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卷五德

2024-02-29 15:56 606 浏览

‌一


上古时期,中原炎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传至第五代,唐尧即位。唐尧精明能干,勤政亲贤,因而百姓拥戴,四方归附。而曾被黄帝打败的蚩尤为首领的九黎部落被赶出中原后,其遗族之一的三苗部落不肯屈服,经常和炎黄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尧帝召集部落首领商议,大家一致要求出兵讨伐。于是,尧帝率领军队与三苗部落开战,三苗大败。尧帝挥师一路追杀,三苗不得不向南退却,逃进了今湘西、贵州境内的深山老林,加上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将士病倒过半,尧帝只得下令班师。


一日,尧帝率领军队行至雪峰山脉之尾、沅水之南的一个小坪,见天色向晚,就命令将士们驻扎下来。尧帝放眼四望,只见一排排茅屋整齐干净,房前屋后桃红柳绿,男女老幼皆葛麻衣裳蔽体,田野上稻秧泛绿,豆苗正盛,不由十分惊讶:一路均满眼蛮荒,这里却是一片昌明景象。他忙询问土民“何人所授”,皆答曰:“善卷。”又见这些人谦恭有礼,询问“何人所教”,亦答曰:“善卷。”是夜,尧帝召集当地父老,详细了解善卷其人,方知善卷也属于九黎部落的一支,他带领族人迁徙至沅水流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不再参与部落间的血腥拼杀。他教授族人耕织渔樵。还设坛传学,讲些和气致祥、积善成德的道理。听罢,尧帝感叹道:“绝域殊方,竟有此隐士高人!”第二天,尧帝命军队撤回中原,自己则带领義氏、和氏等人,按当地人的指点,前往枉山,拜访善卷。


为了纪念尧帝,人们将尧帝驻跸之地取名尧天坪,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尧帝一行朝枉山而来,但见春风和煦,布谷声声,农夫犁田整土,十分忙碌:其中一位老者,正聚精会神使牛耕地,一手扶着犁杖,一手扬着荆条,但从未抽到牛背上。尧帝等老者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您为何只扬荆条做做样子?”老者拱手以揖答曰:“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尧帝又问:“既然不忍鞭策,为何又手持荆条?”老者笑着回答:“我持荆条,是为它驱赶牛虻。难道天子的兵戎刑典不是用来保护百姓的吗?”尧帝一怔,忙问:“敢莫您就是善卷?”老者摆手道:“农夫伯桑,善卷邻居也。”


尧帝按着伯桑指引的方向,继续往前走。忽见一人,边赶路边哼着歌谣:


人之兄弟兮吾兄弟,人之父母兮吾父母,


人既投桃兮吾报李,人皆向善兮德不孤!


尧帝听了,觉得此人必是善卷了。羲氏赶上前去,问道:“敢问先生大名?”那人道:“在下渔叟仲春,岂敢以先生相称?”尧帝问:“此歌何人所作?”仲春答道:“乃善卷先生所教也。”说完,表示愿意领路去善卷家。


善卷听说有人来访,出门迎接。见到尧帝一行,忙趋前施礼道:“草民善卷不知天子驾临,有失远迎!”尧帝细观善卷:身材清瘦,精神爽朗,脸上布满线条分明的皱纹,两眼细长如凤目炯炯有神。尧帝道:“先生德声远播,特登门求教。”善卷忙说:“山野村夫,怎当得求教二字!”说着,热情地邀请尧帝及随从入室就座。


没等坐热,尧帝就问:“治国安天下,何者为要?”善卷见尧帝开门见山发问,也就直言相告:“万物之间,德是主宰。德为立身之本,亦是立国之本。”


尧帝又问:“何为德?”善卷立刻回答:“德者,利人、利他、利天下也。只顾一己、一家、一族之利,而不守护天良大善,非德也。”


尧帝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了这次与三苗部落的流血战争,默不作声。好久好久,才又轻声问道:“何以立德?”善卷见尧帝终于问到这句话,便诚恳地说:“行善事则谓有德,行恶事则谓无德。行善行恶,常是内心的一念之差,行为的一步进退。故而须修身自省,培植德行。有了德行,便能动天,一旦动天,天下尽归!”


