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泥料矿土的分布与分类

宜兴的陶土矿产资源丰富,品类繁多,是制陶业繁盛发达的先天条件。这些陶土资源大体可分甲(夹)泥、白泥、嫩泥三大类。其中甲泥藏量最多,这是产于粉砂岩和细砂岩之间的矿泥,所以也称“夹泥”,是生产日用粗细陶(缸、盆、罐、瓮等)、均陶的重要原料。这种矿土的外观颜色很多,陶工们往往据此命名,如“白麻子”、“红麻子”、“老蓝青”、“红皮龙泥”等,其矿物成分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石英和赤铁矿等。

到1990年底止,宜兴境内勘察发现各类陶土矿床(点)102处,其中夹泥矿28处(均有紫砂夹杂其中),白泥矿36处,嫩泥矿21处,紫红泥和小红泥矿12处,瓷石(土)矿5处,探明储量7300馀万吨。目前,紫砂泥估算探明储量和保有量均为90馀万吨,约占甲泥量的3%-5%。甲泥和紫砂泥的矿床分佈于黄龙山、湖氵父-洪岭-涧坞-低坊一带,宜兴林场-平原-滏里一带,以及西梅园和鸡笼山-杨店-深洞一带。

由于制陶业的发展,在长时期开採和使用大量甲泥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蕴藏在夹泥矿层中的另一种矿泥,就是后来成为紫砂壶的原料泥(包括紫泥即青泥、本山绿泥、红泥即石黄泥三种,统称紫砂泥)。紫砂矿泥的出口不易,在深藏在粗陶用泥--夹泥之间的岩矿,因此有“岩中泥,泥中泥”的别称,最早的明代紫砂著作《阳羡茗壶系》就说:“皆深入数十丈乃得。”紫砂泥的产地,《阳羡茗壶系》记载:“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朱砂色。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老泥,出团山……”现代地质勘探的成果证明,这几处均属黄龙山泥矿区,黄龙山东半区为台西大队,包括蠡墅,西半区属赵庄大队,与赵庄村连在一起。

紫砂壶泥料矿土

紫泥(青泥),是生产各种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泥料。优质紫泥产于丁蜀镇黄龙山一带。同属天目山系的浙江长兴也产紫泥,但与宜兴的相比,品质悬殊。天青泥(历来行内公认为最好的紫砂泥)是紫泥的一种,原矿色泽为天青色,故名,烧成后呈现黯肝色,只产于黄龙山北坡。关于天青泥的历史作品,仅见于杨氏和邵大亨的作品。

红泥(石黄泥)是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古称“石黄”。所谓“未触风日之石骨”,矿土呈橙黄色,典籍记载出自赵庄山(位于宜兴川埠乡赵庄),是夹在嫩泥矿里。单纯的红泥原矿土细而不含砂质,可塑性高,但是相对支撑强度比不上紫砂,因此不宜烧大件的作品。除赵庄红泥外,川埠乡的蒋笠、红卫,以及丁蜀镇黄龙山等地亦产少量红泥(是贴在龙骨下偶有的薄层)。红泥通常用作化妆土及製作小件产品。川埠红泥俗称“烂黄石”,收缩大,烧成温度低且结晶度高,泥性重、沙性小,注浆性能较好,但不适合拍打成型。黄龙山红泥适合拍打成型,但烧成后颜色不是大红色。

紫砂壶泥料矿土

本山绿泥,因刚开採出来的矿泥略带青灰绿而得名,是紫砂泥矿中的夹脂,产于龙骨与黑墩头矿层之间的一层矿泥,氧化铁含量较紫泥少,石英含量相对较高,故颜色稍浅。本山绿泥多用作化妆土,粉饰在紫泥坯件表面,也由于其数量不多,同时大件绿泥产品收缩率较大易出毛病,因而仅少数产品用此泥製作。而紫泥与本山绿泥的混合品--团山泥则可製作大件产品。

九香紫砂:九香紫砂 » 紫砂壶泥料矿土的分布与分类

紫砂交流 九香紫砂微信392503348
赞 (6)
原创紫砂赏析请关注九香紫砂公众号 寻壶问道