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宜兴丁蜀的不解之缘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将苏东坡与宜兴友人蒋之奇重现与荧幕,今天九香就与大家一起来重温下苏东坡与宜兴丁蜀的不解之缘。

知否知否电视剧

电视剧《知否知否》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士及第后,曾在江南多地为官。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江南文脉纪录片片段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几度浮沉,足迹所到之处,竟涉大半个中国。然而,唯有仅仅驻足半载的宜兴城,成了他魂牵梦绕的“诗与远方”。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诬陷入狱,贬谪黄州,心灰意冷,渐生退隐之意。两次上书朝廷、请求到宜兴居住。得到应允后,即携家眷20余人前往宜兴,路过扬州时,他在竹西寺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畅快之作。

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

出生于蜀地的苏轼,为何对宜兴情有独钟?原来,早在苏轼22岁时,同榜进士蒋之奇对家乡宜兴的赞美,就令苏轼无比神往,随即结下了日后定居宜兴之约。没想到这个约定的实现,让他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

苏轼在竹西寺题诗后,渡江来到宜兴,终于梦想成真,与蒋之奇毗邻而居。身处明山秀水之间,诗人心旷神怡,决定在此添置田产,颐养天年。他在《买田阳羡帖》中欣然写道:“吾性好种植,当买一小园。”

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

然而,“田舍翁”的日子没过多久,苏轼被重新起用,只得离开宜兴。此后,宦海沉浮,漂泊不定,直到63岁,才得以自海南获赦北归。沉疴缠身中,苏轼期盼着重回江南,最终病逝于常州,距离宜兴一步之遥。

苏东坡与宜兴紫砂壶

苏轼在宜兴仅仅生活半年,却留下了诸多诗文和遗迹。这株海棠花相传来自苏轼家乡,由他亲手所植,见证了诗人对宜兴的深厚感情,也见证了今日宜兴依旧青山逶迤,绿水长流,是太湖之滨一方美丽富足、宜游宜居的温润家园。

附苏东坡几则故事

故事一“被贬黄州,试做红烧肉”

公元1080年,黄州城的东边,一片刚刚开垦的坡地,零星冒出些嫩芽。坡地上方是五间简陋的茅草屋。此时,一人正提着一挂肉,朝草屋走去。这人一身粗布衣裳,高挑清瘦,须发齐整,脸上写满了洒脱的快意。他边走边爽朗大笑,走进门,门头挂着零星的几串铜钱,这是一家二十口人这个月仅剩的生活费。

屋里一个女人迎了出来:“家里的锅都快揭不开了,你还买肉!”

“哈哈哈,这是猪肉,比菜都便宜!”

“猪肉?那怎么能吃啊!”

“放心吧!”

在当时,都觉得猪肉有股骚味,没人愿意吃。可是这位,拿着这挂猪肉转身进了厨房,一阵乒乒乓乓之后,厨房里传出了一股浓郁的肉香,简直要把馋虫给勾出来了。等他终于端了盘子出来的时候,这盘子里是一块块方方正正、色泽红亮的红烧肉,家里的大人小孩早就口水直流了,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这肉鲜嫩香软,唇齿留香,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一家人吃得直砸吧嘴,这个人是哈哈大笑。

这道味道绝美的红烧肉,一直从宋朝流传到了今天,这就是名扬天下的“东坡肉”。 而这位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呀?因为他当时就住在城东这片贫瘠的坡地上。

不仅如此,在黄州,苏轼还留下了千古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必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词句,一边悠然漫步。竹杖、草鞋比骑马可轻便多了,有什么可怕的?我穿着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人生。

“竹杖”“芒鞋”,当时是暗指清苦的生活,而一个“马”,就是暗指了高官厚禄了,我如今的生活简简单单,比高官要轻松多了,有什么可怕的呀?这就是苏轼的乐观、苏轼的洒脱,而这种乐观洒脱,极具感染力。

 