尧帝茅塞顿开,提出要拜他为师。善卷高低不肯接受,却被羲氏、和氏等推上主座并按住,动弹不得。尧帝面北而立,向善卷行了拜师大礼。


此后,尧帝无日不与著卷相见,谈论些民风民俗的变化和德治之策。两人志趣相投,无话不说。转眼数月光阴已过,一日,尧帝早起,正欲去拜访善卷,大司徒的奏报递到,说尧帝爱子考监明病重,群医无策,请尧帝速归。尧帝泪流满面,父子情深,又难舍善卷,便想邀善卷一同回都,以便时时与他商讨治国之道,并许以高官厚禄。善卷无意功名,执意不从。尧帝未能说服善卷,只好将所居之地封赐给他,后人就把此地叫作唐封乡善卷村、善卷垸。


尧帝回来后,勤于政事,严以修身。他在简陋的宫门前设置“欲谏之鼓”,谁想提意见或建议,随时可以击鼓,尧听到鼓声,立刻接见。他还让人在交通要道立“诽谤之木”,即埋上一根木柱,旁有人看守,民众有意见可向看守人陈述,让百姓尽其言,攻击他的过错。尧帝因而德望日隆,百姓敬仰他,信任他,衷心歌颂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尧帝渐渐老了,觉得儿子丹朱不成器,而虞舜是个品德好又挺能干的人,就把王位禅让给了虞舜。这种传贤不传子,天下为公的精神,受到万古颂扬。



虞舜即位后,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整顿礼制,减轻刑罚,统一度量衡,出现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即位当年,他就巡狩四方,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狩一次。


南巡途中,舜帝专程到枉山,也以弟子之礼拜见善卷。没办法,有尧的先例,善卷只好接收了这个弟子。


善卷早就耳闻,虞舜是位有德君子。当他还是平民时,其老父、继母和弟弟经常折磨他,陷害他,他都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即位后,他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百事振兴。


舜帝这次来,是专门请教德治问题的。善卷见他态度诚恳,也就直言不讳,指出不足:“您注重修身立德,以身示范,自然是不错,可惜尚未成风。”


舜帝疑惑地问:“何谓‘风’?”善卷说:“就是常讲的风尚、风气、风俗。凡是美德,便应成风。有德者自我封闭,默而不语,算不上大德。”


好似醍醐灌顶,舜连连点头。善卷又强调说:“以文化人,美德成风,惠风和畅,天下大同!”


舜帝由衷佩服,提出将帝位让给善卷。善卷大吃一惊,固辞不受。舜帝说:“天下有德者居之,我德行智慧不及先生,请勿推辞。”善卷暗想:“虞舜乃有德之君,取而代之,是谓不义:我本九黎后裔,如果出头,可能勾起往昔恩怨,引发族间仇杀,陷黎民于水火,是谓不仁。不仁不义,非德者所取。”于是就讲了下面一番话:


予立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何以天下哉!


为回避舜帝再三恳求,当晚,善卷逃到今湖南安化县境内,隐居了很长一段时间。如今,那里尚存善卷桥、善卷村等遗迹。


第二天,舜帝又来恳请善卷,却只见善卷的三个儿子——善曲、善德、善直,正在玩一种叫“击壤”的游戏,一边玩耍还一边唱着《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舜帝听了,明白这是善卷的另一种回绝方式,叹了口气,启程回了都城。


舜帝听从善卷主张,认真推行道德教化,要求臣民“行厚德,远佞人”,以“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美德指导自己的行为。臣民都乐意听从他的教海,践行“五典”,蔚成风气。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宾服,四海咸颂舜功。

善卷的传说善卷之德



尧舜时代,中原洪水泛滥,灾祸连年。尧帝曾令鲧治水,鲧系采用堵塞之法,历时九年,劳而无功。虞舜即位后,任命鲧的儿子禹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常以身作则,结婚第四天就告别了妻子,居外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禹治水成功,舜帝专门为他召开了庆功大会。百姓满怀敬意地把禹称为“大禹”,意即“伟大的禹”。


