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寅仙寿星壶里的人生智慧

数十年前,在所有紫砂壶品种中,寿星壶最为人熟悉。汪寅仙大师曾告诉我,寿星壶这个品种在清中后期以及民国期间很盛。据此算起来,寿星壶的流行已有将近三百年时间。

寿星壶在民间司空见惯。我的记忆中,数十年前的老家乡间,逢年过节,家里整理得清清爽爽,好多人家的堂前八仙桌或是长台上,一把寿星壶摆着,一看便明白,家有长者!那是一种吉祥的喻意。

茶馆里,小号的寿星壶多见。茶馆的跑堂拿着整包的红茶末给一只只茶壶派茶叶,只须将茶叶轻轻倒入正放的寿星壶盖上,浅浅的一盖子,茶客来了,伸出两粒手指夹起壶盖轻轻一侧倒,茶叶便进了壶,看着轻松、随便、优雅,因为完全无需担心茶叶太多或是太少,–壶盖就是计量。平时,壶盖上还可以“合”一只小瓷碗,喝茶的时候取下小碗从壶里倒一小碗喝。你看,这一把极为普通的寿星壶的造型里,透着多少先人们生活的智慧。
在寿星壶这个“群”里,小寿星壶做工用料都比较精细,过去主要供应大户人家,有的人家还专门帮这种壶配一个“囤”,里面塞上棉花什么的,冬天里将泡好茶的小壶往“囤”里一放,盖子盖好,可以保温好长时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汪寅仙大师担任紫砂厂紫砂研究所副所长的时候,所里有一个特艺班,顾景舟大师为特艺班的学员们上课中,讲授关于寿星壶的知识和制作技巧,汪大师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她告诉我,顾景舟大师说的意思是:不要小看寿星壶,所有制壶的基本功通过做寿星壶都能体现出来。寿星壶既可以做成普通的实用壶,也可以做成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为它本身造型很美。如果做工合理的话,打好的泥条和泥片,连一块都不会浪费,可以做得非常精确完美。

“打好的泥片一块都不会浪费。”也许你会觉得这没什么,作为一个曾经做过木匠的我,分明感觉到这是一种工艺和技术的境界,既省工也省料,更要做得好,堪称完美!但是,如何做到这一境界,我是紫砂外行,始终不得要领,为此,我先后请教过三位制壶高手。
在汪寅仙大师家里聊天,我又提起了这个话题,怎么才能做到顾大师说的那种境界呢?为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汪大师专门从里间屋拿出一把顶海寿星壶放到茶几上,对着这把壶,一点一点地向我们介绍顾大师讲话里面透出的寿星壶制坯“玄机”,这是我听得最为清晰而又被我基本理解的一次。

汪寅仙紫砂壶艺术

汪大师这样向我介绍:先是打泥条;将泥条围成“直筒”①;接着打“身筒”;“身筒”打好后上“底片”和“满片”;壶底“假底”中间旋出的薄泥片做壶颈部的“线片”;“线片”上加“大只”,“大只”中间旋出的厚厚的圆泥片正好做壶盖的“盆边”;“线片”中间旋出的一块薄薄的圆泥片正好做壶盖的“盆底”;而“盆边”中间旋出的一块泥片稍作敲打做壶盖的“盖片”;围身筒多余下的边角料做两个装鋬的“壶钮”和搓搓做壶嘴。
按着这个顺序,对着一把寿星壶,我和在坐的几位朋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把寿星壶制作过程的繁复、用料计算的精准、制作各环节的巧妙相扣和工艺手法的科学合理。

汪大师告诉我,做一个优秀的紫砂艺人要懂得节约泥料,因为紫砂泥料来之不易,也要学会尽量减少重复劳动,节省时间和体力。我想,功夫到家的寿星壶制作,大约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起了一句老话:“长木匠短铁匠”。对于木匠,料子长了有办法,对于铁匠,铁件短了有办法,寿星壶制作技艺中既体现了 “长中取短”的木匠哲思,又体现了 “短则易长”的铁匠道理。也许,紫砂工艺正是融合了传统木匠和传统铁匠的工艺特色,加上精灵的思维而形成的独步陶业界的技艺?

可以说,寿星壶是公认的最为普通、历史上生产量最大、最为世人所熟悉的粗货壶之一。它的制作过程中,充满着先人的智慧。(任 宣 平)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汪寅仙寿星壶里的人生智慧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0)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