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他奶之父”罗桂祥的紫砂情

九香和恩师学壶之余,有时会和师傅聊聊紫砂文化和历史,师傅和我说除了谢瑞华之外,还有位香港的罗桂祥先生对宜兴紫砂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九香这里引用学者盛畔松写的这篇文章,谨以此文献给推动宜兴紫砂走向世界的罗桂祥先生。
罗桂祥紫砂
“维他奶之父”之伟业
1985年底,一份香港商人的建议书——《中国城市(商业)改革大纲》摆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办公桌上。《大纲》对中国城市商业改革提出了独到的建议。邓小平看了后立即批示:这是一个很大胆、很好的建议。马上转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赵紫阳也立即批转给商业部长,要他组织研究并提出实施方案。在此后十几年的商业改革中,《大纲》中提出的改革建议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
一个香港商人的建议,能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如此重视,这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是很少见的。能提出这份对整个国家商业改革有宏观指导意义建议的人,他肯定有丰富的商业经营管理经验,更应具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这个香港商人,就是名闻全球的“维他奶之父”、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委员、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罗桂祥先生。
罗先生1910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三乡镇寨上村。8岁入学,在本村崇正学校读了两年小学。10岁时,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读了两年华文学校后,考入教会英文中学。毕业时,他打算报考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当一个建筑工程师,以期对积弱的祖国有所贡献。由于他兄弟姐妹九个,父亲仅是一个为人打工的帐房先生,无力供他读大学,只得在马来西亚华侨民政司找了个翻译工作,协助父亲维持家庭生计。
父亲罗进兴的东家余东璇先生是东南亚闻名的“仁生堂”药店的老板,还在东南亚和国内发展房地产业务,知道罗桂祥一贯聪明过人,有意出资供他上学,但有个条件是所学专业应是商科,学完回到余老板身边。罗桂祥心想:虽然不能专攻自己喜爱的建筑专业,但能有大学可上,也是十分高兴的事。1929年,他如愿考入了香港大学商学院。
1934年,罗桂祥从香港大学毕业后,开始任余东璇的商务秘书,两年后升任香港余东璇有限公司的经理,同时兼任余的私人法律代理。在这段时间里,他与香港的银行金融界许多人士交上朋友,在这些朋友中树立了他年轻有为、诚实讲信用的良好形象,为未来创办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罗先生到上海办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美国驻中国的商务参赞雅诺氏的一个公开演讲,题目是“大豆—中国之牛”,意思是说大豆营养丰富,含蛋白质与牛奶一样高,大豆是中国的奶牛。这番话,让年轻的罗桂祥认识了大豆,从而把研究大豆、生产豆制品作为终生的事业。
1940年,他与几位友人合力研制出“维他奶”豆汁,希望为经常患有脚气病的香港穷人提供廉价的营养饮品,开始生意很不顺利。香港沦陷,他回内地避难。1945年,抗战胜利后罗先生重返香港,他参照“可口可乐”公司的做法,将豆奶装瓶销售,从杓舀碗装的排档饮品变为有品位的店堂商品,销量急剧增加。1950年,他聘请了专业人员,设立了实验室,对豆奶的汁进行严格的处理,去掉了“豆腥”味,对豆奶的消毒研制了专门程序和专用设备,使豆奶保鲜期由三天变为一年。后来,“维他奶”饮品进军国际市场,行销海外20多个国家。
事业有成的罗先生,六十年代后先后担任过20个公共职务,他历任香港政府市政局、立法局议员,香港工业总会副会长,香港世界包装会主席,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主席,香港科学管理协会会长,1975年担任消费者委员会主席,香港豆品有限公司、平平置业有限公司、双鱼艺瓷有限公司董事长,东亚银行董事。还担任香港科学管理协会主席,香港太平绅士,获英廷颁赐的CBE勋爵。1982年获香港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意外倾心痴迷壶