故事二“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命运对苏轼的考验还在继续。1094年,苏轼再度被贬,这一次,他要去的是惠州,也就是现在的广东惠阳。

惠州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了,可是苏轼又发现好吃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庐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庐橘、杨梅,恨不得一天吃三百颗荔枝,惠州的水果让苏轼陶醉不已。

那苏轼当真只顾着吃吗?当然不是,苏轼带领惠州百姓建桥、筑堤、引水入城,为此甚至把自己随身的财物全都捐出去了。

苏轼想着,在惠州带着百姓开荒固城,还有时令水果,也不错呀。谁承想,他在惠州呆了不到三年,一纸贬书又传来。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到儋州。

 

故事三“被贬儋州,烧酒煮生蚝”

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在当时被称为“南荒”,是海外蛮荒之地,人们说它“非人所居”,那不是人住的地儿。

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是苏轼来到儋州之后,却给儿子写信说:“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入乡随俗的苏轼在海南又爱上了生蚝,他还发明了用酒煮生蚝的吃法,这个吃法也从北宋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最有意思的是苏轼在给儿子写的这封信里面,千叮咛万嘱咐,说儿子你可一定不要告诉别人我的这个发现、我的这个吃法,否则,如果北方的那些人都知道了,也都要请求被贬到海南,这帮人就会跟我争夺美味了。你看,多幽默啊!

生蚝真的这么诱人?苏东坡真的过得如此宽裕?

那个时候的生蚝不值钱,苏东坡依然很穷。

 

故事四“无钱买酒,割爱酒器”

这年,在儋州街头,人群来来往往,一个人站在街边,面前一块破布上摆了一些酒樽酒杯,当年那身粗布衣裳,已经添了很多补丁。

“东坡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呀?”

“哈哈哈,卖些酒器。”

“我听说东坡先生不是最爱喝酒吗?酒器卖了您还拿什么喝酒啊!”

“无钱买酒,我要酒器有何用啊。”

这时候的苏轼,为了供给自己一家人的衣食,把自己的酒器都卖光了。

可如此窘迫的他,却在不到三年时间,带领着百姓开荒种田、挖渠掘井,兴办学堂,让整个儋州焕然一新。

 

故事五“豪情也有失落时”

命途如此坎坷,苏轼却能毫不介意,一心研究美食,并且大刀阔斧为政一方,写了那么多的诗词,他真是刀枪不入的神仙吗?

不,他也是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凡人,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诗,叫做《自题金山画像》,他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写这首诗的时候,怕是苏轼当时的心情极差。

他说呀,我的心如同已经烧成灰的木头,毫无希望,我的身体就如同未系缆绳的小舟,漂泊无依。黄州、惠州、儋州,这是我一生被贬的三个地方,可我平生的功业都集中在这三处。

这是苏东坡无奈的自嘲,可在这自嘲当中我们也品味到了一丝自豪。

 

当一心想要造福于民的苏东坡,不得不奔波于被贬的道路之上,每每前往更为荒凉的目的地的时候,行在船上,望着苍茫的湖海的时候,这位东坡先生的心境是多么的凄凉呀!每每他食不果腹、被押送官员冷眼相待的时候,他心里有多少不言而喻的无奈。每每他爱上一个地方,又被一纸诏令逼着离开,他又有多少难以言说的愤懑。

可苏轼就是这么伟大,即使命运再糟糕,他还是能爽朗一笑,放下悲伤,将满腔豪情寄于大好河山,将雄心壮志抒于笔下的诗词,将一腔赤诚用于黎民百姓,将满怀喜悦赋于口中美食。

蒋之奇简介

蒋之奇(1031-1104),字颖叔,一作颍叔。常州宜兴县人(无锡宜兴江阴当时都属于常州),蒋堂的侄子。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兄弟同科考中进士。官太常博士,后又考中”贤良方正科”,宋英宗初年升为监察御史。宋神宗即位,转为殿中御史。因听信人言上书弹劾欧阳修而成诬告,贬官为监道州酒税。

