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鸣紫砂壶艺术作品赏析

采访者:《紫砂汇》(以下简称“汇”)

受访者: 吴 鸣 (以下简称“吴”)

汇:您的很多作品与其说是壶,更像是现代雕塑,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您开始这样的创作?

吴:1977年厂里送我到江苏陶校学习陶瓷美术,期间我对书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考到无锡轻工职大学习美术装潢专业,接受美术专业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看到很多囿于学习传统的人思维容易被禁锢,所以就在想,如果我要介入紫砂这个行业的话,要能走出自己的风格。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不去模仿以前的一些东西了,当时,我做的茶壶就和教茶壶的老师不一样,刻字就和教刻字的老师不一样,不管是作业还是作品,辨识度都很高。有了美术的专业基础和对自己的基本定位,我就会在创作过程中尽量去尝试探索一些新的想法,并逐步去完善。

传统除了模仿一些传统器形,达到一定的水准,还有精神文化层面。我们现在的紫砂大多以壶的形式呈现,它的造型,与喝茶这种人们对精神上的需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紫砂要向着更加丰富的方向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形”的基础上。我们都知道一把好壶在造型上是要相互统一的,嘴把之间的形状包括线条的转换,空间关系上都是有联系的,如果我们对紫砂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的基础上,模仿是可以的,当自己设计时,如果没有掌握造型的规律和能力就会造成一些不协调的因素。这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中的协调关系把握不到位。这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对传统的理解的一个方面。

吴鸣紫砂壶价格

汇:您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

吴: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强调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不能把这种精神降低到仅仅只是艺人操作的层面。在紫砂的发展过程中,工艺是需要强调的,但不能把紫砂的发展只归结在工艺上,这就显得有些偏颇。从产品层面来说无可厚非,作为研究就一定要有更深的探索。所谓创新,包括造型上的创新、材料上的创新、工艺上的创新,还有就是在审美方式上的创新。

汇:对于外界评价您是“叛逆的紫砂新流派”您是如果看待的?

吴:我的作品在造型上看起来和传统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具体的塑造过程中,还是尽量采用传统的紫砂语言,在塑造方式和手法上都还是保持传统的。很多人认为继承传统就是将某个经典器型做好,这只是继承传统的一部分,真正要继承的还是传统的精神,能够体现材料、作品功能、作品审美,包括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当你将这些都充分理解之后,做出来的东西就能够体现紫砂特质。看我的作品,形式虽然都不一样,但都有一条主线,这是你形成自己的风格所必须具备的。外国人从我的作品中,既能看到传统,也能看到现代;既能看到宜兴,也能看到世界。所以我的作品,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会产生不同的思考,当然对我的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吴鸣紫砂壶价格

陶君子 吴鸣 制

 

汇:您为什么会坚持做消解了实用功能的“新紫砂”?

吴: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人不理解,很多人都认为紫砂等同于茶壶,茶壶是要实用的,我觉得从创作角度来看则不然。有人可能会说我做的茶壶没有壶把、壶嘴,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我只是改变了壶把或者壶嘴的结构。常规的思维会用加法去做壶把,而我可能采用的是减法,挖一个“洞”就成为了壶把,这其实是另一种思考。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希望能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当然我尊重传统,但在创作性的作品中不会去刻意强调原有的“形”。

 

我在创作上坚持三个不一样,第一是我所创作的东西要是紫砂能表达,其他材料不能表达或不易表达的。如果只有紫砂能做出来,意义就会大很多。为什么我的做出来的东西大家会觉得“不一样”,是因为我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以传统紫砂艺术的眼光去看待,更多的会把它当作美术作品去做,而且这种探索我认为不论对于我个人还是整个行业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有了这些想法以后,会扩展我的思维。陈鸣远的花货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到了现在却成为传统,是因为他形成了一种能够被他人理解的和原来造型理念不一样的作品集群。我在“大语”系列上采用了石刻的方法,这种刻纹被大量运用到茶叶罐上,转化成产品的一部分并被大量生产。所以,谈到对行业的贡献最好的是你现在的创新能够成为以后的传统,这是一种无形的贡献,也是我坚持的原因。相对传统来说,我可能走得有些远,我只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不断向前走。

汇:您有很多打破常规,造型非常奇特的作品,能否以其中某个作品为例,具体说说创作时的一些想法。

吴:《庄子·秋水》里有一个著名的公案,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到底惠子和庄子谁对谁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定论。04年我创作“子非鱼系列”的时候就是受此启发,壶身刻纹像水一样,整体看起来像鱼又不像鱼,从庄子的角度可以理解,惠子的角度也可以理解,举一反三,作品就显得更加丰富。这个作品在上海举办的首届现代工艺美术展上获得了唯一一个陶瓷金奖。当然这也影响到了我之后的创作,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紫砂可以做传统的,也可以做现代的,可以以实用功能为出发点,也可以做不实用的壶,创作的出发点变了,结果就会随之发生变化,不要被传统局限,这样就难以有大的创新。

汇:包括刚刚介绍的“子非鱼系列”“像谦谦君子”“与先贤对话系列”等等,您是如何想到用传统文学中的词汇来为您的作品的命名呢?