同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水患更为严重。一年夏天,枉山一带突然乌云蔽空,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肆虐的洪水从沅江上游奔腾呼啸而来,左冲右突,疯狂地撞击堤岸。眼看就要淹没庄稼,吞噬村庄,人们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善卷立即带上善曲、善德、善直,召集所有男丁上堤、日夜守护。一天中午,洪水突然猛涨,将大堤撕开一道口子,饿狼般涌向垸内。善卷带领守堤的人直奔决口处,见决口越来越大,情急之下,自己准备跳下去以身堵口。旁边的人一见,哪能让一个老者赴险?于是赶紧把他抱住。善卷挣扎不脱,扭头看到了三个儿子,便说:“德者,寻常之时曰‘仁’,紧要关头曰‘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甚至舍生取义!”儿子们听懂了老父的话、一齐跳了下去。决口两边的人见他们跳下,也一个接着一个跳入激流中,手挽着手,结成一道人墙,其他的人赶紧投下岩石、树木、毛竹、门板等,终将决口堵住。可是,善卷次子善德和其他几个人却被洪水冲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奉舜帝之命,大禹紧急赶往南方治水。先是到扬州,开掘下游淤泥,疏通入海水道。接着来到荆州,目标是让支流通畅归入主流。不料治水工程进入到三苗部落势力范围,引起三苗部落的猜疑与惊恐,常来骚扰阻工。大禹十分懊恼,打算请舜帝调来军队,如若再遇到阻工,就派兵镇压。思考之际,突然想起尧舜拜师前事,也以弟子之礼,来向善卷请教。


这时,善卷已是须发皆白,加上经历了丧子之痛,样子老了许多。听了大禹的想法,善卷连连摇头:“君子立身于德,不可立身于力。纵是施行德政,也不得滥用暴力。”


大禹急了,忙问:“怎么办才好呢?”善卷想了想,说:“天道、人道相通,治水、治政一理,宜疏导不宜堵塞。”


大禹若有所悟,又问:“如何疏导?”善卷见大禹虚心好问,深感欣慰,郑重地回答八个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遵循善卷教诲,大禹很快融通了与三苗部落的关系,工程进展顺利,按照预定时间完成了治水任务。起身回去前,大禹又来到枉山,想接善卷去都城,以便随时请教。谁知到善卷草堂一问,却不见其踪影,找人打听,都说早已不知去向。


据说,善卷为躲避尘世烦扰,离开枉山,隐于今沅陵县西北的二酉山二西洞,守护黄帝所藏典籍,并以之教化当地百姓。


再说舜帝,他见自己年老了,也是传贤不传子,决定把帝位让给大禹,并由大禹来摄行政事。他带着两个妻子娥皇和女英到各地游说,帮助大禹在百姓中树立威信。南巡途中,舜帝由于年事已高,突然患病,在苍梧之野(今永州九嶷山)劳瘁而死。娥皇、女英伤心欲绝,泪水打湿了路边竹子,后来这些竹子就变成了泪痕斑斑的斑竹,又名湘妃竹。


大禹即位后,发展生产,加强教化,社会飞快发展:铸九鼎,建夏朝,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尧舜禹时代被后世尊崇为德治典范,善卷因是三代“帝者师”,声名远扬,善卷思想也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渊源。


先秦时期,儒墨两家对道德文化做了深入的阐发和不遗余力的弘扬,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