1992年的金秋,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高级工艺师杨勤芳和我在香港双鱼艺瓷有限公司叶荣枝先生的陪同下,前往香港维他奶国际集团公司总部拜访罗先生。当时85岁高龄的罗先生鹤发童颜,和蔼可亲。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一生醉心于弘扬紫砂的情缘:
在50年代初,罗先生有天经过香港皇后大道的一间古董店时,只见橱窗里摆着的30多把紫砂壶,一下子拽住了他的心。那古朴敦厚的造型,典雅温润的风格,楚楚动人的泥色,让他殊而心惊。他驻足细察一阵后,又走进店堂,问老板:“这是什么?能让我瞧瞧吗?”“这是宜兴紫砂壶,你自己拿着看吧!”谁知,不看则已,一看就爱不释手。于是,这位尚不知宜兴在何方的罗先生,倾囊相购,一下子挑选了自己钟爱的十多把壶。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与紫砂结下了50多年的不解之缘。
后来,他找到了许多有关介绍宜兴紫砂的资料,对着《阳羡砂壶图考》等悉心研究,从而对宜兴紫砂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渐而被艺壶溢露出的浓郁文化气息所折服,迷上了紫砂壶的收藏。他对照砂壶图录所指引的艺人和作品,千方百计寻觅紫砂茗壶收藏。并立下了收藏的三条准则:一是作品的作者一定要在历史上饶有名气;二是壶的造型艺术水准要高;三是同类造型的作品不得超过两把。
他根据自己的收藏原则,遍访香港各个古董店,进而与中国艺术品(香港)有限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凡是大陆流向香港的历史茗壶,他都倾心收藏。以至到后来,中艺公司只要有壶到,必定先打电话给罗先生。他还利用自己去国外洽谈生意或考察的机会,到美、英、法、意等西欧国家的古董店里寻觅,只要发现宜兴茗壶,他总要仔细询问壶的来历,不惜重金购下,带回香港。后来,他竟爱紫砂成癖,有些有钱人灯红酒绿,金屋藏娇,三妻四妾,而他平生只喜品壶、养壶、藏壶,有时为了收藏所喜爱的壶,到了不惜重金的地步,紫砂犹如命根子般不离须臾。积50多年的心血,罗先生终于收集了800多个品种,760多位历史和当代著名艺人的作品,成为当代紫砂上收藏历史名作最丰富、作品最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杰出代表。

珍藏茗壶轶事多
在罗先生洋洋大观的收藏品中,基本上每一件作品的收藏都有一番心血,每件作品后面都有一个故事,只是限于时间,罗先生不能一一介绍。另外由于篇幅所限,也只能列举一二,以飨读者。
一次,罗先生在伦敦的一家古董店里,看到了一把清初著名艺人邵旭茂的壶,他喜不自禁,也没多看就当即买下,小心翼翼带回香港。回家打开一看,壶里竟然还有几片已经发黄且已破碎的纸片,上面的英文笔迹还是羽毛笔写的。他觉得这是十分珍贵的资料,赶紧让裱画家把里面的碎纸片拼好,裱了起来。原来,这纸上记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故事:
当年英军侵略印度时,战到最后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久攻不下,这个抵抗时间最长的土王(相当于部落酋长),对英国侵略者恨之入骨,专门设计了一种象形老虎的机关,逮着英军就送入虎口,将头活活“咬”下。后来,这个土王被英军希斯亭(译音)将军打败,他的财产被全部掠回英国,其中就有一把是邵旭茂制的茶壶。希斯亭晓得英国皇帝佐治四世很喜欢中国的瓷器,他为了讨好皇帝,表示自己打仗英勇,就把这壶送给了皇帝。英皇把它放在伦敦郊外波利敦的皇宫(相当于中国皇帝的行宫),这是一个具有中国色彩的宫殿。
过后不久,风流成性的佐治四世,将这把壶送给了他的一位情妇,这位情妇后来将壶传给了她的女儿,她女儿就将这把壶的来历写成文字,记述了下来。至于这把壶是怎样由中国传到印度的,后来又怎样从皇帝情妇的女儿家流传出来到古董店的,就不得而知了。如今,这把壶放在香港茶具文物馆内,记录这壶的一段流传经历的纸片也原样放在壶内,它将和壶一样,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还有件趣事是,就在罗先生第一次到宜兴之际,他知道蒋蓉是一位当代紫砂花货作品的领军人物,清代历史上陈鸣远也是杰出的花货开山祖,他却偏偏收到了一把陈鸣远的光货作品,他把壶底钤陈鸣远印鉴的《虚扁壶》带来请蒋蓉鉴定,他原先认为这是陈鸣远最具光货造型特点的名作之一。壶型极扁,适合冲饮绿茶。器型线面屈曲和谐,泥质用粗砂调制,配比恰当,肌理质感与形制十分和谐,目视有粗砂感,手抚则很细腻。浑朴之中有峻拔之势。蒋蓉一见就觉得眼熟,她仔细一看,不觉怦然心动,原来这把壶竟出自她自己之手,那是40多年前她在上海为古董店老板仿制的壶,当时虽不能在仿制的名人壶上打自己的印章,但十八岁的林凤小姑娘却耍了个小聪明,即在每把壶的壶把下端做了一个不易察觉的小小印记。这把壶让蒋蓉感慨万端;世界就这么小,人生竟如此巧合。罗先生也兴奋不已,他执意要把这把壶送还它的真正主人,而蒋蓉坚持不肯接受已经属于别人的心爱之物。最后是蒋蓉以自己的一把小佛手壶与之交换,成为紫砂收藏界的又一段佳话。

