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
浏览据口述史传,宜兴由于地质地貌复杂,石灰岩、山脉、山谷、洼地、水系纵横交错,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少有人探窥。而是浪迹江南第一人----善卷先生与先贤泰伯一样,上善若水,并避难隐逸山洞,引领道德,开启民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背后演绎了美丽的传说和历史典故,可歌可颂。
一、史料记载
善卷(今湖南人),又名善绻,单卷。与许由齐名,以“帝者师”美称名闻天下。善卷不仅受到群众敬仰,还曾为尧、舜尊崇。上古尧舜时期,他曾是帝尧和帝舜的老师,帝尧和帝舜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被他拒绝。为避免尧舜禅让帝位的纠缠,他几次变换隐居地,过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最早记载善卷传说《慎子·逸文》:“尧让许由,舜让单卷,皆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最完整记载善卷传说《庄子·让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最系统记载善卷传说《庄子·盗跖》:“尧舜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许由得帝而不受,非虚辞让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则可以有之,彼非以兴名誉也。”从以上史料流传中得到佐证,善卷先生是一位上古时期的有名贤人,德行达智,通透灵慧,超然物外,自得其乐,被后人称为中华道德的始祖,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先河。隐逸文化虽非主流,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文人墨客来说,如获至珍,是一个渴望却又难以追求的梦想。善卷先生曾两度辞去尧舜帝位禅让,自己躲避从湖南跋山涉水来到江南宜兴的深山老林,归隐洞穴。
二、历史传说
古时的宜兴地处江苏南部,太湖西岸。当时善卷先生对宜兴已经窥视已久了,按照生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察知是块难得的琅嬛福地,也许到过的人无不被其经丘寻壑和生态禀赋所吸引和折服。尽管如此,这里并不富足,民宅也很少,只能遁匿洞穴。但他还发觉山洞既藏形匿影,又冬暖夏凉。
《宜兴县志》引《慎子》云:“尧让许由,舜让善卷,皆辞天子而退为匹夫。”善卷避舜的禅让而跑到宜兴的善卷洞来隐居,因此得名善卷洞。
《重刊宜兴县志》记载“相传尧时有善卷隐居此地。”
《善卷镇志》记载:“相传四千多年前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坚辞不受,入深山而隐居于洞,后人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
唐·王维《过沉居士山居哭之》诗:“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善卷明时隐,黔娄在日贫。”。
清·陈翰青《善卷庚桑之游》:“据称是洞为唐尧时善卷先生高蹈遁世之处,远溯有四千年之悠久矣。”
蒋维乔《阳羡山水纪胜》:“洞为尧时善卷所居,因以为名。”
洛阳女《宜兴行脚》:“据说善卷是三代时避舜禅让而隐居该地的一位隐士。他功名利禄,淡然的心情及谦恭的风度,却与先贤泰伯相似。所以一般传说,他是先泰伯而浪迹江南的第一人。”
周瘦鹃《双洞江南第一奇》:“据说善卷是虞代诗人,舜要将天下让给他,他慨然答道:‘我逍遥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又何必要什么天下?’于是避到这里隐居起来,因此称为善卷洞。”
韩其楼《善卷洞与张公洞》:“据说善卷是虞代诗人,舜要将‘天下’让给他,他慨然答道:我逍遥乎天地之间,心意自得,又何必要什么天下呢?他非但不肯接受,还认为这是帝舜侮辱了他,污了他的耳朵,于是忙到河边把耳朵清洁了一下,向南方逃走,隐居不出。他藏身的所在,就是这个善卷洞。”
范双喜《宜兴旅游》:“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善卷是位贤能之士,舜要将帝位禅让给他,他却避禅位,善卷便隐逸南方,来到了江南这处荒山石洞中隐居。后人为纪念善卷这位贤士,便将该溶洞称为善卷洞。”
1986年,湖南省常德地区时任区委陈彭嘉书记率团33人专程来宜兴考察,其中常德县委书记韩林安对善卷洞饶有兴趣,专门介绍了善卷隐居宜兴的传说。据《史书》记载和当地口传心授,上古时期夏后氏首领大禹受命治水,在治理震泽(今太湖)后,四处考察,在宜兴海岛(氿屿)上巧遇善卷先生。当大禹请教善卷时,善卷嘱咐大禹:“三苗强悍,你应以治水为主,当遇到阻拦时,再去剿灭三苗,这样会得到百姓的支持。”大禹按善卷的话去做,在治水的途中平息了三苗,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后来,大禹就把善卷所居之的山洞和山,赐封称号“善卷洞”和“善卷山”。
善卷隐逸深山溶洞,高风亮节,知足逍遥,以德行智、不求名利、崇礼重教、传播善德,躬耕宜兴一地,教化一方百姓,引领道德品德,成就了“使是君为尧舜之君,使是民为尧舜之民”的千古佳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备受推崇,纷纷讴歌传颂,千古不绝。他不仅影响了宜兴,更深刻影响了宜兴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特别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衍生出一种独特的隐逸文化,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心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一种道德的遗传基因和中国道德文化的渊源。因此,善卷被称为“中国隐逸第一人”“浪迹江南第一人”。历代许多文人骚客对他给予很高的评价或为他吟咏。