到了隋代,名臣樊子盖任朗州刺史时,听说善卷曾居枉山,遂将此山易名为“善德山”,后人简称“德山”。


北宋时期,朗州改名鼎州。政和七年,宋徽宗希望世人常怀善卷之德,于鼎州置“常德军”,“常德”之名由此传承至今。


后世为了纪念善卷,先后修建了善卷讲坛、善卷堂、善卷祠、善卷墓、仰止亭等,历代文人骚客纷纷前来凭吊,撰文赋诗颂扬。《善卷祠记》就留有“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德积彰”之语,后来还有了民谚“常德德山山有德”。1956年6月,毛泽东在写《水调歌头·游泳》词时,特别提及这一脍炙人口的民谚。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暂无资料
相关内容
  • 善卷两次拒绝帝位折射出的道德文化
    ‌善卷,是尧舜时期的主要高士之一,唐尧和虞舜曾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因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而被尊为"德祖"。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善卷,先后拒绝尧与舜帝位禅让的行为,折射出哪些道德文化呢?一.尧帝拜为师,后又想禅让善卷,又名善绻,单卷,是湖南武陵人。他是我国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与许由齐名,以德著称。尧帝在
  • 中华德祖 善卷
    ‌善卷,又名善绻,单卷。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与许由齐名。尧舜时期的主要高士之一,湖南武陵人,以德著称。善卷是帝尧和帝舜的老师,帝尧和帝舜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被他拒绝。为避免帝尧和帝舜禅让帝位给他的纠缠,他几次变换隐居地,过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善卷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被尊为“德祖”。前面一段话来自百度
  • 善卷文化的内涵
    善卷先后担任天子唐尧、虞舜的老师,唐尧、虞舜先后要将帝位让给他。他顺应天下大势,拒绝接受帝位。为回避帝位禅让,他先后隐居淮甸、湖湘。常德德山就是他的隐居地之一。他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美好生活,所到之处,教民知识,以德化民。他所留下的重义轻利、谦让、重生、修身、知止、轻名务实、敢谏与善谏、逍遥、就利辞害、勤劳、中庸、顺应时势、不降节、耿直
  • 为什么古人重农轻商
    ‌在距今4000多年的尧舜时代,蛮荒之地的常德就因善卷而名扬天下。善卷的思想闪烁着古老文明的光芒,衍生岀老庄的思想,“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在孔子的道德思想中,就是博爱厚生、诚实守信,就是天下为公、中庸之道。善卷身后,有无数先贤沿着他的足迹思考,儒道兼修的陶渊明,受到善卷的影响,催生着《桃花源记》,刘禹锡笔下的“山不在
  • 善卷缘何归隐宜兴
    ‌据口述史传,宜兴由于地质地貌复杂,石灰岩、山脉、山谷、洼地、水系纵横交错,形成的喀斯特溶洞很少有人探窥。而是浪迹江南第一人----善卷先生与先贤泰伯一样,上善若水,并避难隐逸山洞,引领道德,开启民智,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背后演绎了美丽的传说和历史典故,可歌可颂。一、史料记载善卷(今湖南人),又名善绻,单卷。与许由齐名,以“帝者师”美称名闻天
相关推荐
  • 中华德祖 善卷
    ‌善卷,又名善绻,单卷。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与许由齐名。尧舜时期的主要高士之一,湖南武陵人,以德著称。善卷是帝尧和帝舜的老师,帝尧和帝舜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被他拒绝。为避免帝尧和帝舜禅让帝位给他的纠缠,他几次变换隐居地,过着“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生活。善卷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被尊为“德祖”。前面一段话来自百度
善卷文化
热门内容
  •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   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兴则国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推动乡村文化全面振兴。    抓住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习近平:在深化文化研究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我国文化发展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
  • 善卷两次拒绝帝位折射出的道德文化
    ‌善卷,是尧舜时期的主要高士之一,唐尧和虞舜曾先后要将帝位禅让给他,但是都被他拒绝了。他因给后世留下丰富的道德文化遗产,而被尊为"德祖"。今天我们的话题是:善卷,先后拒绝尧与舜帝位禅让的行为,折射出哪些道德文化呢?一.尧帝拜为师,后又想禅让善卷,又名善绻,单卷,是湖南武陵人。他是我国上古时代主要文化代表人物之一,与许由齐名,以德著称。尧帝在
  • 东坡文化撬动宜兴银发经济
    千年以前,琼林宴上的一次“鸡黍之约”,开启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宜兴的终生情缘;而后“船入荆溪”,苏东坡一生多次来到宜兴,视宜兴为终老之地。跨越千年,宜兴将苏东坡对阳羡山水的这份眷恋与情感植入到城市发展基因。“东坡文化传承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使其成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22日,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秘书长方永江在2024东坡文化艺术周上
  • 蒋之奇与苏东坡鸡黍之约开启东坡宜兴情缘
    ‌琼林宴上的一次“鸡黍之约”,开启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与宜兴的情缘;而后“船入荆溪”,苏东坡一生多次来到宜兴,视宜兴为终老之地。宜兴的秀美山水、质朴民风让苏东坡沉醉着迷、流连忘返。在宜兴,他开堂讲学、买田置业、捐玉造桥、写诗题词,甚至将家室子孙安置于此,希望终老归宿宜兴。苏东坡有百余篇诗文都涉及宜兴山水人物和风土人情。7月6日,由无锡市档案史
联系方式
  • 051081710132
  • 17895112112
  • ec2008ec@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