表了当代紫砂的一个艺术高度,他将“何式风格”的形、神、气、力、趣、韵”六要素兼而有之:善用比喻、对比、夸张等美学要旨;形神兼备、气通力满、天趣自然、温润雅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市场对他的作品,热衷不衰地追求,也足以说明——陈国良的作品,经得住推敲。其待人处事,温和包容,也深受同行,收藏家的信任和喜爱。

分类
紫砂壶人名

陈成简介

陈成,女,1952年生于陶都宜兴,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正高级)、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紫砂学会会员、中国紫砂行业学会会员。在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有其紫砂研究工作室,专业从事紫砂壶艺术的设计和全手工创作,2006年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名人。

陈成紫砂壶价格
陈成

1972年起就踏上紫砂艺术之途,师从著名紫砂花器高手顾道荣,后拜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道洪门下。因对紫砂艺术的热爱与真诚,在晋级国家级工艺师之后,仍虚心象各风格流派前辈名师们学习,忠实于紫砂陶艺的传统,在前辈大师们精彩名作与潺潺教诲下,艺术境界日趋成熟,设计创作的作品造型自然,趣味天然,在仿真中提炼抽象,于简约处彰显意韵。因而,花器作品『花』中有『简』,真中有趣;光素器作品线条和各部位搭配的比例恰到好处,在视觉上符合美学定律。30多年来的不断追求、探索、创新,始终保持真诚的心态。紫砂陶艺不单是技艺,这里有丰富的内涵,所包含的不仅是泥土和空间,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深厚的傅统文化。不然,为什么有那么深厚的艺术魅力,那么强的感染力。道法自然,自然界的花草虫鸟均能运用到紫砂壶艺中。

《供春套具》、《寒山钟》、《大团结》、《田野情趣》等作品参加省和国家级工艺美术展,多次获金、银、铜等大奖,被李铁映、费孝通、陈丽敏等知名人士和收藏家收藏。仿真作品,虽然它是以写实为主旨,但还是要用紫砂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转换处理,包括雕塑及其他类型一些产品,一枝一叶犹如戏剧的一招一式,以保持自己的『味』如玉器感、局部连接的触摸和谐、敦厚淳朴、中庸的东方文化底蕴等,从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语言。

紫砂壶价格
陈成 雅

【雅】整器如其名雅观大方,壶身饱满丰润,镌刻寻常百姓悠闲自得的生活实景,刀法熟练、做工精良,厚重而不失灵气。搭配不规则高提梁,虚实互衬,木质提梁触手温润,与紫砂泥衔接自然,斜插入云,仿佛北京的天安门,更有一飞冲天之势,古朴中富有雅趣,华美外又具意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手执此壶饮茶,自会生出几分闲远之心,觅得一份散淡之雅,于2011年创作,观赏性和收藏性都恰到好处。

部分荣誉

1992年,作品《十六竹》《百寿桃桩》入编《壶中天地》,作品《迎宾三友松段》《南瓜》入编《紫砂风采》;

1996年,因对社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而收录于《中华名人辞典》;

1997年,作品《三友》《一段竹》《金猴尝鲜》入编《当代宜兴陶艺名家集》;

2000年,作品《石鼠》获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博览会铜奖,作品《金猴尝鲜》获优秀奖,入编《收藏指南》,作品《玉兔》入选香港大世界收藏中心;

2000-2001年,宜兴市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论文中《谈花货紫砂壶的设计和制作》获优秀奖,2002年发表于《江苏陶瓷》;

2001年,传统《石瓢》在澳门世界文化交流会得金奖;

2001年,作品《寒山钟声》被费孝通先生收藏,并入编《陶魂》;

2002年,《河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陈成大师紫砂壶受到客商青睐》,作品《供春壶》在中国(石家庄)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作品《祝愿壶》获银奖,并入选台湾出版的《鉴赏珍玩》;

2002-2003年,作品《夜色》《春色》入编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获优秀奖;

2004年,作品《年年有余·听海》《寒山钟声》被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4年,作品《风月诗篇》在无锡太湖博览会得金奖;

2004年,作品《大团结》在上海大师精品展得艺术创新金奖;

2005年,作品《田野情趣》在上海大师精品展得艺术创新金奖;

2005年,作品《诗露》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同年作品《如意》入选陶艺系列教材《陶娃学紫砂》五年级课本,同年作品《寒山钟声壶》再获李铁映先生青睐,书并篆文;作品《大团结》《寒山钟声》《报春套具》入编《中国当代紫砂艺术》名家大典;

2006年,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紫砂艺术名人;

2007年5月,在澳门大学图书馆举办个人紫砂陶艺作品展览;

2009年,作品《蟠桃园》被山东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蟠桃园》《赏月》《寒山钟声》入编《建国六十年紫砂六十家》;

