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老矿工的故事

本文转自《宜兴日报》作者为任宣平

他是黄龙山的儿子,黄龙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坡一石,于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而山中蕴藏亿万年的紫砂矿,更是他和他的祖辈们魂牵梦萦的寄托。

搜集样本、古法练泥、试温烧结、研磨试片、制壶出样、分类编码、记录分析、撰写专著……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使李洪元对各种紫砂矿料的蕴藏范围、地层深度,有了独特认识和全新的地理定位。他大半生的身份是一个普通陶工,他将3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精神,交付于陶乡丁蜀的母亲山——黄龙山。

紫砂矿料还有吗

父亲的叹息和“泥痴”的慧根

每一次,讲到他大半生的紫砂矿料收藏、研究,李洪元总是这样激动,挥舞着那双骨节粗大、陶工的大手。豁圈、放炮、挖泥、装车、分拣泥料……从1974年下井到1985年上来,井下采掘一线所有的活,他都做过。

“宜兴紫砂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们都要跪拜在黄龙山下,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我以30多年的矿料样本搜集,10年的烧结试验,9年的整理写作,记录紫砂矿源的史诗。我要用实物、用历史、用地质蕴藏的客观条件,证明这座山!”

李洪元家中地下室里,整整350多种,100余箱,层层堆放,编制有序的矿料标本,近万张紫砂试片,数十万字的手稿,见证着这位当年的矿工的紫砂矿源研究苦旅。

紫砂矿料还有吗

黄龙山残余的龙头,向天嘶吼,理解他的孤独与苦心。他,早就跟人说,自己就是黄龙山岩层中的一块紫砂石。

半个多世纪前,丁蜀人把下井采掘陶土称作“做宕”。李洪元出生于黄龙山边“做宕”世家。1955年,宜兴成立采矿公司,1956年成立黄龙山矿场,统管黄龙山下所有陶土的采掘、练制。李洪元的父亲李长保,长期担任黄龙山工段的矿长。什么样的岩层能产出什么样的矿料,他能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黄龙山下蕴藏着优质陶土,其中大量是普通甲泥,为制作缸瓮坛罐优质泥料,紫砂泥夹杂其中仅占极小比例。井下采掘一线的工人要凭经验将不同种类泥料分开。当时的工厂化生产要求,限制了紫砂矿料的多样化选择,陶瓷公司只要求矿上提供底槽青、红泥龙、红棕泥、小红泥、清水紫泥和本山绿泥等6种紫砂矿料,其它品种极为丰富、蕴藏量相对稀少的紫砂矿料,湮没在每年数十万吨的普通泥料中,没有显露出应有的光彩。 这些都是矿工们冒着生命危险从地层深处一锹一锹挖出来、一块一块搬上车的稀罕紫砂矿料,他们看着心痛啊!

李洪元永远记得父亲生前不止一次说过:“把那么多说不上名称的紫砂泥运去做大缸,实在是太可惜了!”父亲一次又一次的叹息,唤醒了他痴迷紫泥的慧根。

紫砂矿料还有吗

17岁那年,李洪元接过父亲的铁镐、钯子,下井采泥,成了家族中第8个下井的矿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来宜兴拍摄的黄龙山紫砂矿采矿的记录片——

无处不在滴水、一束昏暗灯光照着处处“嗞牙裂嘴”的岩层断面。混沌湿滑、高低不平,在井下作业如同在泥水里打滚。模糊的影像里,依稀可见一个作业面的三个年轻矿工,穿着单衣,榔头敲打,徒手将坚硬的矿石一块块搬上车……其中一人便是李洪元,而另一个工友叫黄建国,是他从小的玩伴。记录片拍完多久,他便因井下一次塌方走了,年仅28岁。

多年后,李洪元找到了这一影像的几段废弃胶片,专门请丁蜀的电影放映员帮着接起来,做成视频,存放家中的紫砂矿源标本陈列室里。有事没事,他会打开看一看,看一次流一次泪——这是他紫砂生命的源头。多年的井下生活,给了他动力,他立志要在黄龙山紫砂矿源收藏研究的路上走下去。

