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及民国时期紫砂师徒关系

笔记比较乱,见谅。

民国前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紫砂艺人,当推供春。供春是吴颐山的家僮,他从艺之初,是陪主人在金沙寺读书时,“窃仿老僧心匠”,走上创作之路的。他的老师当是“久而逸其名”的金沙寺僧。
时大彬是明代划时代的巨匠。他的徒弟众多:
李仲芳:为时大彬第一高足,世传时大彬壶,亦有仲芳之作而署大彬款的。
徐友泉:名士衡,从时大彬学艺。“因学为壶,变化其式,毕智穷工,移人心目”。
欧正春:多作花卉果物,式度精妍。
邵文金:仿时大彬的汉方壶绝妙。
邵文银:
蒋伯·:名时英。以上四人并为大彬弟子。
陈光甫:被时大彬视为入室弟子。
陈俊卿:
沈君用:名士良,早夭。大彬再传弟子,“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其后因缺乏文字记述,难作推断。
清代名手黄玉麟师从上袁人邵湘甫。
程寿珍则学艺于邵友廷。

民国时期
农业经济社会,手工业的师授徒承,是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远不是今日的学校培训制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师带徒的办法也有所改进。1931年(民国二十年)“江苏省公立宜兴职业学校”成立,内设“陶工科”,次年改名为“窑业科”。1933年,窑业科与宜兴职业学校脱离,单独建校,称“江苏省宜兴初初级陶瓷职业学校”,简称“省宜陶”,招收高小文化以上的学生,校址在今蜀山北厂,并借用陶器工厂作为学校的实习工场。首任校长为日本东京帝国工业大学毕业的王世杰。吴云根、朱可心等人曾受聘担任教师兼实验工场技师,从此改变了一师一徒的传授方法,而是多师多徒的群体授课。

成立于1912年前后的“利用陶业公司”于1921年成立,“陶工传习所”,招收20名紫砂艺徒,老师由俞国良、邵云儒担任。其教学方式十分严格,经常举行考工比赛,促进学业。冯桂林是20名艺徒中的杰出者,还有储良、陈汉西等。

汪宝根、吴云根、朱可心的师父汪森义。

裴石民拜姐夫江左臣为师。

王寅春的师父是金阿寿。

一捆竹

陈鸣远,名远,号鹤峰,一号石霞山人,又号壶隐,康雍(1622–1735)间宜兴人。

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这些壶式不仅是他的杰出创造,而且成为砂壶工艺上的历史性造型,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

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鹚\菇、栗子、藕片、荸荠、核桃、白果等等,无不精妙,把果蔬的自然生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果蔬肌理的泥色,给人以活生生鲜灵灵的审美感受,令人拍案叫绝。

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传世鸣远作品除仿古诸器外,著名的有:甜瓜壶,原名南瓜壶,是鸣远的一件代表作,壶身镌有“仿得东陵式,盛来雪孔香”诗句,刻款楷书“鸣远”,钤“陈鸣远”阳文篆书方印,今藏南京博物院。四足壶,壶身铭“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今藏上海博物馆。旋涡纹瓜形壶,今藏香港茶具文物馆。莲子壶,壶身铭“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今藏苏州市文物商店。松段壶,今藏宜兴陶瓷陈列馆。调杀蚕桑壶,今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还有笋型水盂,也是鸣远的代表作品,今藏南京博物院。其他还有一批清供雅玩,由国内外文搏机构及私家收藏。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民国前及民国时期紫砂师徒关系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2)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