印我青鞋第一痕
罗先生由收藏紫砂壶而对宜兴紫砂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觉得有责任把它推向世界,展示这一民族瑰宝的风采。但在六七十年代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他根本无法接近宜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秋天,才终于踏上了这块梦寐以求的宝地。
他像一个探宝寻宝的侠士,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厂一看,产品大多数是三五元的行货,底款印章全部都是清一式的“中国宜兴”。他问接待的高海庚厂长和顾景舟大师“你们为什么不做高档的壶?”“为什么不打作者个人的印章?”他们回答说。“高档的没有人买。”罗先生当即拍板,“你们做,我给你们销。”他请求厂方召集顾景舟、蒋蓉在内的二十多名制壶高手开了一个“神仙会”,拿出一叠明清时期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等紫砂名家的作品照片,请在场的制壶高手仿制这些作品。并随即提出了外销的三个条件:一是所有壶都要用个人的印章,并要在底部署上制作时间;二是产品要经叶荣枝先生检验,质量差的要淘汰;三是凡为他定做的式样均由他包销,不要卖给别人。叶先生还告诉我们,“第一批定做的壶质量很好,在台湾一炮打响,凡是有‘庚申秋月’字样的壶,现在有很多人在寻找。”
当谈到产品出口的具体事宜时,高厂长为难的说:“我们没有出口权,你要到省里去谈。”于是,罗先生又赶到南京,当时省陶瓷进出口权刚由上海口岸转到江苏,省出口部门对宜兴陶瓷出口一无所知。罗先生又打电话到厂里,要求厂里派代表到南京谈。“这事我是原经手,”徐秀棠先生接上来说道,“我想了个办法,按照工艺技术水平的不同,分成ABC三个价,从此才把工艺师的作品从大路货的产品中分开来,由一般商品到名人名作这次是分水岭,这是罗先生的功绩。那时定的价目表,我现在还保存着,很有历史价值。”罗先生记忆犹新的说道:“我记得那次顾老的壶定价1300元,我就自己拿下来用,1981年顾老来香港,我就用这把壶为他泡茶。”
罗先生是“文革”后第一位推动紫砂走向海外的大商家、大收藏家,并且开创了以制作艺人之名来定价格的规矩。1981年,他还策划了在亚洲第六届艺术节上举办“宜兴紫砂精品展”,请顾景舟大师等亲临展览现场,在香港多家电视台作讲座,为他自己收藏的历史名作作鉴定,并首次出版了第一本宜兴紫砂的精美画册。在他一系列的策划推动下,海内外迅速掀起了一个宜兴紫砂的收藏热潮。
罗先生是一位典型的儒商。他一生以儒家“厚生”的观念从事经营,在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正规的香港,他的事业成就辉煌。在经营紫砂时,虽然宜兴人应该“吃水不忘挖井人”,但令人惭愧的并不是如此,当国门一开放,相反他的公司拿不到紫砂产品,而后来开始经营紫砂的公司反而超过了他。原因一是他不善于找领导搞关系,二是他没有去拉拢紫砂艺人施以小恩小惠。所以在金钱面前,道德才是真正的试金石,罗先生不愧是品格正直,具有中国传统情操的现代商人楷模。

弘扬紫砂为己任
罗先生不仅是杰出的紫砂收藏家,更是一位研究紫砂历史和工艺理论的出色学者。他在研究紫砂过程中,跑遍了世界各地藏有紫砂壶的博物馆,只要一听到哪里发现出土紫砂壶,他都要赶到实地考察。他精心撰写了许多有关紫砂的论著,有独到的见地,佐证的资料十分翔实。在《宜兴与澳门的历史关系》一文中,他列举第一批宜兴茶壶的出口纪录,是在巴达韦亚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内发现的:1679年7箱由长洲运出的紫砂红泥茶壶,以及1680年由澳门运出的320个红泥塑像紫砂茶壶。就在那次采访中,罗先生也谈起了他对那把储南强捐赠的《供春壶》的看法,以他丰富的收藏经验和几十年研究紫砂的睿智眼光判断,他认为这把壶并不是供春的原作,但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事实。他知道这是个敏感的话题,不能深入谈下去,只能一笑了之。
