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双气孔结构图解

明人文震亨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用紫砂壶泡茶没有土气,说明紫砂不是一般制陶用的泥土;又无熟汤气,说明紫砂壶具有透气的特性。如果用瓷器或玻璃器泡茶,为不失茶香,盖上盖子,使其完全密闭,泡出来后总难免有嫩叶被烫熟之后的一股熟汤气。而紫砂“无熟汤气”这一独特的个性,正与其烧成后的双气孔结构密不可分。另外,紫砂壶泡茶能盛夏隔夜不馊、注水即有水色显现、久泡则有晶润之光,这些都与紫砂独特的双气孔结构有关。

什么是紫砂的双气孔结构呢?我们摔破一个烧成的紫砂壶,从它的断面缺口,可以看到它粗糙而参差不齐的结构,不像瓷片那样致密。

如果在高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你将看得更清楚。

紫砂的双气孔结构

紫砂壶胎团粒结构及团粒内部的微细气孔

黑色部分,即为胎体的链状气孔群。灰色部分,即团聚颗粒的泥体部分。如果再仔细观察团聚体的内部,你会看到:

可以看出,在团聚体与团聚体之间、团聚体与单一矿物之间,存在着密集的链式气孔群,气孔是彼此互相连接开通的;而在单个的团聚体内部,气孔是彼此独立而闭合的。一开一合,这就是紫砂神秘的双气孔结构。

图示如下:

紫砂的双气孔结构

双气孔及泥团剖面图

如果专门就单一的团聚体小泥团进行观察,可以看出其内部的气孔是彼此孤立而闭合的,而团聚体的表面气孔却是开放的。开放的气孔就为颗粒间链状气孔的形成创造了通道条件。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殊的双气孔结构布局呢?这与紫砂原矿的成分有关。紫砂不是单纯的泥,也不是单纯的沙。单纯的沙不具有可塑性,单纯的泥又不具有此种特殊的隙泡结构。就其成分,可以简单地分为石头和粘土。石头,相当于骨骼,黏土相当于肌肉,古人所谓“骨肉停匀”,要搭配得当。骨骼,主要是石英颗粒及硅酸盐团结物;其余呈色或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钾钠钙等有机物都在肌肉(黏土)里面。 石英的熔点高,黏土的熔点低。烧制时,黏土总是先融化。高温熔化过程中,黏土中的碳酸根分解,释放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形成气泡。在颗粒团结物中,形成封闭性气泡,在颗粒之间(或者颗粒中的气泡破裂),形成链状气孔。

双气孔结构的出现,原材料需要四个条件:1、必须具有熔点不同的颗粒;2、熔点低的颗粒必须具有碳酸根;3、碳酸根分解释放出气体;4、碳酸根适度分解,气泡不能没有,也不能完全破裂。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只有纯度较高的紫砂原矿才具备,而普通的黏土是不具备的。另外,双气孔结构的形成,也与炼泥、陈腐、打泥条、光明针及适度烧结等紫砂工艺密切相关。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破坏紫砂的团粒结构,从而丧失其双气孔结构特征。

底槽清紫砂壶 底槽清紫砂壶

紫砂原矿非沙非泥,同样,烧成的紫砂器皿也非陶非瓷。普通制陶用黏土,成分单一,没有石英颗粒和硅酸盐团粒。低温烧成后,都是开放性气孔,会渗水、吐黑。为防止其渗水或为了表面的光滑美观,一般会挂釉。不挂釉的陶罐,有些农村会在使用前先熬煮米汤,以堵塞填充其粗大的气孔,以防止渗水。制瓷的高岭土则相反,在高温烧结后,瓷化得完全没有了气孔,敲击起来声音很脆。

紫砂壶团聚体之间的开放性气孔,空隙粗大,气体可由此出入;团聚体内的气孔呈封闭性,水体由此阻塞,空气中有害的菌群如黄曲霉素、pm2.5等也由此隔绝。即通常所说的“透气不透水”。泡茶时,当水蒸气沿着蜿蜒曲折的链状气孔通道析出时,茶香分子会附着残留在通道周围的紫砂泥体上,这就是紫砂壶“留香”的原因。同理,使用的时间越长,附着的茶物质就会越多,久而久之,慢慢改变了壶的颜色,这就是紫砂壶色能够丰富变化的秘诀所在。

可以这么说,双气孔结构是紫砂壶隐藏最深的秘密,也是紫砂壶的“命门”所在。正是因为双层气孔的布局,才使得紫砂壶有较高的气孔密度和吸水率,对茶汁有较好的吸附作用,使得紫砂壶具有传热慢、隔夜不馊、既不夺茶香又有保味功效、同时无熟汤气等特点,导致了紫砂壶能够越养越润的特色。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紫砂壶双气孔结构图解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38)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