魏晋·皇甫谧《高士传》称:“善卷者,古之贤人也。”
屈原留下《涉江》:“朝发枉诸兮,夕宿辰阳”之词。
汉·董仲舒云:“尧舜德彰而身自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
唐·李白《乐府杂曲·鼓吹曲辞·雉子班》写下了:“善卷让天子,务光亦逃名。可贵旷士怀,开朗和太清。”
值得一得的是,唐宋年间,由于善卷“德行达智”影响甚大,也引起了最高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宋代大中祥符年间,辰州通判欧阳陟敬仰善卷先生,上奏朝廷:“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以示崇德报功之意”。让宋真宗赵恒为善卷赐号“高蹈”,并诏令善卷建祠封墓。北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对善卷的真实事迹更是倍加推崇,御笔赐号善卷为“遁世高蹈先生”,以缅怀善卷先生,被后人所敬重爱戴。
“二让两帝天下,千秋一派江南。”千年飞逝,善卷虽已驾鹤仙去,但宜兴在善卷“德行达智”的教化下,秉承善卷的道德精神,不求功成名就,只求万事随心,凭借双手去劳作,春种秋收、夏耕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富则惠及一方,达则兼济天下。从而生生不息、代代繁衍,弦歌不辍,芳华待灼,与湘楚文化相交融合,形成独有的善卷文化,造就了宜兴功绩,已经镌刻在史册之中,千载流芳。所以,有了善卷才有善卷洞和善卷山;有了善卷才有国山碑和《梁祝传说》;有了善卷才有善权寺和三生堂;之后才有善卷乡镇和村庄、河道、集镇、学校、医院等,拥有善卷命名的领域或行业。有了善卷才有善卷文化,善是善卷的根基,德是善卷的核心。有了善卷的善与德,才有了庄子的道,孔子和孟子的儒。可以说,善卷之德,安邦兴国。据道经记载:“善卷步纲,乘蹻龙烛。”宜兴从此被称为“因善卷而名,因善卷而扬”的地方。四千多年后,汇集到了华夏文化的滔滔港湾中,无声滋润着当地肥厚沃土,伴着历史的光影起伏跌宕,依旧能从字里行间,领略到他卓越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娴熟的谋略和深厚的逻辑思维,以及他爱国为民的赤热心肠,给人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风物遗存,蜚声海外,备受世人青睐。
1、“善卷洞”由善卷隐逸而闻名遐迩。千百年来,以其神奇独特吸引着许多文人骚客寻觅杳杳善卷踪迹,物色悠悠善卷乐园。如李白、钱起、许浑、王晏、苏轼、李刚、李曾伯、沈周、王鏊、杨一清、唐寅、文徵明、叶向高等曾到此游历,留下诗文墨宝。梁·陶弘景评品善卷洞为“欲界仙都”,唐·李蠙奏称善卷洞为“万古灵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
2、“国山碑”据《三国志·吴书》载:“阳羡山有空石,长十余丈,名曰石室。”奏报到朝廷,东吴末帝孙皓以为祥瑞,乃命司徒董朝和太常周处前往阳羡县举行封禅大典,封禅国山。现成为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充分实证善卷山与善卷洞是宜兴千年文明的圣地。
3、“善卷山”记载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梁祝传说》。据最早、最权威的《善卷寺记》记载:“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善卷寺”。唐代梁载言撰《十道志》载:“善卷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宜兴荆溪县新志》记载:“善卷山有碧鲜岩,为祝英台故宅,后改为寺,俗称善卷寺。”《重刊宜兴县志旧》载:“善卷有精舍”。从源头和路径上让我们知晓,在善卷山脚下,当地先民凭借善卷“崇文重教”的一缕曙光,于细微处无声渗透善卷“崇文崇德”的精神,创立了“碧鲜庵”,让当地民众勇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桎梏,女扮男装外出求学,玉成了今天宜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记忆中,在宜兴94级中央党校(函授)大专班招收中,善卷镇仅有43名学员就读,独设一个“善卷班”,这在党校招生史上也是亘古未有,充分佐证了善卷隐逸地滋育“崇文重教”的真实写照。
4、“善卷寺”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曾为善卷诏令建的祠。《善卷寺记》确认宜兴善卷山南的善卷寺是崇尚佛教齐高帝、齐武帝赎买祝英台故宅所建的历史事实。南齐《善卷寺记》唐《十道志》《题善权寺石壁》《毗陵志》等诸多史料都有记录。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元年(499),为避讳,改“卷”为“权”。可以想象,善卷先生赢得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
5、“善卷镇和村庄”地处宜兴丘陵山区,地域面积47.55平方公里。1993年撤乡建镇,2000年合并张渚镇。“善卷村”地处善卷洞以东,仍隐匿着善卷改天换地的足迹。今天的善卷镇、村早已是一座新张渚境内的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华区域,行人如织,车水马龙,经济建设和社会面貌蒸蒸日上。
6、相关“善卷”名称的河道、街道、学校和医院等都地处善卷区域,现为张渚地区重要水运通道和集贸、教育、医疗中心。
历史闪耀光辉,文化展现自信。江南宜兴起落沉浮、沧海桑田、钟灵毓秀、人文景观星罗棋布,布满了善卷不朽的足迹,证实了四千多年前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成果。称得上先泰伯而浪迹江南的第一人----善卷卓然于世,他的名字使笔者殷殷在怀,不敢或忘,始终闪耀着厚重的历史光泽。由此,《善卷传说》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后人终生的珍贵印记和申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