吴:有的作品名字是在做之前就已经想好的,如“子非鱼”是先有了主题,再根据主题去创作,也有的名字是在创作过程甚至创作完成之后起的,如“独此一族”就会根据最后呈现的形态来起名字。对于名字的想法其实和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年轻的时候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搞创作,我比较喜欢看看书、读读杂志等等,包括到现在还保持着订阅杂志的习惯。虽然其中很多内容都和紫砂没有直接关系,但在翻阅的过程中多少会受到一些影响甚至是启发,有的时候是具体的,有的时候是潜移默化的,会丰富自己的思考。竹子系列在最早的时候是叫“青梅竹马”,后来改为“谦谦君子”,送去全国评比的时候,我挑选其中的七件,取名为“竹林七贤”,当越做越多的时候,又叫“竹林寻贤”,看似和内容不沾边的名字其实是一种隔空的对话,这也是我给作品取名字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吴鸣紫砂壶价格

吴鸣 庄子·子非鱼系列

 

汇:一般人在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后容易囿于自己的框框里,很难突破,那您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期?

吴:瓶颈期肯定会有,我们创作中所遇到的瓶颈期有两种,一是想不到东西,第二是有想法但是很难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我所遇到的大多都是后者。有的时候心里一个好的想法不能一下子找到一个好的、完善的、能达到我心理状态的形式去表达,这种瓶颈对我会有一些影响。所以我经常对我的学生说,你一下子能想出来并且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尽量去做,想法很好但是不能表达的东西就赶紧推翻,因为有的想法并不适合某个艺术门类的表达方式。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平时不断积累,不断思考。不仅仅是在自己做的时候,哪怕是平时看到的,也要及时把这些点抓下来作为储备,这样就会减少瓶颈的出现。

汇:您是如何看待您在创新过程中的“另起炉灶”?

吴:有的壶原来是圆的,我把它做成方的,原来是高的,我把它做成矮的,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创新,只是跨度比较小。而我的另起炉灶就完全不是按照原来壶的形状去设计制作,这时候在继承传统这方面,就是指紫砂的原料、材料特性以及制作工艺,即便是我的作品形态和原来的完全不一样,还是能看到传统的因素在里面。所以我觉得继承传统和我现在这种创新与创作是完全没有冲突的。真正的创作就是要在尊重艺术规律性的基础上寻求个人的风格特点。

吴鸣紫砂壶价格

与先贤对话·遥望星空 吴鸣制

 

汇:您的作品几乎没有重复的,是如何做到每一件作品都是全新的呢?

吴:紫砂这个行业,我希望99%的人去继承传统,剩下的人能够多做探索,特别是作为研究创作人员,能向前跨出更大的步伐,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之前提到我创作有三个不一样,还有一个不一样是以后做的东西要和以前做的东西不一样。作为个人来说,我希望自己的创作尽量要有变化,这也是我秉承的原则。当然,别人可能也会有这种想法,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去探索、去尝试的。有的作品做出来差强人意,我会慢慢去完善,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这其实是积累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追求,创作方法和思考会不一样,这没有高低的层次之分,但都会有各自的意义。

汇: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交流对您的创作有怎样的帮助?

吴: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专业的活动,开眼界是很要紧的。要看看别人的作品,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定位,也能从别人的作品中汲取到更多有益于自己创作的东西。02年我在澳大利亚办了陶艺和书画两个展览,包括表演和讲座,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了解到国外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文化上的交流碰撞不仅扩大了紫砂在世界的影响,也让我受益匪浅,知己知彼才能清楚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像我现在风格很明显,但也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方式上,需要不断提高,往更深的层次挖掘新的东西。

汇:您对学生有怎样的期待?

吴:我希望我的学生要有传统的制作功底,更要有创新的能力。现在大部分人的思考还停留在如何继承传统这个问题上,或者在传统的基础上略微有些扩展,我希望他们能走出跨度比较大的不一样的创新,去探索新的理念。做紫砂的时候,我不会把自己放在书画的领域里,当然也不会以紫砂艺人的状态去从事书画创作。无论在从事什么领域的艺术创作,都要把自己放在专业的领域中,用专业的眼光去审视和检验自己。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吴鸣紫砂壶艺术作品赏析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5)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