紫砂矿料还有吗

一本古籍开启的溯源之旅

“沉香黯肝松花色,闪色蜜蜡淡墨色,海棠朱砂冷金黄,定窑水碧露葵黄,梨皮榴皮五彩色,天青鼎黑紫栗香……”多么瑰丽的色彩!李洪元将《阳羡茗壶系》《阳羡茗陶录》《阳羡茗壶赋》等古籍中提到的紫砂矿料品种和色彩描述,编成这段顺口溜,一有机会,就跟人念诵。他一次次深情地说:“紫砂矿在酝酿时就很美,真是五彩缤纷,灿然交融……”

22岁时,李洪元偶然在新华书店店员的帮助下,看到封存于箱中、属于“四旧”的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因是文言文,只念到初中的李洪元读来很难。他一次次去书店,悄悄抄在纸上,带回家细细琢磨。他第一次认识到,原来紫砂矿源竟有这样的艺术高度,它如巨大的磁石牢牢地拴住了李洪元的全部心思。他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紫砂矿。

紫砂矿料还有吗

于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常见一位年轻的汉子,背着麻袋、蛇皮袋,带个小铁镐,拾荒佬一样满山转。从七十年代下井算起,到21世纪初停采限采之前,李洪元找遍了黄龙山所有宕口和有可能识别的各个紫砂矿源地。

那时,黄龙山山上山下,井上井下,到处都是这种石头,随便捡,白送都没人要,他却当作宝贝。有人笑他是“痴鬼”,打趣他是“李四光”。后来,他的妻子也跟着,用小相机帮他采集图像资料。其中有一张照片,抓拍到他不慎掉进水潭里的狼狈模样,水面上只露出个头,可他左手抓着的那块新找到的紫砂矿料,高高举着,宝贝似的一点也没湿。他曾几次冒着随时塌方的危险,带着手电一个人悄悄地摸进废弃的宕口,数十米、上百米地一路探摸,寻找紫砂矿的蕴藏部位。有一次,因遇塌方,他困在里面整整一天,最后全凭经验,在黑暗中摸着岩壁,从石头缝中爬了出来。

 

也许,是少时跟着父亲看多了紫砂原矿石,也许是11年的井下经历,李洪元练就了辨泥识矿的好本事。有次,他在黄龙山寻石走累了,便在黄石沿下休息,一抬头便见黄石顶板下,只几寸厚,蕴藏着三色共存的原矿,红泥、绿泥、紫泥共生矿–这是代表着黄龙山紫砂三大底色的典型矿种。

一点一点收集矿料,一个品种一麻袋,光是装矿石的大木箱,他就打了两次。每次搬家,家俱杂物都可以不要,唯独这黄龙山的紫砂矿石不能丢,一板车一板车拉了好几天,家里堆不下,租了十几间农舍堆进去。

紫砂矿料还有吗

想做一个前无古人的梳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位台湾客商打听到了消息,专程找到他,愿意一百元一袋收购。当时李洪元穷啊,夫妻俩几十元的工资只够勉强度日,如果成交,一转眼便是“万元户”。老李没动心,因为它们不止是他的心血,还是自己搞研究的宝贝。他下决心要把黄龙山的紫砂原矿做一个前无古人的梳理。这一做就是近10年。

 

优质泥料越是稀少,越是要手工制作。从生泥露天堆放风化,用锤初碎,继而小磨磨、石轮碾、过目筛……直至困泥、练泥,他都一手做。每一种矿料标本,要做10个试片。李洪元将试片以古法荫干后,进电炉以不同的温度烧制,测试色泽和收缩比的不同变化,然后拍照、做文字记录。他跑去北京、南京的博物院,专门看国宝级的紫砂古器,拍回照片,与紫砂矿料试片比对,确认矿料身份,摸索烧成工艺。

慢慢地,家里累积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堆成了垛,圆圆薄薄编着号的各色紫砂试片装满了几大筐,摆满一地,有近万张。

紫砂矿料还有吗

老李现在的家,很像个紫砂矿源博物馆。在这个领地里,老李可以同紫砂矿石对话交流。随便拿一块矿石递给他,他眼睛瞄一瞄,便说出出自哪个矿井、哪处地层,名叫什么,再深入问一下,它的故事、烧成后的色泽,以及历史上的记载等等,这些信息,就像被一条条线穿着,都会跳进你的耳朵,只要你有耐心听。

