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石瓢最早叫石铫壶,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在宜兴蜀山时,他的好友周穜按照东坡设计的石铫壶造型制作出一把赠与东坡先生。苏东坡得到这个石铫,十分高兴,他作了一首诗送给周穜,作为谢意。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

蟹眼翻波汤已作,龙头拒火柄犹寒;

姜新盐少茶初熟,水渍云熟藓未干;

自古函牛多折足,要知无脚是轻安。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而在当时,这个石铫壶不是紫砂做的,而是石头的,在清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曼生的文人在溧阳做官,此公酷爱紫砂,便与当时的制壶高手杨彭年合作,根据这个苏东坡的这个典故设计了石铫提梁,后改制为端把石瓢。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曼生石瓢

石铫提梁:铫之制,抟之工,自我作,非周穜。

 

与陈曼生同时期,有一个文人也极爱紫砂,此人名叫瞿子冶,他工书法篆刻,画竹更是一绝。在当时他也与制壶高手合作,最为著名的为杨彭年、申锡、吉安三人。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李连根 子冶石瓢 (红皮龙)

他设计了一款月壶,在曼生石瓢的基础上改进,壶身更为瘦挺,将三角的几何形制完美融入,清瘦矍铄,力度十足。

 

这款也就是我们如今的子冶石瓢,也做“瘦瓢”,为瞿子冶设计而得名。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心舟石瓢 何心舟

到了清末后期,以梅调鼎为首的一众文人于浙江宁波创立了玉成窑,聘请宜兴制壶名工王东石、何心舟等人制壶,梅调鼎等人设计并题铭,继曼生余韵,将文人壶推至顶峰。

何心舟也对石瓢进行设计改动,壶钮不再是完全的三角形桥钮,钮中部稍显平直,我们称其为心舟石瓢,也成为后世流传极广的一石瓢形制。此瓢造型干练洒脱,无锐利之处,丝毫不显臃肿,可用“逸、雅、精”来形容。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顾玉华 心舟石瓢 小煤窑朱泥

说到石瓢,我们不得不提另一款经典器形-满瓢。

 

满瓢的创作人-陈光明,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原籍金陵,自幼侨寓蜀山,善作紫砂器,工艺精湛,格调高雅,是当时的名家好手之一。后陈光明随女儿侨居上海,曾与顾景舟先生同在上海『郎氏艺苑』仿古,景舟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上海仿古的名手里,手艺最高的,当数陈光明』。

 

陈光明款满瓢,其所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呈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挺拔之感。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陈光明石瓢 (满瓢)

直流,简洁见力度,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互补,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平压盖,桥钮,比例恰当,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的特点。可以说,这款样对顾景舟先生的满瓢造型影响深远,显现简朴大方气度。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顾景舟石瓢 (景舟石瓢)

陈光明设计的石瓢,我们多称之为满瓢,其完全不同于子冶的清瘦,体现的则是饱满和丰润,壶身极富张力,后顾景舟在此基础上增大了壶流的直径与壶把上扬角度设计制作了景舟石瓢。景舟石瓢壶把上方与壶口平面多出了一个钝角三角,加粗的壶嘴比满瓢显得更短。因而景舟石瓢在保留满瓢饱满稳重的大度感基础上给人以一种蓄力的感觉。

 

顾景舟受铁画轩老板之邀,在上海与海派文人交流,其中有江寒汀、吴湖帆、唐云等人,顾景舟做了五把石瓢,四把由吴湖帆画竹,一把由江寒汀画花鸟其上,五把石瓢分赠四人(包括戴相明),自留一把,成为一大佳话,这四把的价格如今都已破千万级别。

 

除了以上石瓢器形外,现在还有汉棠石瓢、纳瓢(一捺底)和容瓢等,可见石瓢在众多紫砂壶器形中是多么受人喜爱。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子冶、心舟、满瓢、景舟石瓢如何区分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22)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