俗话说“玩物丧志”,而罗先生却在产生浓厚收藏兴趣的时候想到了大众,他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紫砂,热爱紫砂。1981年,他将自己收藏的紫砂茶具悉数捐给香港市政局,建起了香港茶具文物馆,让市民有公开欣赏的机会。香港茶具文物馆是香港艺术馆的分馆,是一所以收集、研究及展出茶具文物和有关资料,也是国际上第一所以茶具为专题的博物馆。茶具文物馆的基本藏品由罗先生捐赠,其中包括各种茶具约六百件,年代由西周至二十世纪的茶具及有关文具、摆件等器皿。这批珍藏中半数是瓷茶具,其中有注子、茶壶、茶杯等,最为知名的是十二花神杯。另外半数为一批由明代到现代的宜兴紫砂器。他还将自己的藏品按照年代、作者、图章等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印成精美的《宜兴紫砂陶器》画册,对外宣传发行。有次他到美国波士顿的一所中学去看望在那里念书的孙女儿,那是老布什总统中学时的母校,读书的都是美国身份很高的子女。结果在学校的教室里,他看到墙上挂的都是紫砂壶的照片。原来,学校把他编的画册作为教授中国陶瓷的教科书了。
九十年代后,罗先生看到宜兴紫砂在港台和东南亚已经推动起来了,但在欧美国家还未形成影响。为此,他策划将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作品拿到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去巡回展出。1990年9月起,这些展品就先后在美国三番市中华文化中心、旧金山凤凰城美术博物馆、印地安那波利斯美术博物馆和加拿大多伦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巡回展出。每到一地,展出时间长达3到4个月,罗先生除了亲自前往剪彩外,还要携带大量幻灯资料,作《茶壶背后的人们》的演讲,在宣传紫砂的同时宣传宜兴和紫砂艺人。他还邀请三番市亚洲艺术博物馆的谢瑞华女士演讲《明清宜兴茶壶风格》,帮助人们加深对宜兴紫砂陶艺的了解。而每到一地展出,各种新闻媒体的传播介绍,更增加了宜兴紫砂的影响力。
宜兴紫砂陶艺在北美各大博物馆展出的成功,引起了西欧各大博物馆的轰动,英、法、德、荷兰等4个国家的大博物馆也提出申请,要求到那里展出。经过初步安排,罗先生决定在1993年冬先到大英博物馆展出,那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每天参观的人数要2、3万,而且去的人层次很高,文化素养也很高。结合这次展出,罗先生为了进一步弘扬紫砂陶艺,准备自己花钱买一批当代紫砂艺人的精品,先在西欧各大博物馆巡回展出,然后无偿送给世界上最大的8家博物馆收藏。他再三呼吁,希望宜兴的紫砂艺人珍惜这十分难得的机会,真正把宜兴紫砂陶艺的最高水准发挥出来,千万不要象应付一般展览那样,这是关系到你送展的作品能否确立宜兴紫砂陶在国际上地位的大事。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他的良好愿望并没有真正实现,因为送展的作品良莠不齐。当时紫砂已经热得发烧,一壶难求使许多艺人已浮躁得做不出好的作品,能够卖给你一二把壶已经是最大的面子了,甚至有的经销商能拿到几件紫砂作品,还是紫砂艺人“恩赐”似的。

桂魄万古祥瑞千秋
1994年罗桂祥先生又把自己精心收藏的二百多件精美瓷器及六百多方印章慷慨捐赠给香港市政局。为了妥善收藏及展出这批珍贵的文物,香港市政局在茶具文物馆旁边兴建了罗桂祥茶艺馆,在他逝世这年的1995年12月14日落成启用。罗桂祥茶艺馆高二层,底层茶室提供品茗服务和茶艺示范;而上层展览厅长期展出这批珍藏的精品,其中包括宋、元、明、清盛世朝的珍贵陶瓷茶具,不仅有宋代五大名窑汝、定、官、钧、哥窑的宝物,还有龙泉、磁州和景德镇名窑的精品。而粹选自明、清至现代的中国印章,更是名家辈出,精华盖世,除了西冷八家和广东名印人的作品外,其中明末清初程邃(1607~1692)所刻的田黄石印章更为旷世稀有。
罗先生为世界饮料行业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也为世人树立了一座道德的丰碑。他以自己的创业成果厚待社会,回报家乡,捐建了梅县第一职业中学,与其兄合资捐献了三乡罗进兴医院、三乡罗进兴学校,为村里捐建了水泥乡道、自来水、电力设施、汽车、电视差转台等一系列设备设施,造福故乡桑梓。
1995年5月5日,这位“维他奶之父”、宜兴紫砂的痴迷者和当代将紫砂推向世界市场的杰出贡献者,含笑走完了他那八十六岁的光辉人生。如今,罗先生虽然离开人世已经十多年了,但回忆那次难得的见面机会,追思他五十多年为紫砂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罗先生在我心目中永远矗立着“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的崇高形象。我认为,罗先生为宜兴紫砂走向世界功不可没,紫砂史应该铭记他的功绩,宜兴人应该为他树碑立传!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维他奶之父”罗桂祥的紫砂情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5)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