2010年,作品《天地一方》《大团结》入编《中国紫砂陶》国际大点之中;

2013年,作品《四方竹鼎》被黑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3年,作品《祈福提梁》被吉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3年10月,作品《雅/菱花/掇福》入选陶都风吉林情宜兴紫砂百人百壶作品集;

2014年1月,作品《雅》被吉林省博物院收藏;

2015年6月被评为宜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5年12月,作品《满园春色》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十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2017年5月,作品《松趣壶》获(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第三届全国陶瓷职业技能竞赛暨宜兴市第十二届手工制陶大赛特别荣誉奖;

2017年6月,作品《松趣壶》入选手工制陶大赛2017优秀作品集;

2017年7月,作品《玉带壶》被江苏省工美馆收藏;

2018年12月,作品《歪把梅桩壶》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收藏;

2018年3月,作品紫砂壶《莲子》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

2019年3月,作品紫砂壶《红梅绿竹》获国家知识产权外观设计专利。

分类
紫砂百科

何道洪紫砂壶作品欣赏

何道洪大师是九香最欣赏的紫砂艺人之一,排前三,即使与紫砂发展历史转折点标志性人物邵大亨相比,也并不逊色。何道洪老师是真正的德艺双馨的大师,其人其作必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道方壶
何道洪

道方。岂止大

大道至简,习为常,大有文章

朴素之常器是为简
最经岁月,历沧桑,经久不衰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道方壶。

创作于1987年。
长68厘米,宽32厘米,高80厘米,重达60公斤。
能盛水80斤,约40升。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道洪旷世经典。

器型简洁明快,气韵饱满大度。
基底四方镂空,壶足稳重刚强,线条洗练空明。壶钮与壶把加入曲线变化,与虚实空间对应。
四面平直,方长润道。

正反面饰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泉海的山水和诗句刻画,堪称珠联璧合,锦上添花。所谓“壶随字贵,字随壶传”。整器看来行碑立影,深邃绵长,风格高古,正气升腾。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东坡品茶图 谭泉海刻绘

何道洪紫砂壶价格

东坡诗句 谭泉海铭文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兴起紫砂收藏热潮。1986年,宜兴紫砂工艺厂接到台湾紫砂收藏名家的一个特殊订单,要求订做能体现紫砂最高工艺水平的巨壶。

1943年出生的何道洪是1958年第一批进入紫砂厂的学徒,先后师从“七大老艺人”之王寅春、裴石民。1980年代,何道洪正值壮年,是当时中青年实力派的杰出代表,于是厂领导指定由何道洪来完成这项“巨”任。

何道洪深知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而是宜兴紫砂,是宜兴紫砂的最高水准。

虽然自己掌握了各类壶式制作的技艺,但用什么样的泥?用多少?如何成型?如何装饰?如何烧制?都是挑战。

为此,他拟定了制作方案,凭着坚持自己“只做精品”的理念,一步步按照规划,历时8个月,最终于1987年将巨壶制作完成,并得到了台湾藏家的极高评价。

由于巨壶是由何道洪所作,而且是“方” 型壶,当时厂领导经过研究,最终定名为“道方”。

“道方”从日本藏家手中流传到德国,再被宜兴本地紫砂收藏家蒋小平以巨资收回到内地。

收藏界因为“道方”进一步了解宜兴紫砂,这也为何道洪的技艺水平和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何道洪紫砂壶

 

在紫砂收藏界,何道洪被尊为无可争议的紫砂艺术大师。

除技艺高超,何老对精品的不懈追求亦为人称道。他所设计的壶稳重大方,精工细致,器形遒劲,动感十足,韵味深厚。

于光素器圆润敦厚、气韵深蕴,筋纹器工精艺谨,花货细腻优雅。既是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也是实用性强的实用器。

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张守智曾说:“何道洪在造型形体上表现出来的力度,是紫砂艺术上的突破,自清代邵大亨以来,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如此境界。”

 

何道洪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03年 首届)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陶瓷艺术委员会顾问
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委
首届“当代十大名窑特别传承奖”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1943年1月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师承紫砂名艺人王寅春、裴石民,并深造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生涯数十个春秋,在紫砂艺苑创立了「何氏风格」。全手工成型与深湛的工艺,美术修为使其作品堪称当今首屈一指,创壶价之最。

作品集“松、竹、梅、桃」等具像型和俗称「光素器」、「方货器」、「筋纹器」之大全。独创以敦厚、力感为「神韵、气质、艺趣」的「何氏风格」型式深得港台、东南亚等地收藏家青睐。

作品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故宫博物馆及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并选为国礼赠外国元首。在紫砂陶艺作品国家级评比中,两次一等奖,六次获得金奖。出访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办展,进行学术交流和考察活动。

多篇论著刊载于专业学术性刊物。2000年1月出版个人专集《珍壶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