在王安石变法时期,蒋之奇正任福建转运判官。后历任江西、河北、陕西副使,又提升为江、淮、荆、浙发运副使。元丰六年(1083)他开凿龟山左面至洪泽河一段新河,使淮河分流,减轻了水患,由于他的苦心经营,政绩一时广为传颂。皇帝也给他升了两级,加直龙图阁,升发运使。元祐元年(1086),晋升为天章阁待制,谭州知州。后改任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其任内,岑深作乱,气焰嚣张,肆虐百姓。之奇遣将讨伐,一举活捉岑深,恢复了地方的安定。由此,他又升为宝文阁待制。

他在任河北转运使、瀛州知州时,辽使耶律迪死于出使宋国途中,沿路地方官都卑躬屈节地为他拜祭,独有之奇”祭而不拜”,气节凛然。后调入京为户部侍郎,不久又任熙州(今甘肃临洮)知州。在此期间,气势汹汹的西夏人要求谈判,划定疆界。之奇洞察其心叵测,加强了守备,准备随时迎战来犯之敌,因此到之奇被调走之前,西夏人一直不敢来犯。绍圣中,召为中书舍人,改知开封府,进龙图阁直学士,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又因常州好友邹浩因言事获罪受株牵连被贬。1101年恢复为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次年,又由枢密院副职调任为正职。期间,他遣将讨伐平定了南方边境之乱。1102年升为观文殿学士、杭州知州。后又因弃河、湟事被革职。告老回乡后去世。不久,徽宗又恢复其官职,封为魏国公,谥号”文穆”。著作有《尚书集解》14卷、《孟子解》6卷、《逸史》20卷、《广州十贤赞》1卷、《刍言》50卷、《荆溪前后集》89卷。他工于书法,尤工篆书,作品有苏轼、黄庭坚笔意。传世墨迹有《辱书帖》、《北客帖》等。

嘉祐二年,在为新科进士们准备的琼林宴上,和苏轼同桌的就是蒋之奇,他向苏轼介绍了家乡的秀丽山川、风雅文趣,邀其去游玩,让苏轼一下就爱上了常州。后有诗追忆:“琼林花草闻前语,罨画溪山指后期。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从此和蒋之奇成为好朋友,加上钱勰和王钦臣,被陆游称作“元祐四友”。即使是在欧阳修之案以后,苏轼和蒋之奇仍然诗文唱和往来不绝。元丰七年(1084)秋。苏轼离开金陵后,途经真州(今仪征),见到时任江、淮、荆、浙发运副使蒋之奇(其府衙设真州)。在蒋推荐下,苏轼赴宜兴看田,并最终“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

1093年,蒋之奇任熙州知州,一送再送还觉不够,写诗《再送蒋颖叔帅熙河二首》,把他比喻化作大鹏的鲲鱼,“使君九万击鹏鲲,肯为阳关一断魂”。有次,在开封送别蒋之奇时,他不无崇敬的写道:“裔出钟山远,源流滆水赊。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苏轼元祐年间有首《次韵奉和钱穆父、蒋颖叔、王仲至诗四首见和》诗,把包括蒋之奇在内的好友一顿夸赞。东坡另一首《次韵钱穆父马上寄蒋颖叔二首》里,也把蒋之奇当做“故人”。此外还有《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陵宫》、《次韵蒋颖叔二首·扈从景灵宫》、《次韵蒋颖叔二首·凝祥池》、《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钱穆父王仲至蒋颖叔皆次韵穆至二公以为不可许独颖叔不然今日颖叔见访亲睹此石之妙遂悔前语轼以谓晋卿岂可终闭不予者若能以韩干二散马易之者盖可许也复次前韵》、《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送蒋颖叔帅熙河(并引)》、《次韵颖叔观灯》等。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苏东坡与宜兴丁蜀的不解之缘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4)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