说起紫砂矿料的名称,老李特别来劲。他将收集的紫砂矿料分为紫泥、段泥和红泥三个系统。三个系统中,又分为具体的十个大类,然后再进一步细化,已经区分出350多个品种。这是我至今听到的,最为丰富的紫砂矿品种分类。

 

每一个新的紫砂矿料品种都像是他的孩子,都必须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老李说,到目前为止,除了传统的可以对得上号的近百个紫砂矿料名称以外,他已经给新发现的矿料品种起了200多个名称,一一对应有烧结的试片和完整的文字记录。

我从他展柜里随便挑了几块看着眼生的矿料,听他娓娓道来:

“猫眼绿段砂,初采出时,有一块块绿色圆点,似猫眼,试片烧结呈青色”;

“极品桃花夹,产于当年4号井的副井口,是极品。当年出口日本的紫砂盆洗都是用这种矿料做的,日本人精得很,专挑最好紫砂矿料做成盆洗收藏。”

……

我忽然想到陶都著名的“五色土传说”中,那位始陶异僧。他把“五色土”指给当地人,打开了陶土的宝藏。这位云游僧人自己也说不清,黄龙山下到底藏有多少种“五色土”,事实上,自打紫砂陶问世以来,也从来没人能说清过,直到现在。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紫砂矿,重新认识黄龙山,重新解读古人眼里的“五色土”?

 

几十年的收藏和研究,使李洪元对各种矿料在黄龙山不同位置的蕴藏范围和地层深度有了独特的认识和全新的地理定位——

比如,浅表层的矿料品种特别丰富,但每一品种蕴藏量相对较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五色共生矿”的发现,数色紫砂泥挤挤挨挨镶嵌在同一块矿料上,实属罕见,印证了古人所谓“五色土”的说法确有实证。

再比如,地层深处的品种相对单一,但单一品种的蕴藏量相对较大,品质也相对更优……

他的这些成果,将为紫砂古器甄别鉴定、紫砂艺术、紫砂文化繁荣发展,提供科学的佐证。

 

他的紫砂矿源专著快“杀青”了

 

李洪元一再说,他是黄龙山的儿子,他对黄龙山有着外人无法理解的情感。他形容黄龙山像老人古色苍茏,青龙山碧青俊俏,两座山紧挨着,一青一黄非常好看。说着黄龙山的过去和现状,这位长相硬朗的方脸汉子眼里溢满泪水,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真情流露。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这样评价李洪元:别人不愿做而且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他做了,并且做出了成效。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在紫砂矿源收藏、保管、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也希望他能把这件事情做好,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龙山遗址公园早在几年前建成。这个公园提醒着世人,珍惜着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李洪元以一个矿工的身份见证黄龙山的兴衰。他说,我们曾经大量从黄龙山挖掘陶土,尤其是上世纪后期大规模露天开采,挖下去那么深,破坏了黄龙山原有地貌,也使天然蕴藏的紫砂矿脉失去了自然的依托,以至那么多珍贵品种再无踪影。他天真地想象着,如果当年能有计划地开采,边开采、边使用、边研究、边记录,那黄龙山的紫砂矿展现给世人的将是另一番更为理性的辉煌。说到这些,老李总会进入忘我之境。

老李又将他制作的黄龙山紫砂矿图板,一块一块讲给我们听。这些图板是他应邀去职校给学生们上课用的,这些年,他一直做着普及紫砂文化的工作。他打算将自己对黄龙山地质变化、紫砂矿形成、开采历史、和他收集紫砂矿料品种的研究,出版一本专著。手稿已有近60万字内容,1000多幅图片。他讲自己已经60出头了,一辈子就做好这一件事,这件事总算是“瞎子磨刀见亮了。”

本文作者简介

任宣平,1959年生于宜兴市西渚镇,房地产经济师、中国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擅长行书和篆刻,作品多次在有关专业刊物上发表,曾获国内书画大赛优秀奖。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宜兴紫砂老矿工的故事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3)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